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血淬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刚刚入睡不久的冯华,又被窗外沙沙的雨声惊醒,再看李九杲轻轻地打着鼾,睡得正香。夜静悄悄的,但侧耳细听,风声、雨声、打鼾声,声声入耳。故乡情愁、进京诸事以及恼人的绵绵春雨扰得冯华百感丛生、彻夜难眠。
1895年4月27日清晨,一夜都没怎么睡的冯华早早就起来了。轻轻推开房门,一股凉风夹带着飘忽的雨丝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了些许的寒意。
吃过早饭,冯华一行人离开了“大生字号”旅馆,顶着润泽清新的朦朦春雨,前往位于天津城东北角的三岔河口船码头。刚出旅馆大门,老远得就听到报童卖报的吆喝声,冯华心中暗想道:这个年代报纸印行的还很早呀!及至近前,冯华发现这个报童正是昨天遇到的那个孩子,只听得他不停地喊叫着:“看报呀看报!看马关条约的最新消息。”
听到“马关条约”四个字,冯华迫不及待地向报童走过去。因时辰还早,大街上的行人并不多,那个孩子也认出了冯华,不待他发话,就殷勤地递过几份报纸:“先生,看报吧!是有关马关条约最新消息的特刊。”
同样也很关心马关条约消息的李九杲、贺菱儿和龚芳等几个人看到冯华买报纸,也张着伞围拢了过来。
展开报纸,直报、时报的头版都用醒目的大字为标题:“中日条约昨日在马关签订”冯华、李九杲等人最关心的是条款的具体内容。细看下来,条约共为十一款:一、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二、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三、赔款库平银一万万两;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造工厂;七、日商产品免征一切杂税并可以设栈存放;八、享有最惠国待遇;九、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十、不得逮捕为日军服务过的中国人;十一、日军在两个月内撤出辽东、山东,台湾、澎湖在两个月内办妥交割手续。
看完条约的内容,冯华与其他几个人的感受却各不相同。李九皋、贺菱儿和龚芳等人无不义愤填膺,李九皋更是把小日本和李鸿章的祖宗八代都骂了个够。贺菱儿、龚芳虽然要比较含蓄,可也是咬牙切齿,愤愤不已;这种结果虽然早在冯华的意料之中,但此时咋一知道确切消息他还是忍不住有些失望,毕竟自己的努力还是没能挽救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命运。不过,在失望之余冯华心里又感到了一丝欣慰:义勇军将士几个月的浴血战斗总算没有白费,许许多多烈士的鲜血总算没有白流。赔款金额减少了一亿三千万两白银(含3000万两的赎辽费),总算为国家今后的发展多保存了一些元气,也让小日本少获得了一些发展的资金,这已经是自己所能求得的最好结果了。
早在冯华他们到达天津的那天,中日和谈也到了最后的阶段,由于事关重大李鸿章带伤参加了这次谈判。虽有授权签约的谕旨在身,但他仍想抓住最后的机会,力求让日方再有所让步。
谈判从下午三时许开始,双方就最后的条款内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辩解。直至晚上八点,历时五个小时之久,双方才最终达成了此次和谈的初步协议。
多年后,陆奥宗光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这样追述道:李鸿章自到马关以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费尽唇舌进行辩论。他也许知道我方决意的重要部分不能变动,所以在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赔款的金额及一些细节问题上斤斤计较而已......这可能是出于“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
报纸上刊载的这些条款内容,正是李鸿章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交涉,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最后文本。
虽然早已经习惯了大哥的沉稳冷静,但看着相对平静的冯华,李九杲和贺菱等人还是急于想知道大哥对条约的看法。几乎是同时,他们一起问道:“大哥,你是怎么想的啊?”
“我看这已经是李鸿章可以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冯华平静地说出了这个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结论。
“大哥,你怎么还在替李鸿章这个卖国贼说话啊!”李九皋、贺菱儿等人都惊愕了:“义勇军将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竟还是割地赔款,如此丧权辱国的条款也敢签订真是天理难容!”李九皋的话代表了几个人的共同想法。
他们哪里知道,如果不是冯华他们三个人意外地回到这个年代,并影响和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进程,那个马关条约将比现在的这个更加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冯华不能这样告诉他们,只好说:“虽然咱们义勇军在辽东打了几个胜仗,但从整个战争来看我们确是不折不扣地打输了。既然战场上打了败仗,朝廷又一心求和,你们觉得还能求得什么样的结果?弱国无外交啊!”“那怕什么,咱们接着打!我看小鬼子也没什么了不起,在辽东还不是被咱们打了个屁滚尿流。如果继续打下去,最后还不知道谁输谁赢呢!”李九皋不服气地嚷嚷着。
“对,凭什么把台湾割给倭奴,咱们义勇军才不怕它个***呢!”几个卫士也随声附和。
此时,街上的行人也逐渐多了起来。看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已经传开了,街头上人们议论纷纷,言语激忿,显然都无法接受这样屈辱的事实。
看着大家群情激愤的样子,冯华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不成熟的念头,不过他并没有贸然地说出来,只是轻轻拍了拍李九杲的肩头,意味深长地说道:“别着急啊!后边的日子还长着呢,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小鬼子赶出中国的!”
由大胡同至海大道北口的沿河马路,是天津城历史上第一条用现代方式修筑的街道,整齐的砖石路面被春雨冲刷得洁整明净。雨还在下着,不过已经比刚刚出门时小多了,三岔河口码头已然在望。
“二水交流入海门,一夕潮来集万船”的天津三岔河口是京杭大运河的转弯之处。从这里可北上京师、通州,南下淮扬苏杭,东通塘沽港、渤海湾,西达东淀,顺大清河、子牙河进入直隶腹地。此处舟楫式临,商贾萃集,每年过往船只达四、五万艘之多,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水运中心。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奏准漕粮由火轮海上运输,至三岔河口改用木船转运。当时天津的内河航运已经有小火轮出现,但多是跑海河外国租界至塘沽港一线,南、北运河还是以驳船为主,尤其是在枯水期,汽轮拖拉的驳船也会经常停驶,代之以人力、风力为动力的木帆船。
驳船码头在距直隶总督行台不远的先登寺,由于他们乘坐的那艘驳船正在装货,冯华等人也不急于登船,仍然撑着油伞,站在淅淅小雨中谈论着有关“马关条约”的话题。好在等待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便被船主迎进了前舱。这艘驳船装运的是从营口转运过来的大豆,除了船主、船工和他们八位客人,倒也没有其他闲杂人等,这让李九皋特别满意... -->>
刚刚入睡不久的冯华,又被窗外沙沙的雨声惊醒,再看李九杲轻轻地打着鼾,睡得正香。夜静悄悄的,但侧耳细听,风声、雨声、打鼾声,声声入耳。故乡情愁、进京诸事以及恼人的绵绵春雨扰得冯华百感丛生、彻夜难眠。
1895年4月27日清晨,一夜都没怎么睡的冯华早早就起来了。轻轻推开房门,一股凉风夹带着飘忽的雨丝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了些许的寒意。
吃过早饭,冯华一行人离开了“大生字号”旅馆,顶着润泽清新的朦朦春雨,前往位于天津城东北角的三岔河口船码头。刚出旅馆大门,老远得就听到报童卖报的吆喝声,冯华心中暗想道:这个年代报纸印行的还很早呀!及至近前,冯华发现这个报童正是昨天遇到的那个孩子,只听得他不停地喊叫着:“看报呀看报!看马关条约的最新消息。”
听到“马关条约”四个字,冯华迫不及待地向报童走过去。因时辰还早,大街上的行人并不多,那个孩子也认出了冯华,不待他发话,就殷勤地递过几份报纸:“先生,看报吧!是有关马关条约最新消息的特刊。”
同样也很关心马关条约消息的李九杲、贺菱儿和龚芳等几个人看到冯华买报纸,也张着伞围拢了过来。
展开报纸,直报、时报的头版都用醒目的大字为标题:“中日条约昨日在马关签订”冯华、李九杲等人最关心的是条款的具体内容。细看下来,条约共为十一款:一、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二、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三、赔款库平银一万万两;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造工厂;七、日商产品免征一切杂税并可以设栈存放;八、享有最惠国待遇;九、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十、不得逮捕为日军服务过的中国人;十一、日军在两个月内撤出辽东、山东,台湾、澎湖在两个月内办妥交割手续。
看完条约的内容,冯华与其他几个人的感受却各不相同。李九皋、贺菱儿和龚芳等人无不义愤填膺,李九皋更是把小日本和李鸿章的祖宗八代都骂了个够。贺菱儿、龚芳虽然要比较含蓄,可也是咬牙切齿,愤愤不已;这种结果虽然早在冯华的意料之中,但此时咋一知道确切消息他还是忍不住有些失望,毕竟自己的努力还是没能挽救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命运。不过,在失望之余冯华心里又感到了一丝欣慰:义勇军将士几个月的浴血战斗总算没有白费,许许多多烈士的鲜血总算没有白流。赔款金额减少了一亿三千万两白银(含3000万两的赎辽费),总算为国家今后的发展多保存了一些元气,也让小日本少获得了一些发展的资金,这已经是自己所能求得的最好结果了。
早在冯华他们到达天津的那天,中日和谈也到了最后的阶段,由于事关重大李鸿章带伤参加了这次谈判。虽有授权签约的谕旨在身,但他仍想抓住最后的机会,力求让日方再有所让步。
谈判从下午三时许开始,双方就最后的条款内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辩解。直至晚上八点,历时五个小时之久,双方才最终达成了此次和谈的初步协议。
多年后,陆奥宗光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这样追述道:李鸿章自到马关以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费尽唇舌进行辩论。他也许知道我方决意的重要部分不能变动,所以在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赔款的金额及一些细节问题上斤斤计较而已......这可能是出于“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
报纸上刊载的这些条款内容,正是李鸿章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交涉,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最后文本。
虽然早已经习惯了大哥的沉稳冷静,但看着相对平静的冯华,李九杲和贺菱等人还是急于想知道大哥对条约的看法。几乎是同时,他们一起问道:“大哥,你是怎么想的啊?”
“我看这已经是李鸿章可以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冯华平静地说出了这个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结论。
“大哥,你怎么还在替李鸿章这个卖国贼说话啊!”李九皋、贺菱儿等人都惊愕了:“义勇军将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竟还是割地赔款,如此丧权辱国的条款也敢签订真是天理难容!”李九皋的话代表了几个人的共同想法。
他们哪里知道,如果不是冯华他们三个人意外地回到这个年代,并影响和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进程,那个马关条约将比现在的这个更加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冯华不能这样告诉他们,只好说:“虽然咱们义勇军在辽东打了几个胜仗,但从整个战争来看我们确是不折不扣地打输了。既然战场上打了败仗,朝廷又一心求和,你们觉得还能求得什么样的结果?弱国无外交啊!”“那怕什么,咱们接着打!我看小鬼子也没什么了不起,在辽东还不是被咱们打了个屁滚尿流。如果继续打下去,最后还不知道谁输谁赢呢!”李九皋不服气地嚷嚷着。
“对,凭什么把台湾割给倭奴,咱们义勇军才不怕它个***呢!”几个卫士也随声附和。
此时,街上的行人也逐渐多了起来。看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已经传开了,街头上人们议论纷纷,言语激忿,显然都无法接受这样屈辱的事实。
看着大家群情激愤的样子,冯华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不成熟的念头,不过他并没有贸然地说出来,只是轻轻拍了拍李九杲的肩头,意味深长地说道:“别着急啊!后边的日子还长着呢,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小鬼子赶出中国的!”
由大胡同至海大道北口的沿河马路,是天津城历史上第一条用现代方式修筑的街道,整齐的砖石路面被春雨冲刷得洁整明净。雨还在下着,不过已经比刚刚出门时小多了,三岔河口码头已然在望。
“二水交流入海门,一夕潮来集万船”的天津三岔河口是京杭大运河的转弯之处。从这里可北上京师、通州,南下淮扬苏杭,东通塘沽港、渤海湾,西达东淀,顺大清河、子牙河进入直隶腹地。此处舟楫式临,商贾萃集,每年过往船只达四、五万艘之多,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水运中心。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奏准漕粮由火轮海上运输,至三岔河口改用木船转运。当时天津的内河航运已经有小火轮出现,但多是跑海河外国租界至塘沽港一线,南、北运河还是以驳船为主,尤其是在枯水期,汽轮拖拉的驳船也会经常停驶,代之以人力、风力为动力的木帆船。
驳船码头在距直隶总督行台不远的先登寺,由于他们乘坐的那艘驳船正在装货,冯华等人也不急于登船,仍然撑着油伞,站在淅淅小雨中谈论着有关“马关条约”的话题。好在等待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便被船主迎进了前舱。这艘驳船装运的是从营口转运过来的大豆,除了船主、船工和他们八位客人,倒也没有其他闲杂人等,这让李九皋特别满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