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血淬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样的人手中。
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龙口街的兵工厂,据青苔峪和牛庄战役幸存的士兵说“义勇军的武器太厉害了,尤其是那种可以连续发射的枪械,火力凶猛得令人难以想象”因此川上操六中将在征得大本营的同意后,立刻就给泷川具发去了一纸针对冯华和义勇军的密令。
中日谈判已进行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寸土必争,互不相让。而此时义勇军却由于战事已停,获得了难得的休整之机。
在安排好部队的政训、练兵和布防等事宜之后,冯华开始认真考虑起义勇军下一步的发展计划。由于义勇军还担负着监视海城之敌的任务,因此短时间内尚不可能回到自己的驻地“临榆”而贺国光接到任命后,很快就要启程赴锦州上任,这样义勇军就面临着龙口街根据地究竟该怎么办的问题。
龙口街可以说是义勇军的起家之地,对义勇军的发展和壮大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里不但有曾经支持过他们的父老乡亲,而且还是包括贺国光在内的许多义勇军骨干的故乡,从感情上讲也实在是让人难以割舍。
在前一阶段的对日作战中,如果没有龙口街根据地在后勤方面的大力支持,远征军想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是完全不可能的。在远征军作战初期,可以说后勤补给完全是依靠龙口街的支持。进入作战的中后期,虽说鞍山、牛庄战役和后来对海城及析木城的围困,缴获和截获了大量的日军武器装备及后勤给养,大大缓解了义勇军后勤供应不足的窘迫局面;而且由于义勇军战果辉煌,开始引起了朝廷方方面面的重视,长顺、刘坤一也从后勤补给上逐渐加大了对义勇军的支持,但是龙口街根据地对远征军的后勤支持仍然占着很大的比重。
除了感情和后勤上的原因,还有一点让冯华也是左右为难:挥发河地区是冯华政治、经济模式的试验点,虽然只是刚刚起步,而且规模很小,但它的后续发展对冯华今后如何选择改革方向至关重要。
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以龙口街为中心的挥发河地区治安异常稳定,经济发展协会制定的各种政策、规章制度公平合理,因此龙口街的工商业发展极快,如今已经俨然成为了吉林地区最大的药材、木材和皮货交易集散地。另外,在周天宇的建议下,龙口街的经济模式已经由原来的单纯输出原材料向着加工制造业转变。以义勇军为大股东先后成立了一批制药厂、皮毛加工厂、榨油厂、酿酒厂、粉丝厂和面粉加工厂,虽然规模都不大,但是获利能力却大幅度增强,极大的缓解了远征军后勤供应困难的不利局面。
可是义勇军的主力将来毕竟要驻扎在“临榆”及辽西地区,而且贺国光也很快要去锦州,挥发河地区无论从交通、经济和战略地位上讲,与蓟辽走廊都是无法比拟的,因此龙口街根据地以后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存在,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
冯华经过反复思考,又与邢亮和李九杲进行了一番商议后,一致决定:虽然目前来说,龙口街根据地对义勇军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由于义勇军当前的力量还有限,不可能全都兼顾到,因此在龙口街除了仍然保留一支地方部队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外,要立即组织人力对一些重要部门和设施做好搬迁的准备工作。
在通过电报对贺国光、周天宇说明了他们对此事的观点,并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后,冯华立刻命令正在义勇军总部塔山铺处理倭寇间谍案的黄德贵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赶回龙口街。
龙城城外,北去六十里,道旁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落。村头有家客栈,四合头的瓦房算是这个村子里最大的院落。客栈临街一面挂着个酒幌子,卖些酒菜面食,后院则留宿过往旅商,平时的生意还算不错。只是目前正当春耕大忙时节,而且这两日天气总是阴沉沉的,上路的行人并不多,因此显得有些冷清。
正是中午时分,偌大个前厅只坐了装束各不相同的三位结伴客人。老板闲得无聊坐在柜台后面打瞌睡,年轻的伙计也百无聊赖地坐在紧靠门前的一副桌子前面出神。这时,一个大约三十几岁、相貌普通、商人打扮的客人走进了店门,本来正在打瞌睡的老板听到匆匆的脚步声,睁开眼睛呼唤着伙计:“柱子,来客人了!”
那个叫柱子的伙计倒也麻利,一边往里面让着客人一边吆喝着:“来啦客官,您要吃点儿什么?小店有卤牛肉、炖肉粉,想吃野味有刚出锅的扒山鸡,还有上好的烧刀子老酒。”
坐在屋角那副桌子前的三个人只管自顾自的吃饭,并没有理会新进来的客人。直到这个客人向伙计打听去龙口街的路程时,其中一个也是行商打扮的人才抬起头打量了一下来人。
柱子陪着笑脸向客人介绍道:“别说您老是去龙口街,就是到龙城没有脚力,今天晚晌怕是也赶不到了。您老不如在小店住上一宿,明天一早再赶路,后院客房的热炕头舒适解乏保您满意!”
那人倒很客气:“谢谢小哥了,我看天色还早,想多赶点儿路,待会儿可否麻烦你到村子里帮我雇个脚力?”
柱子有些为难:“客官,不是我推托,正是农忙时节,确实没有闲下来的牲口啊!”客人的脸色有些不好看,板着面孔问道:“那门外停着的马车是怎么一回事?”
柱子眼瞅着屋角的三个人解释道:“是那三位客人的车子。”
单身客人点点头,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那就麻烦你给问一下,看看能不能给捎个脚,我可以多付银子的。”
“好吧!我就给问问,要是不成您可别怪我。”柱子是多么希望他能够住下来啊!说不定老板一高兴,还会多赏他几枚铜板的,因此极不情愿的答应着。
经常出门在外的人特别通情达理,为首的一人没有犹豫就一口答应下来。除了柱子千恩万谢地代替人家打躬作揖,那个客人也赶忙站了起来,双拳一抱:“谢谢兄台,三位何不过来一叙?”
对方也很爽快:“不如兄台移步,咱们两桌并作一桌?”
新来的客人打量着对方三人,只见为首一人是个脸色微黑中等身材的青年男子,浓眉大眼显得干练沉着,小黑胡子底下雪白的牙齿分外引人注目。另一人年龄比前者稍微小一点,像是个精明强干、身手矫健的跟班。坐在下手的第三人却是个头戴毡帽、短衣打扮车夫模样的人。
几个人边吃边聊,随着一壶烧酒两碗肉粉下肚,很快就拉进了双方的距离。表面上看几个人有说有笑好似十分的和谐投机,其实双方心底下却各有各的想法。那个单身客人觉得如果能认识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将有利于自己今后的行动,因此他显得特别热情,一边不断的劝酒让菜,一边不停的打听起龙口街的情形来;而留着小黑胡子的年轻人却对这个单身客人的一番话语产生了怀疑:从来开春进山的老客都是放排、买原木的,哪里有这个时候收山货的?不过他没露声色,仍然喝酒吃菜,谈笑风生。
这个脸色微黑浓眉大眼、留着小黑胡子的年轻人正是急于赶回龙口街,准备与贺国光、周天宇一起安排根据地搬迁安置事宜的黄德贵。他接到冯华的命令后知道事情紧急,因此与自己的卫士小于日夜兼程的向龙口街赶去。到达棉花街后,为了避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和放松一下因连续赶路而非常疲惫的身体,他们将马匹寄养在旅店,转而雇了一辆马车,却不料中途歇息时遇到了这个疑点甚多,名叫浦敬易的山货商。因为是顺路,黄德贵暗自决定与他周旋一番,看看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来路。
这浦敬易很健谈,一路上,讲起关内关外的风土人情,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个老跑码头的。他虽然也不时地问一些山里的事情,打听土特产的行情,但在黄德贵看来好像都是随口问问,并不十分的上心。反而倒是对有关义勇军和开办工厂的事情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职业的敏感性和前几天发生在塔山铺义勇军总部的那件倭寇间谍案,更让黄德贵不由得提高了警惕。
样的人手中。
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龙口街的兵工厂,据青苔峪和牛庄战役幸存的士兵说“义勇军的武器太厉害了,尤其是那种可以连续发射的枪械,火力凶猛得令人难以想象”因此川上操六中将在征得大本营的同意后,立刻就给泷川具发去了一纸针对冯华和义勇军的密令。
中日谈判已进行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寸土必争,互不相让。而此时义勇军却由于战事已停,获得了难得的休整之机。
在安排好部队的政训、练兵和布防等事宜之后,冯华开始认真考虑起义勇军下一步的发展计划。由于义勇军还担负着监视海城之敌的任务,因此短时间内尚不可能回到自己的驻地“临榆”而贺国光接到任命后,很快就要启程赴锦州上任,这样义勇军就面临着龙口街根据地究竟该怎么办的问题。
龙口街可以说是义勇军的起家之地,对义勇军的发展和壮大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里不但有曾经支持过他们的父老乡亲,而且还是包括贺国光在内的许多义勇军骨干的故乡,从感情上讲也实在是让人难以割舍。
在前一阶段的对日作战中,如果没有龙口街根据地在后勤方面的大力支持,远征军想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是完全不可能的。在远征军作战初期,可以说后勤补给完全是依靠龙口街的支持。进入作战的中后期,虽说鞍山、牛庄战役和后来对海城及析木城的围困,缴获和截获了大量的日军武器装备及后勤给养,大大缓解了义勇军后勤供应不足的窘迫局面;而且由于义勇军战果辉煌,开始引起了朝廷方方面面的重视,长顺、刘坤一也从后勤补给上逐渐加大了对义勇军的支持,但是龙口街根据地对远征军的后勤支持仍然占着很大的比重。
除了感情和后勤上的原因,还有一点让冯华也是左右为难:挥发河地区是冯华政治、经济模式的试验点,虽然只是刚刚起步,而且规模很小,但它的后续发展对冯华今后如何选择改革方向至关重要。
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以龙口街为中心的挥发河地区治安异常稳定,经济发展协会制定的各种政策、规章制度公平合理,因此龙口街的工商业发展极快,如今已经俨然成为了吉林地区最大的药材、木材和皮货交易集散地。另外,在周天宇的建议下,龙口街的经济模式已经由原来的单纯输出原材料向着加工制造业转变。以义勇军为大股东先后成立了一批制药厂、皮毛加工厂、榨油厂、酿酒厂、粉丝厂和面粉加工厂,虽然规模都不大,但是获利能力却大幅度增强,极大的缓解了远征军后勤供应困难的不利局面。
可是义勇军的主力将来毕竟要驻扎在“临榆”及辽西地区,而且贺国光也很快要去锦州,挥发河地区无论从交通、经济和战略地位上讲,与蓟辽走廊都是无法比拟的,因此龙口街根据地以后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存在,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
冯华经过反复思考,又与邢亮和李九杲进行了一番商议后,一致决定:虽然目前来说,龙口街根据地对义勇军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由于义勇军当前的力量还有限,不可能全都兼顾到,因此在龙口街除了仍然保留一支地方部队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外,要立即组织人力对一些重要部门和设施做好搬迁的准备工作。
在通过电报对贺国光、周天宇说明了他们对此事的观点,并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后,冯华立刻命令正在义勇军总部塔山铺处理倭寇间谍案的黄德贵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赶回龙口街。
龙城城外,北去六十里,道旁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落。村头有家客栈,四合头的瓦房算是这个村子里最大的院落。客栈临街一面挂着个酒幌子,卖些酒菜面食,后院则留宿过往旅商,平时的生意还算不错。只是目前正当春耕大忙时节,而且这两日天气总是阴沉沉的,上路的行人并不多,因此显得有些冷清。
正是中午时分,偌大个前厅只坐了装束各不相同的三位结伴客人。老板闲得无聊坐在柜台后面打瞌睡,年轻的伙计也百无聊赖地坐在紧靠门前的一副桌子前面出神。这时,一个大约三十几岁、相貌普通、商人打扮的客人走进了店门,本来正在打瞌睡的老板听到匆匆的脚步声,睁开眼睛呼唤着伙计:“柱子,来客人了!”
那个叫柱子的伙计倒也麻利,一边往里面让着客人一边吆喝着:“来啦客官,您要吃点儿什么?小店有卤牛肉、炖肉粉,想吃野味有刚出锅的扒山鸡,还有上好的烧刀子老酒。”
坐在屋角那副桌子前的三个人只管自顾自的吃饭,并没有理会新进来的客人。直到这个客人向伙计打听去龙口街的路程时,其中一个也是行商打扮的人才抬起头打量了一下来人。
柱子陪着笑脸向客人介绍道:“别说您老是去龙口街,就是到龙城没有脚力,今天晚晌怕是也赶不到了。您老不如在小店住上一宿,明天一早再赶路,后院客房的热炕头舒适解乏保您满意!”
那人倒很客气:“谢谢小哥了,我看天色还早,想多赶点儿路,待会儿可否麻烦你到村子里帮我雇个脚力?”
柱子有些为难:“客官,不是我推托,正是农忙时节,确实没有闲下来的牲口啊!”客人的脸色有些不好看,板着面孔问道:“那门外停着的马车是怎么一回事?”
柱子眼瞅着屋角的三个人解释道:“是那三位客人的车子。”
单身客人点点头,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那就麻烦你给问一下,看看能不能给捎个脚,我可以多付银子的。”
“好吧!我就给问问,要是不成您可别怪我。”柱子是多么希望他能够住下来啊!说不定老板一高兴,还会多赏他几枚铜板的,因此极不情愿的答应着。
经常出门在外的人特别通情达理,为首的一人没有犹豫就一口答应下来。除了柱子千恩万谢地代替人家打躬作揖,那个客人也赶忙站了起来,双拳一抱:“谢谢兄台,三位何不过来一叙?”
对方也很爽快:“不如兄台移步,咱们两桌并作一桌?”
新来的客人打量着对方三人,只见为首一人是个脸色微黑中等身材的青年男子,浓眉大眼显得干练沉着,小黑胡子底下雪白的牙齿分外引人注目。另一人年龄比前者稍微小一点,像是个精明强干、身手矫健的跟班。坐在下手的第三人却是个头戴毡帽、短衣打扮车夫模样的人。
几个人边吃边聊,随着一壶烧酒两碗肉粉下肚,很快就拉进了双方的距离。表面上看几个人有说有笑好似十分的和谐投机,其实双方心底下却各有各的想法。那个单身客人觉得如果能认识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将有利于自己今后的行动,因此他显得特别热情,一边不断的劝酒让菜,一边不停的打听起龙口街的情形来;而留着小黑胡子的年轻人却对这个单身客人的一番话语产生了怀疑:从来开春进山的老客都是放排、买原木的,哪里有这个时候收山货的?不过他没露声色,仍然喝酒吃菜,谈笑风生。
这个脸色微黑浓眉大眼、留着小黑胡子的年轻人正是急于赶回龙口街,准备与贺国光、周天宇一起安排根据地搬迁安置事宜的黄德贵。他接到冯华的命令后知道事情紧急,因此与自己的卫士小于日夜兼程的向龙口街赶去。到达棉花街后,为了避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和放松一下因连续赶路而非常疲惫的身体,他们将马匹寄养在旅店,转而雇了一辆马车,却不料中途歇息时遇到了这个疑点甚多,名叫浦敬易的山货商。因为是顺路,黄德贵暗自决定与他周旋一番,看看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来路。
这浦敬易很健谈,一路上,讲起关内关外的风土人情,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个老跑码头的。他虽然也不时地问一些山里的事情,打听土特产的行情,但在黄德贵看来好像都是随口问问,并不十分的上心。反而倒是对有关义勇军和开办工厂的事情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职业的敏感性和前几天发生在塔山铺义勇军总部的那件倭寇间谍案,更让黄德贵不由得提高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