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明末不求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崇祯十三年的除夕日前,北京城稍稍显得热闹了一点。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十三年间,满洲人已经四次毁坏边墙,纵兵入塞,其中三次直抵北京城下,燕都因此萧条了许多。
十一年的那次东虏入塞,宣大总督卢象升尚在父丧之中,便夺情带领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马勤王援京。可崇祯皇帝当时已有意同满洲人议和,辅臣杨嗣昌与监军太监高起潜,听出了崇祯的意思,便百般刁难卢象升。
巨鹿之战时,京营总兵王朴擅自将部队拉走,卢象升号称总督天下勤王兵马,但实际上可以控制的兵力只有杨国柱和虎大威两镇,一万多人而已。
用这样单薄的兵力,卢象升又怎么能抵抗得了满洲人呢?崇祯皇帝只当他是畏敌避战,便手诏“卢象升畏葸不前,实堪痛恨,着即褫去本兼各职,来京听勘”,要将卢象升从阵前抓回北京处置。
卢象升在巨鹿战死以后,更在崇祯心中坐实了他拥兵避战、畏敌如虎、坐实畿辅糜烂的罪名。尸体八十天不得收殓,死后哀荣一点都谈不上,反而被一些杨嗣昌的党羽,加以怯懦畏敌、虚报战功的种种罪名。
崇祯喜欢用一些自以为的“权术”对付朝臣,这之中只有杨嗣昌能得到他的全盘信任。今天正是宫中准备除夕的时候,宫人们都在忙碌。崇祯皇帝喜爱的宠妃田妃看天子在过年前,还在御案上批阅文书,便亲自端着一碗银耳羹,来劝他休息。
“皇爷……”田妃将玛瑙和翡翠装饰的银碗放到了御案上,但她没有直接劝崇祯停下笔来,只是用一种温柔的目光盯着天子。按照洪武帝制订的“祖宗法度”,后宫妃子,是不能对国事插上一句话的。
崇祯皇帝抓起一只汉玉小勺,舀了一勺银耳汤喝下。他年不过三十,可为着支撑这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已生出了许多白发,眼眶里充斥血丝,显是昨晚又忙碌到很晚了。
“文弱离开都下已有三个多月了吧?”崇祯问了田妃一句,天子心中时刻挂念的,还是与他“如鱼得水”的辅臣杨嗣昌。
他从御案后抽出一卷正黄描金云龙蜡笺缓缓展开,沾了些墨水,奋笔疾书写下一行字:盐梅今去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这是杨嗣昌出京督师前,天子赠给他的一首御制诗。皇帝派遣杨嗣昌出任督师以前,赐给了杨文弱尚方宝剑,还授予了他节制督抚镇以下一切文武的巨大权力。在杨嗣昌离开北京的那天,崇祯又赏赐了辅臣精金百两,做袍服用的大红丝衣料四套,斗牛衣一袭,赏功银四万两,银牌一千五百副,丝和排绢各五百匹,发给“督师辅臣”银印一颗,饷银五十万两。
天子很少有这么大方的时候,崇祯甚至还在平台践行时,亲执酒器,为杨嗣昌酌酒。他对杨嗣昌的寄望之高、用心之诚,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君臣可以比拟?
“剿贼成败,全系文弱一身。只是先生他离京这样久了,怎么还未闻捷报传来呢?”崇祯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因为坐的时间太久了,血气上涌,使得他摇晃了两下,没有站稳。周围的太监和宫人们都惊呼一声,十分紧张,只有秉笔太监王承恩不急不慢,将崇祯缓缓扶住。
崇祯脸色有些灰白,他一手搭在王承恩的手臂上,在书房中走动了两圈。田妃对边上的宫人使了一个眼色,马上便有人端上茶水。但崇祯只是用嘴唇轻轻地咂了一下,没有喝太多。
“最近连苏州和嘉兴一带的鱼米之乡,都遭了旱灾、蝗灾。四方有事,国库如洗,朕自登极以来,夙兴夜寐,不敢有一日的懈怠,罪在朕躬?”
王承恩看天子站得稳了,便慢慢松开手来,他本拿了一些奏疏和塘报,准备读给崇祯皇帝听。此时却先回答了皇帝的疑问,“陛下有匡国之志,可大臣都无御侮平乱的长才,谋之不臧,以国为戏。”
崇祯心中对王承恩的话很是受用,他不认为国势每况愈下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只觉得是群臣皆无用之人。但皇帝口头上还是否定了一句,“也并不都是如此,国家多故,股肱是倚,朕不能一人治天下。像杨嗣昌、陈新甲都颇具才识,是难得的人才。”
王承恩看天子心情似乎转好了一点,便取出一本陈新甲的奏疏,里面写的都是一些较好的消息,他问道:“皇上,大司马刚刚送来一份奏疏,通政司已经贴了黄了,陛下是否要看一眼?”
因为国势纷乱,每天送进宫来的各样文书越来越多。未免文书太多,省览不及,通政司每日便将收到的文书,先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
一般来说,紧急的军情密奏和塘报,是没有贴黄的。但陈新甲送来的这份奏疏,文字内容很长,里头有不少意义不大的水分,王承恩便还是让通政司贴黄后再给皇上看。这些贴黄标出重点的部分,都是陈新甲的得意手笔,从各个角度,吹捧了杨嗣昌出京督师以来的捷报战绩。
果然,崇祯先是看了两眼,继而便把奏疏捏在手中,又细细读了一遍。他灰白的一张脸上,浮起一阵红晕,喜不自胜,说道:“杨嗣昌真... -->>
崇祯十三年的除夕日前,北京城稍稍显得热闹了一点。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十三年间,满洲人已经四次毁坏边墙,纵兵入塞,其中三次直抵北京城下,燕都因此萧条了许多。
十一年的那次东虏入塞,宣大总督卢象升尚在父丧之中,便夺情带领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马勤王援京。可崇祯皇帝当时已有意同满洲人议和,辅臣杨嗣昌与监军太监高起潜,听出了崇祯的意思,便百般刁难卢象升。
巨鹿之战时,京营总兵王朴擅自将部队拉走,卢象升号称总督天下勤王兵马,但实际上可以控制的兵力只有杨国柱和虎大威两镇,一万多人而已。
用这样单薄的兵力,卢象升又怎么能抵抗得了满洲人呢?崇祯皇帝只当他是畏敌避战,便手诏“卢象升畏葸不前,实堪痛恨,着即褫去本兼各职,来京听勘”,要将卢象升从阵前抓回北京处置。
卢象升在巨鹿战死以后,更在崇祯心中坐实了他拥兵避战、畏敌如虎、坐实畿辅糜烂的罪名。尸体八十天不得收殓,死后哀荣一点都谈不上,反而被一些杨嗣昌的党羽,加以怯懦畏敌、虚报战功的种种罪名。
崇祯喜欢用一些自以为的“权术”对付朝臣,这之中只有杨嗣昌能得到他的全盘信任。今天正是宫中准备除夕的时候,宫人们都在忙碌。崇祯皇帝喜爱的宠妃田妃看天子在过年前,还在御案上批阅文书,便亲自端着一碗银耳羹,来劝他休息。
“皇爷……”田妃将玛瑙和翡翠装饰的银碗放到了御案上,但她没有直接劝崇祯停下笔来,只是用一种温柔的目光盯着天子。按照洪武帝制订的“祖宗法度”,后宫妃子,是不能对国事插上一句话的。
崇祯皇帝抓起一只汉玉小勺,舀了一勺银耳汤喝下。他年不过三十,可为着支撑这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已生出了许多白发,眼眶里充斥血丝,显是昨晚又忙碌到很晚了。
“文弱离开都下已有三个多月了吧?”崇祯问了田妃一句,天子心中时刻挂念的,还是与他“如鱼得水”的辅臣杨嗣昌。
他从御案后抽出一卷正黄描金云龙蜡笺缓缓展开,沾了些墨水,奋笔疾书写下一行字:盐梅今去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这是杨嗣昌出京督师前,天子赠给他的一首御制诗。皇帝派遣杨嗣昌出任督师以前,赐给了杨文弱尚方宝剑,还授予了他节制督抚镇以下一切文武的巨大权力。在杨嗣昌离开北京的那天,崇祯又赏赐了辅臣精金百两,做袍服用的大红丝衣料四套,斗牛衣一袭,赏功银四万两,银牌一千五百副,丝和排绢各五百匹,发给“督师辅臣”银印一颗,饷银五十万两。
天子很少有这么大方的时候,崇祯甚至还在平台践行时,亲执酒器,为杨嗣昌酌酒。他对杨嗣昌的寄望之高、用心之诚,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君臣可以比拟?
“剿贼成败,全系文弱一身。只是先生他离京这样久了,怎么还未闻捷报传来呢?”崇祯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因为坐的时间太久了,血气上涌,使得他摇晃了两下,没有站稳。周围的太监和宫人们都惊呼一声,十分紧张,只有秉笔太监王承恩不急不慢,将崇祯缓缓扶住。
崇祯脸色有些灰白,他一手搭在王承恩的手臂上,在书房中走动了两圈。田妃对边上的宫人使了一个眼色,马上便有人端上茶水。但崇祯只是用嘴唇轻轻地咂了一下,没有喝太多。
“最近连苏州和嘉兴一带的鱼米之乡,都遭了旱灾、蝗灾。四方有事,国库如洗,朕自登极以来,夙兴夜寐,不敢有一日的懈怠,罪在朕躬?”
王承恩看天子站得稳了,便慢慢松开手来,他本拿了一些奏疏和塘报,准备读给崇祯皇帝听。此时却先回答了皇帝的疑问,“陛下有匡国之志,可大臣都无御侮平乱的长才,谋之不臧,以国为戏。”
崇祯心中对王承恩的话很是受用,他不认为国势每况愈下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只觉得是群臣皆无用之人。但皇帝口头上还是否定了一句,“也并不都是如此,国家多故,股肱是倚,朕不能一人治天下。像杨嗣昌、陈新甲都颇具才识,是难得的人才。”
王承恩看天子心情似乎转好了一点,便取出一本陈新甲的奏疏,里面写的都是一些较好的消息,他问道:“皇上,大司马刚刚送来一份奏疏,通政司已经贴了黄了,陛下是否要看一眼?”
因为国势纷乱,每天送进宫来的各样文书越来越多。未免文书太多,省览不及,通政司每日便将收到的文书,先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
一般来说,紧急的军情密奏和塘报,是没有贴黄的。但陈新甲送来的这份奏疏,文字内容很长,里头有不少意义不大的水分,王承恩便还是让通政司贴黄后再给皇上看。这些贴黄标出重点的部分,都是陈新甲的得意手笔,从各个角度,吹捧了杨嗣昌出京督师以来的捷报战绩。
果然,崇祯先是看了两眼,继而便把奏疏捏在手中,又细细读了一遍。他灰白的一张脸上,浮起一阵红晕,喜不自胜,说道:“杨嗣昌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