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流淌的白色河流 (1/2)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依然女生呀呀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倩得薰风染绿衣,国香收不起,透冰肌。略开些子未多时,窗儿外,却早被人知。
荼蘼越惜越娇痴,一枝云鬓上,那人宜。莫将他去比荼蘼,分明是,他更的些儿。
——辛弃疾《小重山*茉莉》
辛弃疾是词坛的侠客,天生的傲气,铮铮铁骨,寂寞沧桑。
世人赞曰: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看他笔下的茉莉,小语温柔,真令我惊喜。晚年的他,安守田园,黯淡了刀光剑影,熏风鼓荡,清凉的心是流淌的河。词里最后的收梢——“窗儿外,却早被人知”,“分明是,他更的些儿”,犹如光脚民谣里的呢喃,让人心里蓦地一软。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经沦陷金人之手。由于父亲早逝,他自幼随祖父生活。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他早早就身负国仇家恨,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多省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收复失地,重整河山。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满怀的爱国热忱,二十年金戈铁马,立下战功无数。他曾多次上表北伐,却由于当朝执政者的腐败与排挤,都未能得到采纳与实施。
官场远比江湖险恶,没有世故圆滑的性格自然不能长久立足。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弃疾四十二岁之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带湖。此后的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闲居。恬静的山水风光,虽是他心之所向,但中原尚未光复,又让他悲愤不已。他就是在这种尴尬的感情矛盾中,起起伏伏地度过余生。
这一首《小重山》。即是他的乡居之作。
“麝脑龙涎韵不作,熏风移种自南州。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南宋有阴润靡软的风气,簪花之俗更是浓郁。而茉莉花的花蒂上长有小孔。似乎天生就是供女子们簪佩的。辛弃疾也说,茉莉透骨冰肌,折了一枝戴在云鬓上,花向佳人头上开,最是静好相宜。千古兴亡多少事。岁月的沉淀,让他有了一颗日常而温和的心。观明月,听鸣蝉,闻花香,饮山水,醉里挑灯舞剑,醒时看溪头小儿卧剥莲蓬,笔下剑气已化作一襟芳思,带着青草稻花味道,忽地鲜嫩可喜了起来。
那么。且用茉莉花香,慰俗世之伤。
据说南宋皇室极是风雅,在夏夜纳凉之时,常将几百盆茉莉摆放在宫廷中,又令人用风车鼓之,风中清芬扑面而来,真是又凉爽,又馨香。
却有些大费周章,换做平常百姓又怎生消遣得起?
辛弃疾的好友姜夔填词时,通常会详细地写上一个小序。某年某月某时某地某人某思。一概清清楚楚。一日读到他写蟋蟀的《齐天乐》,词前小序写得格外有意思,便顺手记下了:
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缕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他亦写茉莉:“凉夜摘花钿。苒苒动摇云绿。金络一团香露,正纱厨人独。”
读起来倒是清丽的,绿莹莹的,可我总感觉花丛中少了一两枚蟋蟀。有蟋蟀岂不更好,在茉莉花边支起一张小桌子,就着月亮烹茶,蟋蟀在土里弹唱,似个旧时人,一声一声都是香的,都是熟稔的,茶半晌就熟了,蟋蟀一蹦就蹦到对面的椅子上……
譬如《浮生六记》里的沈复与芸娘,在夏夜里邀月赏花畅饮,隔岸萤光万点,脚下就有促织争鸣。两人联句遣兴,联得几次之后,竟对得无章无法,芸娘便笑倒在沈复怀里,说不出话来,只余鬓边的茉莉浓香扑鼻入心。沈复直言用茉莉助妆压鬓,蘸上油头粉面之气后,其香更为可爱,令佛手之香亦退避三舍。遂后,漏过三滴,天空风扫云开,一轮明月涌出,两人大喜。
如此简单,又如此情意憨畅,生活得了草木灵性,一点一滴都是活色生香... -->>
倩得薰风染绿衣,国香收不起,透冰肌。略开些子未多时,窗儿外,却早被人知。
荼蘼越惜越娇痴,一枝云鬓上,那人宜。莫将他去比荼蘼,分明是,他更的些儿。
——辛弃疾《小重山*茉莉》
辛弃疾是词坛的侠客,天生的傲气,铮铮铁骨,寂寞沧桑。
世人赞曰: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看他笔下的茉莉,小语温柔,真令我惊喜。晚年的他,安守田园,黯淡了刀光剑影,熏风鼓荡,清凉的心是流淌的河。词里最后的收梢——“窗儿外,却早被人知”,“分明是,他更的些儿”,犹如光脚民谣里的呢喃,让人心里蓦地一软。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经沦陷金人之手。由于父亲早逝,他自幼随祖父生活。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他早早就身负国仇家恨,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多省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收复失地,重整河山。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满怀的爱国热忱,二十年金戈铁马,立下战功无数。他曾多次上表北伐,却由于当朝执政者的腐败与排挤,都未能得到采纳与实施。
官场远比江湖险恶,没有世故圆滑的性格自然不能长久立足。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弃疾四十二岁之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带湖。此后的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闲居。恬静的山水风光,虽是他心之所向,但中原尚未光复,又让他悲愤不已。他就是在这种尴尬的感情矛盾中,起起伏伏地度过余生。
这一首《小重山》。即是他的乡居之作。
“麝脑龙涎韵不作,熏风移种自南州。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南宋有阴润靡软的风气,簪花之俗更是浓郁。而茉莉花的花蒂上长有小孔。似乎天生就是供女子们簪佩的。辛弃疾也说,茉莉透骨冰肌,折了一枝戴在云鬓上,花向佳人头上开,最是静好相宜。千古兴亡多少事。岁月的沉淀,让他有了一颗日常而温和的心。观明月,听鸣蝉,闻花香,饮山水,醉里挑灯舞剑,醒时看溪头小儿卧剥莲蓬,笔下剑气已化作一襟芳思,带着青草稻花味道,忽地鲜嫩可喜了起来。
那么。且用茉莉花香,慰俗世之伤。
据说南宋皇室极是风雅,在夏夜纳凉之时,常将几百盆茉莉摆放在宫廷中,又令人用风车鼓之,风中清芬扑面而来,真是又凉爽,又馨香。
却有些大费周章,换做平常百姓又怎生消遣得起?
辛弃疾的好友姜夔填词时,通常会详细地写上一个小序。某年某月某时某地某人某思。一概清清楚楚。一日读到他写蟋蟀的《齐天乐》,词前小序写得格外有意思,便顺手记下了:
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缕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他亦写茉莉:“凉夜摘花钿。苒苒动摇云绿。金络一团香露,正纱厨人独。”
读起来倒是清丽的,绿莹莹的,可我总感觉花丛中少了一两枚蟋蟀。有蟋蟀岂不更好,在茉莉花边支起一张小桌子,就着月亮烹茶,蟋蟀在土里弹唱,似个旧时人,一声一声都是香的,都是熟稔的,茶半晌就熟了,蟋蟀一蹦就蹦到对面的椅子上……
譬如《浮生六记》里的沈复与芸娘,在夏夜里邀月赏花畅饮,隔岸萤光万点,脚下就有促织争鸣。两人联句遣兴,联得几次之后,竟对得无章无法,芸娘便笑倒在沈复怀里,说不出话来,只余鬓边的茉莉浓香扑鼻入心。沈复直言用茉莉助妆压鬓,蘸上油头粉面之气后,其香更为可爱,令佛手之香亦退避三舍。遂后,漏过三滴,天空风扫云开,一轮明月涌出,两人大喜。
如此简单,又如此情意憨畅,生活得了草木灵性,一点一滴都是活色生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