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十年沉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部分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1643年,叶尼塞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时,布里亚特人已经是贝加尔湖地区的“主人”了。库尔巴特绘制了贝加尔湖及注入河流的平面图,这是历史上对贝加尔湖的第一次直观描述。不久后,大司祭阿瓦库姆在生活记录中也描述了贝加尔湖,1655年,他在流放途中经过了贝加尔湖的一些地方。
1729年,彼得大帝派德国人达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亚,他对贝加尔湖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20世纪初,学者们绘制出了贝加尔湖的第一张全图,并测量了湖深。1977年,苏联学者使用深水考察仪“派西斯”对贝加尔湖进行了考察,湖里的许多秘密在考察仪的探照灯下“曝光”了,此前一些被怀疑存在的东西也从黑暗的湖里“走”了出来,这件事当时轰动一时。迄今为止,没有仪器能探测贝加尔湖湖底,湖的最深处并不是1637米,现还无法探测。
贝加尔湖的寓意,有三个各不相同的答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情景写真地图版》的解释是“富饶的湖泊”;《彩图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则这样记叙:当地的布里亚特人称之为“贝加尔—达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而《世界奇景探胜录》的文字却是:“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1300年前住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贝加尔湖一词来源于古肃慎语(满语)“贝海儿湖”,中国汉朝时候称其为“北海”,英文“baykal”一词为汉语音译,俄语称之为“bauka激”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激”(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根据布里亚特人的传说,贝加尔湖称为“贝加尔达拉伊”意为“自然的海”。
贝加尔湖最早出现在书面记载中是在公元前110年前,中国汉代的一个官员在其札记中称贝加尔湖为“北海”,这可能是贝加尔湖俄语名称的起源。关于贝加尔湖名称来源还有一种简单解释:突厥人称贝加尔湖为“富裕之湖”,突厥族语“富裕之湖”逐渐演化成俄语的“贝加尔湖”。我国汉代称之为“柏海”,元代称之为“菊海”,18世纪初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哈儿湖”。蒙古人称之为“□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早期沙俄殖民者亦称之为“圣海”。
有336条河流注入贝加尔湖,主要是色楞格河,但只有一条河——安加拉河从湖泊流出。在冬季,湖水冻结至1米以上的深度,历时4~5个月。但是,湖内深处的温度一直保持不变,约3.5c。
常年测量结果表明,贝加尔湖湖水的最大透明度达到40.22米,这个数值在全世界仅略低于日本的摩周湖而位居第二。透明度高的原因首先在于它深邃的湖盆。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其湖盆的平均深度为730米,因此,尽管湖面常会出现高度4米以上的风浪,但距湖面10米以下的水体却是一片宁静。
大量的端足类动物使贝加尔湖具有“自体净化”功能。他们能够分解水藻,分解动物尸体,是维持湖水清澈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此外,贝加尔湖属于贫营养湖,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低,藻类植物的密度也比较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贝加尔湖的湖水才显得那么晶莹剔透。科学家在对湖水取样分析后认为,按照相关标准,贝加尔湖水属于水质最好的一类水,只需滤去水中的浮游生物,就可以直接饮用。
世界最深湖泊,最深处达1,620米(5,314呎)。长636公里(395哩),平均宽48公里(30哩),面积31,500平方公里(12,200平方哩)。湖水容量23.6万亿立方米(5,500立方哩),约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1/5。有336条大小溪河注入,最大的是色楞格(selenga)河、巴尔古津(barguzin)河、上安加拉(upperangara)河、图尔卡(turka)河和斯涅日纳雅(snezhnaya)河。
其总蓄水量23.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地表不冻淡水资源总量的1/5,据说,贝加尔湖的淡水够人类喝100年。
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冬季气温,平均为-38c,确实很冷,不过每年1~5月,湖面封冻,放出潜热,已减轻了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冻,大量吸热,降低了炎热程度,因而有人说,贝加尔湖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对湖滨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一年之中,尽管贝加尔湖面有5个月结起60厘米厚的冰,但阳光却能够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中形成“温室效应”,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为其它各类水生动物提供了食物,促进了它们的发育生长。据水下自动测温计测定,冬季贝加尔湖的底部水温至少有-4.4c,比湖的表面水温高。贝加尔湖可调节湖滨的大陆性气
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部分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1643年,叶尼塞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时,布里亚特人已经是贝加尔湖地区的“主人”了。库尔巴特绘制了贝加尔湖及注入河流的平面图,这是历史上对贝加尔湖的第一次直观描述。不久后,大司祭阿瓦库姆在生活记录中也描述了贝加尔湖,1655年,他在流放途中经过了贝加尔湖的一些地方。
1729年,彼得大帝派德国人达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亚,他对贝加尔湖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20世纪初,学者们绘制出了贝加尔湖的第一张全图,并测量了湖深。1977年,苏联学者使用深水考察仪“派西斯”对贝加尔湖进行了考察,湖里的许多秘密在考察仪的探照灯下“曝光”了,此前一些被怀疑存在的东西也从黑暗的湖里“走”了出来,这件事当时轰动一时。迄今为止,没有仪器能探测贝加尔湖湖底,湖的最深处并不是1637米,现还无法探测。
贝加尔湖的寓意,有三个各不相同的答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情景写真地图版》的解释是“富饶的湖泊”;《彩图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则这样记叙:当地的布里亚特人称之为“贝加尔—达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而《世界奇景探胜录》的文字却是:“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1300年前住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贝加尔湖一词来源于古肃慎语(满语)“贝海儿湖”,中国汉朝时候称其为“北海”,英文“baykal”一词为汉语音译,俄语称之为“bauka激”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激”(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根据布里亚特人的传说,贝加尔湖称为“贝加尔达拉伊”意为“自然的海”。
贝加尔湖最早出现在书面记载中是在公元前110年前,中国汉代的一个官员在其札记中称贝加尔湖为“北海”,这可能是贝加尔湖俄语名称的起源。关于贝加尔湖名称来源还有一种简单解释:突厥人称贝加尔湖为“富裕之湖”,突厥族语“富裕之湖”逐渐演化成俄语的“贝加尔湖”。我国汉代称之为“柏海”,元代称之为“菊海”,18世纪初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哈儿湖”。蒙古人称之为“□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早期沙俄殖民者亦称之为“圣海”。
有336条河流注入贝加尔湖,主要是色楞格河,但只有一条河——安加拉河从湖泊流出。在冬季,湖水冻结至1米以上的深度,历时4~5个月。但是,湖内深处的温度一直保持不变,约3.5c。
常年测量结果表明,贝加尔湖湖水的最大透明度达到40.22米,这个数值在全世界仅略低于日本的摩周湖而位居第二。透明度高的原因首先在于它深邃的湖盆。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其湖盆的平均深度为730米,因此,尽管湖面常会出现高度4米以上的风浪,但距湖面10米以下的水体却是一片宁静。
大量的端足类动物使贝加尔湖具有“自体净化”功能。他们能够分解水藻,分解动物尸体,是维持湖水清澈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此外,贝加尔湖属于贫营养湖,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低,藻类植物的密度也比较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贝加尔湖的湖水才显得那么晶莹剔透。科学家在对湖水取样分析后认为,按照相关标准,贝加尔湖水属于水质最好的一类水,只需滤去水中的浮游生物,就可以直接饮用。
世界最深湖泊,最深处达1,620米(5,314呎)。长636公里(395哩),平均宽48公里(30哩),面积31,500平方公里(12,200平方哩)。湖水容量23.6万亿立方米(5,500立方哩),约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1/5。有336条大小溪河注入,最大的是色楞格(selenga)河、巴尔古津(barguzin)河、上安加拉(upperangara)河、图尔卡(turka)河和斯涅日纳雅(snezhnaya)河。
其总蓄水量23.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地表不冻淡水资源总量的1/5,据说,贝加尔湖的淡水够人类喝100年。
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冬季气温,平均为-38c,确实很冷,不过每年1~5月,湖面封冻,放出潜热,已减轻了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冻,大量吸热,降低了炎热程度,因而有人说,贝加尔湖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对湖滨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一年之中,尽管贝加尔湖面有5个月结起60厘米厚的冰,但阳光却能够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中形成“温室效应”,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为其它各类水生动物提供了食物,促进了它们的发育生长。据水下自动测温计测定,冬季贝加尔湖的底部水温至少有-4.4c,比湖的表面水温高。贝加尔湖可调节湖滨的大陆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