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红楼之林如海重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林如海耐心地与长庆帝说明道:“微臣家中田亩分布各地,未必尽是丰收,若逢天灾之年,皆是免租于佃户,又额外分发粮食渡过难关,即使如此,每年仍有数万,若风调雨顺,一年多则可收五六万两。”
他家收租算是很少的了,许多达官显贵之家若有这么多田地,一年少说收租十万。
相比商铺房舍等,林如海更喜添置田庄,一则他酷好读书,不愿与民争利,哪怕开铺子的皆是下人,二则良田既多,所需佃户亦多,他本比其他官绅厚道,素来善待佃户,收租较低,如此便可令许多佃户丰衣足食,不必受饥饿之苦。
因林家从不必交税,林如海未免心有愧疚,既愧于民,亦愧于国,所以妻女献银一事他非但不恼,反而赞许,自己私下亦献出不少银两赈灾。
长庆帝听了林如海的话,愈加惊奇。
每回户部催还国库欠银时,他常听官员哭诉其穷,本来只道果然极穷,一品官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的俸禄,定然过得艰难,便是过得好的也是依赖祖荫。可是,经过旧年献银一事后,他就明白了,那些哭穷的仕宦之家没一个穷,若是真穷,哪里随随便便就能拿出万儿八千的银子?又如何养活府里上上下下几百口子人?
他问过林睿才知道,就是所谓的穷官儿,只要有了功名,就有许多额外的收益,冰炭敬不说,三节两寿不说,但凡考中进士的官儿,每年都有书院送来的束脩,少则数百两,多则数千两,因为他们考中进士时,便在许多书院挂名儿了。别看林睿年纪轻轻,也有很多书院邀他。这些是不贪污受贿的,官员中贪污受贿的每年进项就更多了。
可恨的是,当年从国库借出去至今未还的银两足足有二三千万两之巨!
他知道林如海家的地虽多,却不是最多的,当然,亦不算少,他们家每年都买地,非强权霸占而来。不过,他们家收租较少,自己一直都知道,这般便有如此进益,那么其他人家呢?不管他们拥有田地多寡,如果交税,国库该有多少进项?一万万两怕都不止罢?
长庆帝合上眼睛,片刻后睁开,长叹一声,道:“怕是为难。”
林如海沉默不语。
是的,非常为难。
这个道理不仅长庆帝明白,林如海也清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句话之所以被奉为至理名言,乃因读书人的身份凌驾于一切,百姓徭役赋税皆不能免却,有功名的读书人却能。考中秀才不必服役,同时还有钱米可领,考中举人不必纳税,亦可为官,多少人读书都是为了名利二字。
而世家子弟自出生便不用服役交税,亦凌驾于百姓之上。
林如海此言传出去,足为天下人之敌。
长庆帝缓缓地道:“去年七千万税收收上来的数目不足四千万,农税仅两千万,各地常有拖欠,今尚未还清,朝廷上下支出银两却已逾五千万。朕得知消息说,百姓皆已上缴,罕有欠税,不过是各地官员中饱私囊,上报云是未缴,将罪过推到百姓头上罢了。旧年虽有文武百官并诸王妃诰命纷纷献银赈灾,朕心甚慰,然人心难测,许多官员出银愈多,愈是巧立名目,从下面搜刮脂膏,层层往下,所苦者唯百姓矣,因此朕不忍再行之。仅是此事便已如此,何况皆纳税之说?到那时,非但卿家,便是朕,怕也敌不过他们齐心合力的反对。”
林如海苦笑,为君者所费心之处远比为臣之人。其实长庆帝说的这些他何尝不知?欲要改变现状,以君臣二人之力亦不过蚍蜉撼树。
长庆帝忽然又道:“徐徐图之,或有成效。”
待有一日权利尽在他手,群臣谁敢反驳?如今朝堂已稳,心腹重臣业已有不少本事,完全可以接手各处的兵权和势力,不致生乱,动摇国本。他所看中的这些人,皆是忠君无私之人,惟己命是从,不拘他们将来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子孙无能,自己只看眼前。
林如海点头道:“陛下说得极是。若是显贵仕宦并有功名的读书人对此不满,亦可稍减其税,以表明与百姓不同。百姓十五税一,官绅可以三十税一,仍然高人一等。”
长庆帝叹道:“偏偏是这些官绅进益远胜百姓。”
林如海微笑道:“和百姓只种地相比,官绅之家的进益出处极多,除地税外,尚有房舍、商铺、山林并生意等,包括俸禄等等,三十税一,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其实后者的收入是百姓的几倍,即使三十税一,也比从百姓手里收上来的税银多。
长庆帝若有所思,半日方问道:“卿家若以此交税,每年数目几何?”
林如海默默计算了一回,恭敬答道:“微臣家中良田共计千顷,即五万亩,零头也有些,臣已不清楚了,按风调雨顺时的年景,五万亩每亩地两季年收三四石,每石八钱至一两银,三十税一,农税当有五六千两,此在收成之时而非收租之时所算。微臣家中商铺若干、房舍若干、山林亦有,其数目微臣并不甚清楚,然观进项,三十税一,每年也有五六千两。”
长庆帝算了一下,惊讶道:“如此一算,卿家每年进项竟达十余万?”据他所知,比林如海家底厚实的人家收入似乎没有这么多。
林如海连忙摇头道:“回陛下,哪有如此之多?这些年微臣家进益最多的一年,不过八万两,平常只有五六万。”
长庆帝疑惑道:“这是何故?”
林如海笑道:“陛下有所不知。”
长庆帝摆手道:“朕既不知,卿就一一说来。”
林如海只得细细说给他听,道:“良田和山林丰收后,须得分与耕种租赁的佃农、猎户,多则分与七成,少则五六成,平常都是分给他们五六成。商铺房舍等的进项,也要分给掌柜伙计等人,即月钱和红利,每年还要支出修缮商铺房舍的银子。所以,微臣家难入十余万,上万两的税银是在没有支出的时候算的。”
长庆帝忽道:“那也不对!”
林如海一怔,问道:“不知陛下所言,微臣错在何处?”
长庆帝摆摆手,说道:“说的不是卿家。朕也曾派人打探过一些仕宦之家每年年底的收成,他们的进项似乎十分有趣,良田商铺房舍多于你的,进项未必如你,少于你的,进项却比你多,这是何故?”
林如海当即了然,笑道:“陛下且听我细细道来。家底比臣厚实的人家,之所以进项不如臣,那就只有一个缘故,即底下庄头掌柜谎报收成,有些庄头极奸猾,又因掌管的庄子极多,明明风调雨顺,却谎报主家有几处庄子遇了灾荒,主家若厚道,少不得免了租子,如此一来,自然少于臣了。商铺房舍租赁也好,做生意也罢,既是他们管理,做假账亦是寻常。微臣之所以如此清楚,乃因微臣家中的账目十分明白,每年微臣都会派心腹巡查各地的收支景况,免得下人谎报收支,中饱私囊。”
长庆帝问道:“那家底薄于卿家,又为何进项多?”
林如海叹息一声,道:“苛于民罢了。臣家田地赁于佃农,分与他们五成,他们便已感恩戴德,何况六成乎?微臣年轻时只知收租,不知佃农困苦,那时皆是分与他们三四成,待得亲见后,感慨他们过得艰难,方改成五五分,或是四六分,分与他们五六成,多则七成。然而却有些人收租,少则六成,多则七成,即使风不调雨不顺,有的亦按往年收租,极是苛刻,也有租少便责罚于佃农,故而地少于臣,进却多于臣。”
对于此事,他并不是扬自己而抑他人,而是实话实说。
再说,他确实想改变佃农之苦。
林如海深明长庆帝之心,和太上皇宽厚不同,他确实想了解并改变百姓之疾苦,长庆帝召自己来问话时,一定要据实以告,因为他往往都已经打听到一些消息了。
这也是长庆帝特别信任林如海的缘故。
为官做宰久矣,很少有人会像林如海这般坦率诚实了,又愿意说起百姓的艰难。
长庆帝自言自语道:“听卿一席话,朕忽然想起,朕的皇庄是否也有此等之处?”身处皇位,他日日为银钱发愁,生平最恨贪官污吏,若是皇庄的庄头也和林如海所说的那样谎报灾情,着实该杀,自己该打发心腹去巡查一番才是。
林如海可不敢对长庆帝皇庄之事开口,遂不接长庆帝的话,而是开口道:“还有一干管事人等,在主家所命佃租之上对佃农再加一成乃至数成,主家既不知,佃农亦当是主家苛刻,于是主家的名声便被败坏得所剩无几,而这多出来的佃租则落入了那些管事之手。”
长庆帝叹道:“今日方知,处处皆有藏掖。”
林如海微笑道:“陛下日理万机,一桩一件皆是事关民生江山,如何晓得这等小事。”
长庆帝却道:“亦不算小事也。世间诸事,皆是由小见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并非虚妄。仅只农税一项,若能改进,得益的何止家国?国库得益,便有钱发俸、赈灾、修陵、供应边疆兵士所需,皆从此来。”
林如海恭敬道:“陛下圣明,所言极是。”
长庆帝道:“这些咱们君臣虽已有数,可却是长远之事,不能解眼前之急,户部问朕要钱,兵部也问朕要钱,竟当朕是钱匣子了。”
听了这话,林如海唯有默然,一时之间,他也没有办法解决此事。长庆帝不想再收百官进献,怕他们转身就从百姓身上找回,最后苦的是百姓,可是国库里没钱,那些欠了银子的又不想还,等等,欠银!
林如海清楚得很,那些所谓欠银的官员家里都有钱得很,许多借钱的人也是随波逐流,只是觉得许多人没还,所以也不肯还。
想到这里,林如海问道:“不知孝敬王爷有何见解?”
冷眼看朝野,最想追回欠银的人非掌管户部的孝敬王爷莫属。
长庆帝眼睛一亮,忽然笑道:“昨儿九弟给朕出了一个主意,卿道是何主意?”
林如海想了想上辈子新帝的手段,雷厉风行,遂微笑道:“臣想,孝敬王爷的主意必然是:凡为非作歹罪不可恕之家,抄其家,以充国库,斩其首,用以儆猴。这罪不可恕之家不仅罪状无数,而且亦是有亏空一罪在身的。”如此,才好追回剩下的欠银。
长庆帝奇道:“卿如何猜得?”
林如海道:“孝敬王爷为人刚正,一心忠君爱民,这番心思不难猜也。”上辈子他的为君之道自己看得清清楚楚,今生他又是自家义女的丈夫,两家常有来往,每每言谈举止之间皆流露出对贪腐官员的怒意,早想立威了。
长庆帝抚掌大笑。
笑完,长庆帝吩咐马平去宣孝敬亲王进宫。
听到长庆帝和林如海都赞同自己的主意,孝敬亲王大喜,道:“早该如此了。先杀一只鸡,欠银的那些官员还不踊跃归还?也就够近来的支出了。再细细查访,将那些盘根错节十恶不赦的世家一一连根拔起,不知道能得多少银两充入国库!”
长庆帝莞尔道:“你如何知晓抄家能得极多银两?先前太上皇在位时,也曾抄没过百年世家,最后数目并不见多。”
孝敬亲王眼睛一瞪,道:“那是父皇没想到派去的人中饱私囊!陛下有所不知,这抄家可是肥差,抄家的时候,那些主事的做事的谁不伸手捞些好东西?明明其家存有百万之巨,他们贪去一半儿,还皆大欢喜呢!”
长庆帝素喜这位弟弟,闻言不解,道:“何以皆大欢喜?”
孝敬亲王道:“陛下是上天之子,哪里晓得下面为臣之道?那些去抄家后贪污的人得了好处,而被抄家的人因银子少了,罪名减轻,岂不是皆大欢喜?即使明知抄家的人贪污了自己的银子,他们也不会说他们家曾经贪污了多少银子,那样罪过更重了。所以,陛下明儿若是抄没罪臣之家,千万记得交给臣弟,臣弟可没有那些私心!”
长庆帝知道孝敬亲王为人最是刚直不阿,闻言笑道:“好,甄家就交给你了。”
孝敬亲王一惊,旋即大喜,道:“陛下打算动甄家了?我只道陛下还要等等,多网罗些甄家的罪证,最后给予重击呢!”
长庆帝淡淡地道:“此时罪证已经足够甄家定罪抄家,何必再等?多等一日,他们便多一日耀武扬威,所苦者仍是无辜之人,朕心何忍?不如如今先抄了家,收了监,再慢慢详查,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想必到那时有许多官员都愿意举证甄家之罪,也可以令官员任由百姓诉说甄家所作之孽,免了咱们劳心劳力。”
这家的罪状尚未齐全已令长庆帝龙颜大怒,那可真是怵目惊心,哪里还能容忍?他从不曾想到,甄家居然如此胆大包天,莫不是妄图代天子择官不成?连家有罪,亦曾抄家,然其罪不至死,而甄家之罪,阖府男丁斩首女眷入官为奴皆不为过。
所以,长庆帝立刻就要处理甄家。
林如海暗暗敬佩,不愧是太上皇亲自教导出来的储君,比上辈子的新帝手段更高一筹,为民之心亦盛,若是前世的新帝,一定会等到世家作孽到了极致,万无一失的时候才动手。
孝敬亲王略现惭愧,道:“终究还是陛下想得周全。”
他看了看长庆帝,又看了看林如海,本来有点担心消息走漏,可是想到林如海素来嘴严,行事又正,即使和甄家有所往来,却不会因为两家有旧就私下报信,遂放下心来。至于甄家落败后林如海是否会像对连家那样打点,那是他为人之道,谁都不能多管。
长庆帝坐在上面,如何不明白眼前所看到的?他笑了笑,道:“明日就安排窦晨弹劾甄家罢,兵贵神速,免得给他们发觉之机。”
孝敬亲王和林如海躬身应是。
窦晨是窦夫人的幼弟,因窦夫人嫁给贾赦后,自己读书又很争气,他是由窦夫人亲自教养的,凡事看得明白,早年和林如海极好,后来因他为人清正,做事并无私心,渐渐为长庆帝倚重,已升到都御史之职了。
长庆帝又对林如海道:“卿家拟旨,甄家之罪尘埃落定后,命恒儿亲自带兵发往金陵,着太子亲自查封甄家祖宅等家产,清点后带回京城。”甄家虽阖府进京,可根在金陵,老太太亦在,大半财物皆在祖宅,只有派太子亲自处理,他才能放心。
林如海当即答应了。
长庆帝又道:“等等,甄家获罪,势必牵连者众,罪至抄家的不止甄家,京... -->>
林如海耐心地与长庆帝说明道:“微臣家中田亩分布各地,未必尽是丰收,若逢天灾之年,皆是免租于佃户,又额外分发粮食渡过难关,即使如此,每年仍有数万,若风调雨顺,一年多则可收五六万两。”
他家收租算是很少的了,许多达官显贵之家若有这么多田地,一年少说收租十万。
相比商铺房舍等,林如海更喜添置田庄,一则他酷好读书,不愿与民争利,哪怕开铺子的皆是下人,二则良田既多,所需佃户亦多,他本比其他官绅厚道,素来善待佃户,收租较低,如此便可令许多佃户丰衣足食,不必受饥饿之苦。
因林家从不必交税,林如海未免心有愧疚,既愧于民,亦愧于国,所以妻女献银一事他非但不恼,反而赞许,自己私下亦献出不少银两赈灾。
长庆帝听了林如海的话,愈加惊奇。
每回户部催还国库欠银时,他常听官员哭诉其穷,本来只道果然极穷,一品官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的俸禄,定然过得艰难,便是过得好的也是依赖祖荫。可是,经过旧年献银一事后,他就明白了,那些哭穷的仕宦之家没一个穷,若是真穷,哪里随随便便就能拿出万儿八千的银子?又如何养活府里上上下下几百口子人?
他问过林睿才知道,就是所谓的穷官儿,只要有了功名,就有许多额外的收益,冰炭敬不说,三节两寿不说,但凡考中进士的官儿,每年都有书院送来的束脩,少则数百两,多则数千两,因为他们考中进士时,便在许多书院挂名儿了。别看林睿年纪轻轻,也有很多书院邀他。这些是不贪污受贿的,官员中贪污受贿的每年进项就更多了。
可恨的是,当年从国库借出去至今未还的银两足足有二三千万两之巨!
他知道林如海家的地虽多,却不是最多的,当然,亦不算少,他们家每年都买地,非强权霸占而来。不过,他们家收租较少,自己一直都知道,这般便有如此进益,那么其他人家呢?不管他们拥有田地多寡,如果交税,国库该有多少进项?一万万两怕都不止罢?
长庆帝合上眼睛,片刻后睁开,长叹一声,道:“怕是为难。”
林如海沉默不语。
是的,非常为难。
这个道理不仅长庆帝明白,林如海也清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句话之所以被奉为至理名言,乃因读书人的身份凌驾于一切,百姓徭役赋税皆不能免却,有功名的读书人却能。考中秀才不必服役,同时还有钱米可领,考中举人不必纳税,亦可为官,多少人读书都是为了名利二字。
而世家子弟自出生便不用服役交税,亦凌驾于百姓之上。
林如海此言传出去,足为天下人之敌。
长庆帝缓缓地道:“去年七千万税收收上来的数目不足四千万,农税仅两千万,各地常有拖欠,今尚未还清,朝廷上下支出银两却已逾五千万。朕得知消息说,百姓皆已上缴,罕有欠税,不过是各地官员中饱私囊,上报云是未缴,将罪过推到百姓头上罢了。旧年虽有文武百官并诸王妃诰命纷纷献银赈灾,朕心甚慰,然人心难测,许多官员出银愈多,愈是巧立名目,从下面搜刮脂膏,层层往下,所苦者唯百姓矣,因此朕不忍再行之。仅是此事便已如此,何况皆纳税之说?到那时,非但卿家,便是朕,怕也敌不过他们齐心合力的反对。”
林如海苦笑,为君者所费心之处远比为臣之人。其实长庆帝说的这些他何尝不知?欲要改变现状,以君臣二人之力亦不过蚍蜉撼树。
长庆帝忽然又道:“徐徐图之,或有成效。”
待有一日权利尽在他手,群臣谁敢反驳?如今朝堂已稳,心腹重臣业已有不少本事,完全可以接手各处的兵权和势力,不致生乱,动摇国本。他所看中的这些人,皆是忠君无私之人,惟己命是从,不拘他们将来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子孙无能,自己只看眼前。
林如海点头道:“陛下说得极是。若是显贵仕宦并有功名的读书人对此不满,亦可稍减其税,以表明与百姓不同。百姓十五税一,官绅可以三十税一,仍然高人一等。”
长庆帝叹道:“偏偏是这些官绅进益远胜百姓。”
林如海微笑道:“和百姓只种地相比,官绅之家的进益出处极多,除地税外,尚有房舍、商铺、山林并生意等,包括俸禄等等,三十税一,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其实后者的收入是百姓的几倍,即使三十税一,也比从百姓手里收上来的税银多。
长庆帝若有所思,半日方问道:“卿家若以此交税,每年数目几何?”
林如海默默计算了一回,恭敬答道:“微臣家中良田共计千顷,即五万亩,零头也有些,臣已不清楚了,按风调雨顺时的年景,五万亩每亩地两季年收三四石,每石八钱至一两银,三十税一,农税当有五六千两,此在收成之时而非收租之时所算。微臣家中商铺若干、房舍若干、山林亦有,其数目微臣并不甚清楚,然观进项,三十税一,每年也有五六千两。”
长庆帝算了一下,惊讶道:“如此一算,卿家每年进项竟达十余万?”据他所知,比林如海家底厚实的人家收入似乎没有这么多。
林如海连忙摇头道:“回陛下,哪有如此之多?这些年微臣家进益最多的一年,不过八万两,平常只有五六万。”
长庆帝疑惑道:“这是何故?”
林如海笑道:“陛下有所不知。”
长庆帝摆手道:“朕既不知,卿就一一说来。”
林如海只得细细说给他听,道:“良田和山林丰收后,须得分与耕种租赁的佃农、猎户,多则分与七成,少则五六成,平常都是分给他们五六成。商铺房舍等的进项,也要分给掌柜伙计等人,即月钱和红利,每年还要支出修缮商铺房舍的银子。所以,微臣家难入十余万,上万两的税银是在没有支出的时候算的。”
长庆帝忽道:“那也不对!”
林如海一怔,问道:“不知陛下所言,微臣错在何处?”
长庆帝摆摆手,说道:“说的不是卿家。朕也曾派人打探过一些仕宦之家每年年底的收成,他们的进项似乎十分有趣,良田商铺房舍多于你的,进项未必如你,少于你的,进项却比你多,这是何故?”
林如海当即了然,笑道:“陛下且听我细细道来。家底比臣厚实的人家,之所以进项不如臣,那就只有一个缘故,即底下庄头掌柜谎报收成,有些庄头极奸猾,又因掌管的庄子极多,明明风调雨顺,却谎报主家有几处庄子遇了灾荒,主家若厚道,少不得免了租子,如此一来,自然少于臣了。商铺房舍租赁也好,做生意也罢,既是他们管理,做假账亦是寻常。微臣之所以如此清楚,乃因微臣家中的账目十分明白,每年微臣都会派心腹巡查各地的收支景况,免得下人谎报收支,中饱私囊。”
长庆帝问道:“那家底薄于卿家,又为何进项多?”
林如海叹息一声,道:“苛于民罢了。臣家田地赁于佃农,分与他们五成,他们便已感恩戴德,何况六成乎?微臣年轻时只知收租,不知佃农困苦,那时皆是分与他们三四成,待得亲见后,感慨他们过得艰难,方改成五五分,或是四六分,分与他们五六成,多则七成。然而却有些人收租,少则六成,多则七成,即使风不调雨不顺,有的亦按往年收租,极是苛刻,也有租少便责罚于佃农,故而地少于臣,进却多于臣。”
对于此事,他并不是扬自己而抑他人,而是实话实说。
再说,他确实想改变佃农之苦。
林如海深明长庆帝之心,和太上皇宽厚不同,他确实想了解并改变百姓之疾苦,长庆帝召自己来问话时,一定要据实以告,因为他往往都已经打听到一些消息了。
这也是长庆帝特别信任林如海的缘故。
为官做宰久矣,很少有人会像林如海这般坦率诚实了,又愿意说起百姓的艰难。
长庆帝自言自语道:“听卿一席话,朕忽然想起,朕的皇庄是否也有此等之处?”身处皇位,他日日为银钱发愁,生平最恨贪官污吏,若是皇庄的庄头也和林如海所说的那样谎报灾情,着实该杀,自己该打发心腹去巡查一番才是。
林如海可不敢对长庆帝皇庄之事开口,遂不接长庆帝的话,而是开口道:“还有一干管事人等,在主家所命佃租之上对佃农再加一成乃至数成,主家既不知,佃农亦当是主家苛刻,于是主家的名声便被败坏得所剩无几,而这多出来的佃租则落入了那些管事之手。”
长庆帝叹道:“今日方知,处处皆有藏掖。”
林如海微笑道:“陛下日理万机,一桩一件皆是事关民生江山,如何晓得这等小事。”
长庆帝却道:“亦不算小事也。世间诸事,皆是由小见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并非虚妄。仅只农税一项,若能改进,得益的何止家国?国库得益,便有钱发俸、赈灾、修陵、供应边疆兵士所需,皆从此来。”
林如海恭敬道:“陛下圣明,所言极是。”
长庆帝道:“这些咱们君臣虽已有数,可却是长远之事,不能解眼前之急,户部问朕要钱,兵部也问朕要钱,竟当朕是钱匣子了。”
听了这话,林如海唯有默然,一时之间,他也没有办法解决此事。长庆帝不想再收百官进献,怕他们转身就从百姓身上找回,最后苦的是百姓,可是国库里没钱,那些欠了银子的又不想还,等等,欠银!
林如海清楚得很,那些所谓欠银的官员家里都有钱得很,许多借钱的人也是随波逐流,只是觉得许多人没还,所以也不肯还。
想到这里,林如海问道:“不知孝敬王爷有何见解?”
冷眼看朝野,最想追回欠银的人非掌管户部的孝敬王爷莫属。
长庆帝眼睛一亮,忽然笑道:“昨儿九弟给朕出了一个主意,卿道是何主意?”
林如海想了想上辈子新帝的手段,雷厉风行,遂微笑道:“臣想,孝敬王爷的主意必然是:凡为非作歹罪不可恕之家,抄其家,以充国库,斩其首,用以儆猴。这罪不可恕之家不仅罪状无数,而且亦是有亏空一罪在身的。”如此,才好追回剩下的欠银。
长庆帝奇道:“卿如何猜得?”
林如海道:“孝敬王爷为人刚正,一心忠君爱民,这番心思不难猜也。”上辈子他的为君之道自己看得清清楚楚,今生他又是自家义女的丈夫,两家常有来往,每每言谈举止之间皆流露出对贪腐官员的怒意,早想立威了。
长庆帝抚掌大笑。
笑完,长庆帝吩咐马平去宣孝敬亲王进宫。
听到长庆帝和林如海都赞同自己的主意,孝敬亲王大喜,道:“早该如此了。先杀一只鸡,欠银的那些官员还不踊跃归还?也就够近来的支出了。再细细查访,将那些盘根错节十恶不赦的世家一一连根拔起,不知道能得多少银两充入国库!”
长庆帝莞尔道:“你如何知晓抄家能得极多银两?先前太上皇在位时,也曾抄没过百年世家,最后数目并不见多。”
孝敬亲王眼睛一瞪,道:“那是父皇没想到派去的人中饱私囊!陛下有所不知,这抄家可是肥差,抄家的时候,那些主事的做事的谁不伸手捞些好东西?明明其家存有百万之巨,他们贪去一半儿,还皆大欢喜呢!”
长庆帝素喜这位弟弟,闻言不解,道:“何以皆大欢喜?”
孝敬亲王道:“陛下是上天之子,哪里晓得下面为臣之道?那些去抄家后贪污的人得了好处,而被抄家的人因银子少了,罪名减轻,岂不是皆大欢喜?即使明知抄家的人贪污了自己的银子,他们也不会说他们家曾经贪污了多少银子,那样罪过更重了。所以,陛下明儿若是抄没罪臣之家,千万记得交给臣弟,臣弟可没有那些私心!”
长庆帝知道孝敬亲王为人最是刚直不阿,闻言笑道:“好,甄家就交给你了。”
孝敬亲王一惊,旋即大喜,道:“陛下打算动甄家了?我只道陛下还要等等,多网罗些甄家的罪证,最后给予重击呢!”
长庆帝淡淡地道:“此时罪证已经足够甄家定罪抄家,何必再等?多等一日,他们便多一日耀武扬威,所苦者仍是无辜之人,朕心何忍?不如如今先抄了家,收了监,再慢慢详查,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想必到那时有许多官员都愿意举证甄家之罪,也可以令官员任由百姓诉说甄家所作之孽,免了咱们劳心劳力。”
这家的罪状尚未齐全已令长庆帝龙颜大怒,那可真是怵目惊心,哪里还能容忍?他从不曾想到,甄家居然如此胆大包天,莫不是妄图代天子择官不成?连家有罪,亦曾抄家,然其罪不至死,而甄家之罪,阖府男丁斩首女眷入官为奴皆不为过。
所以,长庆帝立刻就要处理甄家。
林如海暗暗敬佩,不愧是太上皇亲自教导出来的储君,比上辈子的新帝手段更高一筹,为民之心亦盛,若是前世的新帝,一定会等到世家作孽到了极致,万无一失的时候才动手。
孝敬亲王略现惭愧,道:“终究还是陛下想得周全。”
他看了看长庆帝,又看了看林如海,本来有点担心消息走漏,可是想到林如海素来嘴严,行事又正,即使和甄家有所往来,却不会因为两家有旧就私下报信,遂放下心来。至于甄家落败后林如海是否会像对连家那样打点,那是他为人之道,谁都不能多管。
长庆帝坐在上面,如何不明白眼前所看到的?他笑了笑,道:“明日就安排窦晨弹劾甄家罢,兵贵神速,免得给他们发觉之机。”
孝敬亲王和林如海躬身应是。
窦晨是窦夫人的幼弟,因窦夫人嫁给贾赦后,自己读书又很争气,他是由窦夫人亲自教养的,凡事看得明白,早年和林如海极好,后来因他为人清正,做事并无私心,渐渐为长庆帝倚重,已升到都御史之职了。
长庆帝又对林如海道:“卿家拟旨,甄家之罪尘埃落定后,命恒儿亲自带兵发往金陵,着太子亲自查封甄家祖宅等家产,清点后带回京城。”甄家虽阖府进京,可根在金陵,老太太亦在,大半财物皆在祖宅,只有派太子亲自处理,他才能放心。
林如海当即答应了。
长庆帝又道:“等等,甄家获罪,势必牵连者众,罪至抄家的不止甄家,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