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清山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中午再一次放饭,这一次是白米饭一大碗,四两重的红烧肉一块。名为红肉五花汤。
因为诗文初稿都有了着落,尽可以轻松下来,许庚身在舍区闲逛,那些握管沉吟的,愁眉苦思的,满面怆俗的不好去打扰,行到前面,有一块的号板已经拆了下来,笔墨也已经规整齐全,看卷袋中的卷子上已经有了墨迹,想来是已经完成初稿了。
看看举子,年纪在四十岁上下,很清矍的一张脸孔,双眸有神,便拱拱手:"想来三文一诗都已经有了?"
"喔,请教贵姓?"
"杨,请教台普是?"
两个人互相通了名姓,姓杨的举子叫杨维藩,字清林,广东人。
"这..."许庚身用手一指号舍墙上挂着个一个葫芦问道:"可是天之美禄?"
杨维藩一笑:"想来许兄也好此道?酒虽不多,尚可分润。"
"我也携得此物。"许庚身一拱手,会转到自己的号舍,取来酒食,又来到杨维藩的号舍中,两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号舍中,只能是在四尺宽的木板上盘膝对坐,勉强对饮。
"清林兄几次观场了?"
"三次了。此番若是再不中的话,就要与北闱绝缘了。"
"那,是作何打算呢?"许庚身又问:"是就大挑还是纳赀为郎?"
大挑是指三次科举不中的举人,年纪日增,生计艰难,必须求得一官半职,以俸禄养家的一条出路,由朝廷派王公大臣捡拔,百分之百的以貌取人。一等的以知县候补,二等的派充以县里的教官、训导或者教论。一概成为学老师,俗称叫豆腐官。清苦得紧,不过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免除省籍回避制度(就是本省人不能在本省做官的制度),教官不在这一限令之内,出路自然也就宽了。
如果不愿大挑,也可以捐赀为官——就如同许庚身一般的,遇到会试的年份,可以请假赴考。
不过杨维藩却是两样都不愿,"人生苦短,贵乎适意。命中无有官星,也不必强求。"他说:"家中总还有几亩薄田,里居课子,耕读传家,也不失为自处之道。"
许庚身人很热心,虽是初识,心中却也不以对方这种退让的态度为然,又极力劝他不必灰心,即使这一科失利,下一科一定要再来,他说:"...我看杨兄腹有诗书,劲气内敛,如果能够做县官,必是那等宽猛相济,能得民心的好官,但不论大挑或是捐班,分发到省之后,若无门路,补缺不易,看您中怀淡泊,必不是那等肯于钻营的,只有两榜出身,用为知县,又是遇缺即补的老虎班,方能畅行其志。因此,这一科如果落地南旋的话,下一科也还是要来的啊!"
"多谢星叔兄美意,科名虽有早晚,不过有了出身,岁月不饶人,不能用世,也无谓得很。"他说:"就如康熙三十八年,广东有个四十岁入学,六十岁为廪生,八十三岁成岁贡的老儒黄章,这一年已经年过百岁,还要北上入闱,入场时命他的曾孙持灯笼在前引导,上书'百岁观场';,虽是一段佳话,只是我怎么也不明白,这把年纪,又何苦像你、我这般局促场屋,吃这样一番辛苦?"
许庚身笑了起来,杨维藩的话让他也想起了一桩科场轶事,是说有个童生,恰好也姓童,便都尊称他为'老童';,七十余岁须发皆白的时候去应乡试,教官问他是第几次应试,回答是:"第一次。"
这样的答复让学政很意外,老童生自古皆有,而这样大的年岁却是第一次赴试倒还是第一回,便问他,这样大的年纪初次赴试,可有说法?
老童说,有的:"考试功夫需做到极致,确信有了把握而赴考才是正办。如果读了几篇诗文在肚子里就去赴考,便是侥幸而中,也与学问无关。童生是为了问心无愧,以至于不知老之将近。"
学政听完笑了:"既然如此,试做破题如何?"
破题是一种很特殊,而且很古怪的命题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题面文字破解开来,视题面长短而定,大约题面较长的,则容易一些;题面短的则要从字句之间为人忽略之处着手。其中最难的称为'截搭题';,就是从四书中各自挑选不同范围的一句,加以破解。因为这样的题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所以很少会出现。
而这一次,这位学政给老童出的,就是这样一道截搭题,分别是选择了四书中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天命谓之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童老朗声答道:"道本乎天,家修而廷献也。"
(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前面的一句包含了《大学》和《中庸》的精髓,而参考后面的两句:'学而时习之';是为在家中苦修,修成之后,献艺于朝廷,也正是孟子见梁惠王的本意。)
那学政大为佩服,当下免去了老童的考试,直接录取为秀才。
两个人娓娓而谈,不觉时间已过,许庚身也忘记了自己要劝他不可消极的原意,两个人从科场故事说到文字得失,人才消长,各自的见解颇多契合之处,自然而然的一见如故,结为好友。
*** *** *** ***
一场考罢,学子出场,卷子被收拢上来,交由十八房考官先看,有佳作的,立刻就会推荐上堂,拿给四位主考大人看。在主考来说,却不能遽尔决断,因为还不知道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考卷是怎么样的。
而在房考看来,第一场好,后面两场也必不至坏,若果真有杰出文字,往往当场坚持要求做出定夺,这样叫做'力荐';,久而久之,便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在第一场考罢,卷子经过誊录生誊录之后,送进内帘门,主考邀集十八房考官聚饮,然后从中各自抽出一两卷,彼此皆大欢喜,谁也不再啰嗦。
之后,几位主考再仔细检阅,合意的卷子,副主考批一个'取';字,正主考批一个'中';字。即便是这样,也不能证明举人(这是对应顺天府乡试而言)、贡士已经到手,因为还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差错出现——例如犯了御讳,圣讳,抬头应该三抬的,误成了单抬或者双抬,或者有诗韵诗中有失粘出韵等等,这些都是要黜落的过错。
而名单已经排定,再要重新推排,时间上也不允许。若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由正主考焚香告天,从落卷中挑选一本来补位——所谓的场中莫论文,就是指这种不测的机遇或者变化而言的。
至于所谓的单抬、双抬、三抬,大约的解释一下:古代的文字书写方式与今天不同,是竖行的,第一行书写格式是在纸上的开篇段落上空两格,这是为了在文字中有需要用到'陛下';、'御制、';'上论';等文字时,要另起一行,并且要高出文字两格,以示敬重之意。
和皇帝间接相关的,例如:'神京';、'殿廷';,则是要空出一格来写,名为单抬;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文字中出现的内容高于皇帝,例如:'皇太后';、'太上皇帝';、'列祖列宗';,若是遇到这样的字句,便应该出格书写,名为三抬。这都是极大的忌讳,万万不能有半点闪失的。
而许庚身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策问题还好,誊写试贴诗题时,大约是时间太紧或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诗中最后一句:"...皇图宏万里,"因为诗文中有用到'皇';字,这一句照例是要双抬书写的,他却忘记了!
这样的错漏根本容不到他再有机会入场做二、三场的考试,蓝榜贴出,他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科又一次枉抛心力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
中午再一次放饭,这一次是白米饭一大碗,四两重的红烧肉一块。名为红肉五花汤。
因为诗文初稿都有了着落,尽可以轻松下来,许庚身在舍区闲逛,那些握管沉吟的,愁眉苦思的,满面怆俗的不好去打扰,行到前面,有一块的号板已经拆了下来,笔墨也已经规整齐全,看卷袋中的卷子上已经有了墨迹,想来是已经完成初稿了。
看看举子,年纪在四十岁上下,很清矍的一张脸孔,双眸有神,便拱拱手:"想来三文一诗都已经有了?"
"喔,请教贵姓?"
"杨,请教台普是?"
两个人互相通了名姓,姓杨的举子叫杨维藩,字清林,广东人。
"这..."许庚身用手一指号舍墙上挂着个一个葫芦问道:"可是天之美禄?"
杨维藩一笑:"想来许兄也好此道?酒虽不多,尚可分润。"
"我也携得此物。"许庚身一拱手,会转到自己的号舍,取来酒食,又来到杨维藩的号舍中,两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号舍中,只能是在四尺宽的木板上盘膝对坐,勉强对饮。
"清林兄几次观场了?"
"三次了。此番若是再不中的话,就要与北闱绝缘了。"
"那,是作何打算呢?"许庚身又问:"是就大挑还是纳赀为郎?"
大挑是指三次科举不中的举人,年纪日增,生计艰难,必须求得一官半职,以俸禄养家的一条出路,由朝廷派王公大臣捡拔,百分之百的以貌取人。一等的以知县候补,二等的派充以县里的教官、训导或者教论。一概成为学老师,俗称叫豆腐官。清苦得紧,不过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免除省籍回避制度(就是本省人不能在本省做官的制度),教官不在这一限令之内,出路自然也就宽了。
如果不愿大挑,也可以捐赀为官——就如同许庚身一般的,遇到会试的年份,可以请假赴考。
不过杨维藩却是两样都不愿,"人生苦短,贵乎适意。命中无有官星,也不必强求。"他说:"家中总还有几亩薄田,里居课子,耕读传家,也不失为自处之道。"
许庚身人很热心,虽是初识,心中却也不以对方这种退让的态度为然,又极力劝他不必灰心,即使这一科失利,下一科一定要再来,他说:"...我看杨兄腹有诗书,劲气内敛,如果能够做县官,必是那等宽猛相济,能得民心的好官,但不论大挑或是捐班,分发到省之后,若无门路,补缺不易,看您中怀淡泊,必不是那等肯于钻营的,只有两榜出身,用为知县,又是遇缺即补的老虎班,方能畅行其志。因此,这一科如果落地南旋的话,下一科也还是要来的啊!"
"多谢星叔兄美意,科名虽有早晚,不过有了出身,岁月不饶人,不能用世,也无谓得很。"他说:"就如康熙三十八年,广东有个四十岁入学,六十岁为廪生,八十三岁成岁贡的老儒黄章,这一年已经年过百岁,还要北上入闱,入场时命他的曾孙持灯笼在前引导,上书'百岁观场';,虽是一段佳话,只是我怎么也不明白,这把年纪,又何苦像你、我这般局促场屋,吃这样一番辛苦?"
许庚身笑了起来,杨维藩的话让他也想起了一桩科场轶事,是说有个童生,恰好也姓童,便都尊称他为'老童';,七十余岁须发皆白的时候去应乡试,教官问他是第几次应试,回答是:"第一次。"
这样的答复让学政很意外,老童生自古皆有,而这样大的年岁却是第一次赴试倒还是第一回,便问他,这样大的年纪初次赴试,可有说法?
老童说,有的:"考试功夫需做到极致,确信有了把握而赴考才是正办。如果读了几篇诗文在肚子里就去赴考,便是侥幸而中,也与学问无关。童生是为了问心无愧,以至于不知老之将近。"
学政听完笑了:"既然如此,试做破题如何?"
破题是一种很特殊,而且很古怪的命题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题面文字破解开来,视题面长短而定,大约题面较长的,则容易一些;题面短的则要从字句之间为人忽略之处着手。其中最难的称为'截搭题';,就是从四书中各自挑选不同范围的一句,加以破解。因为这样的题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所以很少会出现。
而这一次,这位学政给老童出的,就是这样一道截搭题,分别是选择了四书中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天命谓之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童老朗声答道:"道本乎天,家修而廷献也。"
(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前面的一句包含了《大学》和《中庸》的精髓,而参考后面的两句:'学而时习之';是为在家中苦修,修成之后,献艺于朝廷,也正是孟子见梁惠王的本意。)
那学政大为佩服,当下免去了老童的考试,直接录取为秀才。
两个人娓娓而谈,不觉时间已过,许庚身也忘记了自己要劝他不可消极的原意,两个人从科场故事说到文字得失,人才消长,各自的见解颇多契合之处,自然而然的一见如故,结为好友。
*** *** *** ***
一场考罢,学子出场,卷子被收拢上来,交由十八房考官先看,有佳作的,立刻就会推荐上堂,拿给四位主考大人看。在主考来说,却不能遽尔决断,因为还不知道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考卷是怎么样的。
而在房考看来,第一场好,后面两场也必不至坏,若果真有杰出文字,往往当场坚持要求做出定夺,这样叫做'力荐';,久而久之,便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在第一场考罢,卷子经过誊录生誊录之后,送进内帘门,主考邀集十八房考官聚饮,然后从中各自抽出一两卷,彼此皆大欢喜,谁也不再啰嗦。
之后,几位主考再仔细检阅,合意的卷子,副主考批一个'取';字,正主考批一个'中';字。即便是这样,也不能证明举人(这是对应顺天府乡试而言)、贡士已经到手,因为还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差错出现——例如犯了御讳,圣讳,抬头应该三抬的,误成了单抬或者双抬,或者有诗韵诗中有失粘出韵等等,这些都是要黜落的过错。
而名单已经排定,再要重新推排,时间上也不允许。若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由正主考焚香告天,从落卷中挑选一本来补位——所谓的场中莫论文,就是指这种不测的机遇或者变化而言的。
至于所谓的单抬、双抬、三抬,大约的解释一下:古代的文字书写方式与今天不同,是竖行的,第一行书写格式是在纸上的开篇段落上空两格,这是为了在文字中有需要用到'陛下';、'御制、';'上论';等文字时,要另起一行,并且要高出文字两格,以示敬重之意。
和皇帝间接相关的,例如:'神京';、'殿廷';,则是要空出一格来写,名为单抬;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文字中出现的内容高于皇帝,例如:'皇太后';、'太上皇帝';、'列祖列宗';,若是遇到这样的字句,便应该出格书写,名为三抬。这都是极大的忌讳,万万不能有半点闪失的。
而许庚身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策问题还好,誊写试贴诗题时,大约是时间太紧或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诗中最后一句:"...皇图宏万里,"因为诗文中有用到'皇';字,这一句照例是要双抬书写的,他却忘记了!
这样的错漏根本容不到他再有机会入场做二、三场的考试,蓝榜贴出,他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科又一次枉抛心力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