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良山美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宗法有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自明太祖建朝两百多年以来,始终遵循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建储之礼。
至明神宗朱翊钧时,立储定国本一事却在朝中引来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斗争。
斗争的起因源于万历九年,一日,明神宗闲来无事,遇见了李太后身边的宫女王氏,一时兴起便宠幸了王氏,事后只是按照礼数赏了首饰,再无其它,岂料王氏有了身孕,体型一天天变化起来,被李太后发觉了。李太后找来明神宗询问,明神宗却否认此事是他所为,可除了明神宗之外还有谁能做此事?无奈之下,李太后只好拿出皇帝的起居记录来对证,明神宗这才承认了此事,封了王氏为恭妃。
万历十年,皇长子朱常洛从王恭妃腹中诞生,皇后无子,皇储之位理应属朱常洛所有,然而明神宗嫌王氏身份低微,一直将其冷落,也并不喜欢这位皇长子,他偏宠郑氏,万历十四年,郑氏诞下皇子朱常洵,明神宗册封郑氏为皇贵妃,并一心想立朱常洵为皇储。
而朝野之中,早有人陆续上疏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东宫,明神宗不是罚了他们的俸禄就是贬了他们的官,以儆效尤。
尽管如此,上疏请立东宫的官员依然络绎不绝,于是明神宗寻找各种理由推脱,说是皇长子尚且年幼,立储一事待其长大了再议。
于是,这一拖又是几年,朱常洛也长大了,到了该出阁读书的年纪,朝中的大臣们又开始纷纷上疏请求皇上准许皇长子出阁读书并立为东宫,明神宗恼怒了,一连革了好几名官员的职。有的官员,还挨了板子。
明神宗的意图,大臣们都心知肚明,可宗法不可乱,他们冒着各种危险上疏请立东宫,明神宗则又找了新的理由,说是立嫡不立庶,要等到皇后诞下皇子立皇后的儿子为东宫,先将几名皇子封王,若皇后无子,再立皇长子。
明神宗这一道旨意下来,朝中一片哗然,皇后多年无子,这无疑是皇上的又一次推脱,大臣们才不妥协,他们据理力争,明神宗寡不敌众,只得应许皇长子出阁读书,但仍未册封其为太子。
立太子一事,让明神宗绞尽脑汁,与朝中大臣争执多年却未有成效,最后明神宗索性不出宫门,也不理朝政,但请立东宫的奏疏从未断绝过。
万历二十九年,早已不再管束明神宗的李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虽然明神宗不怎么喜欢这位皇长子,李太后还是很喜欢这位孙儿的,在她的干涉下,朱常洛终于被立为了太子。
皇储一事定夺之后,明神宗还是呆在宫门内,十几年不上朝,新晋的官员甚至不曾见过他的样貌,即使朝中出了什么十万火急的事,也只有内阁大臣能得以接见,明神宗几乎已经到了不问天下事的境界。
或许是不想面对那些大臣们,明神宗选择了回避,他在回... -->>
宗法有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自明太祖建朝两百多年以来,始终遵循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建储之礼。
至明神宗朱翊钧时,立储定国本一事却在朝中引来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斗争。
斗争的起因源于万历九年,一日,明神宗闲来无事,遇见了李太后身边的宫女王氏,一时兴起便宠幸了王氏,事后只是按照礼数赏了首饰,再无其它,岂料王氏有了身孕,体型一天天变化起来,被李太后发觉了。李太后找来明神宗询问,明神宗却否认此事是他所为,可除了明神宗之外还有谁能做此事?无奈之下,李太后只好拿出皇帝的起居记录来对证,明神宗这才承认了此事,封了王氏为恭妃。
万历十年,皇长子朱常洛从王恭妃腹中诞生,皇后无子,皇储之位理应属朱常洛所有,然而明神宗嫌王氏身份低微,一直将其冷落,也并不喜欢这位皇长子,他偏宠郑氏,万历十四年,郑氏诞下皇子朱常洵,明神宗册封郑氏为皇贵妃,并一心想立朱常洵为皇储。
而朝野之中,早有人陆续上疏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东宫,明神宗不是罚了他们的俸禄就是贬了他们的官,以儆效尤。
尽管如此,上疏请立东宫的官员依然络绎不绝,于是明神宗寻找各种理由推脱,说是皇长子尚且年幼,立储一事待其长大了再议。
于是,这一拖又是几年,朱常洛也长大了,到了该出阁读书的年纪,朝中的大臣们又开始纷纷上疏请求皇上准许皇长子出阁读书并立为东宫,明神宗恼怒了,一连革了好几名官员的职。有的官员,还挨了板子。
明神宗的意图,大臣们都心知肚明,可宗法不可乱,他们冒着各种危险上疏请立东宫,明神宗则又找了新的理由,说是立嫡不立庶,要等到皇后诞下皇子立皇后的儿子为东宫,先将几名皇子封王,若皇后无子,再立皇长子。
明神宗这一道旨意下来,朝中一片哗然,皇后多年无子,这无疑是皇上的又一次推脱,大臣们才不妥协,他们据理力争,明神宗寡不敌众,只得应许皇长子出阁读书,但仍未册封其为太子。
立太子一事,让明神宗绞尽脑汁,与朝中大臣争执多年却未有成效,最后明神宗索性不出宫门,也不理朝政,但请立东宫的奏疏从未断绝过。
万历二十九年,早已不再管束明神宗的李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虽然明神宗不怎么喜欢这位皇长子,李太后还是很喜欢这位孙儿的,在她的干涉下,朱常洛终于被立为了太子。
皇储一事定夺之后,明神宗还是呆在宫门内,十几年不上朝,新晋的官员甚至不曾见过他的样貌,即使朝中出了什么十万火急的事,也只有内阁大臣能得以接见,明神宗几乎已经到了不问天下事的境界。
或许是不想面对那些大臣们,明神宗选择了回避,他在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