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大地狮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个人叫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没有,鸡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不能用。”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鸡一听到声音,看到影子,就冲动。”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鸡目光犀利,盛气太足。”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了,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做斗鸡的条件已具足,别的鸡一看到它,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庄子?外篇?达生(中国先秦哲学家)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说:心灵一如镜面。这句话说得很不贴切,平整的镜面可如实反映出物体之形状,心灵则不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人之心灵容易产生波动,此时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问题,对具体事物的判断很可能和实情大相径庭。所以,心灵犹如水面方才比较合适。水波荡漾,犹如心灵波动,水映万物,也如同心灵感应万物。水波不荡,方能准确映现万物,心波不荡,方能静察万物真相。
心灵一如水面,对此,中国人早有了很形象的论述。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描述一个人武功至高的境界,有“井中月”的说法。当武学高手聚精会神,保持心内古井不波,周遭事物的一丝一动便会如井中倒影一般清清楚楚,如实映入其心中。武学高手即可知己知彼,做出正确判断,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井中月”是一种很厉害的内功修为心法,而这种“井中月”的说法并非无稽之谈,凭空而想出来的,我们可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找到其蛛丝马迹和来龙去脉。
水平如镜
一、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也曾把心灵比喻成最深秒的镜子,称之为“玄览”不过常人的这面镜子沾染了灰尘,需要打扫干净,方能清楚映现出万物。老子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思是说,你能把心灵这面最深妙的镜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不沾染一点外物,没有一点灰尘吗?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保持内心最大的空虚,最确实的安静,万物就会如实呈现在你面前,你就可以抓住它们本来的面目去认识它们。这就是他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在老子看来,保持内心最大的宁静,使心湖之“水”波澜不惊,才能发现宇宙万物中的恒常真理,避凶趋吉。
水映云山
关于心灵的修养,老子的继承者庄子也有过叙述。中国文化中有“斋”之说,即语出庄子的“心斋”所谓“心斋”就是内心一点杂念、妄想、欲望都没有,保持清净的念头。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讲斋,讲的是心的清净,而非佛教的吃素。在庄子?外篇?达生里有一个很有韵味的故事,说有个人叫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没有,鸡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不能用。”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鸡一听到声音,看到影子,就冲动。”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鸡目光犀利,盛气太足。”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了,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做斗鸡的条件已具足,别的鸡一看到它,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这则故事说明,心灵修养的境界达到炉火纯青之人,看上去呆若木鸡,其实是深藏不露,不轻易暴其气,消掉可被击败的命门,永立不败之地,这就是在“心斋”上做到了极致。这就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高明之人用心若明镜,对外物的态度是,去者不恋,来者不迎,不加入任何主观情感,客观反映出万物而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准确认知事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庄子。应帝王中强调说:“至人之用心若镜,故而无为;因其无为,故能胜物而不伤,即不为外物而费心劳神。”
中国的古书管子中提到心灵修养的方法主要有“虚”“壹”“静”“因”这四个方面,这同老子的“涤除玄览”和庄子的“心斋”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虚”虚者,无藏也。就是事先没有存于心中的主观偏见。心是智慧居住的地方,只有把心打扫干净,去掉主观偏见,保持心“虚”智慧才能居住进来。管子。心术上说:“虚其欲,神将入舍。物至则应,过则舍矣。”事物到来就与其相呼应,过去了就舍弃掉,否则会妨碍以后的判断;所谓“壹”就是要“一意专心”管子。心术下说:“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近。”就是说,只有一意专心,耳目等感官才能有条不紊地发挥作用,认识远近各种事物。“壹”的另一面含义是,对于认识对象要一视同仁、公平无私、一律看待;所谓“静”就是不要在事物到来前急躁妄动“毋先物动者”而要“无为”“寡欲”“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之”安静地等待外物到来,然后与物相感应。“心”是统制感官的“君”位,如果急躁妄动,就失去了它应处的地位。“静乃自得”保持心静,才能有所得;所谓“因”管子。心术上说:“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就是去掉主观偏见,遵循事物的本来规律去认识事物。
&n... -->>
有个人叫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没有,鸡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不能用。”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鸡一听到声音,看到影子,就冲动。”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鸡目光犀利,盛气太足。”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了,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做斗鸡的条件已具足,别的鸡一看到它,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庄子?外篇?达生(中国先秦哲学家)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说:心灵一如镜面。这句话说得很不贴切,平整的镜面可如实反映出物体之形状,心灵则不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人之心灵容易产生波动,此时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问题,对具体事物的判断很可能和实情大相径庭。所以,心灵犹如水面方才比较合适。水波荡漾,犹如心灵波动,水映万物,也如同心灵感应万物。水波不荡,方能准确映现万物,心波不荡,方能静察万物真相。
心灵一如水面,对此,中国人早有了很形象的论述。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描述一个人武功至高的境界,有“井中月”的说法。当武学高手聚精会神,保持心内古井不波,周遭事物的一丝一动便会如井中倒影一般清清楚楚,如实映入其心中。武学高手即可知己知彼,做出正确判断,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井中月”是一种很厉害的内功修为心法,而这种“井中月”的说法并非无稽之谈,凭空而想出来的,我们可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找到其蛛丝马迹和来龙去脉。
水平如镜
一、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也曾把心灵比喻成最深秒的镜子,称之为“玄览”不过常人的这面镜子沾染了灰尘,需要打扫干净,方能清楚映现出万物。老子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思是说,你能把心灵这面最深妙的镜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不沾染一点外物,没有一点灰尘吗?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保持内心最大的空虚,最确实的安静,万物就会如实呈现在你面前,你就可以抓住它们本来的面目去认识它们。这就是他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在老子看来,保持内心最大的宁静,使心湖之“水”波澜不惊,才能发现宇宙万物中的恒常真理,避凶趋吉。
水映云山
关于心灵的修养,老子的继承者庄子也有过叙述。中国文化中有“斋”之说,即语出庄子的“心斋”所谓“心斋”就是内心一点杂念、妄想、欲望都没有,保持清净的念头。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讲斋,讲的是心的清净,而非佛教的吃素。在庄子?外篇?达生里有一个很有韵味的故事,说有个人叫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没有,鸡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不能用。”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鸡一听到声音,看到影子,就冲动。”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鸡目光犀利,盛气太足。”又过了十天,再问,回答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了,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做斗鸡的条件已具足,别的鸡一看到它,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这则故事说明,心灵修养的境界达到炉火纯青之人,看上去呆若木鸡,其实是深藏不露,不轻易暴其气,消掉可被击败的命门,永立不败之地,这就是在“心斋”上做到了极致。这就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高明之人用心若明镜,对外物的态度是,去者不恋,来者不迎,不加入任何主观情感,客观反映出万物而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准确认知事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庄子。应帝王中强调说:“至人之用心若镜,故而无为;因其无为,故能胜物而不伤,即不为外物而费心劳神。”
中国的古书管子中提到心灵修养的方法主要有“虚”“壹”“静”“因”这四个方面,这同老子的“涤除玄览”和庄子的“心斋”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虚”虚者,无藏也。就是事先没有存于心中的主观偏见。心是智慧居住的地方,只有把心打扫干净,去掉主观偏见,保持心“虚”智慧才能居住进来。管子。心术上说:“虚其欲,神将入舍。物至则应,过则舍矣。”事物到来就与其相呼应,过去了就舍弃掉,否则会妨碍以后的判断;所谓“壹”就是要“一意专心”管子。心术下说:“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近。”就是说,只有一意专心,耳目等感官才能有条不紊地发挥作用,认识远近各种事物。“壹”的另一面含义是,对于认识对象要一视同仁、公平无私、一律看待;所谓“静”就是不要在事物到来前急躁妄动“毋先物动者”而要“无为”“寡欲”“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之”安静地等待外物到来,然后与物相感应。“心”是统制感官的“君”位,如果急躁妄动,就失去了它应处的地位。“静乃自得”保持心静,才能有所得;所谓“因”管子。心术上说:“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就是去掉主观偏见,遵循事物的本来规律去认识事物。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