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致一九七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改变了形状的嘴唇上涂上朱红色,这样就更好看了,眉目分明,腮圆唇红,在灯光下更显柔和美好,连我们自己都有点认不出了呢。我们对镜顾盼,左看右看。楼台上没有灯,光线有些暗,我们靠在栏杆上,还是有点暗,一抬头,天已经灰了。乐队的男生陆续装车,他们拎着手风琴二胡,拎到停在校门口的大卡车上,乐谱架,服装,道具,码得结结实实的,用绳子固定好。
再也没有比坐上大卡车更威风的了,七十年代的南流镇没有别的车,医院里的救护车、车站的长途客车、偶尔停在县委门口的吉普车,这些不算,它们跟我们没有关系,它们是南流镇的大熊猫,是用来观赏的。唯有大卡车,是我们最热切的运输工具,它与我们肌肤相亲。解放牌厚重,东风牌轻灵,是一对兄弟,各有优点。我们对解放牌更熟一点,它停在校门口,就像我们的兄长。我们七手八脚四面攀爬,很不好上,颇有难度,但我们已经轻车熟路,脚蹬大轮胎,双手抓挡板,一使劲就上去了,活像一群国民党逃兵。
我们化着浓重的妆,接上了长辫子,里面还穿着鲜亮的演出服,这样的一车人装在卡车厢里,颇像大木箱里养的一箱花草,奇里古怪,煞是好看。
豆腐社和红旗旅社,时不时地有人出来看,这两处就在学校的斜对面。有一次,李玉琪站在豆腐社门口,大卡车一开动,她就冲我们一车人喊道:预祝你们演出成功!这使我大为意外。这样有水平的话本应由校领导说的,李玉琪,她在我们班什么都不是,从来不是班干部,连小组长都没干过,而且她也不在县委大院长大,不过是豆腐社的孩子,她却冲着一车文艺队说了如此有气派的话,真让人不得不另眼看待。
我们站在卡车里,敞着篷,大声唱歌,大声说笑,总之是兴奋的。豆腐社、红旗旅社,大园、医院宿舍、门诊、太平间、留医部、妇产科,它们纷纷扬扬,向后退去,马上,前面就是大片稻田了。那都是我们小学的时候拾过稻穗的,田中间有一眼水井,田那边有一棵龙眼树。农机厂简陋的大门一闪而过,坡上农科所的平房像童话一样遥遥在望,一眨眼就越过去了。大下坡!大下坡转眼来到,一个男生高喊:逸逸桥——车身随即飞快下降,车上的人,从浪尖跌下浪底,顷刻失重,心脏一高又一低,女生尖叫,男生粗嚎,一片混乱,又一片热烈,甚是刺激。这是我们特别熟悉的下坡,早已被男生命名为“逸逸桥”
逸逸桥是我们的最后一道化妆品,是文艺队的重要成员,经过了逸逸桥,男生变得多话有趣,女生则脸蛋涨红而益发妩媚,全体都心跳加快。如果有晚霞,就更完美了,站在敞篷卡车上,一眼望到天边,没有房屋,晚霞就在田野上燃烧,离我们真是近啊,一伸手就能碰着。金红和浅红,层层叠叠,有时特别明亮,映照着一车人,把这一车疯疯癫癫的人也都变成了晚霞。
脸上悬挂着逸逸桥,卡车就停下来了,八分钟,从学校到水泥厂,这个距离真是天造地设,逸逸桥的兴奋还在脸上悬挂,又加了一点晚霞的恍惚,这样一副神情最适合上舞台!恍惚和兴奋着,被水泥厂的文艺干事引进后台,那里灯光明亮,大家更衣压腿,对镜修补妆容。文艺干事是一个颇有风度的女同志,她指出,我们的眉毛画得不够自然,像贴上去的,应该眉头和眉尾淡一点,不要一样深浅。但已经来不及改了,乐队在校音,灯光已经调好,大幕马上就要拉开。
水泥厂虽在南流县,却是地区级的,叫地区水泥厂,气势很大,厂区和设备都一流,人多,礼堂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学校的工宣队就是水泥厂派出的,学校由工宣队领导,也就是由水泥厂领导。每学期排好一台节目,首先就要到水泥厂汇报演出,这是政治任务呢,学校和厂里都很重视。水泥厂,我们来了许多次,路已经烂熟,逸逸桥也烂熟,更加烂熟的是水泥厂的食堂,演出结束后的夜宵,最令人振奋。
竟然会有鸡肉粥,难以置信,南流镇的居民,过年才杀鸡呢,地区水泥厂的豪阔真是罕见。鸡肉粥的香气钻进鼻子,五脏六腑都颤动,热气腾腾,鸡肉和米粥交融在一起,简直富丽堂皇,又刚刚洒了新鲜的葱花和生姜末,碧绿和淡黄,更觉丰饶。用大碗盛好,摆成两排,每人端上,边暖手,边吹气,吸溜着,半碗鸡肉粥下了肚,全身暖洋洋的,我们太爱水泥厂了。正享受着,一大盆米粉又端了上来,冒着更浓烈的热气,散发了另一种香味,又软又滑柔情似水的米粉,荡在肉汤里。顿时,我们头脑一片空白,谁能想到会有两种夜宵的呢?从未听说。
如果到瓷厂、农机厂、大风门水泥厂,或者大容山林场,或者上河公社、香塘公社、民乐公社,都只有一种夜宵,那也是好的,有夜宵就都是好的。回想我们的文艺队时光,除了舞台,点缀其中的就是一顿又一顿的夜宵,工厂多是米粉和面条,放了猪肉或者鸡蛋,油水很足,还有酱油和葱花,全都是很香的。经常,我在谢幕的时候就开始神往,味蕾长了眼睛,看到了远处食堂里的大镬,那里正冒着热气,肉汤翻滚,竹筛里的米粉就要倒下去了,切好的葱花和姜末就放在灶沿上,还有一大碗盐,一切历历在目;口腔里,涎水冒,味蕾开出了花,我们一边咽口水一边微笑鼓掌,而汤米粉正在起锅,很快,它们就在一只大铝盆里等我们了。我们来不及卸妆,顶着满脸的油彩,一个跟一个,像游击队,在当地群众带领下,摸黑走过一些台阶、泥地、走廊,来到烟火缭绕的食堂。大的食堂有饭桌凳子,小的食堂就没有,我们就站着,端着碗。条件艰苦的地方是白米粥,白米粥也是很好的,因为有炒得很香的咸萝卜干,里面放了青蒜和猪油。还有一次是糖粥,放了黄糖,粥也是浅棕色的,这样简陋的粥我也觉得好。
一边走路一边卸妆,人人都拿着东西往脸上擦。我们会围着李小宇,她有一只雪花膏的小盒子,万紫千红的牌子,那上面的花密集而鲜艳,一打开,里面全是浸泡了花生油的棉球。这种棉球很好用,一个就足够,比凡士林还好,很滑溜,而凡士林是干的。棉球擦在脸上,凉冰冰,一股花生油的气味从各人的脸上散发出来,像是打翻了油瓶。
在改变了形状的嘴唇上涂上朱红色,这样就更好看了,眉目分明,腮圆唇红,在灯光下更显柔和美好,连我们自己都有点认不出了呢。我们对镜顾盼,左看右看。楼台上没有灯,光线有些暗,我们靠在栏杆上,还是有点暗,一抬头,天已经灰了。乐队的男生陆续装车,他们拎着手风琴二胡,拎到停在校门口的大卡车上,乐谱架,服装,道具,码得结结实实的,用绳子固定好。
再也没有比坐上大卡车更威风的了,七十年代的南流镇没有别的车,医院里的救护车、车站的长途客车、偶尔停在县委门口的吉普车,这些不算,它们跟我们没有关系,它们是南流镇的大熊猫,是用来观赏的。唯有大卡车,是我们最热切的运输工具,它与我们肌肤相亲。解放牌厚重,东风牌轻灵,是一对兄弟,各有优点。我们对解放牌更熟一点,它停在校门口,就像我们的兄长。我们七手八脚四面攀爬,很不好上,颇有难度,但我们已经轻车熟路,脚蹬大轮胎,双手抓挡板,一使劲就上去了,活像一群国民党逃兵。
我们化着浓重的妆,接上了长辫子,里面还穿着鲜亮的演出服,这样的一车人装在卡车厢里,颇像大木箱里养的一箱花草,奇里古怪,煞是好看。
豆腐社和红旗旅社,时不时地有人出来看,这两处就在学校的斜对面。有一次,李玉琪站在豆腐社门口,大卡车一开动,她就冲我们一车人喊道:预祝你们演出成功!这使我大为意外。这样有水平的话本应由校领导说的,李玉琪,她在我们班什么都不是,从来不是班干部,连小组长都没干过,而且她也不在县委大院长大,不过是豆腐社的孩子,她却冲着一车文艺队说了如此有气派的话,真让人不得不另眼看待。
我们站在卡车里,敞着篷,大声唱歌,大声说笑,总之是兴奋的。豆腐社、红旗旅社,大园、医院宿舍、门诊、太平间、留医部、妇产科,它们纷纷扬扬,向后退去,马上,前面就是大片稻田了。那都是我们小学的时候拾过稻穗的,田中间有一眼水井,田那边有一棵龙眼树。农机厂简陋的大门一闪而过,坡上农科所的平房像童话一样遥遥在望,一眨眼就越过去了。大下坡!大下坡转眼来到,一个男生高喊:逸逸桥——车身随即飞快下降,车上的人,从浪尖跌下浪底,顷刻失重,心脏一高又一低,女生尖叫,男生粗嚎,一片混乱,又一片热烈,甚是刺激。这是我们特别熟悉的下坡,早已被男生命名为“逸逸桥”
逸逸桥是我们的最后一道化妆品,是文艺队的重要成员,经过了逸逸桥,男生变得多话有趣,女生则脸蛋涨红而益发妩媚,全体都心跳加快。如果有晚霞,就更完美了,站在敞篷卡车上,一眼望到天边,没有房屋,晚霞就在田野上燃烧,离我们真是近啊,一伸手就能碰着。金红和浅红,层层叠叠,有时特别明亮,映照着一车人,把这一车疯疯癫癫的人也都变成了晚霞。
脸上悬挂着逸逸桥,卡车就停下来了,八分钟,从学校到水泥厂,这个距离真是天造地设,逸逸桥的兴奋还在脸上悬挂,又加了一点晚霞的恍惚,这样一副神情最适合上舞台!恍惚和兴奋着,被水泥厂的文艺干事引进后台,那里灯光明亮,大家更衣压腿,对镜修补妆容。文艺干事是一个颇有风度的女同志,她指出,我们的眉毛画得不够自然,像贴上去的,应该眉头和眉尾淡一点,不要一样深浅。但已经来不及改了,乐队在校音,灯光已经调好,大幕马上就要拉开。
水泥厂虽在南流县,却是地区级的,叫地区水泥厂,气势很大,厂区和设备都一流,人多,礼堂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学校的工宣队就是水泥厂派出的,学校由工宣队领导,也就是由水泥厂领导。每学期排好一台节目,首先就要到水泥厂汇报演出,这是政治任务呢,学校和厂里都很重视。水泥厂,我们来了许多次,路已经烂熟,逸逸桥也烂熟,更加烂熟的是水泥厂的食堂,演出结束后的夜宵,最令人振奋。
竟然会有鸡肉粥,难以置信,南流镇的居民,过年才杀鸡呢,地区水泥厂的豪阔真是罕见。鸡肉粥的香气钻进鼻子,五脏六腑都颤动,热气腾腾,鸡肉和米粥交融在一起,简直富丽堂皇,又刚刚洒了新鲜的葱花和生姜末,碧绿和淡黄,更觉丰饶。用大碗盛好,摆成两排,每人端上,边暖手,边吹气,吸溜着,半碗鸡肉粥下了肚,全身暖洋洋的,我们太爱水泥厂了。正享受着,一大盆米粉又端了上来,冒着更浓烈的热气,散发了另一种香味,又软又滑柔情似水的米粉,荡在肉汤里。顿时,我们头脑一片空白,谁能想到会有两种夜宵的呢?从未听说。
如果到瓷厂、农机厂、大风门水泥厂,或者大容山林场,或者上河公社、香塘公社、民乐公社,都只有一种夜宵,那也是好的,有夜宵就都是好的。回想我们的文艺队时光,除了舞台,点缀其中的就是一顿又一顿的夜宵,工厂多是米粉和面条,放了猪肉或者鸡蛋,油水很足,还有酱油和葱花,全都是很香的。经常,我在谢幕的时候就开始神往,味蕾长了眼睛,看到了远处食堂里的大镬,那里正冒着热气,肉汤翻滚,竹筛里的米粉就要倒下去了,切好的葱花和姜末就放在灶沿上,还有一大碗盐,一切历历在目;口腔里,涎水冒,味蕾开出了花,我们一边咽口水一边微笑鼓掌,而汤米粉正在起锅,很快,它们就在一只大铝盆里等我们了。我们来不及卸妆,顶着满脸的油彩,一个跟一个,像游击队,在当地群众带领下,摸黑走过一些台阶、泥地、走廊,来到烟火缭绕的食堂。大的食堂有饭桌凳子,小的食堂就没有,我们就站着,端着碗。条件艰苦的地方是白米粥,白米粥也是很好的,因为有炒得很香的咸萝卜干,里面放了青蒜和猪油。还有一次是糖粥,放了黄糖,粥也是浅棕色的,这样简陋的粥我也觉得好。
一边走路一边卸妆,人人都拿着东西往脸上擦。我们会围着李小宇,她有一只雪花膏的小盒子,万紫千红的牌子,那上面的花密集而鲜艳,一打开,里面全是浸泡了花生油的棉球。这种棉球很好用,一个就足够,比凡士林还好,很滑溜,而凡士林是干的。棉球擦在脸上,凉冰冰,一股花生油的气味从各人的脸上散发出来,像是打翻了油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