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严歌苓其人其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一类是将严歌苓自己的不同作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陈思和的严歌苓从精致走向大气[32]主要将严歌苓90年代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纵向比较,指出白蛇,处女阿曼达,拉斯韦加斯的谜语等小说“虽然叙事风格一如女房东时期的洒脱与幽默,但明显不一样的是原来精致的叙事结构被打破”“小说结构中被精心组织的‘高xdx潮’,‘节奏感’等技巧因素都荡然无存”“明显的朝着‘大气’的境界接近。”很好地把握住了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贯通性与发展性。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33]比较了严歌苓十几年来塑造的女性形象,分析了他们所具有的“博大的母性”“炽烈的情欲”和“复杂的人性”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34]分析了小渔、扶桑、王葡萄三个女性在不同境况下以弱势求生存的经历。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35]在对多部小说主人公“弱者”、“局外人”、“边缘人”身份的比较分析中归纳出严歌苓小说身份叙事的模式。
另一类是将严歌苓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36]通过对严歌苓人寰和谭恩美灵感女孩的比较阅读,分别以“历史记忆”和“神话想象”概括两位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不同方式,并尝试寻找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时的主要叙事模式。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性]的文学再现策略[37]一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阐释了两位华人作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族裔女性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38]分析了两位作家重塑和揭示被美国主流话语掩盖和压制的华人历史的方式。而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39]则与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预谋杀人、大年等乡村叙事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相比较,指出了第九个寡妇体现出的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为数不多的将海外与大陆作家的创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研究文章。
除了上述评论文章,还应着重指出的是2003年美国学者陈瑞琳发表在华文文学上的一篇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40],这篇学术论文从生命移植激发创作才情,浸染西方文艺理论的价值判断,敢于直面“边缘人的人生”“冷静的忧伤”的风格主调,奇异的语言系统五个方面对严歌苓的小说进行了细致的评述。既注意将其放在文学史的宏观立体场景中考察,又能够对她的重要作品进行微观分析,真正做到了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这在严歌苓小说的评论文章中是出类拔萃的。另外,青年学者庄园主编,2006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女作家严歌苓研究[41]是目前学界唯一一部严歌苓研究专著,它由名家点评,作品研究,作家自叙,作家侧记,作家访谈五部分构成,另有“严歌苓创作年表”及“严歌苓获奖项目”两篇附录。书中主要收录了2000年以后严歌苓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包括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学者的学术论文,作者自己的创作感悟,媒体访谈等,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著作。正是在这种综合研究中,严歌苓小说的深层艺术内涵被一层层挖掘出来。
三、薄弱点与突破点
纵观近十年的严歌苓小说研究“众声喧哗”的意味远甚于“百家争鸣”——尽管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是从众之声,如有相当一部分论文都集中于对长篇小说扶桑叙事艺术的研究,对扶桑、王葡萄、小渔从女性形象角度的分析等少数几个方面,切入角度乏善可陈。还要一部分研究者没有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全面阅读,而只是“趁热拿来”一部刚出版的新书,缺乏比较分析就妄下结论,失之浮躁,如某些对于第九个寡妇的研究论文。或许由于严歌苓是一位“海外”“女”作家,很多研究者或者过于随意的将其与其他海外华文/非华文作家进行比较,或者想当然的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其作品进行解读,这些不够慎重的研究,制造了大量学术泡沫,极容易掩盖住作家创作中最本质、最有价值的部分,如对多面人性的探求与刻画等。
其实,对于严歌苓的小说研究尚有很多未挖掘的宝藏。比如她出国前的创作,尤其是雌性的草地这部长篇,其中已经蕴含着她下一时期创作的核心与精华。故深入研究该时期创作对把握严歌苓后一阶段创作具有重要价值,但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不够,只是在论述其他问题的时候,捎带着提及一下,很少有对其进行专门论述的。就是在提及它的时候,也只是从人性的女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少运用其他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对于除代表作之外的其他小说,也很少有人提及,这就造成了研究的片面性。对于一个作家的把握,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目前虽然出版有女作家严歌苓研究一书,但只是一部“论文、访谈集”尚无研究者个人独立完成的研究专著,当然,这对于研究者自身的学识与眼光也有相当的要求。除此,大多数研究仍以单篇,两篇或者几篇小说比照分析为主,缺乏更加全面,宏观的“总论”、“综述”等更具分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做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具体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从而真正抓住严歌苓创作的精髓。
注释:
[1]王卉从个人化的体验出发指向时代的荒诞和人性的压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严歌苓从雌性出发,雌性的草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3]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名作欣赏,2004,(5)。
[4]严歌苓从雌性出发,雌性的草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5]陈彬妮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黄”与“红”——浅谈雌性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性与欲望”,华文文学,2005,(3)。
[6]邢楠,王洪,戴亚琴碣石潇湘无限路——浅析严格苓短篇小说的女性世界,绥化学院学报,2007,(5)。
[7]〔新加坡〕倪立秋从神女到女神:扶桑与葡萄形象分析,华文文学,2007,(1)。
[8]付立峰论严歌苓的“母性”叙事,华文文学,2007,(3)。
[9]〔香港〕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4)。
[10]葛亮“母性”他者与东方“镜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1]陈思和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34页。
[12]宋悦魁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名作欣赏,2007,(4)。
[13]张勇现代性与人性的交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
[14]余学玉文化错位与人性迷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15]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华文文学,2003,(3)。
[16]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2)。
[17]陈晓辉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化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
[18]高侠曲径通幽:一个时代的隐痛——从白蛇等作品看严歌苓对“文革”的另类反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9]王泉文化夹缝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华文文学,2004,(4)。
[20]连晨草严歌苓小说的现代性,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1]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0,(3)。
[22]郝海洪女性隐秘情感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3]缪丽芳雌性母性——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华文文学,2006,(6)。
[24]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华文文学,2000,(2)。
[25]杨学民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当代文坛,2004,(2)。
[26]姚晓南严歌苓的叙事意识及其扶桑的叙事解读,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4)。
[27]陈涵平论扶桑的历史叙事,华文文学,2003,(3)。
[28]杭慧换一种声音叙事——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前沿2007,(5)。
[29]刘雄平解构、重构、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部曲,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30]方秀珍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11)。
[31]滕威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文学,2002,(4)。
[32]陈思和严歌苓从精致走向大气,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21页。
[33]李培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华文文学,2004,(6)。
[34]张春红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语文知识,2007,(3)。
[35]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华文文学,2004,(6)。
[36]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华文文学,2002(2)。
[37]葛亮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性]的文学再现策略,国外文学,2006,(3)。
[38]李亚萍族裔女性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5)。
[39]周水涛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小说评论,2006,(5)。
[40]陈瑞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华文文学,2003,(5)。
[41]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2008年3月17日
p; 一类是将严歌苓自己的不同作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陈思和的严歌苓从精致走向大气[32]主要将严歌苓90年代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纵向比较,指出白蛇,处女阿曼达,拉斯韦加斯的谜语等小说“虽然叙事风格一如女房东时期的洒脱与幽默,但明显不一样的是原来精致的叙事结构被打破”“小说结构中被精心组织的‘高xdx潮’,‘节奏感’等技巧因素都荡然无存”“明显的朝着‘大气’的境界接近。”很好地把握住了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贯通性与发展性。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33]比较了严歌苓十几年来塑造的女性形象,分析了他们所具有的“博大的母性”“炽烈的情欲”和“复杂的人性”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34]分析了小渔、扶桑、王葡萄三个女性在不同境况下以弱势求生存的经历。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35]在对多部小说主人公“弱者”、“局外人”、“边缘人”身份的比较分析中归纳出严歌苓小说身份叙事的模式。
另一类是将严歌苓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36]通过对严歌苓人寰和谭恩美灵感女孩的比较阅读,分别以“历史记忆”和“神话想象”概括两位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不同方式,并尝试寻找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时的主要叙事模式。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性]的文学再现策略[37]一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阐释了两位华人作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族裔女性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38]分析了两位作家重塑和揭示被美国主流话语掩盖和压制的华人历史的方式。而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39]则与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预谋杀人、大年等乡村叙事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相比较,指出了第九个寡妇体现出的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为数不多的将海外与大陆作家的创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研究文章。
除了上述评论文章,还应着重指出的是2003年美国学者陈瑞琳发表在华文文学上的一篇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40],这篇学术论文从生命移植激发创作才情,浸染西方文艺理论的价值判断,敢于直面“边缘人的人生”“冷静的忧伤”的风格主调,奇异的语言系统五个方面对严歌苓的小说进行了细致的评述。既注意将其放在文学史的宏观立体场景中考察,又能够对她的重要作品进行微观分析,真正做到了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这在严歌苓小说的评论文章中是出类拔萃的。另外,青年学者庄园主编,2006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女作家严歌苓研究[41]是目前学界唯一一部严歌苓研究专著,它由名家点评,作品研究,作家自叙,作家侧记,作家访谈五部分构成,另有“严歌苓创作年表”及“严歌苓获奖项目”两篇附录。书中主要收录了2000年以后严歌苓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包括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学者的学术论文,作者自己的创作感悟,媒体访谈等,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著作。正是在这种综合研究中,严歌苓小说的深层艺术内涵被一层层挖掘出来。
三、薄弱点与突破点
纵观近十年的严歌苓小说研究“众声喧哗”的意味远甚于“百家争鸣”——尽管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是从众之声,如有相当一部分论文都集中于对长篇小说扶桑叙事艺术的研究,对扶桑、王葡萄、小渔从女性形象角度的分析等少数几个方面,切入角度乏善可陈。还要一部分研究者没有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全面阅读,而只是“趁热拿来”一部刚出版的新书,缺乏比较分析就妄下结论,失之浮躁,如某些对于第九个寡妇的研究论文。或许由于严歌苓是一位“海外”“女”作家,很多研究者或者过于随意的将其与其他海外华文/非华文作家进行比较,或者想当然的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其作品进行解读,这些不够慎重的研究,制造了大量学术泡沫,极容易掩盖住作家创作中最本质、最有价值的部分,如对多面人性的探求与刻画等。
其实,对于严歌苓的小说研究尚有很多未挖掘的宝藏。比如她出国前的创作,尤其是雌性的草地这部长篇,其中已经蕴含着她下一时期创作的核心与精华。故深入研究该时期创作对把握严歌苓后一阶段创作具有重要价值,但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不够,只是在论述其他问题的时候,捎带着提及一下,很少有对其进行专门论述的。就是在提及它的时候,也只是从人性的女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少运用其他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对于除代表作之外的其他小说,也很少有人提及,这就造成了研究的片面性。对于一个作家的把握,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目前虽然出版有女作家严歌苓研究一书,但只是一部“论文、访谈集”尚无研究者个人独立完成的研究专著,当然,这对于研究者自身的学识与眼光也有相当的要求。除此,大多数研究仍以单篇,两篇或者几篇小说比照分析为主,缺乏更加全面,宏观的“总论”、“综述”等更具分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做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具体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从而真正抓住严歌苓创作的精髓。
注释:
[1]王卉从个人化的体验出发指向时代的荒诞和人性的压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严歌苓从雌性出发,雌性的草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3]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名作欣赏,2004,(5)。
[4]严歌苓从雌性出发,雌性的草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5]陈彬妮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黄”与“红”——浅谈雌性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性与欲望”,华文文学,2005,(3)。
[6]邢楠,王洪,戴亚琴碣石潇湘无限路——浅析严格苓短篇小说的女性世界,绥化学院学报,2007,(5)。
[7]〔新加坡〕倪立秋从神女到女神:扶桑与葡萄形象分析,华文文学,2007,(1)。
[8]付立峰论严歌苓的“母性”叙事,华文文学,2007,(3)。
[9]〔香港〕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4)。
[10]葛亮“母性”他者与东方“镜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1]陈思和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34页。
[12]宋悦魁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名作欣赏,2007,(4)。
[13]张勇现代性与人性的交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
[14]余学玉文化错位与人性迷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15]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华文文学,2003,(3)。
[16]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2)。
[17]陈晓辉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化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
[18]高侠曲径通幽:一个时代的隐痛——从白蛇等作品看严歌苓对“文革”的另类反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9]王泉文化夹缝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华文文学,2004,(4)。
[20]连晨草严歌苓小说的现代性,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1]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0,(3)。
[22]郝海洪女性隐秘情感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3]缪丽芳雌性母性——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华文文学,2006,(6)。
[24]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华文文学,2000,(2)。
[25]杨学民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当代文坛,2004,(2)。
[26]姚晓南严歌苓的叙事意识及其扶桑的叙事解读,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4)。
[27]陈涵平论扶桑的历史叙事,华文文学,2003,(3)。
[28]杭慧换一种声音叙事——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前沿2007,(5)。
[29]刘雄平解构、重构、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部曲,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30]方秀珍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11)。
[31]滕威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文学,2002,(4)。
[32]陈思和严歌苓从精致走向大气,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21页。
[33]李培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华文文学,2004,(6)。
[34]张春红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语文知识,2007,(3)。
[35]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华文文学,2004,(6)。
[36]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华文文学,2002(2)。
[37]葛亮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性]的文学再现策略,国外文学,2006,(3)。
[38]李亚萍族裔女性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5)。
[39]周水涛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小说评论,2006,(5)。
[40]陈瑞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华文文学,2003,(5)。
[41]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2008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