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事已至此,是谁投告的都无所谓了,先把事情处理妥当,让陛下满意才是最关键的。另外,烦请令郎盯紧了宫内的情况。”胡惟庸又嘱咐了朱亮祖几句,便起身送客了。
“陛下是如何知情的呢?”返回书房的胡惟庸坐在椅子上继续琢磨,他认为此事极大可能还是朱元璋授意的。
春和宫内,朱标坐在书房之中看奏折。不接见官员的时候,他还是习惯待在春和宫,自在些。一份大都督府的奏报上说,大将军徐达已到了山西境内,派遣都督蓝玉先为先锋,出雁门。蓝玉率军进至野马川,与胡骑相遇,明军得胜。
西路军冯宗异等兵至兰州,傅友德先率骁骑五千直趋西凉,遇北元骑兵,战而胜之。东路军李文忠兵自北平出居庸关,第一战在白海,大获全胜,继续向开平挺进。
朱标看了奏报,心中叹息。虽然以奏报看来,三路北征旗开得胜,形势喜人。可是最终却是两路败北,西路大胜,明军谨守大同、北平一线,洪武五年内再无动作,兵戈偃息。由于收缩防守,元兵在长城以外,肆无忌惮,那里的百姓苦不堪言。
战事远在千里之外,朱标没办法具体指挥,他曾想私下给魏国公和曹国公去信,劝一劝以小心谨慎为上。然,徐李二人沙场宿将,经验丰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岂会把朱标的话放在心上。
“尽人事听天命,这件事还得让老朱出马,能不能见效,就看领兵之人对形势的判断了。至于理由嘛,外甥打灯笼——照旧。”
打定了主意,朱标便赶往乾清宫的御书房。此事不宜再拖,等蓝玉在土剌河击败王保保,大军进至岭北,就是遭遇大败之时。
可还没等朱标开口,朱元璋先说了话。
“先前你说的中都问题,咱已让韩国公前往处理了,正赶上他也该返回中都去监工,顺便的事儿。至于营建事宜,还是照旧吧。”
“父皇圣明。”朱标没多说什么。从朱元璋的一番处置来看,基本思想就是淮西内部处理妥当给朝廷百姓一个交待。如今战事频仍,淮西集团是大明的中坚力量,不能擅动。
大明开国三十六功臣,除了战死沙场的之外,善终的并不多,其中翘楚当属中山侯(后封爵信国公)的汤和。那么说,如此多人都确实是罪大恶极、存心谋逆?别说后来人难以相信,恐怕朱元璋自己也不是全信,谁忠谁奸他心中一清二楚,办完事儿之后可能也有后悔。
纵观历史各代,哪有儿勋臣贵戚、公侯高官全都遵纪守法?有权有势,难免放纵,特别是在开朝之初,凭借与当时皇帝的特殊关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付贪赃枉法,全部杀尽是绝无可能的。历史上的老朱,有感觉年少时被贪官污吏欺压,眼见百姓活不下去,于是开国之后制定严刑厉法,对贪污腐败绝不姑息。特别是几个大案,如空印案、胡惟庸逆案,可谓大开杀戒,株连无数,搞得官员人人自危,上朝之前先安排后事。
可结果如何呢,有明一代,官员贪污之风盛行,明末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基于堵不如疏的原则,朱标从一开始就没有斩尽杀绝的意思。对于那些跟随老朱打天下的叔叔伯伯们,他的原则是保护好、约束住。当然,对于带头闹事的刺头儿,那就不好意思了,杀一儆百也是必要的。
“事已至此,是谁投告的都无所谓了,先把事情处理妥当,让陛下满意才是最关键的。另外,烦请令郎盯紧了宫内的情况。”胡惟庸又嘱咐了朱亮祖几句,便起身送客了。
“陛下是如何知情的呢?”返回书房的胡惟庸坐在椅子上继续琢磨,他认为此事极大可能还是朱元璋授意的。
春和宫内,朱标坐在书房之中看奏折。不接见官员的时候,他还是习惯待在春和宫,自在些。一份大都督府的奏报上说,大将军徐达已到了山西境内,派遣都督蓝玉先为先锋,出雁门。蓝玉率军进至野马川,与胡骑相遇,明军得胜。
西路军冯宗异等兵至兰州,傅友德先率骁骑五千直趋西凉,遇北元骑兵,战而胜之。东路军李文忠兵自北平出居庸关,第一战在白海,大获全胜,继续向开平挺进。
朱标看了奏报,心中叹息。虽然以奏报看来,三路北征旗开得胜,形势喜人。可是最终却是两路败北,西路大胜,明军谨守大同、北平一线,洪武五年内再无动作,兵戈偃息。由于收缩防守,元兵在长城以外,肆无忌惮,那里的百姓苦不堪言。
战事远在千里之外,朱标没办法具体指挥,他曾想私下给魏国公和曹国公去信,劝一劝以小心谨慎为上。然,徐李二人沙场宿将,经验丰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岂会把朱标的话放在心上。
“尽人事听天命,这件事还得让老朱出马,能不能见效,就看领兵之人对形势的判断了。至于理由嘛,外甥打灯笼——照旧。”
打定了主意,朱标便赶往乾清宫的御书房。此事不宜再拖,等蓝玉在土剌河击败王保保,大军进至岭北,就是遭遇大败之时。
可还没等朱标开口,朱元璋先说了话。
“先前你说的中都问题,咱已让韩国公前往处理了,正赶上他也该返回中都去监工,顺便的事儿。至于营建事宜,还是照旧吧。”
“父皇圣明。”朱标没多说什么。从朱元璋的一番处置来看,基本思想就是淮西内部处理妥当给朝廷百姓一个交待。如今战事频仍,淮西集团是大明的中坚力量,不能擅动。
大明开国三十六功臣,除了战死沙场的之外,善终的并不多,其中翘楚当属中山侯(后封爵信国公)的汤和。那么说,如此多人都确实是罪大恶极、存心谋逆?别说后来人难以相信,恐怕朱元璋自己也不是全信,谁忠谁奸他心中一清二楚,办完事儿之后可能也有后悔。
纵观历史各代,哪有儿勋臣贵戚、公侯高官全都遵纪守法?有权有势,难免放纵,特别是在开朝之初,凭借与当时皇帝的特殊关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付贪赃枉法,全部杀尽是绝无可能的。历史上的老朱,有感觉年少时被贪官污吏欺压,眼见百姓活不下去,于是开国之后制定严刑厉法,对贪污腐败绝不姑息。特别是几个大案,如空印案、胡惟庸逆案,可谓大开杀戒,株连无数,搞得官员人人自危,上朝之前先安排后事。
可结果如何呢,有明一代,官员贪污之风盛行,明末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基于堵不如疏的原则,朱标从一开始就没有斩尽杀绝的意思。对于那些跟随老朱打天下的叔叔伯伯们,他的原则是保护好、约束住。当然,对于带头闹事的刺头儿,那就不好意思了,杀一儆百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