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转眼间,五天过去,杏山大捷的消息传遍了盛京上下,朝野为之沸腾:原来自多尔衮返回前线,重掌帅印后,立即令三万军士抗起镐头铁锹,开往杏山周围方圆十几里内,只一昼夜间就掘出三道壕沟来,宽丈余,深八尺,将整座杏山城与塔山之间的联系切断,甚至断绝了杏山与外界联系的任何道路。此种手段,可谓狠辣异常。
果然不出预料,清军这一掘壕筑垣,断粮道的举动,立即引起明军将士一片恐慌,人人都有逃跑之心。他们携带的军粮不足三天食用,眼看就要陷入绝境。在这危险的时刻,洪承畴于当日晚,要求诸将拼力一战,并且慨然道:“解围在此一举!”但诸将意见很不一致,有的主张明日战,有的说今晚战,有的认为应缓战。严重的问题是缺粮,都想突围前往塔山得到给养后再战。大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派来的心腹张若麒也同意突围至塔山支粮。
望着平时个个趾高气扬,眼高于顶,此刻却面面相觑,垂头丧气的手下们,洪承畴无奈道:“如今我等粮断被困于此,应当明明白白地告诉手下将士,就算是继续守城也是一个死,不战则是束手待毙的死法。我今天已经做好决定,干脆孤注一掷算了,也许险中求胜也未尝不是一条生路,等明天天一亮,大家就过来听我的布置准备突围吧!”
谁知会议刚开完,胆小如鼠的大同总兵王朴乘天黑先自逃遁,而各将帅也跟着争相驰逃,沿海岸奔向塔山,马步兵大乱,自相蹂践,还没等清军杀过来,已经自我消耗了不少,一时间弓甲辎重等物遗弃遍野,十足的溃不成军,失败大逃亡。
早已严阵以待的清军从后面追击掩杀,事先埋伏在乳峰山,锦西等地的清军又在前面迎头痛击;多尔衮还派出数支清军分别到小凌河口西直抵海边阻截,算是彻底断绝了溃逃明军的归路。到了第二天黎明,只见明军到处落荒而逃,完全没了任何组织和整肃。只见弥山遍野,自杏山以南,沿海至塔山一路,遇到清军拦截厮杀后惶恐地奔入大海之中,溺死的浮尸不计其数,白白地喂了鲨鱼。
王朴、白广恩、唐通、马科等及五镇残兵都溃入塔山城,张若麒从小凌河口乘船由海上逃走向山海关。剩下曹变蛟、王廷臣两总兵和辽东巡抚丘民仰没有逃,撤入杏山城,与洪承畴同守孤城。
这些好不容易在大逃亡中保住了性命的明军们看到几乎漫山遍野都是八旗的人马,旗帜蔽日,就以为这规模庞大的阻截伏击他们的清军已经是主力,或者说是几乎倾巢出动,于是自作聪明地以为围困宁远的清军兵力已经被抽调了大部分,必然守卫薄弱,于是试图杀入重围,进入宁远城暂时躲避。如今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哪怕是饮鸠止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些狼狈不堪的兵士们也要幻想一下。
可惜他们遇上的是连史书中都赞扬“睿智绝人,倡谋出奇”的多尔衮,算是命里该绝。多尔衮料到从杏山溃逃而出的明兵必奔宁远,干脆连这个让明军残部病急乱投医的路子都给断了。随即派遣精兵分别埋伏在高桥大路和桑噶尔寨堡,这是通往宁远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里杀伤了大量逃离杏山的明兵。与此同时他策马急驰一个多时辰,迅速到高桥,指示多铎率军继续设伏兵。
二十六日,王朴,唐通等率残军出塔山,逃向宁远,遭清伏兵掩杀,几乎是全军覆灭,两人仅以身免,成了光杆司令。甚至惶急逃命之际,连兵符印信都扔下不管,为清军所得。短短几天工夫,歼灭明兵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人,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四匹、骆驼六十六峰,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被清军夹击,仓惶之间奔入大海而溺死者更是多得不可计数,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一片凄惨血腥的景象。
到此此役还没有算做终结,因为此时蓟辽督师洪承畴仍然带着几位忠心耿耿的部下和残存的万余兵士继续孤守着杏山城,虽然杏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推来红夷大炮自下而上地仰攻,成效却不怎么样。于是多尔衮下令集结将近五万兵马,将小小的杏山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步步缩小包围圈,以至于只要在杏山城头上一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颜色的满清旗帜迎风飘扬,几乎漫山遍野,遮天蔽日,这时给明军带来的心理恐慌也可想而知。
饱读[三国]的清军将帅们,来了个活学活用,把小说里曹刘大军对峙汉水时诸葛孔明的扰军之计都悉数使了出来。每天白天,就令士兵们不停地操练,造出巨大的声威和震撼效果;到了夜间,就隔三岔五地擂鼓吹号,这其中参杂了清军所独有的海螺号角之音,更是大大地达到了让弹尽粮绝的明军守兵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效果。
洪承畴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充耳不闻,但是这位铁骨铮铮,忠肝义胆的大明忠臣是绝对不会投降的,不管他的皇上还能不能派出援军来,哪怕连这一丝希望都宣告破灭之后,他仍然下令众军杀马充饥,只等着清军终于破城而入的那一天,奋力拼杀,殉国了事,也可以搏得一个烈士的头衔。
可是不知道这位曾经纵横山西陕西,剿灭大批起义农民军,几乎让李自成性命难保,只得仓惶地带着十八骑仓皇逃入深山沟壑之间才得以保命的洪督师洪承畴,一世英名眼看就将毁于一旦,在深夜难寐之时,他可曾想到:如果本督师壮烈殉国,那么万岁自会悲痛不已,给他风光大祭,封妻荫子,抚恤优厚的。可是他手下那些将士们呢?谁会记得他们?他们将默默无闻地化作一串令人沉痛的数字而已,连尸骨都找不到,或者葬埋骨关外,不得魂归故里,不知道皇帝和朝廷重臣们有没有工夫为他们招魂?
这个时代永远不会缺少汉奸和“良禽择木而栖”者。终于在某一个可以成为梦魇的夜晚,在守城的明军将士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而来的清军袭击而紧绷着神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时,白天还口口声声城破之日愿意随督师一道殉国的守城副将夏成德变节投降,连夜引清军登城,饿得几乎拿不动刀枪的明军自然不是豺狼一般凶猛的清军的对手,很快一一溃败,没等天亮,清军就控制了所有城门,将大清的龙旗插在了杏山城早已被炮弹轰得千疮百孔的城头上。
人都饿着肚皮,马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要不然怎么连堂堂洪督师的坐骑都会关键时刻腿脚发软,来了个马失前蹄,将主人干净利落地掀翻在地呢?还不是肚里没草料?等洪承畴狼狈不堪地爬起身来时,就望见了正对着鼻尖的刀枪锋芒,还有即将看到白花花的赏银时贪婪和狂喜的目光,洪承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抽出腰刀自尽殉国,不料手还没摸到腰间,佩刀就被手脚利落的清军收缴了,他不由得拍了拍手掌上的尘土,苦笑一声:“什么‘天无绝人之路’?骗鬼去吧!”
几路大军得胜凯旋,最大的战俘洪承畴,被皇太极派人牢牢地看管起来,又怕这位铁骨铮铮的大明忠臣自尽,十足是费了无数脑力,派了多少个汉臣和文官前往劝降,统统都被洪承畴一顿大义凛然的痛斥外加有失名士风度之嫌的臭骂,个个灰溜溜地赶回来跪在皇太极面前,连连称“臣等无能,有辱使命,还望皇上治罪!”
皇太极不愧是老谋深算之辈,眼珠一转,就想出了一个祸... -->>
转眼间,五天过去,杏山大捷的消息传遍了盛京上下,朝野为之沸腾:原来自多尔衮返回前线,重掌帅印后,立即令三万军士抗起镐头铁锹,开往杏山周围方圆十几里内,只一昼夜间就掘出三道壕沟来,宽丈余,深八尺,将整座杏山城与塔山之间的联系切断,甚至断绝了杏山与外界联系的任何道路。此种手段,可谓狠辣异常。
果然不出预料,清军这一掘壕筑垣,断粮道的举动,立即引起明军将士一片恐慌,人人都有逃跑之心。他们携带的军粮不足三天食用,眼看就要陷入绝境。在这危险的时刻,洪承畴于当日晚,要求诸将拼力一战,并且慨然道:“解围在此一举!”但诸将意见很不一致,有的主张明日战,有的说今晚战,有的认为应缓战。严重的问题是缺粮,都想突围前往塔山得到给养后再战。大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派来的心腹张若麒也同意突围至塔山支粮。
望着平时个个趾高气扬,眼高于顶,此刻却面面相觑,垂头丧气的手下们,洪承畴无奈道:“如今我等粮断被困于此,应当明明白白地告诉手下将士,就算是继续守城也是一个死,不战则是束手待毙的死法。我今天已经做好决定,干脆孤注一掷算了,也许险中求胜也未尝不是一条生路,等明天天一亮,大家就过来听我的布置准备突围吧!”
谁知会议刚开完,胆小如鼠的大同总兵王朴乘天黑先自逃遁,而各将帅也跟着争相驰逃,沿海岸奔向塔山,马步兵大乱,自相蹂践,还没等清军杀过来,已经自我消耗了不少,一时间弓甲辎重等物遗弃遍野,十足的溃不成军,失败大逃亡。
早已严阵以待的清军从后面追击掩杀,事先埋伏在乳峰山,锦西等地的清军又在前面迎头痛击;多尔衮还派出数支清军分别到小凌河口西直抵海边阻截,算是彻底断绝了溃逃明军的归路。到了第二天黎明,只见明军到处落荒而逃,完全没了任何组织和整肃。只见弥山遍野,自杏山以南,沿海至塔山一路,遇到清军拦截厮杀后惶恐地奔入大海之中,溺死的浮尸不计其数,白白地喂了鲨鱼。
王朴、白广恩、唐通、马科等及五镇残兵都溃入塔山城,张若麒从小凌河口乘船由海上逃走向山海关。剩下曹变蛟、王廷臣两总兵和辽东巡抚丘民仰没有逃,撤入杏山城,与洪承畴同守孤城。
这些好不容易在大逃亡中保住了性命的明军们看到几乎漫山遍野都是八旗的人马,旗帜蔽日,就以为这规模庞大的阻截伏击他们的清军已经是主力,或者说是几乎倾巢出动,于是自作聪明地以为围困宁远的清军兵力已经被抽调了大部分,必然守卫薄弱,于是试图杀入重围,进入宁远城暂时躲避。如今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哪怕是饮鸠止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些狼狈不堪的兵士们也要幻想一下。
可惜他们遇上的是连史书中都赞扬“睿智绝人,倡谋出奇”的多尔衮,算是命里该绝。多尔衮料到从杏山溃逃而出的明兵必奔宁远,干脆连这个让明军残部病急乱投医的路子都给断了。随即派遣精兵分别埋伏在高桥大路和桑噶尔寨堡,这是通往宁远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里杀伤了大量逃离杏山的明兵。与此同时他策马急驰一个多时辰,迅速到高桥,指示多铎率军继续设伏兵。
二十六日,王朴,唐通等率残军出塔山,逃向宁远,遭清伏兵掩杀,几乎是全军覆灭,两人仅以身免,成了光杆司令。甚至惶急逃命之际,连兵符印信都扔下不管,为清军所得。短短几天工夫,歼灭明兵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人,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四匹、骆驼六十六峰,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被清军夹击,仓惶之间奔入大海而溺死者更是多得不可计数,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一片凄惨血腥的景象。
到此此役还没有算做终结,因为此时蓟辽督师洪承畴仍然带着几位忠心耿耿的部下和残存的万余兵士继续孤守着杏山城,虽然杏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推来红夷大炮自下而上地仰攻,成效却不怎么样。于是多尔衮下令集结将近五万兵马,将小小的杏山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步步缩小包围圈,以至于只要在杏山城头上一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颜色的满清旗帜迎风飘扬,几乎漫山遍野,遮天蔽日,这时给明军带来的心理恐慌也可想而知。
饱读[三国]的清军将帅们,来了个活学活用,把小说里曹刘大军对峙汉水时诸葛孔明的扰军之计都悉数使了出来。每天白天,就令士兵们不停地操练,造出巨大的声威和震撼效果;到了夜间,就隔三岔五地擂鼓吹号,这其中参杂了清军所独有的海螺号角之音,更是大大地达到了让弹尽粮绝的明军守兵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效果。
洪承畴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充耳不闻,但是这位铁骨铮铮,忠肝义胆的大明忠臣是绝对不会投降的,不管他的皇上还能不能派出援军来,哪怕连这一丝希望都宣告破灭之后,他仍然下令众军杀马充饥,只等着清军终于破城而入的那一天,奋力拼杀,殉国了事,也可以搏得一个烈士的头衔。
可是不知道这位曾经纵横山西陕西,剿灭大批起义农民军,几乎让李自成性命难保,只得仓惶地带着十八骑仓皇逃入深山沟壑之间才得以保命的洪督师洪承畴,一世英名眼看就将毁于一旦,在深夜难寐之时,他可曾想到:如果本督师壮烈殉国,那么万岁自会悲痛不已,给他风光大祭,封妻荫子,抚恤优厚的。可是他手下那些将士们呢?谁会记得他们?他们将默默无闻地化作一串令人沉痛的数字而已,连尸骨都找不到,或者葬埋骨关外,不得魂归故里,不知道皇帝和朝廷重臣们有没有工夫为他们招魂?
这个时代永远不会缺少汉奸和“良禽择木而栖”者。终于在某一个可以成为梦魇的夜晚,在守城的明军将士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而来的清军袭击而紧绷着神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时,白天还口口声声城破之日愿意随督师一道殉国的守城副将夏成德变节投降,连夜引清军登城,饿得几乎拿不动刀枪的明军自然不是豺狼一般凶猛的清军的对手,很快一一溃败,没等天亮,清军就控制了所有城门,将大清的龙旗插在了杏山城早已被炮弹轰得千疮百孔的城头上。
人都饿着肚皮,马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要不然怎么连堂堂洪督师的坐骑都会关键时刻腿脚发软,来了个马失前蹄,将主人干净利落地掀翻在地呢?还不是肚里没草料?等洪承畴狼狈不堪地爬起身来时,就望见了正对着鼻尖的刀枪锋芒,还有即将看到白花花的赏银时贪婪和狂喜的目光,洪承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抽出腰刀自尽殉国,不料手还没摸到腰间,佩刀就被手脚利落的清军收缴了,他不由得拍了拍手掌上的尘土,苦笑一声:“什么‘天无绝人之路’?骗鬼去吧!”
几路大军得胜凯旋,最大的战俘洪承畴,被皇太极派人牢牢地看管起来,又怕这位铁骨铮铮的大明忠臣自尽,十足是费了无数脑力,派了多少个汉臣和文官前往劝降,统统都被洪承畴一顿大义凛然的痛斥外加有失名士风度之嫌的臭骂,个个灰溜溜地赶回来跪在皇太极面前,连连称“臣等无能,有辱使命,还望皇上治罪!”
皇太极不愧是老谋深算之辈,眼珠一转,就想出了一个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