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三国之蜀汉复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待长安朝廷和地方上都已经适应了大汉现在即将一统天下的情况,刘寻打算开始举行第二次科举。
之前两年的休养生息,加上今年的几个月大战,已经有将近三年过去了。之前,由于刘寻打下了雍州和陇西,又消灭士族,为了治理好国家,把绝大部分的储备人才都选了出来,安排在各个岗位上。现在,由于大汉打下的地盘更多了,这些人才都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了作用。
于是,刚好各地的治理人才不够,刚好刘寻开办学堂、培养寒门和百姓子弟前前后后已经有四五年了,新一轮的人才已经成长出来了。就再开一次科举吧。
之前,其实已经开过两次县试和一次郡级别的了。这些储备人才,也给了一些待遇,以待后用了。
这一次再开科举,将是县试、郡试、殿试都有,将再一次把人才聚集起来,投放到新占领的地方去。
刘寻开了朝会,跟群臣们说了这个决定。群臣在刘寻的带领下,已经很接受刘寻的理念了,自然是同意科举的。
只是有一些大臣提出了一点改良的意见而已。
一名大臣出列提议道:“皇上,科举之事,是国家的伦才大殿,的确重要。可是微臣以为,还没有重要到每一次都要皇上亲自主持的地步。这样的话,会把科举的规格提高到太高的地步。甚至于多年功劳苦劳,不如一次科举。微臣以为,应当指派一位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就足以显示出科举的重要了。”
刘寻想了一下,回忆了一下自己对于唐宋明清科举的残缺不全的记忆,好像的确是有皇帝指派一名大臣主持,然后皇帝只在最后的殿试中露个面。如果皇帝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亲自考核。如果没兴趣,派一名德高望重的大臣代替自己考核就行了。
于是刘寻就问:“各位爱卿怎么看?”
诸位大臣都说应该是这样。尤其是之前,刘寻只是蜀汉之主,就有一个益州,虽然也是皇帝,但是偏安一隅,还没有太过尊贵。眼下大汉即将一统天下,刘寻的身份地位,将会极大地增高。完全可以跟秦皇汉武相比,就不能每次都主持科举这种事儿了。否则太掉价了,整个形象都不好。
刘寻就同意道:“很好。由于科举制度刚刚确立,为了防止心怀不轨之人破坏,所以朕亲自主持。朕亲自主持的次数,就定为三次。从第四次开始,朕将指派一名三公九卿级别的大臣主持。朕,只负责进行最后的殿试。”
众位大臣都跪下叩拜道:“皇上圣明。”
随后,有人提出了对于防止徇私舞弊的方法,有人提出了给考中学子的具体待遇,有人说出了考中学子分配官位的最初标准等等。刘寻和众位大臣一一讨论,去掉不好的,留下有益的,完善不足的。
直到天色快黑,众位大臣连中午饭都在皇宫里吃的,才把这些讨论好。包括第二次科举所用的更加详细的规则。
>
待长安朝廷和地方上都已经适应了大汉现在即将一统天下的情况,刘寻打算开始举行第二次科举。
之前两年的休养生息,加上今年的几个月大战,已经有将近三年过去了。之前,由于刘寻打下了雍州和陇西,又消灭士族,为了治理好国家,把绝大部分的储备人才都选了出来,安排在各个岗位上。现在,由于大汉打下的地盘更多了,这些人才都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了作用。
于是,刚好各地的治理人才不够,刚好刘寻开办学堂、培养寒门和百姓子弟前前后后已经有四五年了,新一轮的人才已经成长出来了。就再开一次科举吧。
之前,其实已经开过两次县试和一次郡级别的了。这些储备人才,也给了一些待遇,以待后用了。
这一次再开科举,将是县试、郡试、殿试都有,将再一次把人才聚集起来,投放到新占领的地方去。
刘寻开了朝会,跟群臣们说了这个决定。群臣在刘寻的带领下,已经很接受刘寻的理念了,自然是同意科举的。
只是有一些大臣提出了一点改良的意见而已。
一名大臣出列提议道:“皇上,科举之事,是国家的伦才大殿,的确重要。可是微臣以为,还没有重要到每一次都要皇上亲自主持的地步。这样的话,会把科举的规格提高到太高的地步。甚至于多年功劳苦劳,不如一次科举。微臣以为,应当指派一位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就足以显示出科举的重要了。”
刘寻想了一下,回忆了一下自己对于唐宋明清科举的残缺不全的记忆,好像的确是有皇帝指派一名大臣主持,然后皇帝只在最后的殿试中露个面。如果皇帝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亲自考核。如果没兴趣,派一名德高望重的大臣代替自己考核就行了。
于是刘寻就问:“各位爱卿怎么看?”
诸位大臣都说应该是这样。尤其是之前,刘寻只是蜀汉之主,就有一个益州,虽然也是皇帝,但是偏安一隅,还没有太过尊贵。眼下大汉即将一统天下,刘寻的身份地位,将会极大地增高。完全可以跟秦皇汉武相比,就不能每次都主持科举这种事儿了。否则太掉价了,整个形象都不好。
刘寻就同意道:“很好。由于科举制度刚刚确立,为了防止心怀不轨之人破坏,所以朕亲自主持。朕亲自主持的次数,就定为三次。从第四次开始,朕将指派一名三公九卿级别的大臣主持。朕,只负责进行最后的殿试。”
众位大臣都跪下叩拜道:“皇上圣明。”
随后,有人提出了对于防止徇私舞弊的方法,有人提出了给考中学子的具体待遇,有人说出了考中学子分配官位的最初标准等等。刘寻和众位大臣一一讨论,去掉不好的,留下有益的,完善不足的。
直到天色快黑,众位大臣连中午饭都在皇宫里吃的,才把这些讨论好。包括第二次科举所用的更加详细的规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