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明朝的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名字于是他说出了一句水平很高的话:解缙还在吗
缙犹在耶
缙犹在耶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问纪纲为什么这个人还活着但同时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他不应该还活着。
朱棣是擅长暗语的高手在此之前的永乐七年14o9他说过一句类似的话而那句话的对象是平安。
事情的经过十分类似朱棣在翻看官员名录时看到了平安的名字便说了一句:平安还在吗平保儿尚在耶
平安是一个很自觉的人听到朱棣的话后便自杀了。
平安是可怜的解缙比他更可怜因为他连自杀的权利都没有。
长年干特务工作的纪纲是一个善于领会领导意图的人他对这种暗语是非常精通的加上他一直以来就和解缙有矛盾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
幕。
解缙就在雪地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洁白的大雪掩盖了解缙的尸体和他那不再洁白的心当年那个正义直言的解缙大概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
的结局。
无论如何解缙的一生是有意义的因为不管他做了什么事情是错还是对都无法掩盖他的功绩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一直保留至今为我
们留下了大量的知识财富当我们看到那些宝贵典籍时我们应该记得有一个叫解缙的人曾为此费尽心力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为赢得我
们后世之人的尊重。
迁都
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而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朱棣的这次迁都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次。
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永乐元年14o3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当地的都指挥沈永是个无能之辈即无法抵御又不及时向领导汇报朱棣听
说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杀掉了沈永并召集大臣询问北方军事形势恶化的原因。
287
朱棣质问他的大臣们北方防御如此之弱蒙古军队竟然如入无人之境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谁该为此负责
然而出乎朱棣意料的是大臣们虽然个个都不开口却并不胆怯反而直愣愣的看着他。朱棣心头一阵无名火起正准备作突然心念一转
把话又缩了回去。
为什么呢
因为他终于明白这些大臣们为什么一直盯着他了该为此事负责的人正是他自己
在明朝的防御体系中负责北方防御的主要就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可是在靖难之战中朱权被他绑票他也跑到了南京作了皇帝北方边
界少了他们两个人基本上就属于不设防地段了怎么怪得了别人呢
南京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也很适宜建都因为这里地势险要风水好外加是主要粮食产地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建都于此
是很有利于维持明朝统治的。
但问题在于明帝国的住宿地并不是独门独院在帝国的北方有着几个并不友好的邻居这些邻居经常不经主人允许就擅自进屋拿走自己喜欢
的东西还从来不写欠条。一次两次也就罢了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出兵讨伐也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这些邻居基本上都是游击队编制使用的是你进我退你退我再来的政策他们自己属于游牧民族又不种地
每天的工作也就是骑马跑来跑去闲着也是闲着不抢你抢谁
讨伐不行不管更不行这真是个难题啊。
军事政治形势固然是后来迁都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些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朱棣本人的特点。
难道朱棣个人与迁都也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还记得我们之前曾经提过朱棣虽然是在南京出生是南京户口但他21岁就去了北平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虽然
并没有转户口当年进北平不难但他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北方化了。
据史料记载朱棣偏好北方饮食而且十分喜欢朝鲜泡菜当时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曾派出朝鲜厨师火者侍奉朱棣而他也欣然接受想来
喜好北方口味的朱棣对南方菜不会太感兴趣。北方虽然多风沙远远不如南方的秀美山水但朱棣一直以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对他而言
熟悉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了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需要既然下定了主意那就迁吧。
288
且慢这可不是说迁就能迁的迁都不是搬家绝对不是打好包袱打个电话叫搬家公司来就行的。最大的难题在于朱棣并不是一个人搬去
北平如果是这样那倒是省事了。
迁都不但要迁走朱棣还要迁走他的大小老婆若干人王公大臣若干人士兵百姓若干人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也要修房子。北平打了很多
年的仗街道宫殿都要重修城市布局也要重新安排。而且跟他去北平的都不是一般人需要大笔的资金才能安置好这些人。其难度绝对不
下于重新建都。
这些问题虽然难办但毕竟还是可以解决的摆在朱棣面前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迁都就等于白迁。
我们知道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控制北方边界保证国家安全。按说迁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诸位想过没有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
那就是粮食。
北平附近不是产粮区而迁都必然会有很多人口涌入中国人向来有往大城市跑的习惯这些人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要控制边界就必
须养着大批士兵虽然明朝实现了军屯军人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能够解决部分军队的粮食问题但京城的精锐部队如三大营是不种
地的这么多人吃什么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仅仅保证北平士兵百姓的粮食还不够因为明朝政府将来可能会经常出去慰问一下那些不太友好的邻居给他们一点小小
的教训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派十万人去打仗你就要准备十万人的粮食而北平附近的粮食产量是绝对不足以保障这些行动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算什么难题从南方产粮区运输粮食到北方不就行了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恭喜你了你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难点所在。
粮食问题之所以成为迁都的最大障碍难就难在运输上在那个年代既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飞机要运送粮食只能靠人力今天我们搭乘
现代化交通工具从南京到北京也要花费不少时间而当年的人们走一趟要花一个多月而且大家可不要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运输粮食的人也
是要吃饭的。无论他们多么尽忠职守你也应该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
289
所以如果你找人从6路上运输粮食你就必须额外准备运输者的口粮让他推两辆粮车上路运一辆吃一辆等到了目的地交出还没有吃
完的那部分就算交差了。而你额外准备的那部分口粮可能比他运过去的粮食还要多。
如果有哪个政府愿意长期用这种方式来运输物资那么等待这个政府的命运只有一个破产。
所以明朝政府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河运又称漕运。
是啊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答案很简单嘛用船来运输粮食不就能又快又多的完成运输任务吗那你干嘛还要兜那么大的呢
我可以保证绝对没有戏弄大家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
不通
在当时从南方主要产粮区到北方的河道是不通畅的运河栓塞河流改道给当时的河运带了了极大的不便除非明代的船只是水6两用型
否则想一路顺风是绝对不可能的。明太祖朱元璋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想当年他老人家打仗的时候需要从南方向辽东北平一带调集军粮
但河运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取道海路经渤海运输绕远路不说还因为风浪太大很不安全十斤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可是修整河道决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情大家应该还记得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
点投入的项目。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而且万一花钱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问题可就严重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所
以这件事情和修书一样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
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
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永乐大典也修出来了
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
永乐九年1411,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他完成了任务此后漕运总督陈
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所谓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29o
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14o9就已经修好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
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结束。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下令:迁都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
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
一切的基础。
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
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
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
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煞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迁都决不是一帆风顺众人响应的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朱棣的这一决策。
原因很简单除了朱棣靖难带过来的那些人之外朝廷大部分大臣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南京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
里谁愿意跟着朱棣去北方吹风
恰好在迁都后不久皇宫生火灾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自然灾害当时人们称为天灾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事情归结为
都是迁都惹的祸。
朱棣为人虽然够狠够绝但毕竟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修养不足他也有点慌乱便向群臣征求意见以便弥补过失。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臣们却借此机会对他起了猛烈的攻击。
的名字于是他说出了一句水平很高的话:解缙还在吗
缙犹在耶
缙犹在耶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问纪纲为什么这个人还活着但同时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他不应该还活着。
朱棣是擅长暗语的高手在此之前的永乐七年14o9他说过一句类似的话而那句话的对象是平安。
事情的经过十分类似朱棣在翻看官员名录时看到了平安的名字便说了一句:平安还在吗平保儿尚在耶
平安是一个很自觉的人听到朱棣的话后便自杀了。
平安是可怜的解缙比他更可怜因为他连自杀的权利都没有。
长年干特务工作的纪纲是一个善于领会领导意图的人他对这种暗语是非常精通的加上他一直以来就和解缙有矛盾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
幕。
解缙就在雪地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洁白的大雪掩盖了解缙的尸体和他那不再洁白的心当年那个正义直言的解缙大概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
的结局。
无论如何解缙的一生是有意义的因为不管他做了什么事情是错还是对都无法掩盖他的功绩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一直保留至今为我
们留下了大量的知识财富当我们看到那些宝贵典籍时我们应该记得有一个叫解缙的人曾为此费尽心力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为赢得我
们后世之人的尊重。
迁都
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而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朱棣的这次迁都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次。
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永乐元年14o3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当地的都指挥沈永是个无能之辈即无法抵御又不及时向领导汇报朱棣听
说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杀掉了沈永并召集大臣询问北方军事形势恶化的原因。
287
朱棣质问他的大臣们北方防御如此之弱蒙古军队竟然如入无人之境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谁该为此负责
然而出乎朱棣意料的是大臣们虽然个个都不开口却并不胆怯反而直愣愣的看着他。朱棣心头一阵无名火起正准备作突然心念一转
把话又缩了回去。
为什么呢
因为他终于明白这些大臣们为什么一直盯着他了该为此事负责的人正是他自己
在明朝的防御体系中负责北方防御的主要就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可是在靖难之战中朱权被他绑票他也跑到了南京作了皇帝北方边
界少了他们两个人基本上就属于不设防地段了怎么怪得了别人呢
南京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也很适宜建都因为这里地势险要风水好外加是主要粮食产地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建都于此
是很有利于维持明朝统治的。
但问题在于明帝国的住宿地并不是独门独院在帝国的北方有着几个并不友好的邻居这些邻居经常不经主人允许就擅自进屋拿走自己喜欢
的东西还从来不写欠条。一次两次也就罢了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出兵讨伐也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这些邻居基本上都是游击队编制使用的是你进我退你退我再来的政策他们自己属于游牧民族又不种地
每天的工作也就是骑马跑来跑去闲着也是闲着不抢你抢谁
讨伐不行不管更不行这真是个难题啊。
军事政治形势固然是后来迁都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些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朱棣本人的特点。
难道朱棣个人与迁都也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还记得我们之前曾经提过朱棣虽然是在南京出生是南京户口但他21岁就去了北平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虽然
并没有转户口当年进北平不难但他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北方化了。
据史料记载朱棣偏好北方饮食而且十分喜欢朝鲜泡菜当时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曾派出朝鲜厨师火者侍奉朱棣而他也欣然接受想来
喜好北方口味的朱棣对南方菜不会太感兴趣。北方虽然多风沙远远不如南方的秀美山水但朱棣一直以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对他而言
熟悉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了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需要既然下定了主意那就迁吧。
288
且慢这可不是说迁就能迁的迁都不是搬家绝对不是打好包袱打个电话叫搬家公司来就行的。最大的难题在于朱棣并不是一个人搬去
北平如果是这样那倒是省事了。
迁都不但要迁走朱棣还要迁走他的大小老婆若干人王公大臣若干人士兵百姓若干人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也要修房子。北平打了很多
年的仗街道宫殿都要重修城市布局也要重新安排。而且跟他去北平的都不是一般人需要大笔的资金才能安置好这些人。其难度绝对不
下于重新建都。
这些问题虽然难办但毕竟还是可以解决的摆在朱棣面前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迁都就等于白迁。
我们知道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控制北方边界保证国家安全。按说迁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诸位想过没有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
那就是粮食。
北平附近不是产粮区而迁都必然会有很多人口涌入中国人向来有往大城市跑的习惯这些人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要控制边界就必
须养着大批士兵虽然明朝实现了军屯军人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能够解决部分军队的粮食问题但京城的精锐部队如三大营是不种
地的这么多人吃什么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仅仅保证北平士兵百姓的粮食还不够因为明朝政府将来可能会经常出去慰问一下那些不太友好的邻居给他们一点小小
的教训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派十万人去打仗你就要准备十万人的粮食而北平附近的粮食产量是绝对不足以保障这些行动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算什么难题从南方产粮区运输粮食到北方不就行了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恭喜你了你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难点所在。
粮食问题之所以成为迁都的最大障碍难就难在运输上在那个年代既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飞机要运送粮食只能靠人力今天我们搭乘
现代化交通工具从南京到北京也要花费不少时间而当年的人们走一趟要花一个多月而且大家可不要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运输粮食的人也
是要吃饭的。无论他们多么尽忠职守你也应该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
289
所以如果你找人从6路上运输粮食你就必须额外准备运输者的口粮让他推两辆粮车上路运一辆吃一辆等到了目的地交出还没有吃
完的那部分就算交差了。而你额外准备的那部分口粮可能比他运过去的粮食还要多。
如果有哪个政府愿意长期用这种方式来运输物资那么等待这个政府的命运只有一个破产。
所以明朝政府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河运又称漕运。
是啊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答案很简单嘛用船来运输粮食不就能又快又多的完成运输任务吗那你干嘛还要兜那么大的呢
我可以保证绝对没有戏弄大家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
不通
在当时从南方主要产粮区到北方的河道是不通畅的运河栓塞河流改道给当时的河运带了了极大的不便除非明代的船只是水6两用型
否则想一路顺风是绝对不可能的。明太祖朱元璋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想当年他老人家打仗的时候需要从南方向辽东北平一带调集军粮
但河运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取道海路经渤海运输绕远路不说还因为风浪太大很不安全十斤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可是修整河道决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情大家应该还记得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
点投入的项目。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而且万一花钱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问题可就严重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所
以这件事情和修书一样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
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
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永乐大典也修出来了
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
永乐九年1411,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他完成了任务此后漕运总督陈
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所谓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29o
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14o9就已经修好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
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结束。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下令:迁都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
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
一切的基础。
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
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
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
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煞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迁都决不是一帆风顺众人响应的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朱棣的这一决策。
原因很简单除了朱棣靖难带过来的那些人之外朝廷大部分大臣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南京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
里谁愿意跟着朱棣去北方吹风
恰好在迁都后不久皇宫生火灾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自然灾害当时人们称为天灾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事情归结为
都是迁都惹的祸。
朱棣为人虽然够狠够绝但毕竟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修养不足他也有点慌乱便向群臣征求意见以便弥补过失。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臣们却借此机会对他起了猛烈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