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体育与科学(硬核章节) (2/2)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追寻博尔特的脚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控制好,反而会降速。
陈:所以那是你身体出现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就是你想快但快不起来,这个“想要加速”的结果是步幅变大了,而不是速度提高了。所谓的“冲刺”,并不是跑速提高了,而是步幅加大,反而丢失了前摆加速的机会,还因无效腾空的产生,影响了成绩的有效发挥。就像你的偶像博尔特,他的后程速度下降值比较低,能量的利用率其实是很合理的。
吴:对,就像我这样的百米后陈型选手,其实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是没必要过多的拉大自己的步幅去压线的,那样反而会降速。所以在那次之后我的100米压线幅度就没有那么大了,反而是200米的最后三步会刻意的去拉到极限步幅,因为200米最后你的步频肯定会下降的,你的速度本身就降到一定的程度了,这时候拉大步幅,完全的把身体前倾去压线反而会有好效果。
陈:就比如你在燕京世锦赛男子200米决赛上绝杀加特林?
吴:对!
3、训练中“量”与“强度”的关系探讨
陈:从苏黎世回来应该有很长一段假期,这次休假回燕京之后,就要进入冬训了,是吗?
吴:对。所以教练们都要我好好的休息,因为我今天确实参加了太多比赛了,尤其是燕京世锦赛跑了8枪,这个对我的身体负担是很大的。比如9月20多号的苏州全锦赛我就没有去参加,谢震叶和培猛哥都去了。就是因为之前有刘翊大哥的例子,包括炳天哥他09年也参加了特别多的比赛,拿了11块金牌,结果因伤休息了好久,一直到亚运会选拔赛才回归。
陈:现在很多国际田联的签约运动员,在一个年度里,高强度参加二三十次比赛的运动员好像不少?明显没有了传统训练学教科书里,大周期理论的那种时间安排。
吴:不会吧?一个运动员,比如霉国的罗杰斯,我是跟他有过交流的,他的参赛频率是很高的,但应该也不带二十场。
陈:那可能是我们的数据有误。我们回到话题,早先的苏联训练学,建立了按年度划分的训练期、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的周期理论,今天的竞赛实践中,已经突破了。对于一个运动员而言,他需要在高水准的经济环境里才能保持技术状态,对吧?然而大周期理论,以年度为周期的划分原则,与当今竞技比赛的频繁度,以及巅峰较量的竞技环境如何适应?比如你们在时间较长的冬训中,有没有比赛强度的成绩测试?
吴:有测试,但很少。我们正常跑150米、300米都是会手记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结束后也会适当的测试60米、100米,但我们不会为了想要知道自己的真实实力而去模拟比赛的环境,然后测试,这个是不符合冬训规律的。
陈:你们冬训,是不是类似长跑训练中,教练员惯常的一个说法,他们认为冬训是一种【积累】,吧冬训叫做【吃量】?
吴:对,就是吃量。运动员冬训的吃量是有周期的,比如从冬训开始,我们吃量大概是两个月左右。两个月后就开始转化,要把跑量转化为速度,比如我们可能第一个星期100米跑13秒,然后慢慢的减减减,减到11秒这样,差不多两个月就结束,不再吃量了。训练计划进入【转化】,比如之前跑8个或者6个100米(指每个训练单元),转化为4个或者3个。你的速度也要开始变了,开始达到最大速度的80%——90%,到10秒5、10秒2,这样慢慢转化。
陈:明白了,就是这样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变化,一个训练单元跑得次数减少,要求运动员上速度(吴子义点头)。有一个例子,日苯短跑运动员桐生相秀,他的训练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你突破10秒之后。所以他不停地给自己加量,除了教练给他自己制定的训练计划之外,他自己还自觉地拼命练。但结果就是他明明在赛季初的时候超风速跑出过9秒87,但世锦赛却连国内选拔赛都没有出线。就是训练不仅没有奏效,反而产生了副作用。
吴:他太急了,他年纪也不大很年轻,没必要这么拼。我觉得他现在最好还是先把硬实力稳固在10秒10以内比较好,没必要跟我较劲。我不受伤他不可能跑过我的。
陈:你现在一个单元是多长时间?
吴:如果只练速度的话,大概两个半小时左右,如果是力量+速度,要四个小时左右,分出上下午。
陈:那么你在这两个半小时的训练里跑不跑100米,跑几个100米?
吴:每天的训练单元不一样,有时候跑100米,也会跑60、80、120、150,还有300,因为要练200嘛,我需要练速耐。
......
陈:我们这次谈了许多短跑训练与比赛中的问题,子义,你以自己在训练中和比赛的切身感受,直接呈现了运动情景中的问题真实性,对这次运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叙事性的实践论证与学科专业研究,构成了互证关系。这对体育学作为人的运动行为研究,具有新方法论的意义。谢谢子义!
吴:谢谢陈老师,有机会去金陵训练或者比赛,我再约陈老师。
控制好,反而会降速。
陈:所以那是你身体出现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就是你想快但快不起来,这个“想要加速”的结果是步幅变大了,而不是速度提高了。所谓的“冲刺”,并不是跑速提高了,而是步幅加大,反而丢失了前摆加速的机会,还因无效腾空的产生,影响了成绩的有效发挥。就像你的偶像博尔特,他的后程速度下降值比较低,能量的利用率其实是很合理的。
吴:对,就像我这样的百米后陈型选手,其实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是没必要过多的拉大自己的步幅去压线的,那样反而会降速。所以在那次之后我的100米压线幅度就没有那么大了,反而是200米的最后三步会刻意的去拉到极限步幅,因为200米最后你的步频肯定会下降的,你的速度本身就降到一定的程度了,这时候拉大步幅,完全的把身体前倾去压线反而会有好效果。
陈:就比如你在燕京世锦赛男子200米决赛上绝杀加特林?
吴:对!
3、训练中“量”与“强度”的关系探讨
陈:从苏黎世回来应该有很长一段假期,这次休假回燕京之后,就要进入冬训了,是吗?
吴:对。所以教练们都要我好好的休息,因为我今天确实参加了太多比赛了,尤其是燕京世锦赛跑了8枪,这个对我的身体负担是很大的。比如9月20多号的苏州全锦赛我就没有去参加,谢震叶和培猛哥都去了。就是因为之前有刘翊大哥的例子,包括炳天哥他09年也参加了特别多的比赛,拿了11块金牌,结果因伤休息了好久,一直到亚运会选拔赛才回归。
陈:现在很多国际田联的签约运动员,在一个年度里,高强度参加二三十次比赛的运动员好像不少?明显没有了传统训练学教科书里,大周期理论的那种时间安排。
吴:不会吧?一个运动员,比如霉国的罗杰斯,我是跟他有过交流的,他的参赛频率是很高的,但应该也不带二十场。
陈:那可能是我们的数据有误。我们回到话题,早先的苏联训练学,建立了按年度划分的训练期、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的周期理论,今天的竞赛实践中,已经突破了。对于一个运动员而言,他需要在高水准的经济环境里才能保持技术状态,对吧?然而大周期理论,以年度为周期的划分原则,与当今竞技比赛的频繁度,以及巅峰较量的竞技环境如何适应?比如你们在时间较长的冬训中,有没有比赛强度的成绩测试?
吴:有测试,但很少。我们正常跑150米、300米都是会手记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结束后也会适当的测试60米、100米,但我们不会为了想要知道自己的真实实力而去模拟比赛的环境,然后测试,这个是不符合冬训规律的。
陈:你们冬训,是不是类似长跑训练中,教练员惯常的一个说法,他们认为冬训是一种【积累】,吧冬训叫做【吃量】?
吴:对,就是吃量。运动员冬训的吃量是有周期的,比如从冬训开始,我们吃量大概是两个月左右。两个月后就开始转化,要把跑量转化为速度,比如我们可能第一个星期100米跑13秒,然后慢慢的减减减,减到11秒这样,差不多两个月就结束,不再吃量了。训练计划进入【转化】,比如之前跑8个或者6个100米(指每个训练单元),转化为4个或者3个。你的速度也要开始变了,开始达到最大速度的80%——90%,到10秒5、10秒2,这样慢慢转化。
陈:明白了,就是这样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变化,一个训练单元跑得次数减少,要求运动员上速度(吴子义点头)。有一个例子,日苯短跑运动员桐生相秀,他的训练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你突破10秒之后。所以他不停地给自己加量,除了教练给他自己制定的训练计划之外,他自己还自觉地拼命练。但结果就是他明明在赛季初的时候超风速跑出过9秒87,但世锦赛却连国内选拔赛都没有出线。就是训练不仅没有奏效,反而产生了副作用。
吴:他太急了,他年纪也不大很年轻,没必要这么拼。我觉得他现在最好还是先把硬实力稳固在10秒10以内比较好,没必要跟我较劲。我不受伤他不可能跑过我的。
陈:你现在一个单元是多长时间?
吴:如果只练速度的话,大概两个半小时左右,如果是力量+速度,要四个小时左右,分出上下午。
陈:那么你在这两个半小时的训练里跑不跑100米,跑几个100米?
吴:每天的训练单元不一样,有时候跑100米,也会跑60、80、120、150,还有300,因为要练200嘛,我需要练速耐。
......
陈:我们这次谈了许多短跑训练与比赛中的问题,子义,你以自己在训练中和比赛的切身感受,直接呈现了运动情景中的问题真实性,对这次运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叙事性的实践论证与学科专业研究,构成了互证关系。这对体育学作为人的运动行为研究,具有新方法论的意义。谢谢子义!
吴:谢谢陈老师,有机会去金陵训练或者比赛,我再约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