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天兵在191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他的政治智慧就看不到溃兵的不可靠吗?
列宁当然能看得到,甚至他比布哈林还要清楚,那为什么他依然选择迎合这些溃兵呢?道理有几个:
首先,厌恶这场战争的不止是前线的溃兵,俄国从工人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全都身心皆疲,对继续打仗都没有兴趣。从这一点看,溃兵和布哈林所谓的无产阶级们是有共同利益的,这就决定了双方可以合作。
其次,布尔什维克跟社会革命党和立宪民主党比起来,家底太薄,如果不迎合溃兵,他们怎么抓住枪杆子?没有枪杆子,还谈个屁的十月革命?
在这一点上,列宁颇有一点不管是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政治智慧,管他那么多,先上台执政再说。如果连政权都无法掌握,扯那么多还不是浪费口水和yy。
最后,列宁也有解决溃兵问题的方法,不愿意打仗,想回家,这都不是问题。你们不是闹革命的军队,那我就借你们的手先上台,然后组织一只真正的革命军队取代你们就好了。反正只要你们不闹事,乖乖的回家种田,那就是为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了。
应该说列宁的算盘还是打得很精的,让溃兵回家安居乐业,社会的突出矛盾就解决了一大半,没有他们搅和,政府就能稳定,至少不用担心这几百万人反水闹事了。
而且,大兵哥们乖乖的回家了,支持资产阶级闹事的那批旧军官也没戏了,他们能闹事的基础就是有兵有枪,如果没有人了,他们怎么闹?最后还不是砧板上的鱼肉!
可惜的是,布列斯特合约扯皮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从1917年11月一直扯到第二年3月才被迫得出结果,离德奥集团的崩盘满打满算也没几个月了,间接的就减少了布尔什维克为内战爆发做准备的时间。
如果布尔什维克能早一点达成一致,能多做几个月的准备,捷克军团叛乱也就不会造成历史上那么大的连锁反应了。客观上说,布哈林就成了扯后腿的人,没有他搅和,事情不会变得后来那么复杂和不可收拾。
而且这么做也有一个好处。溃兵们想要有田可种,有房可住。那就只能打土豪分田地。而这么做的话,很显然的就让溃兵们跟资产阶级和地主对立起来。为了保卫自己的“权益”,相信溃兵们很乐意让俄国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们吃苦头的。
如果布尔什维克按照列宁的计划,乘着协约国集团忙于同同盟国僵持的时候,做好战斗准备,果断的在内战的苗头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强力出手,俄国内战真心不用打三年。没有了协约国集团的支持。不管死捷克军团还是白军,那真心不算什么。
弄清楚了这些,再回头看布哈林的那个《告全体党员书》,就比较搞笑了,这个货完全就是钻了教条主义的牛角尖,片面的认为溃兵不具备阶级属性(实话实说,这批人大部分都是农民或者说农奴。阶级属性很明了),借此大谈什么投降和失败。却从来不多动动脑子,如果跟溃兵闹翻了,以布尔什维克的军事力量,谈个毛的革命。
而且按照布哈林的主张,那是要抗击帝国主义的。拿什么抗击?红军刚刚诞生,工人武装十分薄弱,难道就这批不可靠的溃兵?所以说这货一边是大谈溃兵不可靠,不是无产阶级,不能听他们的意见。另一边又说什么要抵抗德国侵略者,试问一句。靠谁去抵抗德国侵略者,难道不是那批刚刚被你认定是靠不住的人?
所以说,这货就是纯粹扯淡,事实就像列宁说的——我们没有军队,我们不能自保,为了争取革命胜利,我们只能先接受德国人的勒索,埋头解决了国内的问题再说。
好在当时跟布哈林一样脑残的人并不占多数,在列宁的努力下,布列斯特合约被通过,布哈林的《告全体党员书》也基本上没人鸟。最后以布哈林为首的左翼*者只能再次以退出苏维埃政府作为抗议。
看着愤而离场的布哈林和他的同党们,李晓峰很有些不屑,尼玛,你们都已经退出过一次了好不好,炒现饭有意思吗?你们这帮货要是真有种,那就退出中央委员会,就跟之前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一样,那哥么才高看你们一眼。好嘛,现在要退不退的,简直就是矫情。
其实李晓峰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他又没捞着位置,连候补中委都不是,反倒是反对列宁的布哈林继续保留住了中央委员的位置。这厮当然会觉得不忿。
当然,最让他不忿的还不是布哈林是中委,而是季诺维也夫这货竟然又混成了中央委员,这才是让他最恼火的。
季诺维也夫为什么会重新成为中央委员呢?那还要从这货转变态度说起,十月革命站错了队伍,被整得灰头土脸的他是痛定思痛,觉得不能跟加米涅夫一块厮混了,再跟石头混下去,那真是前途暗淡啊!
所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货很低调,一面积极的承认错误,争取导师大人的原谅,另一方面也在小心的观察着党内的形势,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要不怎么说万事只怕有心人呢?对德谈判开启之后,季诺维也夫总算是等到了属于他的机会,当托洛茨基—布哈林集团跟列宁大打对台的时候,这货毅然决然的重新站在了导师大人这一边,竭力的奔走呼号,为导师大人的路线大唱赞歌。
虽然列宁对之前季诺维也夫的错误很是不满,打心眼里是不喜欢这个家伙,可是当时的形势决定了,他老人家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哪怕是季诺维也夫这个叛徒,只要他能为自己的路线说话,那就可以团结。
随着列宁在之后的斗争中大获全胜,在这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季诺维也夫也就混到了一把交椅,也算是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吧!
当然,这年头中央委员已经不是那么金贵了,毕竟上面还有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在随后选举出了新的政治局,其实也不算新,无非是这一次站错了队的两个人从政治局里掉了下来,一个是乌利茨基,另一个是布勃洛夫。
乌利茨基还好一点,多少还保留有一个候补中委的头衔,布勃洛夫那真是从云端一下子掉到了井底,连候补中委都没有捞着。
大会结束了,虽然李晓峰觉得自己亏得慌,做了那么多贡献,最后屁都没捞着,但实际上账不是那么算的,这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名单出来之后,某人其实还是赚了的。
比如说跟他关系不错的穆拉洛夫,历史上他可是因为十月革命和之后莫斯科州省委反对布列斯特合约事件,落选了中委,只混了一个候补。
现在穆拉洛夫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对于某人来说,他在莫斯科方向的势力得到了巩固。而且跟他在十月革命中关系不错的弗拉基米尔斯基也混成了中央委员,虽说弗拉基米尔斯基不完全向着斯维尔德洛夫,但怎么说双方都有交情,很多事情也方便沟通。
当然,某人是不会这么想的,反正他就是觉得自己亏了,眼瞧着大会结束了,就准备往导师大人身边凑,看能不能引起导师大人的注意,准备多少也讨一点好处……(未完待续。。。)
以他的政治智慧就看不到溃兵的不可靠吗?
列宁当然能看得到,甚至他比布哈林还要清楚,那为什么他依然选择迎合这些溃兵呢?道理有几个:
首先,厌恶这场战争的不止是前线的溃兵,俄国从工人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全都身心皆疲,对继续打仗都没有兴趣。从这一点看,溃兵和布哈林所谓的无产阶级们是有共同利益的,这就决定了双方可以合作。
其次,布尔什维克跟社会革命党和立宪民主党比起来,家底太薄,如果不迎合溃兵,他们怎么抓住枪杆子?没有枪杆子,还谈个屁的十月革命?
在这一点上,列宁颇有一点不管是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政治智慧,管他那么多,先上台执政再说。如果连政权都无法掌握,扯那么多还不是浪费口水和yy。
最后,列宁也有解决溃兵问题的方法,不愿意打仗,想回家,这都不是问题。你们不是闹革命的军队,那我就借你们的手先上台,然后组织一只真正的革命军队取代你们就好了。反正只要你们不闹事,乖乖的回家种田,那就是为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了。
应该说列宁的算盘还是打得很精的,让溃兵回家安居乐业,社会的突出矛盾就解决了一大半,没有他们搅和,政府就能稳定,至少不用担心这几百万人反水闹事了。
而且,大兵哥们乖乖的回家了,支持资产阶级闹事的那批旧军官也没戏了,他们能闹事的基础就是有兵有枪,如果没有人了,他们怎么闹?最后还不是砧板上的鱼肉!
可惜的是,布列斯特合约扯皮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从1917年11月一直扯到第二年3月才被迫得出结果,离德奥集团的崩盘满打满算也没几个月了,间接的就减少了布尔什维克为内战爆发做准备的时间。
如果布尔什维克能早一点达成一致,能多做几个月的准备,捷克军团叛乱也就不会造成历史上那么大的连锁反应了。客观上说,布哈林就成了扯后腿的人,没有他搅和,事情不会变得后来那么复杂和不可收拾。
而且这么做也有一个好处。溃兵们想要有田可种,有房可住。那就只能打土豪分田地。而这么做的话,很显然的就让溃兵们跟资产阶级和地主对立起来。为了保卫自己的“权益”,相信溃兵们很乐意让俄国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们吃苦头的。
如果布尔什维克按照列宁的计划,乘着协约国集团忙于同同盟国僵持的时候,做好战斗准备,果断的在内战的苗头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强力出手,俄国内战真心不用打三年。没有了协约国集团的支持。不管死捷克军团还是白军,那真心不算什么。
弄清楚了这些,再回头看布哈林的那个《告全体党员书》,就比较搞笑了,这个货完全就是钻了教条主义的牛角尖,片面的认为溃兵不具备阶级属性(实话实说,这批人大部分都是农民或者说农奴。阶级属性很明了),借此大谈什么投降和失败。却从来不多动动脑子,如果跟溃兵闹翻了,以布尔什维克的军事力量,谈个毛的革命。
而且按照布哈林的主张,那是要抗击帝国主义的。拿什么抗击?红军刚刚诞生,工人武装十分薄弱,难道就这批不可靠的溃兵?所以说这货一边是大谈溃兵不可靠,不是无产阶级,不能听他们的意见。另一边又说什么要抵抗德国侵略者,试问一句。靠谁去抵抗德国侵略者,难道不是那批刚刚被你认定是靠不住的人?
所以说,这货就是纯粹扯淡,事实就像列宁说的——我们没有军队,我们不能自保,为了争取革命胜利,我们只能先接受德国人的勒索,埋头解决了国内的问题再说。
好在当时跟布哈林一样脑残的人并不占多数,在列宁的努力下,布列斯特合约被通过,布哈林的《告全体党员书》也基本上没人鸟。最后以布哈林为首的左翼*者只能再次以退出苏维埃政府作为抗议。
看着愤而离场的布哈林和他的同党们,李晓峰很有些不屑,尼玛,你们都已经退出过一次了好不好,炒现饭有意思吗?你们这帮货要是真有种,那就退出中央委员会,就跟之前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一样,那哥么才高看你们一眼。好嘛,现在要退不退的,简直就是矫情。
其实李晓峰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他又没捞着位置,连候补中委都不是,反倒是反对列宁的布哈林继续保留住了中央委员的位置。这厮当然会觉得不忿。
当然,最让他不忿的还不是布哈林是中委,而是季诺维也夫这货竟然又混成了中央委员,这才是让他最恼火的。
季诺维也夫为什么会重新成为中央委员呢?那还要从这货转变态度说起,十月革命站错了队伍,被整得灰头土脸的他是痛定思痛,觉得不能跟加米涅夫一块厮混了,再跟石头混下去,那真是前途暗淡啊!
所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货很低调,一面积极的承认错误,争取导师大人的原谅,另一方面也在小心的观察着党内的形势,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要不怎么说万事只怕有心人呢?对德谈判开启之后,季诺维也夫总算是等到了属于他的机会,当托洛茨基—布哈林集团跟列宁大打对台的时候,这货毅然决然的重新站在了导师大人这一边,竭力的奔走呼号,为导师大人的路线大唱赞歌。
虽然列宁对之前季诺维也夫的错误很是不满,打心眼里是不喜欢这个家伙,可是当时的形势决定了,他老人家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哪怕是季诺维也夫这个叛徒,只要他能为自己的路线说话,那就可以团结。
随着列宁在之后的斗争中大获全胜,在这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季诺维也夫也就混到了一把交椅,也算是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吧!
当然,这年头中央委员已经不是那么金贵了,毕竟上面还有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在随后选举出了新的政治局,其实也不算新,无非是这一次站错了队的两个人从政治局里掉了下来,一个是乌利茨基,另一个是布勃洛夫。
乌利茨基还好一点,多少还保留有一个候补中委的头衔,布勃洛夫那真是从云端一下子掉到了井底,连候补中委都没有捞着。
大会结束了,虽然李晓峰觉得自己亏得慌,做了那么多贡献,最后屁都没捞着,但实际上账不是那么算的,这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名单出来之后,某人其实还是赚了的。
比如说跟他关系不错的穆拉洛夫,历史上他可是因为十月革命和之后莫斯科州省委反对布列斯特合约事件,落选了中委,只混了一个候补。
现在穆拉洛夫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对于某人来说,他在莫斯科方向的势力得到了巩固。而且跟他在十月革命中关系不错的弗拉基米尔斯基也混成了中央委员,虽说弗拉基米尔斯基不完全向着斯维尔德洛夫,但怎么说双方都有交情,很多事情也方便沟通。
当然,某人是不会这么想的,反正他就是觉得自己亏了,眼瞧着大会结束了,就准备往导师大人身边凑,看能不能引起导师大人的注意,准备多少也讨一点好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