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旧唐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文上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故古之哲王,法垂象以施化,考庶征以 致理,以授人时,以考物纪,修其德以顺其度,改其过以慎其灾,去危而就安,转 祸而为福者也。夫其五纬七纪之名数,中官外官之位次,凌历犯守之所主,飞流彗 孛之所应,前史载之备矣。
武德年中,薛颐、庾俭等相次为太史令,虽各善于占候,而无所发明。贞观初, 将仕郎直太史李淳风始上言灵台候仪是后魏遗范,法制疏略,难为占步。太宗因令 淳风改造浑仪,铸铜为之,至七年造成。淳风因撰法象志七卷,以论前代浑仪 得失之差,语在淳风传。其所造浑仪,太宗令置于凝晖阁以用测候,既在宫中, 寻而失其所在。玄宗开元九年,太史频奏日蚀不效,诏沙门一行改造新历。一行奏 云,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太史令测候星度。有司云:“承前唯依赤道 推步,官无黄道游仪,无由测候。”时率府兵曹梁令瓚待制于丽正书院,因造游仪 木羕,甚为精密。一行乃上言曰:“黄道游仪,古有其术而无其器。以黄道随天 运动,难用常仪格之,故昔人潜思皆不能得。今梁令瓚创造此图,日道月交,莫不 自然契合,既于推步尤要,望就书院更以铜铁为之,庶得考验星度,无有差舛。” 从之,至十三年造成。又上疏曰:
按舜典云:“在璇枢玉衡,以齐七政。”说者以为取其转运者为枢,持正 者为衡,皆以玉为之,用齐七政之变,知其盈缩进退,得失政之所在,即古太史浑 天仪也。
自周室衰微,畴人丧职,其制度遗象,莫有传者。汉兴,丞相张苍首创律历之 学。至武帝诏司马迁等更造汉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 星度,与古不同。故唐都分天部,洛下闳运算转历,今赤道历星度,则其遗法也。 后汉永元中,左中郎将贾逵奏言:“臣前上傅安等用黄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 壹以赤道度之,不与天合,至差一日以上。愿请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课,与待诏 星官考校。”奏可。问典星待诏姚崇等十二人,皆曰:‘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 道,官无其器,不知施行。’甘露二年,大司农丞耿寿昌奏,以圆仪度日月行,考 验天运。日月行赤道,至牵牛、东井,日行一度,月行十五度;至娄、角,日行一 度,月行十三度,此前代所共知也。”是岁永元四载也。明年,始诏太史造黄道铜 仪。冬至,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与赤道定差二度。史官以校日月弦望,虽密 近,而不为望日。仪,黄道与度运转,难候,是以少终其事。其后刘洪因黄道浑仪, 以考月行出入迟速。而后代理历者不遵其法,更从赤道命文,以验贾逵所言,差谬 益甚,此理历者之大惑也。
今灵台铁仪,后魏明元时都匠解兰所造,规制朴略,度刻不均,赤道不动,乃 如胶柱,不置黄道,进退无准。此据赤道月行以验入历迟速,多者或至十七度,少 者仅出十度,不足以上稽天象,敬授人时。近秘阁郎中李淳风著法象志,备载 黄道浑仪法,以玉衡旋规,别带日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游,用法颇杂, 其术竟寝。
臣伏承恩旨,更造游仪,使黄道运行,以追列舍之变,因二分之中以立黄道, 交于轸、奎之间,二至陟降各二十四度。黄道之内,又施白道月环,用究阴阳朓朒 之数,动合天运,简而易从,足以制器垂象,永传不朽。
于是玄宗亲为制铭,置之于灵台以考星度。其二十八宿及中外官与古经不同者, 凡数十条。又诏一行与梁令瓚及诸术士更造浑天仪,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 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 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币,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 二十九转有馀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 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 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 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无几 而铜铁渐涩,不能自转,遂收置于集贤院,不复行用。
今录游仪制度及所测星度异同,开元十二年分遣使诸州所测日晷长短,李淳风、 僧一行所定十二次分野,武德已来交蚀及五星祥变,著于篇。
黄道游仪规尺寸:
旋枢双环:外一丈四尺六寸一分,竖八分,厚三分,直径四尺五寸九分,即古 所谓旋仪也。南北斜两极,上下循规各三十四度,两面各画周天度数。一面加钉, 并用银饰,使东西运转如浑天游仪。中旋枢轴至两极首内,孔径大两度半,长与旋 环径齐,并用古尺四分为度。
玉衡望筒:长四尺五寸八分,广一寸二分,厚一寸,孔径六分,古用玉饰之。 玉衡,衡施于轴中,旋运持正,用窥七曜及列星之阔狭,外方内圆,孔径一度半, 周日轮也。
阳经双环:外一丈七尺三寸,内一丈四尺六寸四分,广四寸,厚四分,直径五 尺四寸四分,置于子午。左右用八柱相固,两面画周天度数,一面加钉,并银饰之。 半出地上,半入地下,双间挟枢轴及玉衡望筒,旋环于中也。
阴纬单环:外内广厚周径,皆准阳经,与阳经相衔各半,内外俱齐。面平上为 天,以下为地,横周阳环,谓之阴浑也。面上为两界,内外为周天百刻。平上御制 铭序及书,并金为字。
天顶单环:外一丈七尺三寸,竖广八分,厚三分,直径五尺四寸四分。当中国 人顶之上,东西当卯酉之中,稍南,使见日出入,令与阳经、阴纬相固,如壳之裹 黄。南去赤道三十六度,去黄道十二度,去北极五十五度,去南北平各九十一度强。
赤道单环:外一丈四尺五寸九分,横八分,厚三分,直径四尺九寸。赤道者, 当天之中,二十八宿之列位也。其本,后魏解兰所造也。因著双规,不能运动。臣 今所造者,上列周天星度,使转运随天,仍度穿一穴,随穴退交,不有差谬。即知 古者秋分,日在角五度,今在轸十三度;冬至,日在牵牛初,今在斗十度。拟随差 却退,故置穴也。傍在卯酉之南,上去天顶三十六度而横置之。
黄道单环:外一丈五尺四寸一分,横八分,厚四分,直径四尺八寸四分。日之 所行,故名黄道。古人知有其事,竟无其器,遂使太阳陟降,积岁有差。月及五星, 亦随日度出入,规制不知准的,斟量为率,疏阔尤多。臣今创置此环,置于赤道环 内,仍开合使随转运,出入四十八度,而极画两方,东西列周天度数,南北列百刻, 使见日知时,不有差谬。上列三百六十策,与用卦相准,度穿一穴,与赤道相交。
白道月环:外一丈五尺一寸五分,横度八分,厚三分,直径四尺七寸六分。月 行有迂曲迟疾,与日行缓急相反。古无其器,今创置于黄道环内,使就黄道为交合, 出入六十度,以测每夜行度。上画周天度数,穿一穴,拟移交会,并用铜铁为之。
李淳风法象志说有此日月两环,在旋仪环上。既用玉衡,不得遂于玉衡内 别安一尺望筒。运用既难,其器已涩。
游仪四柱,龙各高四尺七寸。水槽、山各高一尺七寸五分。槽长六尺九寸,高 广各四寸。水池深一寸,广一寸五分。龙者能兴云雨,故以饰柱。柱在四维,龙下 有山云,俱在水平槽上,并铜为之。
游仪初成,太史所测二十八宿等与经同异状:
角二星,十二度;赤道黄道度与古同。旧经去极九十一度,今则九十三度 半。星经云:“角去极九十一度,距星正当赤道,其黄道在赤道南,不经角中。” 今测角在赤道南二度半,黄道复经角中,即与天象符合。
亢四星,九度。旧去极八十九度,今九十一度半。氐四星,十六度。旧去极九 十四度,今九十八度。房四星,五度。旧去极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度半。心三星, 五度。旧去极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一度。尾九星,十八度。旧去极一百二十度, 一云一百四十一度,今一百二十四度。箕四星,十一度。旧去极一百一十八度,今 一百二十度。南斗六星,二十六度。旧去极一百一十六度,今一百一十九度。牵牛 六星,八度。旧去极一百六度,今一百四度。须女四星,十二度。旧去极一百度, 今一百一度。虚二星,十度。旧去极一百四度,今一百一度。北星旧图入虚宿,今 测在须女九度。危三星,十七度。旧去极九十七度,今九十七度。北星旧图入危宿, 今测在虚六度半。室二星,十六度。旧去极八十五度,今八十三度。东壁二星,九 度。旧去极八十六度,今八十四度。
奎十六星,十六度。旧去极七十六度,一云七十度,今七十三度。东壁九度, 奎十六度,此错以奎西大星为距,即损壁二度,加奎二度,今取西南大星为距,即 奎、壁各不失本度。娄三星,十三度。旧去极八十度,今七十七度。胃三星,十四 度。昴七星,十一度。旧去极七十四度,今七十二度。毕八星,十七度。旧去极七 十八度,今七十六度。觜觿三度,旧去极八十四度,今八十二度。毕赤道与黄道度 同。觜赤道二度,黄道三度。其二宿俱当黄道斜虚。毕有十六度,尚与赤道度同。 觜总二度,黄道损加一度,此即承前有误。今测毕有十七度半,觜觿半度,并依天 正。参十星,旧去极九十四度,今九十二度。东井八星,三十三度。旧去极七十度, 今六十八度。舆鬼五星,旧去极六十八度,今古同也。柳八星,十五度。旧去极七 十七度,一云七十九度,今八十度半。柳,合用西头第三星为距,比来错取第四... -->>
天文上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故古之哲王,法垂象以施化,考庶征以 致理,以授人时,以考物纪,修其德以顺其度,改其过以慎其灾,去危而就安,转 祸而为福者也。夫其五纬七纪之名数,中官外官之位次,凌历犯守之所主,飞流彗 孛之所应,前史载之备矣。
武德年中,薛颐、庾俭等相次为太史令,虽各善于占候,而无所发明。贞观初, 将仕郎直太史李淳风始上言灵台候仪是后魏遗范,法制疏略,难为占步。太宗因令 淳风改造浑仪,铸铜为之,至七年造成。淳风因撰法象志七卷,以论前代浑仪 得失之差,语在淳风传。其所造浑仪,太宗令置于凝晖阁以用测候,既在宫中, 寻而失其所在。玄宗开元九年,太史频奏日蚀不效,诏沙门一行改造新历。一行奏 云,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太史令测候星度。有司云:“承前唯依赤道 推步,官无黄道游仪,无由测候。”时率府兵曹梁令瓚待制于丽正书院,因造游仪 木羕,甚为精密。一行乃上言曰:“黄道游仪,古有其术而无其器。以黄道随天 运动,难用常仪格之,故昔人潜思皆不能得。今梁令瓚创造此图,日道月交,莫不 自然契合,既于推步尤要,望就书院更以铜铁为之,庶得考验星度,无有差舛。” 从之,至十三年造成。又上疏曰:
按舜典云:“在璇枢玉衡,以齐七政。”说者以为取其转运者为枢,持正 者为衡,皆以玉为之,用齐七政之变,知其盈缩进退,得失政之所在,即古太史浑 天仪也。
自周室衰微,畴人丧职,其制度遗象,莫有传者。汉兴,丞相张苍首创律历之 学。至武帝诏司马迁等更造汉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 星度,与古不同。故唐都分天部,洛下闳运算转历,今赤道历星度,则其遗法也。 后汉永元中,左中郎将贾逵奏言:“臣前上傅安等用黄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 壹以赤道度之,不与天合,至差一日以上。愿请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课,与待诏 星官考校。”奏可。问典星待诏姚崇等十二人,皆曰:‘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 道,官无其器,不知施行。’甘露二年,大司农丞耿寿昌奏,以圆仪度日月行,考 验天运。日月行赤道,至牵牛、东井,日行一度,月行十五度;至娄、角,日行一 度,月行十三度,此前代所共知也。”是岁永元四载也。明年,始诏太史造黄道铜 仪。冬至,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与赤道定差二度。史官以校日月弦望,虽密 近,而不为望日。仪,黄道与度运转,难候,是以少终其事。其后刘洪因黄道浑仪, 以考月行出入迟速。而后代理历者不遵其法,更从赤道命文,以验贾逵所言,差谬 益甚,此理历者之大惑也。
今灵台铁仪,后魏明元时都匠解兰所造,规制朴略,度刻不均,赤道不动,乃 如胶柱,不置黄道,进退无准。此据赤道月行以验入历迟速,多者或至十七度,少 者仅出十度,不足以上稽天象,敬授人时。近秘阁郎中李淳风著法象志,备载 黄道浑仪法,以玉衡旋规,别带日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游,用法颇杂, 其术竟寝。
臣伏承恩旨,更造游仪,使黄道运行,以追列舍之变,因二分之中以立黄道, 交于轸、奎之间,二至陟降各二十四度。黄道之内,又施白道月环,用究阴阳朓朒 之数,动合天运,简而易从,足以制器垂象,永传不朽。
于是玄宗亲为制铭,置之于灵台以考星度。其二十八宿及中外官与古经不同者, 凡数十条。又诏一行与梁令瓚及诸术士更造浑天仪,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 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 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币,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 二十九转有馀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 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 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 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无几 而铜铁渐涩,不能自转,遂收置于集贤院,不复行用。
今录游仪制度及所测星度异同,开元十二年分遣使诸州所测日晷长短,李淳风、 僧一行所定十二次分野,武德已来交蚀及五星祥变,著于篇。
黄道游仪规尺寸:
旋枢双环:外一丈四尺六寸一分,竖八分,厚三分,直径四尺五寸九分,即古 所谓旋仪也。南北斜两极,上下循规各三十四度,两面各画周天度数。一面加钉, 并用银饰,使东西运转如浑天游仪。中旋枢轴至两极首内,孔径大两度半,长与旋 环径齐,并用古尺四分为度。
玉衡望筒:长四尺五寸八分,广一寸二分,厚一寸,孔径六分,古用玉饰之。 玉衡,衡施于轴中,旋运持正,用窥七曜及列星之阔狭,外方内圆,孔径一度半, 周日轮也。
阳经双环:外一丈七尺三寸,内一丈四尺六寸四分,广四寸,厚四分,直径五 尺四寸四分,置于子午。左右用八柱相固,两面画周天度数,一面加钉,并银饰之。 半出地上,半入地下,双间挟枢轴及玉衡望筒,旋环于中也。
阴纬单环:外内广厚周径,皆准阳经,与阳经相衔各半,内外俱齐。面平上为 天,以下为地,横周阳环,谓之阴浑也。面上为两界,内外为周天百刻。平上御制 铭序及书,并金为字。
天顶单环:外一丈七尺三寸,竖广八分,厚三分,直径五尺四寸四分。当中国 人顶之上,东西当卯酉之中,稍南,使见日出入,令与阳经、阴纬相固,如壳之裹 黄。南去赤道三十六度,去黄道十二度,去北极五十五度,去南北平各九十一度强。
赤道单环:外一丈四尺五寸九分,横八分,厚三分,直径四尺九寸。赤道者, 当天之中,二十八宿之列位也。其本,后魏解兰所造也。因著双规,不能运动。臣 今所造者,上列周天星度,使转运随天,仍度穿一穴,随穴退交,不有差谬。即知 古者秋分,日在角五度,今在轸十三度;冬至,日在牵牛初,今在斗十度。拟随差 却退,故置穴也。傍在卯酉之南,上去天顶三十六度而横置之。
黄道单环:外一丈五尺四寸一分,横八分,厚四分,直径四尺八寸四分。日之 所行,故名黄道。古人知有其事,竟无其器,遂使太阳陟降,积岁有差。月及五星, 亦随日度出入,规制不知准的,斟量为率,疏阔尤多。臣今创置此环,置于赤道环 内,仍开合使随转运,出入四十八度,而极画两方,东西列周天度数,南北列百刻, 使见日知时,不有差谬。上列三百六十策,与用卦相准,度穿一穴,与赤道相交。
白道月环:外一丈五尺一寸五分,横度八分,厚三分,直径四尺七寸六分。月 行有迂曲迟疾,与日行缓急相反。古无其器,今创置于黄道环内,使就黄道为交合, 出入六十度,以测每夜行度。上画周天度数,穿一穴,拟移交会,并用铜铁为之。
李淳风法象志说有此日月两环,在旋仪环上。既用玉衡,不得遂于玉衡内 别安一尺望筒。运用既难,其器已涩。
游仪四柱,龙各高四尺七寸。水槽、山各高一尺七寸五分。槽长六尺九寸,高 广各四寸。水池深一寸,广一寸五分。龙者能兴云雨,故以饰柱。柱在四维,龙下 有山云,俱在水平槽上,并铜为之。
游仪初成,太史所测二十八宿等与经同异状:
角二星,十二度;赤道黄道度与古同。旧经去极九十一度,今则九十三度 半。星经云:“角去极九十一度,距星正当赤道,其黄道在赤道南,不经角中。” 今测角在赤道南二度半,黄道复经角中,即与天象符合。
亢四星,九度。旧去极八十九度,今九十一度半。氐四星,十六度。旧去极九 十四度,今九十八度。房四星,五度。旧去极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度半。心三星, 五度。旧去极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一度。尾九星,十八度。旧去极一百二十度, 一云一百四十一度,今一百二十四度。箕四星,十一度。旧去极一百一十八度,今 一百二十度。南斗六星,二十六度。旧去极一百一十六度,今一百一十九度。牵牛 六星,八度。旧去极一百六度,今一百四度。须女四星,十二度。旧去极一百度, 今一百一度。虚二星,十度。旧去极一百四度,今一百一度。北星旧图入虚宿,今 测在须女九度。危三星,十七度。旧去极九十七度,今九十七度。北星旧图入危宿, 今测在虚六度半。室二星,十六度。旧去极八十五度,今八十三度。东壁二星,九 度。旧去极八十六度,今八十四度。
奎十六星,十六度。旧去极七十六度,一云七十度,今七十三度。东壁九度, 奎十六度,此错以奎西大星为距,即损壁二度,加奎二度,今取西南大星为距,即 奎、壁各不失本度。娄三星,十三度。旧去极八十度,今七十七度。胃三星,十四 度。昴七星,十一度。旧去极七十四度,今七十二度。毕八星,十七度。旧去极七 十八度,今七十六度。觜觿三度,旧去极八十四度,今八十二度。毕赤道与黄道度 同。觜赤道二度,黄道三度。其二宿俱当黄道斜虚。毕有十六度,尚与赤道度同。 觜总二度,黄道损加一度,此即承前有误。今测毕有十七度半,觜觿半度,并依天 正。参十星,旧去极九十四度,今九十二度。东井八星,三十三度。旧去极七十度, 今六十八度。舆鬼五星,旧去极六十八度,今古同也。柳八星,十五度。旧去极七 十七度,一云七十九度,今八十度半。柳,合用西头第三星为距,比来错取第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