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山河不夜天[穿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入了夏, 骤雨来得急, 去得也快。
正式进了六月后, 天气一天比一天燥热。许是去年夏天下雨太多, 将今年份的凉爽都用光了, 今年的夏日格外酷热。勤政殿中, 四品官员们各个热得满头大汗, 偏偏他们身处皇宫, 乃是勤政殿政事堂的官, 必须注重仪容。所以哪怕热得浑身是汗,他们也不能宽衣解带,只能闷不吭声地忍着。
唐慎看完一本折子,思索再三,在折子的最末用绿色的笔写下两行小字。
把这本折子放进看完的那堆奏折里后, 唐慎又拿起一本折子。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认真看起来。
“大人们, 喝绿豆汤了。”
过了晌午, 十几个官差抬着一缸缸绿豆汤,进了屋子。
众官齐齐松了口气,开始喝绿豆汤。这绿豆汤中没放任何汤, 尝起来其实略苦, 可到了这时候, 有一碗绿豆汤解暑,已经是美味至极。
喝完绿豆汤,唐慎正要继续办差, 就见一个官差捧着托盘,将一叠奏折放到他的桌上。
官差道:“唐大人,遵徐相公令,今日起您主要便看西北来的军报。”
唐慎动作一顿,抬头道:“听徐相公令。”
到了晚上要下衙时,徐毖将唐慎喊过去,道:“今日西北军报看得如何了?”
唐慎微微低头,恭敬道:“下官以往看的多是各地官员呈报上京的折子,今日初看西北来的军报,一时还未适应。请相公放心,明日下官定能做得好些。”
徐毖笑道:“唐大人去过刺州,见过那条刺州官道。你也定然知道,修这三条官道的目的不仅仅是通商往来,更是军情储备。此事很多人都有猜测,你也不用意外。然而朝堂中的百官能猜测到一些端倪,辽人未尝不能。年初,辽人犯禁,一伙自称山匪的辽人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幽州城中,犯了命案。西北不容易,西北的军情更是重要。你要仔细看着。”
唐慎目光平静地看着地面,道:“是。”
离开勤政殿,唐慎回忆起今天自己看到的那些西北军报。
徐毖说的没错,今年西北的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不仅仅是幽州,从幽州往东,一路到刺州,都有辽人犯禁的倾向。
地方官员呈报上来的折子,大多是向皇帝说地方上发生的大事,甚至是官员们为了讨好皇帝,特意写上一封奏折,千里迢迢送过来拍马屁。
“但我如果看西北军报,此后便不再知晓地方上的事了。”
唐慎心中自有思绪。
不是说各地官员写的奏折都会送到唐慎这儿,让他看。但是现在他是彻彻底底一本折子都看不到了。
徐毖的行为让唐慎起了疑心,但当下他也想不出什么头绪。
没过几日,六月上旬右相王诠在早朝上呈报的那张折子,就显出了效果。
六月廿九,早朝时,紫宸殿中。
王诠再上前一步,道:“自先帝起,因大宋与辽国交战不断,军中粮饷需求甚多,故国库空虚已久。但开平十年,我大宋与辽国签订和平契约,自此十九年来,两国各自而治,互不相犯。百姓重税,因战乱起。如今天下太平,当有所改变。”
这话一落地,一人出声道:“王大人,此话不妥吧。虽说我大宋与辽国相安无事十九载,但每一年,辽人都虎视眈眈。辽人的狼子野心,世人皆知!若随便减少了军中粮饷,一旦有变,谁能承担?”
说话的是武官中的一个三品将军。
大宋的武官大多在各地守卫边疆,管理各地的军队。留在盛京的武官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但正是这些人,从来不围聚权臣的威势,哪怕是一个三品参将都敢和王诠叫板。
王诠也没生气,他闷哼一声,道:“赵将军,我何曾说过要克扣军中粮饷?”
赵将军:“咦,那你是什么意思?”
王诠不再理他,而是对赵辅作揖行礼,道:“臣请陛下,宣臣之赋改二十三条!”
赵辅幽幽地望着王诠,视线在百官丛中看了一圈。最后他挥挥手,道:“宣。”
大太监季福立刻走上前,拿出一本折子,大声宣读起来。
赋改二十三条!
十几日前,右相王诠就在早朝上说过这六个字,可直到如今,百官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王诠的税改从地方田税开始,由下而上,层层剥夺,最终将税改提升到氏族地主这一阶层。他竭力减少收税时繁琐的中间环节,甚至提出了直接将地方税收收取到中央,最终由中央统一调派的条则。
季福将这条赋改条则读出来后,朝野震惊。
放在过去,地方赋税确实也基本上都先交到中央,再从中央下发下去。但从没有人会做得这么彻底,这么细致!>
入了夏, 骤雨来得急, 去得也快。
正式进了六月后, 天气一天比一天燥热。许是去年夏天下雨太多, 将今年份的凉爽都用光了, 今年的夏日格外酷热。勤政殿中, 四品官员们各个热得满头大汗, 偏偏他们身处皇宫, 乃是勤政殿政事堂的官, 必须注重仪容。所以哪怕热得浑身是汗,他们也不能宽衣解带,只能闷不吭声地忍着。
唐慎看完一本折子,思索再三,在折子的最末用绿色的笔写下两行小字。
把这本折子放进看完的那堆奏折里后, 唐慎又拿起一本折子。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认真看起来。
“大人们, 喝绿豆汤了。”
过了晌午, 十几个官差抬着一缸缸绿豆汤,进了屋子。
众官齐齐松了口气,开始喝绿豆汤。这绿豆汤中没放任何汤, 尝起来其实略苦, 可到了这时候, 有一碗绿豆汤解暑,已经是美味至极。
喝完绿豆汤,唐慎正要继续办差, 就见一个官差捧着托盘,将一叠奏折放到他的桌上。
官差道:“唐大人,遵徐相公令,今日起您主要便看西北来的军报。”
唐慎动作一顿,抬头道:“听徐相公令。”
到了晚上要下衙时,徐毖将唐慎喊过去,道:“今日西北军报看得如何了?”
唐慎微微低头,恭敬道:“下官以往看的多是各地官员呈报上京的折子,今日初看西北来的军报,一时还未适应。请相公放心,明日下官定能做得好些。”
徐毖笑道:“唐大人去过刺州,见过那条刺州官道。你也定然知道,修这三条官道的目的不仅仅是通商往来,更是军情储备。此事很多人都有猜测,你也不用意外。然而朝堂中的百官能猜测到一些端倪,辽人未尝不能。年初,辽人犯禁,一伙自称山匪的辽人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幽州城中,犯了命案。西北不容易,西北的军情更是重要。你要仔细看着。”
唐慎目光平静地看着地面,道:“是。”
离开勤政殿,唐慎回忆起今天自己看到的那些西北军报。
徐毖说的没错,今年西北的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不仅仅是幽州,从幽州往东,一路到刺州,都有辽人犯禁的倾向。
地方官员呈报上来的折子,大多是向皇帝说地方上发生的大事,甚至是官员们为了讨好皇帝,特意写上一封奏折,千里迢迢送过来拍马屁。
“但我如果看西北军报,此后便不再知晓地方上的事了。”
唐慎心中自有思绪。
不是说各地官员写的奏折都会送到唐慎这儿,让他看。但是现在他是彻彻底底一本折子都看不到了。
徐毖的行为让唐慎起了疑心,但当下他也想不出什么头绪。
没过几日,六月上旬右相王诠在早朝上呈报的那张折子,就显出了效果。
六月廿九,早朝时,紫宸殿中。
王诠再上前一步,道:“自先帝起,因大宋与辽国交战不断,军中粮饷需求甚多,故国库空虚已久。但开平十年,我大宋与辽国签订和平契约,自此十九年来,两国各自而治,互不相犯。百姓重税,因战乱起。如今天下太平,当有所改变。”
这话一落地,一人出声道:“王大人,此话不妥吧。虽说我大宋与辽国相安无事十九载,但每一年,辽人都虎视眈眈。辽人的狼子野心,世人皆知!若随便减少了军中粮饷,一旦有变,谁能承担?”
说话的是武官中的一个三品将军。
大宋的武官大多在各地守卫边疆,管理各地的军队。留在盛京的武官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但正是这些人,从来不围聚权臣的威势,哪怕是一个三品参将都敢和王诠叫板。
王诠也没生气,他闷哼一声,道:“赵将军,我何曾说过要克扣军中粮饷?”
赵将军:“咦,那你是什么意思?”
王诠不再理他,而是对赵辅作揖行礼,道:“臣请陛下,宣臣之赋改二十三条!”
赵辅幽幽地望着王诠,视线在百官丛中看了一圈。最后他挥挥手,道:“宣。”
大太监季福立刻走上前,拿出一本折子,大声宣读起来。
赋改二十三条!
十几日前,右相王诠就在早朝上说过这六个字,可直到如今,百官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王诠的税改从地方田税开始,由下而上,层层剥夺,最终将税改提升到氏族地主这一阶层。他竭力减少收税时繁琐的中间环节,甚至提出了直接将地方税收收取到中央,最终由中央统一调派的条则。
季福将这条赋改条则读出来后,朝野震惊。
放在过去,地方赋税确实也基本上都先交到中央,再从中央下发下去。但从没有人会做得这么彻底,这么细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