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晚餐 (1/2)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工程人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工程人生
第一卷
第三十三章 晚餐
从有铜钱以来,为了方便大家使用和携带,铜钱皆是方孔圆钱,为的是能够串起来,所以一串小钱也叫一吊,也可以称之为一贯,一贯大约是一千枚铜钱,唐宋时期各不相同。
因为自古以来每个人对钱的追求不同,所以很多文人墨客在各自的作品中都有过对这种铜钱的描述,比方“孔方兄”,比方“铜臭味”,比方“腰缠万贯”。
描述有褒有贬。
而到了近代或者现代,不知道从哪个时期开始,这社会上有那么一撮人,开始崇拜金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金主义,这本也无可厚非的。
但是其引申出来一种思想叫做人要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主张人的行为模式去符合铜钱的形状,以求达到某种契合,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唯心的东西,姑且称之为磁场,方便和“孔方兄”之间达成某种沟通,产生相互吸引的效果,最终达成“腰缠万贯”的终极目的。
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这些人所推崇的“外圆内方”到底要得还是要不得。
外圆:为人外在表现出来要圆滑处世,精通世故,成熟精明,老成持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是这一撮人的代表思想。
内方:内心时刻保持本色,心中有原则有道德有尺度有善念,绝不做有违国法家规,世理道德的事,但具体这一撮人做没做到,无人可知。
这些人觉得“外圆内方”是人在社会中应当具备的品质,外圆能保证在复杂的社会中不被欺骗,顺利与各种人打交道,内方又能保证自身人格特色和优良品质,少受外界不良影响。
这真的只是一个美好而荒谬的设想,绝无实现的可能。
这就这部分人对“外圆内方”的解释,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成为一种所谓流行思潮,更被包装为一种终极的人生哲学。
根据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看起来也像那么一回事,但其实是错误的,这种思想根本站不住脚。
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它揭示,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根据矛盾规律,事物既是运动和发展的,也是时刻斗争的,那么必定对立双方会交替占据上风,所以“外圆内方”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根本达不到那种内在和外在的平衡。
无论从外而内,或是从内而外,外圆最终必定导致内圆,内方最终必定导致外方,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最终结果,不服来辩!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最早出现的是“外方内圆”这个词汇,而不是“外圆内方”。
1936年,爱国学者黄炎培第四子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父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这就是黄炎培的“32字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这里所说的“圆”,大抵指的是“灵活性”,绝不是指圆滑、狡黠,而是一种圆通、宽厚、融通,是与人为善,是随机应变;
所以“圆滑”绝不能成为一种处事原则,更非某些人所吹捧既要保持与人相处的“圆滑”,又要守住内心的“方正”那种终极的人生境界。
很多人吹捧“圆滑”,吹捧“左右逢源”,吹捧“八面玲珑”,其实更多的是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想做而又做不到的期望或臆想,亦或是对自身某种不齿行为的包装和粉饰,实在是不可取也不可学。
方就是方,圆就是圆,做人嘛,非圆即方,绝不可能又方又圆的。
你见那工地上四四方方的砖头,一无是处是吧,但修房建屋,还必须得用它,方对方,正对正,棱角碰棱角,最终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那圆滚滚的石头,滑不溜秋的,哼哼,观赏把玩一下可也,做基础和砌墙嘛,是万没可能的。
所以嘛,做人做事,方正一点,保持点棱角,并不是过错,却是难得的品质!
-------------------------------------
道路尽头是一个三层小院,屋前屋后全部都硬化成了水泥地,因为厚度都是按照县乡道20公分控制的,所以上车是没问题的。
停好车,两人下来,屋前屋后已经有了很多人,屋后摆了有十几二十张桌子,也张开了大排档那种简易伸缩的帐篷式的遮风挡雨的伞,林云一直搞不明白这个东西,到底该叫帐篷还是该叫伞。
屋前的父老乡亲,有林云认识的不认识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因为林老二常年在家的原因,大多都是认识林老二的,从相貌也大抵能推断出一起的该是林老大,也就是林云。
无论认识不认识,挨着打招呼,寒暄,诉说一下当年,该递烟的递烟,该叫长辈的叫长辈,不过这些六七十岁的大多都是平辈,因为林云的辈分高,反倒是一些小屁孩一个劲的喊林云爷爷,大公之类的。
林云心想,这下可找到自己老成的原因了,就是让这帮人叫的,过寿的人是林云老爹的其中一个哥哥,也就是林云的伯伯,不过客家人是不这样叫的,叫爷,排行第几就叫几爷,单字,不是双字,双字就是爷爷辈了,不是伯伯叔叔这辈了。
我们忙碌,我们奔波,我们背井离乡的讨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了自己的出处,我们更不能忘了本,客家人在我国也算是一个相对较大的群体了,分布也比较广泛,不过四川不太多,历代以来,客家人都是到处迁徙,早就忘了最早的发源地了,所以叫客家人。
林云就是客家人,而家乡的这些老的少的大多只知道自己是湖广填四川来的,而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客家人的后裔,其实都是汉族,没有必要这样那样的区分,但知道了就不应该忘记,这是我们的传统,至少它能解释我们从哪里来。
因为颠沛流离,所以客家人都团结,宗族观念比较强,这是印刻在血脉里边的。
林云好不容易在外边应付完这一大波中老年兄弟姐妹及其后辈,和林老二进得屋来。
给二爷二娘打过招呼,各自递上在老二车上用红包装起来的孝敬钱。
过八十大寿的也是二爷,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再说过大寿,或六百或八百的孝敬钱还是要的,这也是传统,再加上这么大一个家族,都是自谋生路式的讨生活,也没有谁混了一官半职什么的,所以些许礼金并不违规,这也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什么可说的。
陪着二老说了会话,林云就出门自己找节目去了,其实林老二早就跑了,不知道去哪里了。
来到屋后,到处桌上都坐着人聊天,估计开饭还得等上一会儿,林云就四处找比较熟悉的表姐表兄,堂姐堂兄,聊天叙旧拉家常。
为什么没有妹妹弟弟这些呢,还真没有,因为林云的老爹是他们那一辈儿兄弟姐妹中最小的,所以到了林云这一辈,除了林老二,就没有了比林云还小的了。
聊天嘛,无非是最近怎么样,工作呀,生活呀,婚姻呀,七嘴八舌的,有点让林云疲于招架。
早知道拿个手机随便往哪个地方一猫,等吃饭好了,非要自己凑上去找这个罪受,自然免不了耳根受罪。
其实也是无可厚非,都是兄弟姐妹,自然都是关心这些的,但大家翻过去复过来都是这几句,再好的话也觉得腻了,但你还就得陪着笑脸受着,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就嘿嘿嘿,这是林云的原则。
陆陆续续的有人来,亲朋好友,本乡本土的乡里乡亲,各自的圈子各自的兄弟哥们儿,或沾亲带故的儿时玩伴。
总算是解脱了,因为有认识的,所以有了脱离苦海的理由,林云远远的赶忙迎上去,递烟聊天,年轻人之间聊天就不会触及到某些尴尬的问题,对林云来说要好应付得多。
年轻人之间没那么多拘束,都是一些儿时的玩伴,或沾亲或带故,无非是相互问一下最近哪里发财,问的人笑眯眯的,答的也是刻意低调式的据实回答,然后问的说,可以呀,混不错呀,再然后答的人,一般吧,哪里比得上你老兄之类的套路。
然后就是相互吹捧或各自故作神秘的透露一下点自认得意的生活和工作,然后又是一阵相互吹捧,这就是我们的社交方式,庸俗,但却是极其有效的沟通。
这也是林云喜欢的社交方式,因为多少能相互的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还能打发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聊着聊着天就快黑了,然后房前屋后的灯也亮起来了。
主角们也回来了,林云二爷的三个儿子也陆续回来了,因为这是正寿的头一天晚上,除了自己家人,来都是一些相对比较亲密的朋友和本乡本土乡里乡亲。
和几个堂兄打了招呼,其实这几个堂兄里边,有一个林云和林老二都比较畏惧的人,也算不上畏惧,大抵是相当于敬畏这样的意味,那时候两兄弟叛逆期一天惹是生非的时候也是挨了这个堂兄不少的骂,而林云大学毕业实习那会儿也是在堂兄的建筑公司,所有从内心里还是很尊敬这个堂兄的。
而这个堂兄呢,本就是白手起家,一步一个脚印,从工人慢慢混到今天好几千万身家,也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了,十里八乡的也都知道。
这是时代赋予这些人的机会,这些人身上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九十年代有那么一批或大字不识,或识字不多的人凭着踏实肯干,敢打敢拼,逐渐的积累了一部分财富,并紧随时代逐渐的把身上的暴发户标签扒了下来,走上了正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而大部分的却因为其暴发户的不持久本质逐渐的泯与众人之了。
而林云的这个堂兄,就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总,也是某地方房企的股东之一,人要发家致富,必定要有远超常人的本事,不然是很难从普通人之中脱颖而出的,这是规律。
傻子可做老板,因为其可以从父辈哪里继承,但傻子没有办法白手起家去成为老板,因为本身做人智商就不合格,更不用说去白手起家做老板了。
对绝大多数成功的老板来说,其智商和情商都有较高... -->>
工程人生
第一卷
第三十三章 晚餐
从有铜钱以来,为了方便大家使用和携带,铜钱皆是方孔圆钱,为的是能够串起来,所以一串小钱也叫一吊,也可以称之为一贯,一贯大约是一千枚铜钱,唐宋时期各不相同。
因为自古以来每个人对钱的追求不同,所以很多文人墨客在各自的作品中都有过对这种铜钱的描述,比方“孔方兄”,比方“铜臭味”,比方“腰缠万贯”。
描述有褒有贬。
而到了近代或者现代,不知道从哪个时期开始,这社会上有那么一撮人,开始崇拜金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金主义,这本也无可厚非的。
但是其引申出来一种思想叫做人要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主张人的行为模式去符合铜钱的形状,以求达到某种契合,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唯心的东西,姑且称之为磁场,方便和“孔方兄”之间达成某种沟通,产生相互吸引的效果,最终达成“腰缠万贯”的终极目的。
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这些人所推崇的“外圆内方”到底要得还是要不得。
外圆:为人外在表现出来要圆滑处世,精通世故,成熟精明,老成持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是这一撮人的代表思想。
内方:内心时刻保持本色,心中有原则有道德有尺度有善念,绝不做有违国法家规,世理道德的事,但具体这一撮人做没做到,无人可知。
这些人觉得“外圆内方”是人在社会中应当具备的品质,外圆能保证在复杂的社会中不被欺骗,顺利与各种人打交道,内方又能保证自身人格特色和优良品质,少受外界不良影响。
这真的只是一个美好而荒谬的设想,绝无实现的可能。
这就这部分人对“外圆内方”的解释,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成为一种所谓流行思潮,更被包装为一种终极的人生哲学。
根据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看起来也像那么一回事,但其实是错误的,这种思想根本站不住脚。
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它揭示,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根据矛盾规律,事物既是运动和发展的,也是时刻斗争的,那么必定对立双方会交替占据上风,所以“外圆内方”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根本达不到那种内在和外在的平衡。
无论从外而内,或是从内而外,外圆最终必定导致内圆,内方最终必定导致外方,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最终结果,不服来辩!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最早出现的是“外方内圆”这个词汇,而不是“外圆内方”。
1936年,爱国学者黄炎培第四子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父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这就是黄炎培的“32字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这里所说的“圆”,大抵指的是“灵活性”,绝不是指圆滑、狡黠,而是一种圆通、宽厚、融通,是与人为善,是随机应变;
所以“圆滑”绝不能成为一种处事原则,更非某些人所吹捧既要保持与人相处的“圆滑”,又要守住内心的“方正”那种终极的人生境界。
很多人吹捧“圆滑”,吹捧“左右逢源”,吹捧“八面玲珑”,其实更多的是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想做而又做不到的期望或臆想,亦或是对自身某种不齿行为的包装和粉饰,实在是不可取也不可学。
方就是方,圆就是圆,做人嘛,非圆即方,绝不可能又方又圆的。
你见那工地上四四方方的砖头,一无是处是吧,但修房建屋,还必须得用它,方对方,正对正,棱角碰棱角,最终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那圆滚滚的石头,滑不溜秋的,哼哼,观赏把玩一下可也,做基础和砌墙嘛,是万没可能的。
所以嘛,做人做事,方正一点,保持点棱角,并不是过错,却是难得的品质!
-------------------------------------
道路尽头是一个三层小院,屋前屋后全部都硬化成了水泥地,因为厚度都是按照县乡道20公分控制的,所以上车是没问题的。
停好车,两人下来,屋前屋后已经有了很多人,屋后摆了有十几二十张桌子,也张开了大排档那种简易伸缩的帐篷式的遮风挡雨的伞,林云一直搞不明白这个东西,到底该叫帐篷还是该叫伞。
屋前的父老乡亲,有林云认识的不认识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因为林老二常年在家的原因,大多都是认识林老二的,从相貌也大抵能推断出一起的该是林老大,也就是林云。
无论认识不认识,挨着打招呼,寒暄,诉说一下当年,该递烟的递烟,该叫长辈的叫长辈,不过这些六七十岁的大多都是平辈,因为林云的辈分高,反倒是一些小屁孩一个劲的喊林云爷爷,大公之类的。
林云心想,这下可找到自己老成的原因了,就是让这帮人叫的,过寿的人是林云老爹的其中一个哥哥,也就是林云的伯伯,不过客家人是不这样叫的,叫爷,排行第几就叫几爷,单字,不是双字,双字就是爷爷辈了,不是伯伯叔叔这辈了。
我们忙碌,我们奔波,我们背井离乡的讨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了自己的出处,我们更不能忘了本,客家人在我国也算是一个相对较大的群体了,分布也比较广泛,不过四川不太多,历代以来,客家人都是到处迁徙,早就忘了最早的发源地了,所以叫客家人。
林云就是客家人,而家乡的这些老的少的大多只知道自己是湖广填四川来的,而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客家人的后裔,其实都是汉族,没有必要这样那样的区分,但知道了就不应该忘记,这是我们的传统,至少它能解释我们从哪里来。
因为颠沛流离,所以客家人都团结,宗族观念比较强,这是印刻在血脉里边的。
林云好不容易在外边应付完这一大波中老年兄弟姐妹及其后辈,和林老二进得屋来。
给二爷二娘打过招呼,各自递上在老二车上用红包装起来的孝敬钱。
过八十大寿的也是二爷,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再说过大寿,或六百或八百的孝敬钱还是要的,这也是传统,再加上这么大一个家族,都是自谋生路式的讨生活,也没有谁混了一官半职什么的,所以些许礼金并不违规,这也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什么可说的。
陪着二老说了会话,林云就出门自己找节目去了,其实林老二早就跑了,不知道去哪里了。
来到屋后,到处桌上都坐着人聊天,估计开饭还得等上一会儿,林云就四处找比较熟悉的表姐表兄,堂姐堂兄,聊天叙旧拉家常。
为什么没有妹妹弟弟这些呢,还真没有,因为林云的老爹是他们那一辈儿兄弟姐妹中最小的,所以到了林云这一辈,除了林老二,就没有了比林云还小的了。
聊天嘛,无非是最近怎么样,工作呀,生活呀,婚姻呀,七嘴八舌的,有点让林云疲于招架。
早知道拿个手机随便往哪个地方一猫,等吃饭好了,非要自己凑上去找这个罪受,自然免不了耳根受罪。
其实也是无可厚非,都是兄弟姐妹,自然都是关心这些的,但大家翻过去复过来都是这几句,再好的话也觉得腻了,但你还就得陪着笑脸受着,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就嘿嘿嘿,这是林云的原则。
陆陆续续的有人来,亲朋好友,本乡本土的乡里乡亲,各自的圈子各自的兄弟哥们儿,或沾亲带故的儿时玩伴。
总算是解脱了,因为有认识的,所以有了脱离苦海的理由,林云远远的赶忙迎上去,递烟聊天,年轻人之间聊天就不会触及到某些尴尬的问题,对林云来说要好应付得多。
年轻人之间没那么多拘束,都是一些儿时的玩伴,或沾亲或带故,无非是相互问一下最近哪里发财,问的人笑眯眯的,答的也是刻意低调式的据实回答,然后问的说,可以呀,混不错呀,再然后答的人,一般吧,哪里比得上你老兄之类的套路。
然后就是相互吹捧或各自故作神秘的透露一下点自认得意的生活和工作,然后又是一阵相互吹捧,这就是我们的社交方式,庸俗,但却是极其有效的沟通。
这也是林云喜欢的社交方式,因为多少能相互的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还能打发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聊着聊着天就快黑了,然后房前屋后的灯也亮起来了。
主角们也回来了,林云二爷的三个儿子也陆续回来了,因为这是正寿的头一天晚上,除了自己家人,来都是一些相对比较亲密的朋友和本乡本土乡里乡亲。
和几个堂兄打了招呼,其实这几个堂兄里边,有一个林云和林老二都比较畏惧的人,也算不上畏惧,大抵是相当于敬畏这样的意味,那时候两兄弟叛逆期一天惹是生非的时候也是挨了这个堂兄不少的骂,而林云大学毕业实习那会儿也是在堂兄的建筑公司,所有从内心里还是很尊敬这个堂兄的。
而这个堂兄呢,本就是白手起家,一步一个脚印,从工人慢慢混到今天好几千万身家,也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了,十里八乡的也都知道。
这是时代赋予这些人的机会,这些人身上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九十年代有那么一批或大字不识,或识字不多的人凭着踏实肯干,敢打敢拼,逐渐的积累了一部分财富,并紧随时代逐渐的把身上的暴发户标签扒了下来,走上了正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而大部分的却因为其暴发户的不持久本质逐渐的泯与众人之了。
而林云的这个堂兄,就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总,也是某地方房企的股东之一,人要发家致富,必定要有远超常人的本事,不然是很难从普通人之中脱颖而出的,这是规律。
傻子可做老板,因为其可以从父辈哪里继承,但傻子没有办法白手起家去成为老板,因为本身做人智商就不合格,更不用说去白手起家做老板了。
对绝大多数成功的老板来说,其智商和情商都有较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