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吴淡如短篇作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后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为了让他有罪恶感而自杀。
这种行为一点都不可歌可泣。千万别把他形容成为爱牺牲的高尚情操。常常只是,在爱情中,把自己看得太重。爱人的爱情“服侍”不周的话,就寻死寻活,说穿了,只是人类婴期以哭闹获得注意的恶性衍生而已。爱人们睁开眼睛,小心这个“为”字。有些口口声声说“为”他牺牲这么久,他为什么都没有感觉?因为有时候的“为”那人并没有得到利益,只因被死缠乱打而厌烦不已。
从前有一首流行情歌的歌词叫:为“你”我受冷风吹——什么的?我实在觉得这个“为”字很奇怪,人家又没叫你受冷风吹,你受冷风吹、你感冒,他也未必有比较过,谁“为”谁?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可是,大部分的人,在发泻自己的伤感时,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也有伤心的权利。
一位朋友两年前失去了父亲,丧父之痛固然是大的逮击,但是那种悲伤会随着时间而淡去。这两年来最折磨她的并不是父亲的逝世,而是“未亡人”她的母所带给她的压力。
虽然父亲在世时也不是个多体贴母亲的好丈夫,两人吵吵闹闹,住在同一屋檐下,也等于是形同陌路,但父亲在因中风去世后,母亲对父亲的爱忽然像魔术海绵一样扩张了。她在这两年来,动不动就把自己锁在房中哭泣,比从前更不爱出门。有时她已婚的哥哥姐姐妹妹回家团圆。祖孙三代和乐融融之际,母亲会突然悲从中来,在餐桌上嘤嘤哭泣了起来,使大家不知所措。每次大团圆变成追悼大会,让所有的人在屡次安慰无效下,渐渐会找借口不再参加,以免尴尬。
因而又导致母亲大骂儿女不孝“你爸死了,你们就不理我?”要她出门参加活动,她一律以“不知道人家会怎么看我”为由拒绝,在家长嘘短叹。买了一件漂亮衣服弁她,她会说:“他人都不在了,穿这样会给人笑。”朋友的姐妹都已出嫁,哥哥老早另组小家庭,只有她一人与母亲同住,这两年来,被整得歇斯底里,有时对母亲会怒目相向,母亲就暗地向其他儿女投诉她的不孝,殊不知她因为要照顾母亲的情绪,使她连星期假日都不敢出去约会,精神已近乎崩溃。
和母亲同哭,只会把每一天摘得愁云惨雾;装酷,母亲说她没良心。父亲生前,母亲成日和父亲吵架,要儿女“做公亲”死后,父亲反而如同母亲一片天。这可说是相当习见的传统妇女的感情表达方式。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她说“她少了一个感情不睦的丈夫,但我也少了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为什么只有她有伤心的权利?”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只是,我们该希望的是,不要再让伤心成为家族的压力。可是,大部分的人,特别是感情纤弱的女性,在发泄自己的伤感时,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也有伤心的权利。
另一位好友数年前面临丧弟之痛,最令她无法面对的并不是生离死别的事实,而是她母亲在大家快乐相聚时总会忽然哭泣的样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固然残酷,事实上,她的弟弟在得忧育症自杀前,她曾建议母亲给他请心理医生,母亲的回答是:“有这样会给人家笑。不准!”并且在生活中多番给她的弟弟压力和打击,到他变成自我伤害性很强的精神病患,已经来不及了。
“谁最该伤心?” 她说“每一个亲戚都不断的告诉我说,叫我善尽责任照顾我妈的情绪,可是这件事,逝者已矣,受伤害最大的是我!她现在来‘锦上添花’做什么?”
她逢年过节根本不敢回老家,因为在精神上不断自虐并虐待全家人的母亲,在大家团圆桌吃饭时,总要故意空一个位子,多摆一份碗筷,气氛变得很奇怪,非搞到大家吃到一半触景伤情哭了起来。
生离死别谁能免?时间会慢慢冲淡一切,但自我疗伤仍是必要的,受了情感上伤害的人,没有权利再把自己的伤口挖深,否则,伤害仍会与日俱增。大至生死相离,小至失恋都一样,总要把自己往上拉,而不是往下推。往下推,会失去的比本来失去的更多。有一次朋友去超市买东西,算帐的女孩把她的东西乱摔,一副不甘不顾的样子。她火起来,要找经理,另一位女孩替她求情,说:“她正在失恋,所以脾气坏!”这位朋友虽然想想算了,但仍把失恋的女孩训了一顿:“可是你现在是在工作,不是在谈恋爱!”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但谁也都有让身边的人不受负面影响的权利。
当救世主遇到殴妻汉
在面对两性问题时,我们还是此对承认,男人如果在婚姻中使用尽力,大部分的女人是无法抵抗
“他看来有点娃娃脸,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我实在不相信他会殴妻。”朋友看了最近的影剧“传”闻后说“男人,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看人本来就不能只看外表啊,男人女人都一样”我随口想发表评论时,忽而,有什么哽住了我的喉咙。不,这件事不太一样,殴夫的女人绝对不会比殴妻的男人多。在面对两性问题时,我们还是必须承认,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及社会压力之不同,一个失败的婚姻对女性的负面作用确实比男人大。选错对象,女人可能付出的实质代价也比男人要大。因为,男人如果在婚姻中使用暴力,大部分的女人是无法抵抗的。
殴妻,一直是这个文明社会没有消失过的话题。而传说中殴妻的人,其职位及教育程度也并非我们所想像的低。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究暴力狂的成因,发现,如果一个男人有个会殴打妻子的父亲,他们长大之后,殴妻的比例也比在正常家庭的小孩多好几倍。他们虽然会为母亲的遭遇感到不平,但那未必有助于他们对自我暴力倾向的约束。他们会在殴打妻子后,送给她们玫瑰花,不过,在他们向妻子跪地求饶之后“绝不再犯”的发誓常会被一再破戒。根据蒂娜透纳真人实事改编的“与爱何干”(wha td do wtth love)就是一个好例子。当然,殴妻者未必皆有家庭的“精神遗传”也有人是好竹出的歹笋,不过,想要有一而没有二,真难!
最近看到一些惊人的数据指出,台湾百分之十一的妇女遭受过“殴打式”的婚姻暴力。这个数据太可怕了,如果女人都对这个数据认真,那么谁还敢结婚呢?但我们不能因为太想结婚,就忽然略了这个数据。
也许你会想:每一个被殴的妻子,先前应该不知道,她许下终身的“良人”可能是个暴力狂吧!不然,谁会冒这么大的险呢?
其实不然。我就知道几个实例,婚前即打得你死我活,还是兴高采烈结了婚,女人常会有“他会因结婚而改变”或 “当了爸爸他就会改变了吧”的愚忠。有个律师朋友还告诉我最近的一个法院判例,一个被殴的妻子提出不堪同居之虐待的控诉,法官以她“被殴打时间过长”(从第一次被打到现在长达十多年),驳回她的离婚请求。法官大概认为,她既然能认这么久,认到死应该没问题吧!
还有妇女忍耐的理由是为了孩子——按照上述心理学家的观察,如果不想让儿子打他将来的老婆的话,你还是趁早作选择吧!能跑得掉是运气好,社会新闻上,还有不少“追杀逃妻”的例子。
爱谁都可以,别爱暴力分子,万一他有殴妻行为,别再做救世主,是我唯一能给受虐妇女的建议。虽然你很容易发挥同情心,但你最好记住,殴妻者在发泄完之后都会变得楚楚可怜和愧疚万分,那不意味悲剧永不再发生。
还要她们再忍多久?
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以爱包容。
有此事已经侵犯了“包容”的底线,不该继续被纵容。
“婚姻暴力”这种夙昔在台湾社会被视为“家务事”的暴力行为,最近因为广告及宣传曝光在大家面前,大多数的我们才恍然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妇女,长期生活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暴虐之下。事实上,没有身受其害的人,还是没办法揣度受虐者的惨状。
在我看了一本书我痛!(张老师文化)之后,我发现我之前对婚姻暴力的想像还过于天真。书中的六个案主,都受过长期的虐待,有的甚至是“被杀”“后来我先生还拿刀杀我因为到后来一直吵,我说要离婚趁我睡觉时,他就拿刀坐在床边开始砍我,我这个大骨头被他砍断、手臂被刺穿、头上也受伤我说不要登报,爸妈都会没面子他好像也吓到了,有后悔一段时间。但是一年后,他又觉得为了杀我这件事,出门被人家指指点点,他很不满,竟然还叫我到他祖先牌位前去下跪,要我认错”
你觉得匪夷所思吧?这根本是谋杀,而受虐妇女竟然可以忍下去。为什么没有人起诉谋杀犯?“面子”比性命重要吗?是否与旁观者的劝合不劝离有关?是否社会或亲友对离婚妇女隐隐的歧视让她们抬不起头来?她们有人会说,为了孩子忍辱负重。但据统计,会打老婆的人有相当高的比例会对孩子施与肉体虐待!(即使没有,也是精神虐待),你为什么忍下去?
不能一味地指责这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妇女缺乏勇气,看看我们的社会做了什么。社会价值观在妇女还没被虐杀之前,还是会劝大家“床头吵、床尾和”我们的法律没有欧美的 “保护令”来庇护身心受残的妇女免于再遭到暴徒伤害,纵容那些大声说“你跟我离婚,我就杀你全家”的男人;我们的警察没法像抓现行犯一样,破门而人管 “家务事”只能在门外听见哀嚎。
当然,一个女人的勇气也是必需的,女人也常纵容男人的犯罪行为,只是痴心等着,天打下一个雷他就会改变。这些案主有的在新婚之夜就开始遭到毒打,却接连生下一堆孩子一起受累;等她仟悔“他第一次这样做,就不该原谅他”时,她已经年近五十了。大半人生,在哀嚎中度过“爱”改变了什么?书中还提及,有一位十二岁男孩的母亲,亲眼看见儿子被丈夫活活打死却无力挽救,因为如果她去救,自己就会被打死。为什么你要忍到这个时候,忍到此时,尽管你“不作为”也是帮凶。
受虐妇女脱离暴力,需要勇气、社会鼓励,也需要“法”力。爱只能感化君子,施虐者绝对需要制裁。
有时你很难理解法官的脑袋在想什么?有个被长期施虐的女人在基金会协助下诉请离婚,丈夫的伤害罪成立,离婚却被驳回 ——这种判法,与“共犯”何别?
我认为,对于婚姻暴力,我们的社会在现阶段所采取的方式,叫作“纵容”我们的社会没有法律帮忙对抗家庭施暴者,我们的传统继续滋养施暴者,我们的受虐妇女也常以各种“无可奈何”的理由纵容施暴者。
纵容并不等于包容。
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以爱包容。有些事已经侵犯了“包容”的底线,不该继续被纵容。
据台北市社会局的统计,北区妇女服务中心每年接到的五千个电话中,有三千个是来投诉婚姻暴力的。某妇女基金进行全国性的问卷调查,高达三成五的女人表示被虐待,一成一说她们被殴打;而台大社会系教授冯燕则显示,三成五的妇女曾经历婚姻暴力。
施虐男人会觉得“她不听话,我就应该教训她”以“比力道”来展现他的“大丈夫”威风,是父权社会遗毒,基本上是“强凌弱”的行为。我一直觉得,对女人施虐的男人和对孩子施虐的父母,无疑地都具有“欺善伯恶”的劣根性,如果他们的施虐对象,比他们高大而孔武有力,他们必定不敢挥下那一拳。据一些研究报告表示,他们在情绪上、心理上、人际关系上都缺乏自信,有百分之百在幼年曾遭暴力虐待——受虐者在身体 “长大”之后,转而成为施虐者,不过是一种恶性循环。一遇到生活压力无法消除,他们就变成了一只咆哮的禽兽。据另一项研究指出,高学历者,并不能保证他们没有虐妻行为。
婚姻暴力已经不是能用“夫妻沟通”、好好讲就能消弭的行为,请名人上电视谆谆教诲说“暴力不能解除问题”这是对症下错药,真正有力的方式是法律,真正能防微杜渐的则是社会传统观念的改变。你别再重男轻女,别再相信床头吵床尾和了吧!
我们的教育更该教女孩子,如何选择一个身心健全的对象;如何多加观察了解他,再决定是否要与他步入礼堂,而不是只是在口头上问“你爱不爱我?”我们也该教女孩子,什么可以忍,什么不能忍,不要催眠式的要她们认命“爱你的敌人”;我们也该教所有男男女女,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面对困境;教男人如何尊重女人,除了教科书,我们要学的太多了。
有些原则值得一再省思。美国心理学家sokol 等人就曾提出一个暴力倾向测试,让女孩来检验男友:1 他有没有酗酒或嗜药的积习?
2 他几乎没有朋友?
3 他在工作上是不是一直问题很大?
4 他需要你,是因为需要你的拯救?
5 他的占有欲简直不可理喻?
6 他是否在短短的交往之后,就催促你给他承诺?
7 他会无缘无故猜忌?
8 他试图孤立你,期待你亲友全无?
9 他的自我评价混淆不清?
10他是否脾气暴躁,不耐任何挫败?
如果一个男人在与你交往时已经侵犯了这些“底线”除了赶快溜之大吉之外,你无法让暴力远离。
婚姻有爱、暴力就会远离吗?
婚姻暴力问题,不在于施暴者不了解“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打女人的人,通常也不想解决问题,他们只想发性情绪。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是的,没有人怀疑这个道理。
最近在电视广告上,我们看到一对名恩爱夫妻出来宣导“让暴力远离婚姻”的社会慈善运动,恳切地呼吁。婚姻暴力问题首次如此被重视、被关切。
有这样的公益广告,表示女性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了。但是,我还是要在鸡蛋里挑骨头,问道:这样有用吗?看到电视里人家恩爱夫妻手牵手说,暴力不能解决问题——那些常常蹲在角落中哭泣的婚姻暴力受害者,究竟又能得到什么安慰呢?是不是只能默默地流下钦羡的眼泪?她们如果请施暴的先生一起欣赏广告,告诉他们:“喂,你看,他们说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她的另一半就会因此痛改前非吗?
当我首度看到这个广告词时,非常惊讶!广告要求的不是“一针见血”的必须将极短的秒数做最大的利用吗?怎么好像把针打错了地方?
婚姻暴力问题,不在于施暴者不了解“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打女人的人,通常也不想解决什么问题,他们只想发泄情绪。大部分的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对暴力者而言,打老婆常是一种习惯性的发泄。
这好像是在一个人被恶犬咬了之后,对那只狗说:喂,你咬人不能解决问题——你忘了应该保护那个被咬的人,应该送受害者去医院打狂犬病疫苗,也应该“整治”一下那只常咬人的恶狗。
为什么我们不敢告诉被害人说,勇敢跳出那个伤害你的婚姻吧?为什么不告诉她,法律站在你这边呢?为什么不对她说,来,到xx来,我们可以保护你,你和你的家人都会安全无虑?
因为我们的社会除了呼吁,还是只能呼吁,没有具体的设施来保护受虐妇女。根据目前的法律,一个妇女没被打得很惨的话,她离不了婚,也没有任何机构来保护这“家务事”的受害人;他们也不敢劝离,在传播媒体上劝离,似乎也会冒犯舆论与传统。
我们温柔地容忍着施暴者,是不是多数人的潜意识里还认为,女人挨打总比离婚好?
婚姻有爱,暴力就会远离吗?施暴者常在“暴风雨”后两脚跪地说,我很爱你,饶了我吧,你要我怎样都行。但那并不表示,他绝不再犯。他再犯时,又是“情不自禁,无法控制”请你原谅。婚姻暴力未必出于没有爱。
社会治安很坏,对妇女不利,没错,但你知道时,台北 “宛如”专线从所接到的一千多个求助个案中发现,以暴力伤害妇女的,竟然多半是她们最亲爱的人,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三点五三,其中有五分之三是丈夫施暴。对女人来说,咬人的狗大多养在自己家中。
有的女人受到恐吓不敢张扬、出走;有的女人受限于“为了孩子忍气吞声”的传统观念;有的女人拥有一抽屉的验伤单,但未必能离成婚。有心拯救婚姻受虐妇女,请对症下药吧!当然,受虐妇女也应该检讨,若有人丢下一个泳留给陷入流沙中的你,你也得愿意离开流沙才行。
因为在血案发生之后
如果我们仍没有对性犯罪采取比较进步的制裁,一见演“捉放曹”是没用的。
性犯罪者通常在冲动来时,失去罪恶感。
在彭婉如血案发生后,经常搭乘计程车的我,体察到了一些改变。第一,男士们比较愿意劳驾自己载送女士;不然,他们至少会目送女士搭上车,不管该女士长得安不安全、爱不爱国。
第二是,计程车司机的态度不一样了。
他们变得比较谦虚。固然之前优良司机就不少,但最近,不优良的司机变少了。
目前为止,我没有再坐到从照后镜中斜眼瞄人、衣冠不整、随口三字经或开黄腔、乱问一些私人问题或故意绕远路的计程车。有个司机还看我用钥匙打开门后才慢慢把车开走,让我觉得很感动——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
据说,没有加人“无线电叫车”的计程车,生意变得清淡,有几位司机异口同声的说:“真的是,一颗老鼠屎打坏一锅粥!”只有“一颗老鼠屎”吗?
如果依照台北市和台湾省所公布的数据,台湾的计程车司机,近三分之一有案底——这一锅粥,并不只是受到小小的污染而已。
也就是说,每搭三次计程车,我几乎就会遇到一个“来历不明”的司机。有些人犯的只是小过小错,我们必须相信,他们已改过自新,但是,那些曾有性犯罪前科的——据国外犯罪心理学家所做的统计,这种人再犯率极高,他们仍是不定时炸弹。如果我们仍没有对性犯罪采取比较进步的罪恶感。
事实上,不只是彭婉如命案,还有很多女子因搭计程车遇害,罪犯还没有落网,看样子,似乎也很难落网。
谁知道,过一阵子,在彭婉如命案平息之后,还会不会有下一个牺牲者?
前天,搭上某无线电计程车。貌似忠厚的司机说:“最近我们台的生意好极了,都要感谢那个命案啊!我最希望,台北也发生一起差不多的,最好是民意代表或大人物被好杀——我们台就可以一直扩充下去!”
说者无心,但让人心生悲凄。也许这是玩笑话,但它绝对是毫无人性的玩笑话。只为营利而不管他人死活,是不是已经成了台湾“赚吃人”的标识。
因为在血案发生之后,搭车妇女稍受尊重。我希望,不只是一时“流行”而已。
cq
为生活随时增加一点创意并不难。
能够将即eq和cq融入iq之中,才是高品质的生活。
从iq到eq,台湾人已经慢慢注意到,一个人的成功,个性有很大的影响力。光是聪明或精明,未必让你在这世上如鱼得水。
听得eq这个新名词,许多人如梦初醒,原来情绪也有智商,难怪有些人分明聪明但着实令人讨厌,有些人iq不高但真是讨人喜欢。笨的人也有福了,个性好的话,还可以威鱼翻身呢!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iq和eq未必可以分开算,如果你仔细看丹尼尔高曼的eq一书,把前面一大段令人昏昏欲睡的生理构造解释读完,你就会发现,eq也可能会遗传。一个人精神上的稳定度,到底与其父母有关,至少与其自幼成长的环境有关。
eq 高,不只表示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上长袖善舞而已,其中还包括个人忍耐挫折、调适自我与完成自设目标的能力。强调eq,可不是为了促进一个充满人情冷漠、虚情假义的社会iq与eq就够了吗?似乎还缺了什么吧!读了在台湾大买二十万本的eq后,我的。里还是觉得有一点点空虚感。
cq!对了,就是它!近来又有一些国外心理学家,提出第三类的“q ”值。应该称它是creative intelligence quotient(创造性智商)。我觉得在我们在生命中,真正能为我们的生活找到出口的,非cq莫属。
我们衣食无缺,大多奋力向上,但缺乏有创意的生活。或许因为,我们并不主张太有创意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很少教我们观察、思考和发挥创造力。cq固然也与先天有关,我们不可能随意变成一个莫扎特或贝多芬,但为生活随时增加一点创意并不难。能够将eq 和cq融入iq之中,才是高品质的生活。
每一次到国外,看到老师带小学生,以参观博物馆或古迹当成上课,总有无限感叹。难怪人家会有优质的生活环境,与富有美感的生活韵律!孩子的创意可不是在规律与教条中磨出来的。
cq,也该被重视了吧!
别只跟自己的爱情观谈恋爱
恋爱是一种不得不的本能,常常有着你无法理解的理由,也总是发生在你没有设防的瞬间,让你无法招架,也来不及闪躲,更想不清该为了什么理由。
对爱的看法太无知,很容易制造问题,每一个现代人都已经知道,成长、进修、沟通、互相切琢、理性分析很重要。
我曾看过一个针对台湾年轻人所做的恋爱观分析报告,过半数的适婚男女,都选择了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恋爱是为了共同成长。
恋爱是为了共同成长吗?这种说法很进化,但未必真实。
陷人恋爱时是非理性的,不会“为了成长”而谈恋爱。恋爱是一种不得不的本能,常常有着你无法理解的理由。也总是发生在你没有设防的瞬间,让你无法招架,也来不及闪躲,更想不清该为了什么理由。
不过,这样的调查至少表示,爱人们已经了解,恋爱想谈下去,一定要“互惠”不能够“互毁”
至于如何持续性的保持互惠关系,那真是大不易,尤其是在两人争端兴起时。
自以为知识分子的我们,目前大多已读过不少有关“两性沟通技巧”的书,我们也会背诵“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但面临风波时,理论上的一切,都是说的比唱的好听。
有一本书叫爱是动词,它提出了一个相当有建设性的论点:当问题发生时,分析不如起来行动。它也建议,当两性关系变质时,相互讨论如何改变行为,比改变对方的认知来得有用,因为一个人的认知和内心世界恒是“本性难移”的,不要先行否认他的观点,否则一件芝麻绿豆的小事也会演变成两人世界的大战争。
不要先谴责对方不关心你。
不要自以为了解对方的心意,也别以为枕边的人一定明白你的心思。别以自己认可的方式付出爱。
抱怨时要清楚表达想要对方改变的行为动作,不要只是抱怨。
学习有建设性的赞美。
轮流尊重对方意见,可避免关系陷入进退两难。两性关系像跳舞,偶尔你陪他跳一支华尔兹,偶尔他陪你跳一曲探戈。
被你忽略的音调和音常是争吵的导火线。
万一对方的行为已有破坏力,而期待他改变已经变成不实际的幻想时,快刀斩乱麻是必须的。有时,美丽的爱情会变成你只想逃命,你始料未及。
寻找创伤才能卸去重担。你可以适用某种生命的“仪式”忘去耿耿于怀的旧日伤痕。
维系感情的四大原则是承诺、技巧、道德和幽默感。
最重要的是,常常给予一点爱。
爱人们都希望,在爱的同时,减少爱恨纠缠。别只跟自己的爱情观谈恋爱。
爱不是用来思考,爱需要行动。爱不只是一个字,爱是温柔互动词。
幸福,因为要求不高
幸福的可贵,也因为它不会让我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想要他交成你要的样子,有技巧的赞美比要求与批评有效得多。
很早以前就听过人家说:不幸福婚姻有很多种,幸福的婚姻只有一种。
哪一种?是积极的“互敬互爱”或消极的“互相容忍”这些老生常谈吗?
这些形容显然都不是那么强而有力,每种形容也不能放之四海皆准的来描述那幸福婚姻的理由。
最近,我的一位女友提供了一个比较具有说服力的说法。她是一位未满三十岁的美丽女子,在事业上相当有成就,已是某家公关公司的高级主管。最令人惊讶的是,她结婚已近七年,个性仍然像阳光一般,她从不刻意做公关,所以只要有她在,大家都很自在。
一群女人问她,你认为幸福婚姻的理由何在?她自有见地:“我跟你们不一样,我对婚姻要求不高,我找的男人,对我也要求不高,所以到现在,我还能说,结婚真好!”她的一番话,使我恍然大悟:幸福婚姻的理由,难道不是“要求不高”吗?
从前的夫妻,容易天长地久,其中欢欢喜喜到白头的当然与社会风气淳朴有关,但与“要求不高”更有关。女人嫁出去像抽奖,抽中了一个还实用的便得感激,虔诚做祝手“遇上了就是了”——我祖母常常这么形容她的婚姻。她那一代的女人,对男人要求确实不高,不嫖不赌、拿钱养家,就是大好男人;那一代的男人,对牵手的要求,何尝不也是媒人说品貌端庄就是了,能煮菜养儿育女就好(虽然,整体说来,过去的男人对女人的要求,还是比女人对男人的要求高)。
现在的女人,知识水准及经济能力日渐提升,怎能要求不高?没有一个女人会再认为,不嫖不赌、拿钱养家就是好丈夫。女人对身高面貌职业品味个性艺术素养、家庭状况、财产、金钱观,乃至男人所开的车的品牌,以及他会不会洗碗,要求都很高。
虽然幸福是因为“要求不高”但我们并不能要现贷女子开倒车,随随便便把自己送出门。女人已与时代一起进步,即使我们可以开玩笑说,随便啦,没关系,是男的就可以,但事实上,各种条件早已预先输进自己的脑海里。
一个“值得”爱的人,不可能和我们的要求相距太远,但爱上他之后,是不是可以不要要求太多,让爱喘口气?
从这个现点来说“幸福婚姻是因要求不高”才有意义。而“要求不高”应该是男女双方相对的。
我的女友形容她的幸福婚姻:“他从不要求我做任何家事,不要求我生孩子,除非我愿意”;“但我也从不要求他要变成一个有趣的男人,要多体贴他是个老老实实好男人,但这样的人多半无趣,这是必须忍受的事实——”
正如一匹马儿能跑,但你不能要求它同时得游泳或飞翔。是的,你也不能要求一只狗像猫一样安安静静,不能要求一只猫看门。每种动物各有它的特性,每个人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对身边的爱人要求这么多?
被要求的人,常得削足适履,他痛苦,你也不好受,被要求的人也常会反击,制造两人世界的紧张空气。
步入稳定关系前,你大可东抗西挑,找出一个合乎要求的人(固然有时你得边照镜子边挑剔,因为别人也挑你);选定了他,说了“i do”之后,还是“要求不高”大家容易过日子。否则,越要求幸福,幸福越是远走高飞。幸福的可贵,也因为它不会让我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套一句禅宗的话,它是:不可明白要求,一要求,便错。想要他变成你要的样子,有技巧的赞美比要求与批评有效得多。
爱情的诚信问题
女人别再用老会俩,男人也别再像鸵鸟把头埋进沙里,只“做”而不沟通,埋怨“都是女人搞的鬼”
名影星凯文科斯纳制造了一则有趣的新闻:他承认他即将为人父的传言,这个孩子是他和一位马场管理员短暂邂逅后的产物。他很无辜地说:“她骗我,使我误以为她避了孕,没想到我上当了。”
据说,这个 “没信用”的女人名叫布莉姬鲁尼,她因为一个小男孩,得到了数百万美元的抚养费。
凯文科斯纳又说:“他对这个孩子还是会尽力协助,但我担心,对我而言,他和我其他三个孩子的意义永远不会相同。”
一个“不在预期中来临”的孩子和“正室所出”的孩子,对一个总是“主外”的男人而言,意义会有什么不同?名演员多说了这句话,又想补偿什么、挽回什么呢?我不知道,但真正无辜的恐怕不是凯文科斯纳,而是那个在无辜中出生的孩子吧!
时代再进步,还是有女人喜欢玩老伎俩:母以子贵。
时代再进步,也还是有男人无辜地说:她怀孕,我中计了!
这种例子不只会发生在凯文科斯纳身上,怀子逼婚成功的也大有人在。去年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歌手,用的也还是这老招数。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常常在上演。如果你的好友要结婚了,你发现新郎竟然愁眉不展,通常都可以设下一个假设:他并不想结婚,可是新娘有了,为了不要担负不仁不义的罪名,不要成为一个谋杀未成形生命的刽子手,为了不要让自己问心有愧,只好娶了孩子的妈!
“有了”的女人也未必欢喜,她可能是一时算错安全期,她也不想那么早定下来,不想在还没尝尽爱情蜜汁时当母亲,但她也不忍心;但也有女人是放手一抟的赌徒,恋爱谈了满久,男人还不肯给承诺,或者,那个男人根本是个只想飘泊的花花公子,于是她只好试试“母以子贵”的方式,以子逼婚。
孩子生下来,女人如愿以偿的成了某太太。“改邪归正”的男人抱着孩子,露出慈父的笑容,似乎皆大欢喜。没有人留心婚姻专家所提出的警告,婚后未逾一年即有孩子的夫妻,婚姻最容易破碎。在两人协调不足的状态下多出第三者变数,感情须面临重大挑战。而据本地户政机关统计,带球进礼堂的夫妻,比率几近百分之四十。你相信吗?在避孕已可达百分之百效果的时代。
拿孩子做逼婚工具(或运财工具)的女人,真的心中有受吗?还是只想占有,不择手段?
因孩子才负责任的男人,绝非心甘情愿的吧!和一个说“我上当了” 的男人结婚,女人跟孩子将来能不心生委屈吗?
我觉得爱情是需要诚信原则的。女人别再用老伎俩,男人也别再像鸵乌把头埋进沙里,只“做” 而不沟通,埋怨“都是女人搞的鬼”——你确定,你知道枕边的女人在想什么吗?
尊重每个人的婚姻观吧!
不结婚来必不正常,但不谈恋爱可能就是不正常。
也许大家越来越容忍所谓的不道德,但道德这两个字的内涵,又将是什人?
这个时代,慢慢进人了“不婚时代”
当然,大多数的“正常人”还是渴望婚姻,向往天长地久的爱情,不管在现实中,可能性有多少。
我所谓的不婚时代是,人们对于人家要不要结婚已经比较尊重,不再视之为社会畸零人,也不再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在婚前婚后有什么不同。小生小旦未必是单身的金童玉女,不必顾虑自己的爱情是否会影响票房。
玛丹娜不婚生女,没有人感到讶异;麦可杰克森婚结了又离,离了又结,结了可能再离,也没有减损他在歌迷心中的魅力,大家还是觉得他不结婚比较正常。
歌蒂韩和寇特罗素至今无一纸婚书,还是受人艳羡的神仙伴侣。苏珊莎兰登和男友提姆罗宾斯同居已有八年,仍然和乐融融。
相对的,从前的小生必定否认自己的爱情史,否则怕失去广大女歌迷的爱戴,现在似乎不用太担心。
梅尔吉勃逊是六个小孩的爸爸,还是最佳男主角。
汤姆克鲁斯和他的美女老婆出双人对,影迷们还是迷恋他的娃娃脸。
成龙开始承认他非婚生子女和背后的女人;松田圣子再怎么不伦,都比恋爱失败的中森明菜有行情。
阮玲玉如果生在这个时代,不必因为担心自己算不算好女人而自杀。玛丽莲梦露或许也不会因不明原因而香消玉殒。
从明星现象,或多或少可以看出,那个年代之后十年的爱情趋势。他们是急先锋,一般大众未必能如此“胆大妄为”但他们所作所为却常是现念转变的“指标。”
这样看来,未来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不会那么制式。
你可以有不结婚的理由。
不结婚也未必要有理由。
不结婚未必不正常。
但不谈恋爱可能就是不正常。
也许大家越来越容忍所谓的不道德,但道德这两个字的内涵,又将是什么?
订作一个梦中情人
人类再如何进步,别想全盘掌控生命,还有爱情。
爱人是无法复制的,事实上,也无法照你的意思改造。
复制羊和复制猴子成功后,据说,有好多人开始想到要遗传工作科学家做复制人——复制自己。
据说,动这个主意的人,女人比男人多。
是因为自恋呢?还是因为怕死?显然后者的可能性已被复制母羊的遗传科学工程师所否定。威姆特说,他研发的方法不能制造出“永恒不死”——为什么?因为,灵魂是不能够复制的。我们可以从基因中了解人类生老病死的奥秘,但无法从基因了解灵魂。你,不只是你的肉体。
我们总应该相信,冥冥中造物者有造物者的法则,我宁愿相信史蒂芬史匹在“侏罗纪公园”揭示的法则。是的,科学几近万能,但是,人如果轻易改变大自然的循环运作,所产生的灾难远非人类所能想像及承担。
一位女友很高兴的提出她的异想天开:“如果理想对象真的那么难找,我们为什么不能订作一个他呢?比如说,我们可以订作汤姆克鲁斯?”哈,我开玩笑说,如果一个人的审美观也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即使科学复制得出汤姆克鲁斯,他也会同样的爱上妮可基曼那种金发长腿美女,也不会随便爱上你。
人类再如何进步,别想全盘掌控生命,还有爱情。
女人对于“复制自己”的兴趣比较高,也使我想到,有孩子的女人们对逾龄未婚或决定不生育的女子的习惯性问话:“难道你不想复制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小小人吗?”复制生命,是天下父母的潜意识,但我们,哪一个人曾经认为,我们是父母的复制品呢?
爱人是无法复制的,事实上,也无法照你的意思改造。
爱一个人,要接纳他的天性。如果他的天性让你无法忍受,但并未侵犯到你的人身自由及基本人权,那只有包容;如果侵犯了你或迫害了你,你得看沟通有无效果,决定去留。
一个人可以被你改变的时候,是在他还躺在怀中嗷嗷待哺的时候,过了那段时间,除非他愿意又有意志力改变自己,别人的塑造都是徒劳。
别期待爱神会为你订作一个他!
虚拟实境的实习夫妻
婚姻是需要学习的,不是恋爱谈到兴头就可以结婚,也不是王子和公主以可以快快乐乐过日子。
成功大学开的这一门课,虽然有其他学校的师长级人物表示绝对反对,不过我想,这个课程对学生一定有吸引力,对该校打知名度的作用,恐怕比校长到高中名校演讲作用大得多。
这一堂课叫作“婚姻与家庭”老师别出心裁的让一男一女配对做实习夫妻,言明“除了那件事之外,真实体验夫妻之道”选修人数爆满,达到预定人数的三倍。
有趣的是,修习的人是男多女少。老师只有请旁听的女生帮忙一下,使配对顺畅。
街道人士不用紧张,当然,我们不必否认有很多男生是来找女朋友的,不然,怎会出现男多女少的现象?女人对婚姻与家庭的兴趣不是比男人大得多吗?
我觉得,这个主意至少可以让修习的男男女女学到一件事,婚姻是需要学习的,不是恋爱谈到兴头就可以巾婚,也不是王子和公主就可以快快乐乐过日子。从消极面看来,也许张爱玲说得一针见血:“每一种感情都是千疮百孔的。”我们不必对感情悲观,不必因为有人被蛇咬,于是自己就怕起绳来,我们可以学着来补那个千疮百孔,不必任其荒芜。
让学生们自己体会、自己做功课,比给他们指导原则重要。
实习夫妻的作用在此。多一些心理建设总比事到临头才想到“为什么会这样”好得多。夫妻是需要学习的,但如果不是每日一起面对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课堂实习恐怕只会面对假设性问题。比如,你会以为,只要有爱情,你不会因为每一次谁洗碗而翻脸;也不会知道,一个妻子会因为丈夫每次把衣服丢进洗衣机时,都忘了把t 恤翻成正面而想离婚。上述绝非笑话,而是一位澳洲心理医生所描述的案例。
我还建议更多的虚拟实境。比如,美国有一位叫作朱尔曼(jurmain )的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再想想宝宝,来解决青少年的未婚妈妈问题。这个婴儿栩栩如生,哭闹的时候间隔五至十分钟不等,惟有在你主动接触、拥抱它,哭闹才会停止、如果你不理官或打它,电脑会忠实地记录下来。这种“虚拟实境”对学生产生的效果,比任何通阻式或劝导式的性教育都好。
不过,几天后“实习夫妻”计划宣布结束。“有力人士”真是有力,他们更有想像力——以为夫妻一实习起来,一定会往“败坏社会风气”的路上走吧!
爱因斯坦妻子的悲情
迟早会面临低潮期,但看能否翻身。
不久前,爱因斯坦的情书,被佳士得拍卖了九十万美元,比以前他的 “相对论”手稿多了两倍。可见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即使是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的罗曼史比对他跨世纪的经典研究有兴趣得多。
我们当然不会有闲钱来买爱因斯坦的情书,但我可以有闲情来看一看爱因斯坦的爱情,反正把人家的感情事件当成茶余饭后的话题,是很多现代惟一的专长。爱因斯坦墓木已拱,应该不会怪我们才是。
从这些信件可以看出他和妻子的感情起伏。一九年,二十一岁的爱国斯坦给蜜乐娃寄了一封情书,柔情万种地写道:“心中思情人,枕上如火焚”隔一年,仍然浓情蜜意,说“无论将来怎样,你都是我最亲爱、最美丽的甜心”这是婚前两年的事。等到婚后第十一年,他仍然写“家书”只不过里头已经没有了情味,他说“别再指望我爱你,我要你离开我的房间时,你得马上走,不得抗议”还有一封信,我们看来很有趣,但蜜乐娃一定觉得很无趣。
“你要注意:一、我的衣服和衬衫都要收纳整齐;二、三餐要定时送到我房里,三、除了社交场合之外,你和我一切关系断绝。”
十八年的婚姻结束后,他娶了和他暗通款曲的表妹为妻。研究他的专家舒曼为他提的解释是:“他爱女人,但他更爱物理。”
从这段爱因斯坦的感情历史上,可以看爱情的“走势”一条日渐下滑的曲线——每一对佳偶都有一条曲线,迟早会面临低潮期,但看能否翻身。从爱因斯坦的情书,或者可以让我们得出几个事实:一、热恋是一回事,热恋后是一回事,每个感情都会变;二、当情人比当妻子有意思;三、一个人的人格与爱情性格未必有关;四、再伟大的科学家,也研究不出人生的“定律”爱国斯坦一定不知道,他的情书之所以会出现在拍卖市场,是为了要拿拍卖所得处理他自己后代间的官司纠纷。不管你多聪明或爱得多死去活来,百年之后,一切不能预测!
请勿加入大老婆俱乐部
失去婚姻并不可悲,可悲的是,终其一生坚持顶着过去的“大老婆”头衔,那就像在大雨天里坚持顶着一把只剩骨架的雨伞。
四个女人,在进入坐四望五的年龄时,殊途同归,都面临到婚姻危机——她们的老公或前夫不约而同地爱上年轻貌美的女人。一个因受不了沮丧和寂寞而自杀,另外三个凑在一起互吐真心话后,决定绝地大反攻。最后,她们“成功”了。
卖座不错的喜剧——大老婆俱乐部,似乎替女性出了一肚子恶气。我承认它蛮好看的,让观众愿意一直注意剧情的发展;演员杰出,喜剧效果十足,果然“姜是老的辣”!
但若你想探索这部通俗剧背后的意义,任何对爱情还有憧憬的男人和女人,都会有很大的失落感,因为根据这部片子的逻辑:当时以爱结合、志同道合的爱人,到底禁不起时间的考验,女方色衰,则男方爱弛(片中中年女人身材发福或皱纹丛生,同龄男子依然风流倜傥),到最后婚姻变成一场权力斗争,谁掌握到金钱,谁就是胜利者。
真令人悲观,虽然这也叫我们看清部分事实,很多爱情,开始时轰轰烈烈,结束时也斗得轰轰烈烈。求婚时,双方“i do”和他共度一生,无论贵贱永在他身旁;离婚时,不能好聚好散,全是为了钱。
但也有部分太不符合事实,或远离台湾之事实;最悲伤的可能是台湾的小老婆们,她们当第三者的时候,绝无片中年轻女子的理直气壮,也通常没有任意挥霍男方钱财的大权。其实,一个对大老婆小气的人通常也对小老婆吝啬,多少第三者在台湾,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片中的报复,在编剧笔下流畅而简单,在台湾,则全无成功可能。法律并没有真正站在大老婆这边,如果没有一个“黑手党”的亲戚,你,要不到几毛钱。台湾的大老婆也别忘了,第三者未必是年轻貌美的第三者,别因此对单身贵族有敌意。
无论如何,报复是这个片子的主题,但报复成功的女人,真的会快乐吗?片末她们积极的成立“大老婆”协会,以支持失婚妇女,看似一片光明,且有正面意义,但事实是否如此?
我认为,失去婚姻并不可悲,可悲的是,终其一生坚持顶着过去的“大老婆”头衔,那就像在大雨天里坚持顶着一把只剩骨架的雨伞。
不如把伞架丢了吧!
他们并非很在意
虽然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可是事实上,我们常常不太注意自己的真正需要,只在意别人的目光。
恋爱失败,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曾经是一生中曾经历的、最惨痛的时刻。不管你是那个说再见的人。或是被说冉见的人。
被说再见的人,往往花了很多时间,才能离开那种被遗弃的感觉。在爱情中尚且如此,在婚姻中说冉见牵涉得更多,情绪问题处理起来也就更艰难。据晚晴协会的创办人施寄青女士表示,要从被弃感中恢复,即使是一个积极参加治疗团体的人,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才能真正恢复正常。
男人的恢复力也未必比女人来得快,因为被弃的男人常常怕别人怀疑他哪里有问题。
说再见的那个人也并不轻松,他往往是在无可奈何之下作了选择,有时还要背负大家关切的眼光,还有挥不上的罪恶感,每一次人们以好奇的眼光质询,他们的心头疤就被再挖起来一次。
恋爱失败,会让人暂时质疑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个性未臻成熟、内向又过于自我中心的人,常常会因而否定自我,轻易下结论:“我这一生完了”或“世上根本没有人爱我”因而想不开,甚至走上绝路。“别人会怎么样看我?”也是我们感到的最大痛苦来源之一。
“别人会怎么样看我?”——虽然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可是事实上,我们常常不太注意自己的真正需要,而只在意别人的目光。情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被所谓的“别人眼光”主宰或影响,变得非常混乱。分手时“别人眼光”也常成重担,但“别人”到底是谁呢?
也许你会说“别人”是你的家庭。“因家庭反对而不能结合”在这个自由恋爱至上的时代,似乎还是个言之成理的理由(或借口)。有一次在一个广播中,听到一个在国外受十年教育、从小就被送去当小留学生的男子求援。他把外籍女友带到台湾一起就业,没想到要儿子喝洋水的母亲并不希望有洋媳妇,反对得很厉害。这名男子痛苦不已,不知该怎么办。
类似的“父母反对”例子还很多。其实,并不是不能解决,只是这个“夹心饼干”不能当闷葫芦,闷着自己痛苦,一点建设性也没有。两女相争时,很多男人怕麻烦,只想苟且偷安,事实上,只要有真心,还怕不能周旋和解决?父母反对,有时只是一时误解,端看你有无说服的决心和勇气,让时间与耐心共同斡旋。就怕你自己在爱情中还犹豫不决,自己站不稳,拿什么说服父母。至少,你该比父母对自己的爱情在意。
至于失恋时怕别人笑话的心态,则是“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所说的,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以自己为世界中心的人,总会觉得自己出一点错,就是惊天动地、不得了的大事,虽然没全球卫星连线,但别人一定知道了。一定在指指点点,所以焦虑得不得了。
阮玲玉在遗书中写“人言可畏”大概是基于这种心理而自杀。人言真的可畏吗?没错。他们可能只是当作无关痛痒的茶余饭后话题,顶多说一阵子,不值得你伤病那么久。你大可以安慰自己,知名连查尔斯王子跟黛安娜离婚,没多久媒体都已不再批判;休葛兰嫖妓丑闻够难看了吧,还不是在当他的一线男主角。你不过是失恋、离婚、出点小丑,内疚何必如此之深?
他们并不是很在意,只是说说而已。失恋时不妨告诉自己,不管这世界发生什么事,地球一样自转,太阳一样升起,你,并不是镁光灯的焦点。
与众不同最拉风
这个时代中,年龄不再是问题,外貌也不再是太大问题。
未来的女人,越有特性,越争气。
有一年金马奖,萧芳芳开了自己一个玩笑:女人四十,一切都往下搭!
第二年,她又得到金马奖,证明女人四十之后,其实一切还是可以往上拉!
就看自己愿不愿。现代社会里有越来越多的女人证明,一个女人如果自己愿意“奋发向上”她们有足够的机会,就看有没有意志力,有没有一技之长。
最近每年的奥斯卡奖也可以作为佐证,年过四十得奖的女星比比皆是,接近“花甲之年”的更是表现突出。
即使是在面孔吃饭的演艺圈,女人已不再被“人老珠黄”所局限,照样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这至少揭露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一个女人的风格与特质,已比她的皮相来得受重视,各行业皆然。
不只电影,看看多年来演艺圈的变化,你也可以发现。近年来,观众的心理有很大的转变:只有天使面孔与魔鬼身材的女性,不再是节目主持人、演员的最佳人选,没有一点知性特质或幽默感、或反应不够快乐的,都在这个时代中被慢慢淘汰,年龄不再是问题、外貌也不再是太大问题。就以新闻主播来说吧,年轻貌美有亲和力的女主播固然仍会有一定的观众缘,但是在调查之中,最受伙迎的还是最有特色、最“敢于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国语是否字正腔圆,甚至变得不重要了。
今年唱片卖得最好的,也不再是青春偶像;青春偶像今后面临“人红歌不卖”的状况,据我预料,势将持续下去。没有好面孔、有好嗓子的歌手,在今年丝毫不受不景气的影响。
“不是美女就不能亮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有惨绝人寰的妇女惨案发生,今年“大势”对女性而言仍是正面多于负面,我仍然相信,这一股肯定女人能依她“与众不同”的特质发展自己的力量,会在来年继续上扬。
未来的女人,越有特性,越争气。
你的衣服好漂亮?
虽不此直言批评,但说赞美的话时,多少也要有些真心,以免损了人家品味,又不利自己的眼睛。
虽然每个人都喜欢听到赞美,不喜欢听到批评,懂得赞美他人的人,用最摩登的语法来说,是eq比较高,人缘也会比较好,可是听到赞美的人就得小心了,某些美言是会叫堕落的。
据我观察,在办公室中,女人最容易出口的赞美是:“你的衣服好漂亮!”
听到这句话,每个女人(包括我)都会眉开眼笑。谦虚的会说:“哪里哪里。”虚伪的会说“哪里,你穿的才漂亮。”有自信的会说:“谢谢。”不好意思的会顾左右而言地说:“哦,这是昨天在地摊上买的,才两百九十一元,便宜货”
殊途同归,总而言之,她们心里都会很高兴,至少这一天的心情温度会陡然提高好几度,然后会期待下一次穿“不平凡”(与平常时稍有不同)的衣服也能博得赞美。
能维持自己的品味固然很好,但不少女人常会因别人一句恭维话,而突然变奇怪起来。我当过一大段时间的上班族,我曾发现,一位四十岁的保守女人心血来潮穿了二十年前的公主装上班,同事们“吓了一跳”后纷纷说:“你今天穿得很漂亮。”此后她胖胖的身上就天天出现数不清的蕾丝花边。还有一位三十多岁,已是两个孩子的妈,有一次她忽然化了浓妆(大概是晚上要参加喜宴),穿了血红的露肩套装来,男女同事们留意到了,个个都“赞美”她“有精神”“很特别”这下好了,从此后我日日看到她每天“很特别” 地来报到,有时是中空装加牛仔裤,下面是白色短袜加黑色矮子凉鞋;有一次全身黑纱披大大的金项链,纱裙透明,使裙中的黑色短裤显得很暧昧,天哪!她可是在公家机关工作。我也看过不少中年妇女,某次穿上女儿的t 恤到办公室来,人家都说“好年轻”结果日日打扮成青少年,纵然身材维持得不错,可是脸上的岁月痕迹还真叫人触目惊心。
其实“你有衣服很漂亮”极可能只是别人在注意到你穿着与过去不同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脱口而出和客套话。这句话可能是暗示:你的衣服本身很漂亮,但不太适合你,你穿着它的“整体感”简直太好笑了。
它是实话,也是谎言。衣服确实漂亮呀,可惜是穿在你身上,如果赞美的人还问:“在哪里买的?”这可能表示,她认为这衣服若穿在自己身上,会比穿在你身上来得好看,哈!
对人家的赞美,固然不必以小人之心度之,不过,也没有必要因为想获得赞美而“哗众取宠”吧!
eq高者,虽不必直言批评,但说赞美的话时,多少也要有些真心,以免损了人家品味,又不利自己的眼睛。
两个女人的外遇
从古三令,女人到底希望男人痴心,不管自己专不专一。
这是女人心。女人要的男人。
其实跟男人要的女人一样。
每隔几年,似乎都会产生几部“当代爱情巨作”的电影。你有没有发现,近几年来感人肺腑或脍炙人口一时的影片,都与女性外遇有关。
从麦迪逊之桥到英伦情人,电影里面感人有爱情,都是两个女人的外遇,和两个男性“第三者”角色的痴心。麦迪逊之桥逼出女人感伤无聊生活的眼泪,也激出中年男人寻找第二春的心动;英伦情人那位楚楚可怜的男性第三者角色,更使不少的女性朋友如痴如狂。
从道德来审视任何爱情故事都是很煞风景的,我们先把“不伦”的观点放在一边,来看看麦迪逊之桥和英伦情人中的女性外遇,为什么可以让人如此激动?
爱情片或爱情小说的支持者,据说有百分之十都是女性(这从每一次有关“两性”的演讲中,女性与男性的到场人数总在八十比二十,可以估算得出来)。描写“一个女人的外遇和一个男人的痴心”的电影大受欢迎。无疑地,其中或多或少含有一种“女性追求情感解放”的意味。女人不想再当爱哭片中泪水不绝的苦命女,如禁她们要为爱情流泪的话,她们宁愿为一个不会完成但很美丽的爱情流泪,她们多么渴望在单调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的、热烈的为自我的欲望挣扎一下。如果现实中不可能,在电影里放肆一下也好。
我想我可以感觉到,电影的“新唯美主义”在萌芽的声音。当女人逐渐了解爱的现实面的时候,她们也渴望偶尔走出现实轨道,被“不可能的爱情”发光发热一番,或反叛“约定俗成”的规划一下。
如果这两部电影外遇者改成男人,而第三者是个痴心女人,我想它们一定不会这么受欢迎,这种“俗套”可能只会受到现代女性的咒骂。
女性外遇得到支持力日益上扬,也意味着女性对“从一而终的幸福”开始质疑。
女性意识虽然慢慢往上爬,但大多数企盼被爱的女人,在爱情中活得很辛苦也仍是事实。爱情小说的作者和爱情片的投资者看得很清楚,越能让女性抒发爱情压力的就会越卖钱。过去受欢迎的文艺片及小说,女主角的形象总是脆弱、敏感、纤腰盈盈一握,等待强势的白马王子的拯救;现在受欢迎的女性典型——麦迪逊之桥梅莉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角色朴实、坚忍;英伦情人的克莉斯汀史考特汤玛期则是聪敏、优雅的冒险家,显然角色“实在”多了,人格也进化多了。
不过,变中也有不变,受欢迎的爱情公式并未有太大变迁。多年前有一位美国评论家一针见血地说,任何一个爱情的故事,只要描写“一个男人为追求真爱饱经折磨”就会大大感动女人,一点也没错。
从古至今,女人到底希望男人痴心,不管自己专不专一,这是女人心。女人要的男人,其实跟男人要的女人一样。
阿根廷,请为我愤怒
政坛上无所事的男人不会受到质疑,而一个有所作为的女人,所受到的只是挖疮疤式的诋毁。
还没看艾薇塔之前,我并不明白,阿根廷人为什么要生那么大的气 ——真的是因为玛丹的形象坏到个足以演出他们的“国母”吗?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忽然懂得,阿根廷人是应该生气的,不是因为玛丹娜的缘故。
阿根廷人确实该发脾气。这部电影根据的是一个充满偏见的剧本,它在将艾薇塔浅化的同时,似乎也朗朗地在嘲笑着阿根廷人:“你们这些傻瓜。”
不只阿根廷人,看了这种电影的女人也应该生气。它以非常男性沙文主义的眼光,来看一个历史上曾光烁一时的女强人。它完全否认一个乡下女孩、一个私生女在贫富悬殊、女性地位卑微的草原国家中,从无到有,所需要的智慧、勇气,以及权谋。它用安东尼欧班德拉斯的嘴(在片中,他的角色还真像一双挥之不上的苍蝇)告圻观众,你只要能够像艾薇塔一样,睡过一个男人又一个男人,这些男人就会自动的组成你平步青云的阶梯是吗?才怪呢!
这些简章荒谬的逻辑,伴随着歌舞在催眠观众。它不只把艾薇塔描绘成一个只知作秀的政治女怜,也把裴隆扮成阿斗。
你以为个断换男人的女人都可以成为艾薇塔?她是个美女,没错,但在拉丁美洲那些众多美女之中,单凭外貌她并不是个鹤立鸡群的美女。跟裴隆睡过的女人何其多,为什么只有她会成为他的精神支柱?还有在那个女人没有参政权的时代,一个女人如果不是借着裙带关系,她如何步入政坛?
在描写一个女强人时,无疑地,所有的“摄影机”都会犯一几个相同的毛病:忘了她的功绩,只把镜头对准她的花边新闻——充满妒意地认为:她又很美丽,她就是个“祸水”要为一切混乱负责!
它故意把焦点集中在她的华服和珠宝上,忽视艾薇塔在她参政的短短数年内,阿根廷的穷人们,得到了以前从来未享受过的好处。她为他们建了一千所学校,花费好几百万建设穷人们以前未曾享受过的医疗设施。裴隆开始执政时,偌大的阿根辽只有五十七家医院,似到一九四九年,己有一百多家。她创办的护理学校每年训练一千三百多个护士;她也有红十字会,救援了厄瓜多尔的大地震;她也成立了未婚妈妈之家、孤儿院和老年安养休心;甚至还有一家旅馆,专门收容第一次到大都市谋生的女孩。因为数年前,艾薇塔也像这些女孩一样无家可归。此外,对阿根廷的乡村劳工和印第安人来说,艾薇塔说话算话。妇女们也在艾薇塔时代亨有她们从不可曾拥有的参政权!
而这部电影推动剧情的手法,用的是艾薇塔素所痛恨的“社会”眼光演着她,只把她演成私生女、笨演员、情妇。“诚如你所说,人民的目标就是你的目标,那么不管牺牲有多大,我都不会离开你。”艾薇塔在自己的传记中写出她对裴隆的爱。盖棺论定,她对裴隆确实“至死不渝”为什么不歌颂她的忠贞,只翻那些陈年老帐,好像一个女人必须是一张白纸,才值得肯定?
它犯了所有历史中都常见的错误,是“红颜祸水”的偏见,用笔写历史的男人以为:纣王因妲己而亡国,幽王因褒姒而断送江山,唐玄宗没有杨贵妃就会好好治国,所有的错都送给那个对着龙颜大悦的女人,而实际握有大权的家伙在搞翻了一条船之后,还只是“可怜的受害者”!
艾薇塔这部电影的成见是“女人不可能有什么政治能力,也不会有政治理想?”
艾薇塔在裴隆执政时期,确是国际看阿根廷的眼光焦距所在,但艾薇塔绝非是电影中那个只会在广播中广播:“因为他爱我,所以他会爱你们。”这个傻瓜逻辑的女人,而裴隆也绝不是一个没有野心和魅力的懦夫。
阿根廷人更不是笨蛋,他们并非像电影中所描述的,被一个妖女迷惑,就要选她当副总统;只因为她美,就崇拜她。
裴隆不是傻瓜,他是个野心勃勃的煽动家,一个铁腕政策的执政者。裴隆的军中旧识曾回忆道:“没几分钟,他就会吸引你走进他的世界。”他是军中的射击好手、蝉联十六年前的剑术冠军,他会说德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学问渊博,机智,时而面带微笑。在他还没遇到艾薇塔时,执政前他早已组成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组织。
裴隆执政前的阿根廷,贫富悬殊的地步难以想像,肥沃的草原属于极少数地主,而大多数劳工们待在贫民住宅,拼命工作又领不到足够温饱的工资,有一群饥饿的孩子,家中还可能有得肺病的妻子。
这是裴隆和艾薇塔牢牢掌握的资源:他们握住了阿根廷劳动人口的想像力,并得到劳工们的支持和热爱,他们为被凌虐的印地安人发出不平之声。
你也该明白,只有小学毕业、一生病魔缠身的艾薇塔楷可不是陪男人睡觉才在政治斗争中救回裴隆的。她发动二十万劳工罢工,才救回她支持的男人!
在当时阿根廷“不成功、就成仁”的政治环境中,艾薇塔凭的是她的政治手腕和钢铁意志打破一切栅栏。她向上爬,从不退缩,她不是不择手段,只是很有手段。有手段的女人,开罪了父权社会所崇拜的女性温婉的形象。
她当然不完美,裴隆执政时期,最大的诟病,在于秘密警察和高压政策。可是,在裴隆执政之前的十八个月,该国已经产生三位总统和四十位部长。混乱的政治环境,面对的是生死存亡的竞争,而不是天真。
她活得那么短,却已经做了这么多,哪一个执政者做到了呢?可是,政坛上无所事事的男人不会受到质疑,而一个有所作为的女人,所受到的只是挖疮疤式的诋毁。在裴隆得势的几年,阿根廷军方受到相当的伤害,他们把一切羞辱指向“女人独裁”——不得志的男人把气出在得志的女人身上,乃意料中事。然而,一部二十世纪末的卖座电影,竟也承袭同样迂腐的观点(我们潜意识里是否也有同样想法呢?)一个没有从一而终性格的女人,就是娼妇。政治之所以乱七八糟,娼妇是红颜祸水责无旁贷!
阿根廷,还是为真正的艾薇塔哭泣吧!
处女情结何时休
如果一个人因为你不是 “原装”货就不爱你,我不知道,那样的爱有什么意义?
不过像个孩子,看见一种新的玩具。
我曾主持一个节目,请了黄越绥女士、郑丞仁先生,以及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小姐来谈“处女情结”助理主持人做街头访问时,可真是为难她了。好不容易“堵”下了路人,大多数的人——尤其是女人,在听到人家问她对“处女情结”的看法时,大多马上翻脸:“我不回答这种问题。”
不回答当然是个人的人身自由。但在这个问题上,制作单位所遇到的拒绝特别多,至少透露着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女人而言,确实是一个很难表示真实意见的问题。如果你批判处女情结,别人会说,哦,你一定到处乱来,才会反对;如果你赞成,未免显得有支持男性沙文主义。
从美国回来的张怡筠说,这个时代还有这种情结,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处女情结普遍存在于台湾人心中,从现实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每年,各小诊所做的“修补”处女膜手术,对某些妇科医师来说真是不无小补。
我问郑医师,一个人可以做几次呢?郑医师说,你高兴做几次就几次,不过,现代人已经懂得不必再进医院动手术了,只要拿棉花沾鸡血放在深处,几可乱真。
风月场所的女子为了“价码”做这件事“良家妇女”则为“终身幸福”做这件事。
黄越绥女士说得很中肯,她说:不只台湾男人有处女组结,台湾女人也有深深的情结,她们以为第一次是婚姻幸福的保障和女人值得被爱的理由。所以,还是很乐意接受这种没有太大“实用意义”的小手术。
不少台湾女子还是很难面对,男欢女爱之后,那种“如果你不娶我,我就有罪恶感”的感觉。
不过,这次街访至少发现了,台北年轻一代的男生,口头上已经否决了“处女情结”的意义,有位二十岁左右的男生说得很有趣,他说:“如果我不是,我怎能要求她呢?”
想了想,他又说:“只要确定孩子是我的就可以。”
虽然,口头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这是每一个曾经在情人眼里放过砂子的人,都知道的一件事。
如果一个人因为你不是“原装”货就不爱你,我不知道,那样的爱有什么意义?不过像个孩子,看见一种新玩具。
我相信,深深怀抱处女情结的男人,对自己的信心彻底有问题。
“钢琴师”送给善男信女的礼物
也常创造了痛苦的集中营,无视于孩子的意识。
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根据澳洲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的故事拍成的钢琴师,是一部精致、优雅又流畅的电影。一位天才儿童,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在音乐海中泅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亲的专制使孩子苦学有成,却也使性格乖巧的孩子受了相当的心理压力,最后进了疯人院。除了钢琴,他一切失常。最后在一个女人的扶持下,钢琴师才又进入演奏厅,在如雷掌声中啜泣。
我认为,所有望子女成龙凤的父母都该欣赏一下这部电影,优美的镜头组合透露着种种的心理内涵。它说了什么呢?
它说,从集中营逃出来的父亲,常不自觉的把家庭组成另外一个集中营。钢琴师的父亲是幸免于纳粹魔爪的犹太人,逃出来之后,对现实社会依然缺乏安全感。他不知不觉的把家弄成了另一个集中营。他强迫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演练艰难的拉赫曼厄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不许孩子离开家庭赴异地深造,学成后也不准他回家,造成孩子精神崩溃。直到他死后,钢琴师才看到一线生机。
“我辛辛苦苦才创造这个家,你为什么可以辜负我的期望呢?”这是天下第一位严父的推理。对一个家庭而言,这样的“强将”手下只会有精神衰弱的“弱兵”一个品格没瑕疵的好人,可能是坏父母,只因方式不对。苦出来的父亲,也常制造了痛苦的集中营,无视于孩子的意愿,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是每一对父母对下一代的期许。钢琴师的父亲在年少时期对音乐有兴趣,辛苦挣钱买来的小提琴被严父砸烂,于是他认为,自己能让孩子学琴,孩子是很幸福的。“说,你是个幸福的孩子!”孩子嗫嗫嚅嚅的照说了。“你说,现在你要说什么?”“我要赢!”孩子也想赢,可是每一次没法赢的时候,他所承担的压力,比任何竞赛者来得大。
资优生为什么要自杀?这部电影或许可以让你看清某些压力的源头。
第一封情书
第一封情书,也许是个“命中注定”的楔子,打开一扇生命中等待开启的门。
情书?不知有多少年没有收过情书,想来真是没面子。
收到情书的频率,随着岁月逐减,至今等于零。多少与我的职业有关(当然我绝不承认与年纪渐长有关)——我想,没有人喜欢给作家写情书。因为:一、你会怕人家嫌你文笔不好,搞不好还被改正错字及措辞退回来。二、你也怕作家回情书给你时用的是稿纸,还会问你,一个字你要付多少稿费?三、万一写得太好,又怕被作家拿去当写作题材,或出一本类似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情书集。但以上这些恶毒的玩笑都开过,所以我活该再也收不到情书。
(不过是玩啊,怎么大家都吓跑了。)
我还记得收到第一封情书时的滋味。那年我刚念国中一年级,有一天骑着脚踏车上课时,有一个把帽缘压得很低的男生拦下我,拿着一封信说,嗯,有人叫我拿给你。
当年的小镇质朴保守,是三分头与西瓜皮,还不准男生和女生在校园里交谈,一说话就叫谈恋爱,牵手记小过,接吻一定会被退学的年代。收到一个烫手山芋的我,四下张望,会不会被发现?四下无人,我又惊又喜地一口气读完后,既羞又愤地把信撕成十几片,丢到路边田埂里毁尸灭迹,仿佛“圣女贞德”一样上学去。
没想到,隔两天邻居的小孩把撕碎的信拼回来,发现我的名字,对着满脸通红的我大念里头写的一些“仰慕你的丰采”的话。我把信抢回来,这才有胆把发信人的名字看清。哦,是他?一个面目清秀、品学兼优的同年级男生。我在全校表扬好学生的周会上常听到他的名字。
再次回到我手中的情书,隐隐然让我感觉,回信是不是“命中注定”?怕自己词不达意,我到书店买了当代成语大辞典如何写好作文实用作文范本,意外发现书店是提升小镇琐碎生活的宝库。
研究了老半天,情书写了几十封,不同款式,满满一叠,一封也没寄出去。因为有天我走过布告栏,发现那封情书中,该男生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弘”写成 “宏”——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名字写错呢?我接到的第一封情书,原来是恶作剧。
你问我为什么对写感情事件那么有兴趣?第一封情书,也许是个“命中注定”的楔子,打开一扇生命中等待开启的门。
但我现在还可以鲜明记起,接到第一封情书时,那种既兴奋又“羞愤”的样子。
为什么会羞愤?你一定很好奇。
因为从小“他们”似乎在教我,爱情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男女生若在一起聊天可能会被记警告;“约会”被发现要记小过;“接吻”记两大过(这是我念高中时发生的事,一位倒楣同学和校外男生在公车上小“啄”一下,被教官抓到的结果)。
在这种成长背景下,至今我能用这么健康、正面的眼光看男女关系,啊!连我都觉得是一项奇迹。
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
让恋爱在脸红心跳中开始,在彼此的体贴中了解彼此。
爱情,不应再是一种“急功近利”要求迅速达到“目的”的反压力的行为。
你曾经为爱受苦吗?有两种状况,一般人会感受到“剧烈”的爱情痛苦,一是在不确定能不能得到心爱的人眷顾时,一是在爱情已经面临分手的可能时。爱情已经面临分手时,割舍需要勇气,挽回需要智慧和耐心,还要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心理建设。然而在爱情不确定时期,因不安全感所带来的焦虑与苦恼,仔细想来,那种暧昧不明的感觉,其实是爱情最美的感觉之一。
也许你可以为这种“不明朗”的感觉而痛苦,但这种痛苦,因为有着期待,告诉我一句话,使我心有同感,那就是:“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那种猜测对方心意,眼神不经意的交会,若有似无的灵犀相通,其实是恋爱中最诗情画意的感觉。爱情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如同在急流中泛舟,但已经有了安全感的爱情,常在一不小心中变为一潭死水。”
其实,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只因为我们有“花了力气怎能没所得”的欲念,所以让自己置身在自己所织就的痛苦的网中,不懂得在“慢火炖汤”时,享受它的芬芳。
趋势专家及畅销著作家 faith popxorn 在她的新爆米花报告中,预言下一个世纪“女性思维”会取代“男性思维”成为主流。我对下个世纪的爱情趋势也有美好的想像,如果说,所谓速食爱情成为世纪末的华丽,未来,人们将在爱情中返朴归真——所谓归真,我说的并不是“反对婚前性行为”而是人们终能慢慢体会女性的爱情中真正期待的感觉:让恋爱在脸红心跳中开始,在彼此的体贴中了解彼此。爱情,不应再是一种“急功近利”要求迅速达到“目的”(如婚姻、性及承诺)的反压力的行为。我们可以耐心欣赏及沉浸,让爱在暧昧不削时细熬慢煮见甘美。
我觉得,恋爱谈到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是“相知相惜,患难相扶持”不过,到了这一个阶段,热情必定已经大半转化成细水长流的友谊。可惜,恋爱和婚姻能炕谈到这个段数的毕竟不多。再怎么样天雷勾动地火的爱情,经过一段时日彼此熟悉之后,终将面临退烧的时期。大部分的情人,在热情消退时,往往无所适从,有人怀疑,是否爱已不再,是否他不再爱我;女人还更容肿有“是否他已经得到了我,所以不再对我好” 的指控。
日罚相处必须面对的是琐碎的生活现实,太期待那种“为爱燃烧”的感觉,只会使自己对已自抑的浮沉情海而不可自拔,或者不断抱怨对方变心,叹息爱情和婚姻并不如最初的想像。
再见初恋情人
我像个汲井的人,本想用记忆细细的丝绳打水,却打起滔滔不绝的我和你。
我们还是把“恋爱失败”这个习惯用法,改成“恋爱结束”吧!结束的恋情未必失败,如果很多年后,你以美丽而优雅的姿势,回眸一瞥,你会惊讶的发现,没成功的也很美丽,对你的人生很有创造力。
如果有一天我们还能在街头相遇,你将以什么方式招呼我,而我,该用怎样的表情辨识你?
在我心中,这一直是个既酸又甜蜜的问题。
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复当年的天真任性,但是,总想用一点天真、一点任性来盘算这个假设性的惊奇。
我想我还是会有些慌张,因为措手不及地在你熟悉的眼睛中看见以往,然后想起当初自己竟然也会有阴晴不定的少女脾性。曾经因你一句无心批评而天地变色,为了想和你天长地久而处处挑剔。
想起我曾那么斤斤计较,你会不会一日比一日不爱我,担心万一你该先死或我该先死的问题。
想起我曾因你称赞其他女子的美丽而充满醋意,仿佛童话里那个每天对着魔镜顾影自怜的巫女。
想起你我都曾再三翻索的那本诗集;想起初读“寒冬过了就是春天,我用一生来等你的展颜”时,莫名的悸动与狂喜;想起我如何将我俩的假想结局写成第一篇爱情小说,想起
我像个汲井的人,本想用记忆细细的丝绳打水,却打起滔滔不绝的我和你。日子正当少女时,多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啊,十八岁便想尽我们八十岁的人生问题。
结果因为这种“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而分手。分手的理由早已烟消云散,大概只是因为一些芝麻绿豆之中都孕育着巨大的火药库,因为我们把未来想得太多太多,并不明白:爱是期待越多、挫折就越大的事情。
你,长胖了没有?结婚了没有?头发掉光了没有?我的想像力有时有点恶毒,但一定比不上时光这个千变万化的魔术师。
我想我一定希望在“偶尔”碰见你之前,把自己修饰得好一点,不让你看见,这个女人的脸上写着疲惫、眼睛中带着忧愁、嘴角已稍显疲惫的往下垂
没有一个女人在忽然遇见初恋情人时,希望看到他幸灾乐祸的眼神。不,他绝对不可以说:还好我当初没有选择你
你会希望是“惊鸿一瞥”唤起他心中的骚动,为什么没选择你呢?为什么?
其实我并不希望再续前缘。我怕捡拾过去的渣滓,再次放进嘴中咀嚼。
但总希望你看我的眼睛眷恋多一些。否则,深情的眼眸宁愿不看你。
其实我觉得,人慢慢变老未必不是好事。我开始能够体会年轻时所犯的错误,能够心平气和地凝视过往岁月,明白当初呵当词,你我的任性坚硬得像钢锤,而我们仓皇而匆促的海誓山盟只是水晶,哗啦哗啦,被你我合力敲碎。
现在懊恼有些迟。但如果能再遇见你,我愿意像个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和你谈谈这些事,至少,清除一下一直隔在你我之间的迷雾。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街头相遇,我想我愿意轻声对你说出多年前一直不曾说出口的:对不起。
寻找初恋情人——也寻找最原始的、还没放进爱情染缸时的自己。我相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之一。
后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为了让他有罪恶感而自杀。
这种行为一点都不可歌可泣。千万别把他形容成为爱牺牲的高尚情操。常常只是,在爱情中,把自己看得太重。爱人的爱情“服侍”不周的话,就寻死寻活,说穿了,只是人类婴期以哭闹获得注意的恶性衍生而已。爱人们睁开眼睛,小心这个“为”字。有些口口声声说“为”他牺牲这么久,他为什么都没有感觉?因为有时候的“为”那人并没有得到利益,只因被死缠乱打而厌烦不已。
从前有一首流行情歌的歌词叫:为“你”我受冷风吹——什么的?我实在觉得这个“为”字很奇怪,人家又没叫你受冷风吹,你受冷风吹、你感冒,他也未必有比较过,谁“为”谁?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可是,大部分的人,在发泻自己的伤感时,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也有伤心的权利。
一位朋友两年前失去了父亲,丧父之痛固然是大的逮击,但是那种悲伤会随着时间而淡去。这两年来最折磨她的并不是父亲的逝世,而是“未亡人”她的母所带给她的压力。
虽然父亲在世时也不是个多体贴母亲的好丈夫,两人吵吵闹闹,住在同一屋檐下,也等于是形同陌路,但父亲在因中风去世后,母亲对父亲的爱忽然像魔术海绵一样扩张了。她在这两年来,动不动就把自己锁在房中哭泣,比从前更不爱出门。有时她已婚的哥哥姐姐妹妹回家团圆。祖孙三代和乐融融之际,母亲会突然悲从中来,在餐桌上嘤嘤哭泣了起来,使大家不知所措。每次大团圆变成追悼大会,让所有的人在屡次安慰无效下,渐渐会找借口不再参加,以免尴尬。
因而又导致母亲大骂儿女不孝“你爸死了,你们就不理我?”要她出门参加活动,她一律以“不知道人家会怎么看我”为由拒绝,在家长嘘短叹。买了一件漂亮衣服弁她,她会说:“他人都不在了,穿这样会给人笑。”朋友的姐妹都已出嫁,哥哥老早另组小家庭,只有她一人与母亲同住,这两年来,被整得歇斯底里,有时对母亲会怒目相向,母亲就暗地向其他儿女投诉她的不孝,殊不知她因为要照顾母亲的情绪,使她连星期假日都不敢出去约会,精神已近乎崩溃。
和母亲同哭,只会把每一天摘得愁云惨雾;装酷,母亲说她没良心。父亲生前,母亲成日和父亲吵架,要儿女“做公亲”死后,父亲反而如同母亲一片天。这可说是相当习见的传统妇女的感情表达方式。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她说“她少了一个感情不睦的丈夫,但我也少了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为什么只有她有伤心的权利?”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只是,我们该希望的是,不要再让伤心成为家族的压力。可是,大部分的人,特别是感情纤弱的女性,在发泄自己的伤感时,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也有伤心的权利。
另一位好友数年前面临丧弟之痛,最令她无法面对的并不是生离死别的事实,而是她母亲在大家快乐相聚时总会忽然哭泣的样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固然残酷,事实上,她的弟弟在得忧育症自杀前,她曾建议母亲给他请心理医生,母亲的回答是:“有这样会给人家笑。不准!”并且在生活中多番给她的弟弟压力和打击,到他变成自我伤害性很强的精神病患,已经来不及了。
“谁最该伤心?” 她说“每一个亲戚都不断的告诉我说,叫我善尽责任照顾我妈的情绪,可是这件事,逝者已矣,受伤害最大的是我!她现在来‘锦上添花’做什么?”
她逢年过节根本不敢回老家,因为在精神上不断自虐并虐待全家人的母亲,在大家团圆桌吃饭时,总要故意空一个位子,多摆一份碗筷,气氛变得很奇怪,非搞到大家吃到一半触景伤情哭了起来。
生离死别谁能免?时间会慢慢冲淡一切,但自我疗伤仍是必要的,受了情感上伤害的人,没有权利再把自己的伤口挖深,否则,伤害仍会与日俱增。大至生死相离,小至失恋都一样,总要把自己往上拉,而不是往下推。往下推,会失去的比本来失去的更多。有一次朋友去超市买东西,算帐的女孩把她的东西乱摔,一副不甘不顾的样子。她火起来,要找经理,另一位女孩替她求情,说:“她正在失恋,所以脾气坏!”这位朋友虽然想想算了,但仍把失恋的女孩训了一顿:“可是你现在是在工作,不是在谈恋爱!”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但谁也都有让身边的人不受负面影响的权利。
当救世主遇到殴妻汉
在面对两性问题时,我们还是此对承认,男人如果在婚姻中使用尽力,大部分的女人是无法抵抗
“他看来有点娃娃脸,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我实在不相信他会殴妻。”朋友看了最近的影剧“传”闻后说“男人,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看人本来就不能只看外表啊,男人女人都一样”我随口想发表评论时,忽而,有什么哽住了我的喉咙。不,这件事不太一样,殴夫的女人绝对不会比殴妻的男人多。在面对两性问题时,我们还是必须承认,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及社会压力之不同,一个失败的婚姻对女性的负面作用确实比男人大。选错对象,女人可能付出的实质代价也比男人要大。因为,男人如果在婚姻中使用暴力,大部分的女人是无法抵抗的。
殴妻,一直是这个文明社会没有消失过的话题。而传说中殴妻的人,其职位及教育程度也并非我们所想像的低。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究暴力狂的成因,发现,如果一个男人有个会殴打妻子的父亲,他们长大之后,殴妻的比例也比在正常家庭的小孩多好几倍。他们虽然会为母亲的遭遇感到不平,但那未必有助于他们对自我暴力倾向的约束。他们会在殴打妻子后,送给她们玫瑰花,不过,在他们向妻子跪地求饶之后“绝不再犯”的发誓常会被一再破戒。根据蒂娜透纳真人实事改编的“与爱何干”(wha td do wtth love)就是一个好例子。当然,殴妻者未必皆有家庭的“精神遗传”也有人是好竹出的歹笋,不过,想要有一而没有二,真难!
最近看到一些惊人的数据指出,台湾百分之十一的妇女遭受过“殴打式”的婚姻暴力。这个数据太可怕了,如果女人都对这个数据认真,那么谁还敢结婚呢?但我们不能因为太想结婚,就忽然略了这个数据。
也许你会想:每一个被殴的妻子,先前应该不知道,她许下终身的“良人”可能是个暴力狂吧!不然,谁会冒这么大的险呢?
其实不然。我就知道几个实例,婚前即打得你死我活,还是兴高采烈结了婚,女人常会有“他会因结婚而改变”或 “当了爸爸他就会改变了吧”的愚忠。有个律师朋友还告诉我最近的一个法院判例,一个被殴的妻子提出不堪同居之虐待的控诉,法官以她“被殴打时间过长”(从第一次被打到现在长达十多年),驳回她的离婚请求。法官大概认为,她既然能认这么久,认到死应该没问题吧!
还有妇女忍耐的理由是为了孩子——按照上述心理学家的观察,如果不想让儿子打他将来的老婆的话,你还是趁早作选择吧!能跑得掉是运气好,社会新闻上,还有不少“追杀逃妻”的例子。
爱谁都可以,别爱暴力分子,万一他有殴妻行为,别再做救世主,是我唯一能给受虐妇女的建议。虽然你很容易发挥同情心,但你最好记住,殴妻者在发泄完之后都会变得楚楚可怜和愧疚万分,那不意味悲剧永不再发生。
还要她们再忍多久?
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以爱包容。
有此事已经侵犯了“包容”的底线,不该继续被纵容。
“婚姻暴力”这种夙昔在台湾社会被视为“家务事”的暴力行为,最近因为广告及宣传曝光在大家面前,大多数的我们才恍然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妇女,长期生活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暴虐之下。事实上,没有身受其害的人,还是没办法揣度受虐者的惨状。
在我看了一本书我痛!(张老师文化)之后,我发现我之前对婚姻暴力的想像还过于天真。书中的六个案主,都受过长期的虐待,有的甚至是“被杀”“后来我先生还拿刀杀我因为到后来一直吵,我说要离婚趁我睡觉时,他就拿刀坐在床边开始砍我,我这个大骨头被他砍断、手臂被刺穿、头上也受伤我说不要登报,爸妈都会没面子他好像也吓到了,有后悔一段时间。但是一年后,他又觉得为了杀我这件事,出门被人家指指点点,他很不满,竟然还叫我到他祖先牌位前去下跪,要我认错”
你觉得匪夷所思吧?这根本是谋杀,而受虐妇女竟然可以忍下去。为什么没有人起诉谋杀犯?“面子”比性命重要吗?是否与旁观者的劝合不劝离有关?是否社会或亲友对离婚妇女隐隐的歧视让她们抬不起头来?她们有人会说,为了孩子忍辱负重。但据统计,会打老婆的人有相当高的比例会对孩子施与肉体虐待!(即使没有,也是精神虐待),你为什么忍下去?
不能一味地指责这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妇女缺乏勇气,看看我们的社会做了什么。社会价值观在妇女还没被虐杀之前,还是会劝大家“床头吵、床尾和”我们的法律没有欧美的 “保护令”来庇护身心受残的妇女免于再遭到暴徒伤害,纵容那些大声说“你跟我离婚,我就杀你全家”的男人;我们的警察没法像抓现行犯一样,破门而人管 “家务事”只能在门外听见哀嚎。
当然,一个女人的勇气也是必需的,女人也常纵容男人的犯罪行为,只是痴心等着,天打下一个雷他就会改变。这些案主有的在新婚之夜就开始遭到毒打,却接连生下一堆孩子一起受累;等她仟悔“他第一次这样做,就不该原谅他”时,她已经年近五十了。大半人生,在哀嚎中度过“爱”改变了什么?书中还提及,有一位十二岁男孩的母亲,亲眼看见儿子被丈夫活活打死却无力挽救,因为如果她去救,自己就会被打死。为什么你要忍到这个时候,忍到此时,尽管你“不作为”也是帮凶。
受虐妇女脱离暴力,需要勇气、社会鼓励,也需要“法”力。爱只能感化君子,施虐者绝对需要制裁。
有时你很难理解法官的脑袋在想什么?有个被长期施虐的女人在基金会协助下诉请离婚,丈夫的伤害罪成立,离婚却被驳回 ——这种判法,与“共犯”何别?
我认为,对于婚姻暴力,我们的社会在现阶段所采取的方式,叫作“纵容”我们的社会没有法律帮忙对抗家庭施暴者,我们的传统继续滋养施暴者,我们的受虐妇女也常以各种“无可奈何”的理由纵容施暴者。
纵容并不等于包容。
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以爱包容。有些事已经侵犯了“包容”的底线,不该继续被纵容。
据台北市社会局的统计,北区妇女服务中心每年接到的五千个电话中,有三千个是来投诉婚姻暴力的。某妇女基金进行全国性的问卷调查,高达三成五的女人表示被虐待,一成一说她们被殴打;而台大社会系教授冯燕则显示,三成五的妇女曾经历婚姻暴力。
施虐男人会觉得“她不听话,我就应该教训她”以“比力道”来展现他的“大丈夫”威风,是父权社会遗毒,基本上是“强凌弱”的行为。我一直觉得,对女人施虐的男人和对孩子施虐的父母,无疑地都具有“欺善伯恶”的劣根性,如果他们的施虐对象,比他们高大而孔武有力,他们必定不敢挥下那一拳。据一些研究报告表示,他们在情绪上、心理上、人际关系上都缺乏自信,有百分之百在幼年曾遭暴力虐待——受虐者在身体 “长大”之后,转而成为施虐者,不过是一种恶性循环。一遇到生活压力无法消除,他们就变成了一只咆哮的禽兽。据另一项研究指出,高学历者,并不能保证他们没有虐妻行为。
婚姻暴力已经不是能用“夫妻沟通”、好好讲就能消弭的行为,请名人上电视谆谆教诲说“暴力不能解除问题”这是对症下错药,真正有力的方式是法律,真正能防微杜渐的则是社会传统观念的改变。你别再重男轻女,别再相信床头吵床尾和了吧!
我们的教育更该教女孩子,如何选择一个身心健全的对象;如何多加观察了解他,再决定是否要与他步入礼堂,而不是只是在口头上问“你爱不爱我?”我们也该教女孩子,什么可以忍,什么不能忍,不要催眠式的要她们认命“爱你的敌人”;我们也该教所有男男女女,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面对困境;教男人如何尊重女人,除了教科书,我们要学的太多了。
有些原则值得一再省思。美国心理学家sokol 等人就曾提出一个暴力倾向测试,让女孩来检验男友:1 他有没有酗酒或嗜药的积习?
2 他几乎没有朋友?
3 他在工作上是不是一直问题很大?
4 他需要你,是因为需要你的拯救?
5 他的占有欲简直不可理喻?
6 他是否在短短的交往之后,就催促你给他承诺?
7 他会无缘无故猜忌?
8 他试图孤立你,期待你亲友全无?
9 他的自我评价混淆不清?
10他是否脾气暴躁,不耐任何挫败?
如果一个男人在与你交往时已经侵犯了这些“底线”除了赶快溜之大吉之外,你无法让暴力远离。
婚姻有爱、暴力就会远离吗?
婚姻暴力问题,不在于施暴者不了解“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打女人的人,通常也不想解决问题,他们只想发性情绪。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是的,没有人怀疑这个道理。
最近在电视广告上,我们看到一对名恩爱夫妻出来宣导“让暴力远离婚姻”的社会慈善运动,恳切地呼吁。婚姻暴力问题首次如此被重视、被关切。
有这样的公益广告,表示女性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了。但是,我还是要在鸡蛋里挑骨头,问道:这样有用吗?看到电视里人家恩爱夫妻手牵手说,暴力不能解决问题——那些常常蹲在角落中哭泣的婚姻暴力受害者,究竟又能得到什么安慰呢?是不是只能默默地流下钦羡的眼泪?她们如果请施暴的先生一起欣赏广告,告诉他们:“喂,你看,他们说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她的另一半就会因此痛改前非吗?
当我首度看到这个广告词时,非常惊讶!广告要求的不是“一针见血”的必须将极短的秒数做最大的利用吗?怎么好像把针打错了地方?
婚姻暴力问题,不在于施暴者不了解“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打女人的人,通常也不想解决什么问题,他们只想发泄情绪。大部分的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对暴力者而言,打老婆常是一种习惯性的发泄。
这好像是在一个人被恶犬咬了之后,对那只狗说:喂,你咬人不能解决问题——你忘了应该保护那个被咬的人,应该送受害者去医院打狂犬病疫苗,也应该“整治”一下那只常咬人的恶狗。
为什么我们不敢告诉被害人说,勇敢跳出那个伤害你的婚姻吧?为什么不告诉她,法律站在你这边呢?为什么不对她说,来,到xx来,我们可以保护你,你和你的家人都会安全无虑?
因为我们的社会除了呼吁,还是只能呼吁,没有具体的设施来保护受虐妇女。根据目前的法律,一个妇女没被打得很惨的话,她离不了婚,也没有任何机构来保护这“家务事”的受害人;他们也不敢劝离,在传播媒体上劝离,似乎也会冒犯舆论与传统。
我们温柔地容忍着施暴者,是不是多数人的潜意识里还认为,女人挨打总比离婚好?
婚姻有爱,暴力就会远离吗?施暴者常在“暴风雨”后两脚跪地说,我很爱你,饶了我吧,你要我怎样都行。但那并不表示,他绝不再犯。他再犯时,又是“情不自禁,无法控制”请你原谅。婚姻暴力未必出于没有爱。
社会治安很坏,对妇女不利,没错,但你知道时,台北 “宛如”专线从所接到的一千多个求助个案中发现,以暴力伤害妇女的,竟然多半是她们最亲爱的人,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三点五三,其中有五分之三是丈夫施暴。对女人来说,咬人的狗大多养在自己家中。
有的女人受到恐吓不敢张扬、出走;有的女人受限于“为了孩子忍气吞声”的传统观念;有的女人拥有一抽屉的验伤单,但未必能离成婚。有心拯救婚姻受虐妇女,请对症下药吧!当然,受虐妇女也应该检讨,若有人丢下一个泳留给陷入流沙中的你,你也得愿意离开流沙才行。
因为在血案发生之后
如果我们仍没有对性犯罪采取比较进步的制裁,一见演“捉放曹”是没用的。
性犯罪者通常在冲动来时,失去罪恶感。
在彭婉如血案发生后,经常搭乘计程车的我,体察到了一些改变。第一,男士们比较愿意劳驾自己载送女士;不然,他们至少会目送女士搭上车,不管该女士长得安不安全、爱不爱国。
第二是,计程车司机的态度不一样了。
他们变得比较谦虚。固然之前优良司机就不少,但最近,不优良的司机变少了。
目前为止,我没有再坐到从照后镜中斜眼瞄人、衣冠不整、随口三字经或开黄腔、乱问一些私人问题或故意绕远路的计程车。有个司机还看我用钥匙打开门后才慢慢把车开走,让我觉得很感动——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
据说,没有加人“无线电叫车”的计程车,生意变得清淡,有几位司机异口同声的说:“真的是,一颗老鼠屎打坏一锅粥!”只有“一颗老鼠屎”吗?
如果依照台北市和台湾省所公布的数据,台湾的计程车司机,近三分之一有案底——这一锅粥,并不只是受到小小的污染而已。
也就是说,每搭三次计程车,我几乎就会遇到一个“来历不明”的司机。有些人犯的只是小过小错,我们必须相信,他们已改过自新,但是,那些曾有性犯罪前科的——据国外犯罪心理学家所做的统计,这种人再犯率极高,他们仍是不定时炸弹。如果我们仍没有对性犯罪采取比较进步的罪恶感。
事实上,不只是彭婉如命案,还有很多女子因搭计程车遇害,罪犯还没有落网,看样子,似乎也很难落网。
谁知道,过一阵子,在彭婉如命案平息之后,还会不会有下一个牺牲者?
前天,搭上某无线电计程车。貌似忠厚的司机说:“最近我们台的生意好极了,都要感谢那个命案啊!我最希望,台北也发生一起差不多的,最好是民意代表或大人物被好杀——我们台就可以一直扩充下去!”
说者无心,但让人心生悲凄。也许这是玩笑话,但它绝对是毫无人性的玩笑话。只为营利而不管他人死活,是不是已经成了台湾“赚吃人”的标识。
因为在血案发生之后,搭车妇女稍受尊重。我希望,不只是一时“流行”而已。
cq
为生活随时增加一点创意并不难。
能够将即eq和cq融入iq之中,才是高品质的生活。
从iq到eq,台湾人已经慢慢注意到,一个人的成功,个性有很大的影响力。光是聪明或精明,未必让你在这世上如鱼得水。
听得eq这个新名词,许多人如梦初醒,原来情绪也有智商,难怪有些人分明聪明但着实令人讨厌,有些人iq不高但真是讨人喜欢。笨的人也有福了,个性好的话,还可以威鱼翻身呢!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iq和eq未必可以分开算,如果你仔细看丹尼尔高曼的eq一书,把前面一大段令人昏昏欲睡的生理构造解释读完,你就会发现,eq也可能会遗传。一个人精神上的稳定度,到底与其父母有关,至少与其自幼成长的环境有关。
eq 高,不只表示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上长袖善舞而已,其中还包括个人忍耐挫折、调适自我与完成自设目标的能力。强调eq,可不是为了促进一个充满人情冷漠、虚情假义的社会iq与eq就够了吗?似乎还缺了什么吧!读了在台湾大买二十万本的eq后,我的。里还是觉得有一点点空虚感。
cq!对了,就是它!近来又有一些国外心理学家,提出第三类的“q ”值。应该称它是creative intelligence quotient(创造性智商)。我觉得在我们在生命中,真正能为我们的生活找到出口的,非cq莫属。
我们衣食无缺,大多奋力向上,但缺乏有创意的生活。或许因为,我们并不主张太有创意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很少教我们观察、思考和发挥创造力。cq固然也与先天有关,我们不可能随意变成一个莫扎特或贝多芬,但为生活随时增加一点创意并不难。能够将eq 和cq融入iq之中,才是高品质的生活。
每一次到国外,看到老师带小学生,以参观博物馆或古迹当成上课,总有无限感叹。难怪人家会有优质的生活环境,与富有美感的生活韵律!孩子的创意可不是在规律与教条中磨出来的。
cq,也该被重视了吧!
别只跟自己的爱情观谈恋爱
恋爱是一种不得不的本能,常常有着你无法理解的理由,也总是发生在你没有设防的瞬间,让你无法招架,也来不及闪躲,更想不清该为了什么理由。
对爱的看法太无知,很容易制造问题,每一个现代人都已经知道,成长、进修、沟通、互相切琢、理性分析很重要。
我曾看过一个针对台湾年轻人所做的恋爱观分析报告,过半数的适婚男女,都选择了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恋爱是为了共同成长。
恋爱是为了共同成长吗?这种说法很进化,但未必真实。
陷人恋爱时是非理性的,不会“为了成长”而谈恋爱。恋爱是一种不得不的本能,常常有着你无法理解的理由。也总是发生在你没有设防的瞬间,让你无法招架,也来不及闪躲,更想不清该为了什么理由。
不过,这样的调查至少表示,爱人们已经了解,恋爱想谈下去,一定要“互惠”不能够“互毁”
至于如何持续性的保持互惠关系,那真是大不易,尤其是在两人争端兴起时。
自以为知识分子的我们,目前大多已读过不少有关“两性沟通技巧”的书,我们也会背诵“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但面临风波时,理论上的一切,都是说的比唱的好听。
有一本书叫爱是动词,它提出了一个相当有建设性的论点:当问题发生时,分析不如起来行动。它也建议,当两性关系变质时,相互讨论如何改变行为,比改变对方的认知来得有用,因为一个人的认知和内心世界恒是“本性难移”的,不要先行否认他的观点,否则一件芝麻绿豆的小事也会演变成两人世界的大战争。
不要先谴责对方不关心你。
不要自以为了解对方的心意,也别以为枕边的人一定明白你的心思。别以自己认可的方式付出爱。
抱怨时要清楚表达想要对方改变的行为动作,不要只是抱怨。
学习有建设性的赞美。
轮流尊重对方意见,可避免关系陷入进退两难。两性关系像跳舞,偶尔你陪他跳一支华尔兹,偶尔他陪你跳一曲探戈。
被你忽略的音调和音常是争吵的导火线。
万一对方的行为已有破坏力,而期待他改变已经变成不实际的幻想时,快刀斩乱麻是必须的。有时,美丽的爱情会变成你只想逃命,你始料未及。
寻找创伤才能卸去重担。你可以适用某种生命的“仪式”忘去耿耿于怀的旧日伤痕。
维系感情的四大原则是承诺、技巧、道德和幽默感。
最重要的是,常常给予一点爱。
爱人们都希望,在爱的同时,减少爱恨纠缠。别只跟自己的爱情观谈恋爱。
爱不是用来思考,爱需要行动。爱不只是一个字,爱是温柔互动词。
幸福,因为要求不高
幸福的可贵,也因为它不会让我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想要他交成你要的样子,有技巧的赞美比要求与批评有效得多。
很早以前就听过人家说:不幸福婚姻有很多种,幸福的婚姻只有一种。
哪一种?是积极的“互敬互爱”或消极的“互相容忍”这些老生常谈吗?
这些形容显然都不是那么强而有力,每种形容也不能放之四海皆准的来描述那幸福婚姻的理由。
最近,我的一位女友提供了一个比较具有说服力的说法。她是一位未满三十岁的美丽女子,在事业上相当有成就,已是某家公关公司的高级主管。最令人惊讶的是,她结婚已近七年,个性仍然像阳光一般,她从不刻意做公关,所以只要有她在,大家都很自在。
一群女人问她,你认为幸福婚姻的理由何在?她自有见地:“我跟你们不一样,我对婚姻要求不高,我找的男人,对我也要求不高,所以到现在,我还能说,结婚真好!”她的一番话,使我恍然大悟:幸福婚姻的理由,难道不是“要求不高”吗?
从前的夫妻,容易天长地久,其中欢欢喜喜到白头的当然与社会风气淳朴有关,但与“要求不高”更有关。女人嫁出去像抽奖,抽中了一个还实用的便得感激,虔诚做祝手“遇上了就是了”——我祖母常常这么形容她的婚姻。她那一代的女人,对男人要求确实不高,不嫖不赌、拿钱养家,就是大好男人;那一代的男人,对牵手的要求,何尝不也是媒人说品貌端庄就是了,能煮菜养儿育女就好(虽然,整体说来,过去的男人对女人的要求,还是比女人对男人的要求高)。
现在的女人,知识水准及经济能力日渐提升,怎能要求不高?没有一个女人会再认为,不嫖不赌、拿钱养家就是好丈夫。女人对身高面貌职业品味个性艺术素养、家庭状况、财产、金钱观,乃至男人所开的车的品牌,以及他会不会洗碗,要求都很高。
虽然幸福是因为“要求不高”但我们并不能要现贷女子开倒车,随随便便把自己送出门。女人已与时代一起进步,即使我们可以开玩笑说,随便啦,没关系,是男的就可以,但事实上,各种条件早已预先输进自己的脑海里。
一个“值得”爱的人,不可能和我们的要求相距太远,但爱上他之后,是不是可以不要要求太多,让爱喘口气?
从这个现点来说“幸福婚姻是因要求不高”才有意义。而“要求不高”应该是男女双方相对的。
我的女友形容她的幸福婚姻:“他从不要求我做任何家事,不要求我生孩子,除非我愿意”;“但我也从不要求他要变成一个有趣的男人,要多体贴他是个老老实实好男人,但这样的人多半无趣,这是必须忍受的事实——”
正如一匹马儿能跑,但你不能要求它同时得游泳或飞翔。是的,你也不能要求一只狗像猫一样安安静静,不能要求一只猫看门。每种动物各有它的特性,每个人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对身边的爱人要求这么多?
被要求的人,常得削足适履,他痛苦,你也不好受,被要求的人也常会反击,制造两人世界的紧张空气。
步入稳定关系前,你大可东抗西挑,找出一个合乎要求的人(固然有时你得边照镜子边挑剔,因为别人也挑你);选定了他,说了“i do”之后,还是“要求不高”大家容易过日子。否则,越要求幸福,幸福越是远走高飞。幸福的可贵,也因为它不会让我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套一句禅宗的话,它是:不可明白要求,一要求,便错。想要他变成你要的样子,有技巧的赞美比要求与批评有效得多。
爱情的诚信问题
女人别再用老会俩,男人也别再像鸵鸟把头埋进沙里,只“做”而不沟通,埋怨“都是女人搞的鬼”
名影星凯文科斯纳制造了一则有趣的新闻:他承认他即将为人父的传言,这个孩子是他和一位马场管理员短暂邂逅后的产物。他很无辜地说:“她骗我,使我误以为她避了孕,没想到我上当了。”
据说,这个 “没信用”的女人名叫布莉姬鲁尼,她因为一个小男孩,得到了数百万美元的抚养费。
凯文科斯纳又说:“他对这个孩子还是会尽力协助,但我担心,对我而言,他和我其他三个孩子的意义永远不会相同。”
一个“不在预期中来临”的孩子和“正室所出”的孩子,对一个总是“主外”的男人而言,意义会有什么不同?名演员多说了这句话,又想补偿什么、挽回什么呢?我不知道,但真正无辜的恐怕不是凯文科斯纳,而是那个在无辜中出生的孩子吧!
时代再进步,还是有女人喜欢玩老伎俩:母以子贵。
时代再进步,也还是有男人无辜地说:她怀孕,我中计了!
这种例子不只会发生在凯文科斯纳身上,怀子逼婚成功的也大有人在。去年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歌手,用的也还是这老招数。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常常在上演。如果你的好友要结婚了,你发现新郎竟然愁眉不展,通常都可以设下一个假设:他并不想结婚,可是新娘有了,为了不要担负不仁不义的罪名,不要成为一个谋杀未成形生命的刽子手,为了不要让自己问心有愧,只好娶了孩子的妈!
“有了”的女人也未必欢喜,她可能是一时算错安全期,她也不想那么早定下来,不想在还没尝尽爱情蜜汁时当母亲,但她也不忍心;但也有女人是放手一抟的赌徒,恋爱谈了满久,男人还不肯给承诺,或者,那个男人根本是个只想飘泊的花花公子,于是她只好试试“母以子贵”的方式,以子逼婚。
孩子生下来,女人如愿以偿的成了某太太。“改邪归正”的男人抱着孩子,露出慈父的笑容,似乎皆大欢喜。没有人留心婚姻专家所提出的警告,婚后未逾一年即有孩子的夫妻,婚姻最容易破碎。在两人协调不足的状态下多出第三者变数,感情须面临重大挑战。而据本地户政机关统计,带球进礼堂的夫妻,比率几近百分之四十。你相信吗?在避孕已可达百分之百效果的时代。
拿孩子做逼婚工具(或运财工具)的女人,真的心中有受吗?还是只想占有,不择手段?
因孩子才负责任的男人,绝非心甘情愿的吧!和一个说“我上当了” 的男人结婚,女人跟孩子将来能不心生委屈吗?
我觉得爱情是需要诚信原则的。女人别再用老伎俩,男人也别再像鸵乌把头埋进沙里,只“做” 而不沟通,埋怨“都是女人搞的鬼”——你确定,你知道枕边的女人在想什么吗?
尊重每个人的婚姻观吧!
不结婚来必不正常,但不谈恋爱可能就是不正常。
也许大家越来越容忍所谓的不道德,但道德这两个字的内涵,又将是什人?
这个时代,慢慢进人了“不婚时代”
当然,大多数的“正常人”还是渴望婚姻,向往天长地久的爱情,不管在现实中,可能性有多少。
我所谓的不婚时代是,人们对于人家要不要结婚已经比较尊重,不再视之为社会畸零人,也不再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在婚前婚后有什么不同。小生小旦未必是单身的金童玉女,不必顾虑自己的爱情是否会影响票房。
玛丹娜不婚生女,没有人感到讶异;麦可杰克森婚结了又离,离了又结,结了可能再离,也没有减损他在歌迷心中的魅力,大家还是觉得他不结婚比较正常。
歌蒂韩和寇特罗素至今无一纸婚书,还是受人艳羡的神仙伴侣。苏珊莎兰登和男友提姆罗宾斯同居已有八年,仍然和乐融融。
相对的,从前的小生必定否认自己的爱情史,否则怕失去广大女歌迷的爱戴,现在似乎不用太担心。
梅尔吉勃逊是六个小孩的爸爸,还是最佳男主角。
汤姆克鲁斯和他的美女老婆出双人对,影迷们还是迷恋他的娃娃脸。
成龙开始承认他非婚生子女和背后的女人;松田圣子再怎么不伦,都比恋爱失败的中森明菜有行情。
阮玲玉如果生在这个时代,不必因为担心自己算不算好女人而自杀。玛丽莲梦露或许也不会因不明原因而香消玉殒。
从明星现象,或多或少可以看出,那个年代之后十年的爱情趋势。他们是急先锋,一般大众未必能如此“胆大妄为”但他们所作所为却常是现念转变的“指标。”
这样看来,未来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不会那么制式。
你可以有不结婚的理由。
不结婚也未必要有理由。
不结婚未必不正常。
但不谈恋爱可能就是不正常。
也许大家越来越容忍所谓的不道德,但道德这两个字的内涵,又将是什么?
订作一个梦中情人
人类再如何进步,别想全盘掌控生命,还有爱情。
爱人是无法复制的,事实上,也无法照你的意思改造。
复制羊和复制猴子成功后,据说,有好多人开始想到要遗传工作科学家做复制人——复制自己。
据说,动这个主意的人,女人比男人多。
是因为自恋呢?还是因为怕死?显然后者的可能性已被复制母羊的遗传科学工程师所否定。威姆特说,他研发的方法不能制造出“永恒不死”——为什么?因为,灵魂是不能够复制的。我们可以从基因中了解人类生老病死的奥秘,但无法从基因了解灵魂。你,不只是你的肉体。
我们总应该相信,冥冥中造物者有造物者的法则,我宁愿相信史蒂芬史匹在“侏罗纪公园”揭示的法则。是的,科学几近万能,但是,人如果轻易改变大自然的循环运作,所产生的灾难远非人类所能想像及承担。
一位女友很高兴的提出她的异想天开:“如果理想对象真的那么难找,我们为什么不能订作一个他呢?比如说,我们可以订作汤姆克鲁斯?”哈,我开玩笑说,如果一个人的审美观也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即使科学复制得出汤姆克鲁斯,他也会同样的爱上妮可基曼那种金发长腿美女,也不会随便爱上你。
人类再如何进步,别想全盘掌控生命,还有爱情。
女人对于“复制自己”的兴趣比较高,也使我想到,有孩子的女人们对逾龄未婚或决定不生育的女子的习惯性问话:“难道你不想复制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小小人吗?”复制生命,是天下父母的潜意识,但我们,哪一个人曾经认为,我们是父母的复制品呢?
爱人是无法复制的,事实上,也无法照你的意思改造。
爱一个人,要接纳他的天性。如果他的天性让你无法忍受,但并未侵犯到你的人身自由及基本人权,那只有包容;如果侵犯了你或迫害了你,你得看沟通有无效果,决定去留。
一个人可以被你改变的时候,是在他还躺在怀中嗷嗷待哺的时候,过了那段时间,除非他愿意又有意志力改变自己,别人的塑造都是徒劳。
别期待爱神会为你订作一个他!
虚拟实境的实习夫妻
婚姻是需要学习的,不是恋爱谈到兴头就可以结婚,也不是王子和公主以可以快快乐乐过日子。
成功大学开的这一门课,虽然有其他学校的师长级人物表示绝对反对,不过我想,这个课程对学生一定有吸引力,对该校打知名度的作用,恐怕比校长到高中名校演讲作用大得多。
这一堂课叫作“婚姻与家庭”老师别出心裁的让一男一女配对做实习夫妻,言明“除了那件事之外,真实体验夫妻之道”选修人数爆满,达到预定人数的三倍。
有趣的是,修习的人是男多女少。老师只有请旁听的女生帮忙一下,使配对顺畅。
街道人士不用紧张,当然,我们不必否认有很多男生是来找女朋友的,不然,怎会出现男多女少的现象?女人对婚姻与家庭的兴趣不是比男人大得多吗?
我觉得,这个主意至少可以让修习的男男女女学到一件事,婚姻是需要学习的,不是恋爱谈到兴头就可以巾婚,也不是王子和公主就可以快快乐乐过日子。从消极面看来,也许张爱玲说得一针见血:“每一种感情都是千疮百孔的。”我们不必对感情悲观,不必因为有人被蛇咬,于是自己就怕起绳来,我们可以学着来补那个千疮百孔,不必任其荒芜。
让学生们自己体会、自己做功课,比给他们指导原则重要。
实习夫妻的作用在此。多一些心理建设总比事到临头才想到“为什么会这样”好得多。夫妻是需要学习的,但如果不是每日一起面对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课堂实习恐怕只会面对假设性问题。比如,你会以为,只要有爱情,你不会因为每一次谁洗碗而翻脸;也不会知道,一个妻子会因为丈夫每次把衣服丢进洗衣机时,都忘了把t 恤翻成正面而想离婚。上述绝非笑话,而是一位澳洲心理医生所描述的案例。
我还建议更多的虚拟实境。比如,美国有一位叫作朱尔曼(jurmain )的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再想想宝宝,来解决青少年的未婚妈妈问题。这个婴儿栩栩如生,哭闹的时候间隔五至十分钟不等,惟有在你主动接触、拥抱它,哭闹才会停止、如果你不理官或打它,电脑会忠实地记录下来。这种“虚拟实境”对学生产生的效果,比任何通阻式或劝导式的性教育都好。
不过,几天后“实习夫妻”计划宣布结束。“有力人士”真是有力,他们更有想像力——以为夫妻一实习起来,一定会往“败坏社会风气”的路上走吧!
爱因斯坦妻子的悲情
迟早会面临低潮期,但看能否翻身。
不久前,爱因斯坦的情书,被佳士得拍卖了九十万美元,比以前他的 “相对论”手稿多了两倍。可见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即使是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的罗曼史比对他跨世纪的经典研究有兴趣得多。
我们当然不会有闲钱来买爱因斯坦的情书,但我可以有闲情来看一看爱因斯坦的爱情,反正把人家的感情事件当成茶余饭后的话题,是很多现代惟一的专长。爱因斯坦墓木已拱,应该不会怪我们才是。
从这些信件可以看出他和妻子的感情起伏。一九年,二十一岁的爱国斯坦给蜜乐娃寄了一封情书,柔情万种地写道:“心中思情人,枕上如火焚”隔一年,仍然浓情蜜意,说“无论将来怎样,你都是我最亲爱、最美丽的甜心”这是婚前两年的事。等到婚后第十一年,他仍然写“家书”只不过里头已经没有了情味,他说“别再指望我爱你,我要你离开我的房间时,你得马上走,不得抗议”还有一封信,我们看来很有趣,但蜜乐娃一定觉得很无趣。
“你要注意:一、我的衣服和衬衫都要收纳整齐;二、三餐要定时送到我房里,三、除了社交场合之外,你和我一切关系断绝。”
十八年的婚姻结束后,他娶了和他暗通款曲的表妹为妻。研究他的专家舒曼为他提的解释是:“他爱女人,但他更爱物理。”
从这段爱因斯坦的感情历史上,可以看爱情的“走势”一条日渐下滑的曲线——每一对佳偶都有一条曲线,迟早会面临低潮期,但看能否翻身。从爱因斯坦的情书,或者可以让我们得出几个事实:一、热恋是一回事,热恋后是一回事,每个感情都会变;二、当情人比当妻子有意思;三、一个人的人格与爱情性格未必有关;四、再伟大的科学家,也研究不出人生的“定律”爱国斯坦一定不知道,他的情书之所以会出现在拍卖市场,是为了要拿拍卖所得处理他自己后代间的官司纠纷。不管你多聪明或爱得多死去活来,百年之后,一切不能预测!
请勿加入大老婆俱乐部
失去婚姻并不可悲,可悲的是,终其一生坚持顶着过去的“大老婆”头衔,那就像在大雨天里坚持顶着一把只剩骨架的雨伞。
四个女人,在进入坐四望五的年龄时,殊途同归,都面临到婚姻危机——她们的老公或前夫不约而同地爱上年轻貌美的女人。一个因受不了沮丧和寂寞而自杀,另外三个凑在一起互吐真心话后,决定绝地大反攻。最后,她们“成功”了。
卖座不错的喜剧——大老婆俱乐部,似乎替女性出了一肚子恶气。我承认它蛮好看的,让观众愿意一直注意剧情的发展;演员杰出,喜剧效果十足,果然“姜是老的辣”!
但若你想探索这部通俗剧背后的意义,任何对爱情还有憧憬的男人和女人,都会有很大的失落感,因为根据这部片子的逻辑:当时以爱结合、志同道合的爱人,到底禁不起时间的考验,女方色衰,则男方爱弛(片中中年女人身材发福或皱纹丛生,同龄男子依然风流倜傥),到最后婚姻变成一场权力斗争,谁掌握到金钱,谁就是胜利者。
真令人悲观,虽然这也叫我们看清部分事实,很多爱情,开始时轰轰烈烈,结束时也斗得轰轰烈烈。求婚时,双方“i do”和他共度一生,无论贵贱永在他身旁;离婚时,不能好聚好散,全是为了钱。
但也有部分太不符合事实,或远离台湾之事实;最悲伤的可能是台湾的小老婆们,她们当第三者的时候,绝无片中年轻女子的理直气壮,也通常没有任意挥霍男方钱财的大权。其实,一个对大老婆小气的人通常也对小老婆吝啬,多少第三者在台湾,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片中的报复,在编剧笔下流畅而简单,在台湾,则全无成功可能。法律并没有真正站在大老婆这边,如果没有一个“黑手党”的亲戚,你,要不到几毛钱。台湾的大老婆也别忘了,第三者未必是年轻貌美的第三者,别因此对单身贵族有敌意。
无论如何,报复是这个片子的主题,但报复成功的女人,真的会快乐吗?片末她们积极的成立“大老婆”协会,以支持失婚妇女,看似一片光明,且有正面意义,但事实是否如此?
我认为,失去婚姻并不可悲,可悲的是,终其一生坚持顶着过去的“大老婆”头衔,那就像在大雨天里坚持顶着一把只剩骨架的雨伞。
不如把伞架丢了吧!
他们并非很在意
虽然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可是事实上,我们常常不太注意自己的真正需要,只在意别人的目光。
恋爱失败,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曾经是一生中曾经历的、最惨痛的时刻。不管你是那个说再见的人。或是被说冉见的人。
被说再见的人,往往花了很多时间,才能离开那种被遗弃的感觉。在爱情中尚且如此,在婚姻中说冉见牵涉得更多,情绪问题处理起来也就更艰难。据晚晴协会的创办人施寄青女士表示,要从被弃感中恢复,即使是一个积极参加治疗团体的人,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才能真正恢复正常。
男人的恢复力也未必比女人来得快,因为被弃的男人常常怕别人怀疑他哪里有问题。
说再见的那个人也并不轻松,他往往是在无可奈何之下作了选择,有时还要背负大家关切的眼光,还有挥不上的罪恶感,每一次人们以好奇的眼光质询,他们的心头疤就被再挖起来一次。
恋爱失败,会让人暂时质疑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个性未臻成熟、内向又过于自我中心的人,常常会因而否定自我,轻易下结论:“我这一生完了”或“世上根本没有人爱我”因而想不开,甚至走上绝路。“别人会怎么样看我?”也是我们感到的最大痛苦来源之一。
“别人会怎么样看我?”——虽然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可是事实上,我们常常不太注意自己的真正需要,而只在意别人的目光。情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被所谓的“别人眼光”主宰或影响,变得非常混乱。分手时“别人眼光”也常成重担,但“别人”到底是谁呢?
也许你会说“别人”是你的家庭。“因家庭反对而不能结合”在这个自由恋爱至上的时代,似乎还是个言之成理的理由(或借口)。有一次在一个广播中,听到一个在国外受十年教育、从小就被送去当小留学生的男子求援。他把外籍女友带到台湾一起就业,没想到要儿子喝洋水的母亲并不希望有洋媳妇,反对得很厉害。这名男子痛苦不已,不知该怎么办。
类似的“父母反对”例子还很多。其实,并不是不能解决,只是这个“夹心饼干”不能当闷葫芦,闷着自己痛苦,一点建设性也没有。两女相争时,很多男人怕麻烦,只想苟且偷安,事实上,只要有真心,还怕不能周旋和解决?父母反对,有时只是一时误解,端看你有无说服的决心和勇气,让时间与耐心共同斡旋。就怕你自己在爱情中还犹豫不决,自己站不稳,拿什么说服父母。至少,你该比父母对自己的爱情在意。
至于失恋时怕别人笑话的心态,则是“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所说的,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以自己为世界中心的人,总会觉得自己出一点错,就是惊天动地、不得了的大事,虽然没全球卫星连线,但别人一定知道了。一定在指指点点,所以焦虑得不得了。
阮玲玉在遗书中写“人言可畏”大概是基于这种心理而自杀。人言真的可畏吗?没错。他们可能只是当作无关痛痒的茶余饭后话题,顶多说一阵子,不值得你伤病那么久。你大可以安慰自己,知名连查尔斯王子跟黛安娜离婚,没多久媒体都已不再批判;休葛兰嫖妓丑闻够难看了吧,还不是在当他的一线男主角。你不过是失恋、离婚、出点小丑,内疚何必如此之深?
他们并不是很在意,只是说说而已。失恋时不妨告诉自己,不管这世界发生什么事,地球一样自转,太阳一样升起,你,并不是镁光灯的焦点。
与众不同最拉风
这个时代中,年龄不再是问题,外貌也不再是太大问题。
未来的女人,越有特性,越争气。
有一年金马奖,萧芳芳开了自己一个玩笑:女人四十,一切都往下搭!
第二年,她又得到金马奖,证明女人四十之后,其实一切还是可以往上拉!
就看自己愿不愿。现代社会里有越来越多的女人证明,一个女人如果自己愿意“奋发向上”她们有足够的机会,就看有没有意志力,有没有一技之长。
最近每年的奥斯卡奖也可以作为佐证,年过四十得奖的女星比比皆是,接近“花甲之年”的更是表现突出。
即使是在面孔吃饭的演艺圈,女人已不再被“人老珠黄”所局限,照样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这至少揭露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一个女人的风格与特质,已比她的皮相来得受重视,各行业皆然。
不只电影,看看多年来演艺圈的变化,你也可以发现。近年来,观众的心理有很大的转变:只有天使面孔与魔鬼身材的女性,不再是节目主持人、演员的最佳人选,没有一点知性特质或幽默感、或反应不够快乐的,都在这个时代中被慢慢淘汰,年龄不再是问题、外貌也不再是太大问题。就以新闻主播来说吧,年轻貌美有亲和力的女主播固然仍会有一定的观众缘,但是在调查之中,最受伙迎的还是最有特色、最“敢于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国语是否字正腔圆,甚至变得不重要了。
今年唱片卖得最好的,也不再是青春偶像;青春偶像今后面临“人红歌不卖”的状况,据我预料,势将持续下去。没有好面孔、有好嗓子的歌手,在今年丝毫不受不景气的影响。
“不是美女就不能亮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有惨绝人寰的妇女惨案发生,今年“大势”对女性而言仍是正面多于负面,我仍然相信,这一股肯定女人能依她“与众不同”的特质发展自己的力量,会在来年继续上扬。
未来的女人,越有特性,越争气。
你的衣服好漂亮?
虽不此直言批评,但说赞美的话时,多少也要有些真心,以免损了人家品味,又不利自己的眼睛。
虽然每个人都喜欢听到赞美,不喜欢听到批评,懂得赞美他人的人,用最摩登的语法来说,是eq比较高,人缘也会比较好,可是听到赞美的人就得小心了,某些美言是会叫堕落的。
据我观察,在办公室中,女人最容易出口的赞美是:“你的衣服好漂亮!”
听到这句话,每个女人(包括我)都会眉开眼笑。谦虚的会说:“哪里哪里。”虚伪的会说“哪里,你穿的才漂亮。”有自信的会说:“谢谢。”不好意思的会顾左右而言地说:“哦,这是昨天在地摊上买的,才两百九十一元,便宜货”
殊途同归,总而言之,她们心里都会很高兴,至少这一天的心情温度会陡然提高好几度,然后会期待下一次穿“不平凡”(与平常时稍有不同)的衣服也能博得赞美。
能维持自己的品味固然很好,但不少女人常会因别人一句恭维话,而突然变奇怪起来。我当过一大段时间的上班族,我曾发现,一位四十岁的保守女人心血来潮穿了二十年前的公主装上班,同事们“吓了一跳”后纷纷说:“你今天穿得很漂亮。”此后她胖胖的身上就天天出现数不清的蕾丝花边。还有一位三十多岁,已是两个孩子的妈,有一次她忽然化了浓妆(大概是晚上要参加喜宴),穿了血红的露肩套装来,男女同事们留意到了,个个都“赞美”她“有精神”“很特别”这下好了,从此后我日日看到她每天“很特别” 地来报到,有时是中空装加牛仔裤,下面是白色短袜加黑色矮子凉鞋;有一次全身黑纱披大大的金项链,纱裙透明,使裙中的黑色短裤显得很暧昧,天哪!她可是在公家机关工作。我也看过不少中年妇女,某次穿上女儿的t 恤到办公室来,人家都说“好年轻”结果日日打扮成青少年,纵然身材维持得不错,可是脸上的岁月痕迹还真叫人触目惊心。
其实“你有衣服很漂亮”极可能只是别人在注意到你穿着与过去不同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脱口而出和客套话。这句话可能是暗示:你的衣服本身很漂亮,但不太适合你,你穿着它的“整体感”简直太好笑了。
它是实话,也是谎言。衣服确实漂亮呀,可惜是穿在你身上,如果赞美的人还问:“在哪里买的?”这可能表示,她认为这衣服若穿在自己身上,会比穿在你身上来得好看,哈!
对人家的赞美,固然不必以小人之心度之,不过,也没有必要因为想获得赞美而“哗众取宠”吧!
eq高者,虽不必直言批评,但说赞美的话时,多少也要有些真心,以免损了人家品味,又不利自己的眼睛。
两个女人的外遇
从古三令,女人到底希望男人痴心,不管自己专不专一。
这是女人心。女人要的男人。
其实跟男人要的女人一样。
每隔几年,似乎都会产生几部“当代爱情巨作”的电影。你有没有发现,近几年来感人肺腑或脍炙人口一时的影片,都与女性外遇有关。
从麦迪逊之桥到英伦情人,电影里面感人有爱情,都是两个女人的外遇,和两个男性“第三者”角色的痴心。麦迪逊之桥逼出女人感伤无聊生活的眼泪,也激出中年男人寻找第二春的心动;英伦情人那位楚楚可怜的男性第三者角色,更使不少的女性朋友如痴如狂。
从道德来审视任何爱情故事都是很煞风景的,我们先把“不伦”的观点放在一边,来看看麦迪逊之桥和英伦情人中的女性外遇,为什么可以让人如此激动?
爱情片或爱情小说的支持者,据说有百分之十都是女性(这从每一次有关“两性”的演讲中,女性与男性的到场人数总在八十比二十,可以估算得出来)。描写“一个女人的外遇和一个男人的痴心”的电影大受欢迎。无疑地,其中或多或少含有一种“女性追求情感解放”的意味。女人不想再当爱哭片中泪水不绝的苦命女,如禁她们要为爱情流泪的话,她们宁愿为一个不会完成但很美丽的爱情流泪,她们多么渴望在单调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的、热烈的为自我的欲望挣扎一下。如果现实中不可能,在电影里放肆一下也好。
我想我可以感觉到,电影的“新唯美主义”在萌芽的声音。当女人逐渐了解爱的现实面的时候,她们也渴望偶尔走出现实轨道,被“不可能的爱情”发光发热一番,或反叛“约定俗成”的规划一下。
如果这两部电影外遇者改成男人,而第三者是个痴心女人,我想它们一定不会这么受欢迎,这种“俗套”可能只会受到现代女性的咒骂。
女性外遇得到支持力日益上扬,也意味着女性对“从一而终的幸福”开始质疑。
女性意识虽然慢慢往上爬,但大多数企盼被爱的女人,在爱情中活得很辛苦也仍是事实。爱情小说的作者和爱情片的投资者看得很清楚,越能让女性抒发爱情压力的就会越卖钱。过去受欢迎的文艺片及小说,女主角的形象总是脆弱、敏感、纤腰盈盈一握,等待强势的白马王子的拯救;现在受欢迎的女性典型——麦迪逊之桥梅莉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角色朴实、坚忍;英伦情人的克莉斯汀史考特汤玛期则是聪敏、优雅的冒险家,显然角色“实在”多了,人格也进化多了。
不过,变中也有不变,受欢迎的爱情公式并未有太大变迁。多年前有一位美国评论家一针见血地说,任何一个爱情的故事,只要描写“一个男人为追求真爱饱经折磨”就会大大感动女人,一点也没错。
从古至今,女人到底希望男人痴心,不管自己专不专一,这是女人心。女人要的男人,其实跟男人要的女人一样。
阿根廷,请为我愤怒
政坛上无所事的男人不会受到质疑,而一个有所作为的女人,所受到的只是挖疮疤式的诋毁。
还没看艾薇塔之前,我并不明白,阿根廷人为什么要生那么大的气 ——真的是因为玛丹的形象坏到个足以演出他们的“国母”吗?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忽然懂得,阿根廷人是应该生气的,不是因为玛丹娜的缘故。
阿根廷人确实该发脾气。这部电影根据的是一个充满偏见的剧本,它在将艾薇塔浅化的同时,似乎也朗朗地在嘲笑着阿根廷人:“你们这些傻瓜。”
不只阿根廷人,看了这种电影的女人也应该生气。它以非常男性沙文主义的眼光,来看一个历史上曾光烁一时的女强人。它完全否认一个乡下女孩、一个私生女在贫富悬殊、女性地位卑微的草原国家中,从无到有,所需要的智慧、勇气,以及权谋。它用安东尼欧班德拉斯的嘴(在片中,他的角色还真像一双挥之不上的苍蝇)告圻观众,你只要能够像艾薇塔一样,睡过一个男人又一个男人,这些男人就会自动的组成你平步青云的阶梯是吗?才怪呢!
这些简章荒谬的逻辑,伴随着歌舞在催眠观众。它不只把艾薇塔描绘成一个只知作秀的政治女怜,也把裴隆扮成阿斗。
你以为个断换男人的女人都可以成为艾薇塔?她是个美女,没错,但在拉丁美洲那些众多美女之中,单凭外貌她并不是个鹤立鸡群的美女。跟裴隆睡过的女人何其多,为什么只有她会成为他的精神支柱?还有在那个女人没有参政权的时代,一个女人如果不是借着裙带关系,她如何步入政坛?
在描写一个女强人时,无疑地,所有的“摄影机”都会犯一几个相同的毛病:忘了她的功绩,只把镜头对准她的花边新闻——充满妒意地认为:她又很美丽,她就是个“祸水”要为一切混乱负责!
它故意把焦点集中在她的华服和珠宝上,忽视艾薇塔在她参政的短短数年内,阿根廷的穷人们,得到了以前从来未享受过的好处。她为他们建了一千所学校,花费好几百万建设穷人们以前未曾享受过的医疗设施。裴隆开始执政时,偌大的阿根辽只有五十七家医院,似到一九四九年,己有一百多家。她创办的护理学校每年训练一千三百多个护士;她也有红十字会,救援了厄瓜多尔的大地震;她也成立了未婚妈妈之家、孤儿院和老年安养休心;甚至还有一家旅馆,专门收容第一次到大都市谋生的女孩。因为数年前,艾薇塔也像这些女孩一样无家可归。此外,对阿根廷的乡村劳工和印第安人来说,艾薇塔说话算话。妇女们也在艾薇塔时代亨有她们从不可曾拥有的参政权!
而这部电影推动剧情的手法,用的是艾薇塔素所痛恨的“社会”眼光演着她,只把她演成私生女、笨演员、情妇。“诚如你所说,人民的目标就是你的目标,那么不管牺牲有多大,我都不会离开你。”艾薇塔在自己的传记中写出她对裴隆的爱。盖棺论定,她对裴隆确实“至死不渝”为什么不歌颂她的忠贞,只翻那些陈年老帐,好像一个女人必须是一张白纸,才值得肯定?
它犯了所有历史中都常见的错误,是“红颜祸水”的偏见,用笔写历史的男人以为:纣王因妲己而亡国,幽王因褒姒而断送江山,唐玄宗没有杨贵妃就会好好治国,所有的错都送给那个对着龙颜大悦的女人,而实际握有大权的家伙在搞翻了一条船之后,还只是“可怜的受害者”!
艾薇塔这部电影的成见是“女人不可能有什么政治能力,也不会有政治理想?”
艾薇塔在裴隆执政时期,确是国际看阿根廷的眼光焦距所在,但艾薇塔绝非是电影中那个只会在广播中广播:“因为他爱我,所以他会爱你们。”这个傻瓜逻辑的女人,而裴隆也绝不是一个没有野心和魅力的懦夫。
阿根廷人更不是笨蛋,他们并非像电影中所描述的,被一个妖女迷惑,就要选她当副总统;只因为她美,就崇拜她。
裴隆不是傻瓜,他是个野心勃勃的煽动家,一个铁腕政策的执政者。裴隆的军中旧识曾回忆道:“没几分钟,他就会吸引你走进他的世界。”他是军中的射击好手、蝉联十六年前的剑术冠军,他会说德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学问渊博,机智,时而面带微笑。在他还没遇到艾薇塔时,执政前他早已组成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组织。
裴隆执政前的阿根廷,贫富悬殊的地步难以想像,肥沃的草原属于极少数地主,而大多数劳工们待在贫民住宅,拼命工作又领不到足够温饱的工资,有一群饥饿的孩子,家中还可能有得肺病的妻子。
这是裴隆和艾薇塔牢牢掌握的资源:他们握住了阿根廷劳动人口的想像力,并得到劳工们的支持和热爱,他们为被凌虐的印地安人发出不平之声。
你也该明白,只有小学毕业、一生病魔缠身的艾薇塔楷可不是陪男人睡觉才在政治斗争中救回裴隆的。她发动二十万劳工罢工,才救回她支持的男人!
在当时阿根廷“不成功、就成仁”的政治环境中,艾薇塔凭的是她的政治手腕和钢铁意志打破一切栅栏。她向上爬,从不退缩,她不是不择手段,只是很有手段。有手段的女人,开罪了父权社会所崇拜的女性温婉的形象。
她当然不完美,裴隆执政时期,最大的诟病,在于秘密警察和高压政策。可是,在裴隆执政之前的十八个月,该国已经产生三位总统和四十位部长。混乱的政治环境,面对的是生死存亡的竞争,而不是天真。
她活得那么短,却已经做了这么多,哪一个执政者做到了呢?可是,政坛上无所事事的男人不会受到质疑,而一个有所作为的女人,所受到的只是挖疮疤式的诋毁。在裴隆得势的几年,阿根廷军方受到相当的伤害,他们把一切羞辱指向“女人独裁”——不得志的男人把气出在得志的女人身上,乃意料中事。然而,一部二十世纪末的卖座电影,竟也承袭同样迂腐的观点(我们潜意识里是否也有同样想法呢?)一个没有从一而终性格的女人,就是娼妇。政治之所以乱七八糟,娼妇是红颜祸水责无旁贷!
阿根廷,还是为真正的艾薇塔哭泣吧!
处女情结何时休
如果一个人因为你不是 “原装”货就不爱你,我不知道,那样的爱有什么意义?
不过像个孩子,看见一种新的玩具。
我曾主持一个节目,请了黄越绥女士、郑丞仁先生,以及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小姐来谈“处女情结”助理主持人做街头访问时,可真是为难她了。好不容易“堵”下了路人,大多数的人——尤其是女人,在听到人家问她对“处女情结”的看法时,大多马上翻脸:“我不回答这种问题。”
不回答当然是个人的人身自由。但在这个问题上,制作单位所遇到的拒绝特别多,至少透露着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女人而言,确实是一个很难表示真实意见的问题。如果你批判处女情结,别人会说,哦,你一定到处乱来,才会反对;如果你赞成,未免显得有支持男性沙文主义。
从美国回来的张怡筠说,这个时代还有这种情结,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处女情结普遍存在于台湾人心中,从现实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每年,各小诊所做的“修补”处女膜手术,对某些妇科医师来说真是不无小补。
我问郑医师,一个人可以做几次呢?郑医师说,你高兴做几次就几次,不过,现代人已经懂得不必再进医院动手术了,只要拿棉花沾鸡血放在深处,几可乱真。
风月场所的女子为了“价码”做这件事“良家妇女”则为“终身幸福”做这件事。
黄越绥女士说得很中肯,她说:不只台湾男人有处女组结,台湾女人也有深深的情结,她们以为第一次是婚姻幸福的保障和女人值得被爱的理由。所以,还是很乐意接受这种没有太大“实用意义”的小手术。
不少台湾女子还是很难面对,男欢女爱之后,那种“如果你不娶我,我就有罪恶感”的感觉。
不过,这次街访至少发现了,台北年轻一代的男生,口头上已经否决了“处女情结”的意义,有位二十岁左右的男生说得很有趣,他说:“如果我不是,我怎能要求她呢?”
想了想,他又说:“只要确定孩子是我的就可以。”
虽然,口头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这是每一个曾经在情人眼里放过砂子的人,都知道的一件事。
如果一个人因为你不是“原装”货就不爱你,我不知道,那样的爱有什么意义?不过像个孩子,看见一种新玩具。
我相信,深深怀抱处女情结的男人,对自己的信心彻底有问题。
“钢琴师”送给善男信女的礼物
也常创造了痛苦的集中营,无视于孩子的意识。
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根据澳洲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的故事拍成的钢琴师,是一部精致、优雅又流畅的电影。一位天才儿童,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在音乐海中泅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亲的专制使孩子苦学有成,却也使性格乖巧的孩子受了相当的心理压力,最后进了疯人院。除了钢琴,他一切失常。最后在一个女人的扶持下,钢琴师才又进入演奏厅,在如雷掌声中啜泣。
我认为,所有望子女成龙凤的父母都该欣赏一下这部电影,优美的镜头组合透露着种种的心理内涵。它说了什么呢?
它说,从集中营逃出来的父亲,常不自觉的把家庭组成另外一个集中营。钢琴师的父亲是幸免于纳粹魔爪的犹太人,逃出来之后,对现实社会依然缺乏安全感。他不知不觉的把家弄成了另一个集中营。他强迫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演练艰难的拉赫曼厄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不许孩子离开家庭赴异地深造,学成后也不准他回家,造成孩子精神崩溃。直到他死后,钢琴师才看到一线生机。
“我辛辛苦苦才创造这个家,你为什么可以辜负我的期望呢?”这是天下第一位严父的推理。对一个家庭而言,这样的“强将”手下只会有精神衰弱的“弱兵”一个品格没瑕疵的好人,可能是坏父母,只因方式不对。苦出来的父亲,也常制造了痛苦的集中营,无视于孩子的意愿,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是每一对父母对下一代的期许。钢琴师的父亲在年少时期对音乐有兴趣,辛苦挣钱买来的小提琴被严父砸烂,于是他认为,自己能让孩子学琴,孩子是很幸福的。“说,你是个幸福的孩子!”孩子嗫嗫嚅嚅的照说了。“你说,现在你要说什么?”“我要赢!”孩子也想赢,可是每一次没法赢的时候,他所承担的压力,比任何竞赛者来得大。
资优生为什么要自杀?这部电影或许可以让你看清某些压力的源头。
第一封情书
第一封情书,也许是个“命中注定”的楔子,打开一扇生命中等待开启的门。
情书?不知有多少年没有收过情书,想来真是没面子。
收到情书的频率,随着岁月逐减,至今等于零。多少与我的职业有关(当然我绝不承认与年纪渐长有关)——我想,没有人喜欢给作家写情书。因为:一、你会怕人家嫌你文笔不好,搞不好还被改正错字及措辞退回来。二、你也怕作家回情书给你时用的是稿纸,还会问你,一个字你要付多少稿费?三、万一写得太好,又怕被作家拿去当写作题材,或出一本类似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情书集。但以上这些恶毒的玩笑都开过,所以我活该再也收不到情书。
(不过是玩啊,怎么大家都吓跑了。)
我还记得收到第一封情书时的滋味。那年我刚念国中一年级,有一天骑着脚踏车上课时,有一个把帽缘压得很低的男生拦下我,拿着一封信说,嗯,有人叫我拿给你。
当年的小镇质朴保守,是三分头与西瓜皮,还不准男生和女生在校园里交谈,一说话就叫谈恋爱,牵手记小过,接吻一定会被退学的年代。收到一个烫手山芋的我,四下张望,会不会被发现?四下无人,我又惊又喜地一口气读完后,既羞又愤地把信撕成十几片,丢到路边田埂里毁尸灭迹,仿佛“圣女贞德”一样上学去。
没想到,隔两天邻居的小孩把撕碎的信拼回来,发现我的名字,对着满脸通红的我大念里头写的一些“仰慕你的丰采”的话。我把信抢回来,这才有胆把发信人的名字看清。哦,是他?一个面目清秀、品学兼优的同年级男生。我在全校表扬好学生的周会上常听到他的名字。
再次回到我手中的情书,隐隐然让我感觉,回信是不是“命中注定”?怕自己词不达意,我到书店买了当代成语大辞典如何写好作文实用作文范本,意外发现书店是提升小镇琐碎生活的宝库。
研究了老半天,情书写了几十封,不同款式,满满一叠,一封也没寄出去。因为有天我走过布告栏,发现那封情书中,该男生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弘”写成 “宏”——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名字写错呢?我接到的第一封情书,原来是恶作剧。
你问我为什么对写感情事件那么有兴趣?第一封情书,也许是个“命中注定”的楔子,打开一扇生命中等待开启的门。
但我现在还可以鲜明记起,接到第一封情书时,那种既兴奋又“羞愤”的样子。
为什么会羞愤?你一定很好奇。
因为从小“他们”似乎在教我,爱情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男女生若在一起聊天可能会被记警告;“约会”被发现要记小过;“接吻”记两大过(这是我念高中时发生的事,一位倒楣同学和校外男生在公车上小“啄”一下,被教官抓到的结果)。
在这种成长背景下,至今我能用这么健康、正面的眼光看男女关系,啊!连我都觉得是一项奇迹。
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
让恋爱在脸红心跳中开始,在彼此的体贴中了解彼此。
爱情,不应再是一种“急功近利”要求迅速达到“目的”的反压力的行为。
你曾经为爱受苦吗?有两种状况,一般人会感受到“剧烈”的爱情痛苦,一是在不确定能不能得到心爱的人眷顾时,一是在爱情已经面临分手的可能时。爱情已经面临分手时,割舍需要勇气,挽回需要智慧和耐心,还要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心理建设。然而在爱情不确定时期,因不安全感所带来的焦虑与苦恼,仔细想来,那种暧昧不明的感觉,其实是爱情最美的感觉之一。
也许你可以为这种“不明朗”的感觉而痛苦,但这种痛苦,因为有着期待,告诉我一句话,使我心有同感,那就是:“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那种猜测对方心意,眼神不经意的交会,若有似无的灵犀相通,其实是恋爱中最诗情画意的感觉。爱情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如同在急流中泛舟,但已经有了安全感的爱情,常在一不小心中变为一潭死水。”
其实,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只因为我们有“花了力气怎能没所得”的欲念,所以让自己置身在自己所织就的痛苦的网中,不懂得在“慢火炖汤”时,享受它的芬芳。
趋势专家及畅销著作家 faith popxorn 在她的新爆米花报告中,预言下一个世纪“女性思维”会取代“男性思维”成为主流。我对下个世纪的爱情趋势也有美好的想像,如果说,所谓速食爱情成为世纪末的华丽,未来,人们将在爱情中返朴归真——所谓归真,我说的并不是“反对婚前性行为”而是人们终能慢慢体会女性的爱情中真正期待的感觉:让恋爱在脸红心跳中开始,在彼此的体贴中了解彼此。爱情,不应再是一种“急功近利”要求迅速达到“目的”(如婚姻、性及承诺)的反压力的行为。我们可以耐心欣赏及沉浸,让爱在暧昧不削时细熬慢煮见甘美。
我觉得,恋爱谈到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是“相知相惜,患难相扶持”不过,到了这一个阶段,热情必定已经大半转化成细水长流的友谊。可惜,恋爱和婚姻能炕谈到这个段数的毕竟不多。再怎么样天雷勾动地火的爱情,经过一段时日彼此熟悉之后,终将面临退烧的时期。大部分的情人,在热情消退时,往往无所适从,有人怀疑,是否爱已不再,是否他不再爱我;女人还更容肿有“是否他已经得到了我,所以不再对我好” 的指控。
日罚相处必须面对的是琐碎的生活现实,太期待那种“为爱燃烧”的感觉,只会使自己对已自抑的浮沉情海而不可自拔,或者不断抱怨对方变心,叹息爱情和婚姻并不如最初的想像。
再见初恋情人
我像个汲井的人,本想用记忆细细的丝绳打水,却打起滔滔不绝的我和你。
我们还是把“恋爱失败”这个习惯用法,改成“恋爱结束”吧!结束的恋情未必失败,如果很多年后,你以美丽而优雅的姿势,回眸一瞥,你会惊讶的发现,没成功的也很美丽,对你的人生很有创造力。
如果有一天我们还能在街头相遇,你将以什么方式招呼我,而我,该用怎样的表情辨识你?
在我心中,这一直是个既酸又甜蜜的问题。
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复当年的天真任性,但是,总想用一点天真、一点任性来盘算这个假设性的惊奇。
我想我还是会有些慌张,因为措手不及地在你熟悉的眼睛中看见以往,然后想起当初自己竟然也会有阴晴不定的少女脾性。曾经因你一句无心批评而天地变色,为了想和你天长地久而处处挑剔。
想起我曾那么斤斤计较,你会不会一日比一日不爱我,担心万一你该先死或我该先死的问题。
想起我曾因你称赞其他女子的美丽而充满醋意,仿佛童话里那个每天对着魔镜顾影自怜的巫女。
想起你我都曾再三翻索的那本诗集;想起初读“寒冬过了就是春天,我用一生来等你的展颜”时,莫名的悸动与狂喜;想起我如何将我俩的假想结局写成第一篇爱情小说,想起
我像个汲井的人,本想用记忆细细的丝绳打水,却打起滔滔不绝的我和你。日子正当少女时,多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啊,十八岁便想尽我们八十岁的人生问题。
结果因为这种“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而分手。分手的理由早已烟消云散,大概只是因为一些芝麻绿豆之中都孕育着巨大的火药库,因为我们把未来想得太多太多,并不明白:爱是期待越多、挫折就越大的事情。
你,长胖了没有?结婚了没有?头发掉光了没有?我的想像力有时有点恶毒,但一定比不上时光这个千变万化的魔术师。
我想我一定希望在“偶尔”碰见你之前,把自己修饰得好一点,不让你看见,这个女人的脸上写着疲惫、眼睛中带着忧愁、嘴角已稍显疲惫的往下垂
没有一个女人在忽然遇见初恋情人时,希望看到他幸灾乐祸的眼神。不,他绝对不可以说:还好我当初没有选择你
你会希望是“惊鸿一瞥”唤起他心中的骚动,为什么没选择你呢?为什么?
其实我并不希望再续前缘。我怕捡拾过去的渣滓,再次放进嘴中咀嚼。
但总希望你看我的眼睛眷恋多一些。否则,深情的眼眸宁愿不看你。
其实我觉得,人慢慢变老未必不是好事。我开始能够体会年轻时所犯的错误,能够心平气和地凝视过往岁月,明白当初呵当词,你我的任性坚硬得像钢锤,而我们仓皇而匆促的海誓山盟只是水晶,哗啦哗啦,被你我合力敲碎。
现在懊恼有些迟。但如果能再遇见你,我愿意像个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和你谈谈这些事,至少,清除一下一直隔在你我之间的迷雾。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街头相遇,我想我愿意轻声对你说出多年前一直不曾说出口的:对不起。
寻找初恋情人——也寻找最原始的、还没放进爱情染缸时的自己。我相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