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春秋我为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黄池邑内大兴盟会,乌烟瘴气喧嚣尘上。这场大戏在吹拉弹唱十余日后终于消停了,邑外的济水河边,随着诸侯车船的远去,再度恢复了一片宁静盎然。
这一日午后,天气清爽怡人,一位常服单衣的青年士人手持钓竿,坐在水边一堆杂草乱石堆里。他似是在钓鱼,时不时手腕轻轻一抖,水里的鱼饵也跟着动,过了一会,浮在水面那鹅毛管制成的鱼漂便一沉一沉的,似是有鱼上钩。
但士人似乎不为鱼而来,对此无动于衷,依然闭着眼睛像是睡着了,就这么一动不动地静静坐着,以至于瘦小的蜻蜓也将他当做泥塑木雕,放肆地飞到青色的帻巾上停歇。
“子舆,子舆!”直到岸上响起一阵呼唤,蜻蜓才惊慌地飞离,青年也才睁开眼睛,收了钓竿,那竿上的钩,居然是直的……
“子舆,原来你在这。”来的是位华服少年,十四五岁年纪,与青年十分熟悉。
他走近后,指着青年的直钩大笑道:“汝又在此用直钩钓鱼,难道是想学太公望,钓一位周文王上来?”
青年腼腆地笑了笑,对少年一拜,用很慢很慢的语速说道:“君子不要笑话,参愚鲁,不敢与太公望相提并论,而且这世上唯一的明主就在黄池,麾下自有能臣将相,参派不上用场。在此闲坐,只是想正心、诚意、修身而已。”
青年名叫曾参,鲁国东武城人,他的父亲正是孔子的大弟子曾点。而来寻他的少年,则是赵侯无恤的长子,鲁国幕府大将军赵操。
这两个地位天渊之别的年轻人,又是如何凑到一块的呢?
曾参生于周王匄十五年,如今已经二十一岁了,他年少时跟着曾点在中都邑长大,与路过的赵无恤还曾有一面之缘。在中都的那几年,他开始随父亲学诗书,虽然天资比不上颜回等天才,被认为木讷愚鲁,却十分好学,常伏案苦读,被孔丘大加称赞。
年纪稍大后,曾点跟着孔子周游诸侯,曾参就留在家中侍奉母亲,他躬耕于曲阜郊外,一次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恰巧赵操在鲁国群臣陪伴下出游,见到了这一幕,便让他上车躲避雨雪。
当日在车上寥寥几句话,曾参的质外慧中给赵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孤零零一个人在鲁国,也没有同龄人做朋友,于是往后的宴饮,常召曾参赴会。
这之后曾点归国,让曾参去替自己服侍孔子,曾参从父亲而离开鲁国,在叶地一呆就是数年,期间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儒学真传。直到三年前,因为曾点去世,曾参拜别孔子,回乡守孝,孝期刚结束,赵操便召他做了教授诗书的老师。
别看曾参年轻,但他在学问造诣上已经不亚于孔子的几位入室弟子,更难得的是,他因为成长于赵氏统治下的鲁国,耳渲目染,有了些不一样的感触。他觉得赵无恤在中都说过的“修齐治平”格外亲切,于是将其与孔子教授的东西结合,整合成了“八目”,也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这套理论已经从赵无恤个人的志向,被曾参改造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
这是孔门之学与赵学的首度结合,有趣的是作为赵无恤的儿子,赵操也对这一套赵皮儒骨的理论很感冒,近几年他好儒学,多半是受曾参的影响。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遇到有想不明白的事情,赵操也常会请教曾参,这次黄池之会,他也将曾参带上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二人本就不是话多的人,若是无事常常一天无话,各自看各自的书。曾参虽然知道今日赵操被赵侯唤去,肯定是有大事,但既然他不说,他也不问。赵操也从侍从手里接过鱼杆,坐在不远处陪着曾参垂钓。
可因为心里有事,赵操无法集中注意力,鱼刚咬饵他就提钓杆,总钓不到鱼,顿时有些气不过,又因屁股坐疼了,手脚动了动,有小石子踢落水中,水里的鱼都被赶跑了。
“不钓了!”赵操发现今天的那些事情一直在胸里到处乱撞,自己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遂扔了鱼竿,让侍从走远些别让人过来。
他则坐到曾参旁边,正色对他说道:“子舆,有件事我要问问你,希望你能替我分忧。”
曾参道:“君子请说。”
赵操想了想,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最后终于叹了口气:“我的鲁国大将军之印,被父亲收走了!”
 ... -->>
黄池邑内大兴盟会,乌烟瘴气喧嚣尘上。这场大戏在吹拉弹唱十余日后终于消停了,邑外的济水河边,随着诸侯车船的远去,再度恢复了一片宁静盎然。
这一日午后,天气清爽怡人,一位常服单衣的青年士人手持钓竿,坐在水边一堆杂草乱石堆里。他似是在钓鱼,时不时手腕轻轻一抖,水里的鱼饵也跟着动,过了一会,浮在水面那鹅毛管制成的鱼漂便一沉一沉的,似是有鱼上钩。
但士人似乎不为鱼而来,对此无动于衷,依然闭着眼睛像是睡着了,就这么一动不动地静静坐着,以至于瘦小的蜻蜓也将他当做泥塑木雕,放肆地飞到青色的帻巾上停歇。
“子舆,子舆!”直到岸上响起一阵呼唤,蜻蜓才惊慌地飞离,青年也才睁开眼睛,收了钓竿,那竿上的钩,居然是直的……
“子舆,原来你在这。”来的是位华服少年,十四五岁年纪,与青年十分熟悉。
他走近后,指着青年的直钩大笑道:“汝又在此用直钩钓鱼,难道是想学太公望,钓一位周文王上来?”
青年腼腆地笑了笑,对少年一拜,用很慢很慢的语速说道:“君子不要笑话,参愚鲁,不敢与太公望相提并论,而且这世上唯一的明主就在黄池,麾下自有能臣将相,参派不上用场。在此闲坐,只是想正心、诚意、修身而已。”
青年名叫曾参,鲁国东武城人,他的父亲正是孔子的大弟子曾点。而来寻他的少年,则是赵侯无恤的长子,鲁国幕府大将军赵操。
这两个地位天渊之别的年轻人,又是如何凑到一块的呢?
曾参生于周王匄十五年,如今已经二十一岁了,他年少时跟着曾点在中都邑长大,与路过的赵无恤还曾有一面之缘。在中都的那几年,他开始随父亲学诗书,虽然天资比不上颜回等天才,被认为木讷愚鲁,却十分好学,常伏案苦读,被孔丘大加称赞。
年纪稍大后,曾点跟着孔子周游诸侯,曾参就留在家中侍奉母亲,他躬耕于曲阜郊外,一次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恰巧赵操在鲁国群臣陪伴下出游,见到了这一幕,便让他上车躲避雨雪。
当日在车上寥寥几句话,曾参的质外慧中给赵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孤零零一个人在鲁国,也没有同龄人做朋友,于是往后的宴饮,常召曾参赴会。
这之后曾点归国,让曾参去替自己服侍孔子,曾参从父亲而离开鲁国,在叶地一呆就是数年,期间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儒学真传。直到三年前,因为曾点去世,曾参拜别孔子,回乡守孝,孝期刚结束,赵操便召他做了教授诗书的老师。
别看曾参年轻,但他在学问造诣上已经不亚于孔子的几位入室弟子,更难得的是,他因为成长于赵氏统治下的鲁国,耳渲目染,有了些不一样的感触。他觉得赵无恤在中都说过的“修齐治平”格外亲切,于是将其与孔子教授的东西结合,整合成了“八目”,也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这套理论已经从赵无恤个人的志向,被曾参改造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
这是孔门之学与赵学的首度结合,有趣的是作为赵无恤的儿子,赵操也对这一套赵皮儒骨的理论很感冒,近几年他好儒学,多半是受曾参的影响。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遇到有想不明白的事情,赵操也常会请教曾参,这次黄池之会,他也将曾参带上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二人本就不是话多的人,若是无事常常一天无话,各自看各自的书。曾参虽然知道今日赵操被赵侯唤去,肯定是有大事,但既然他不说,他也不问。赵操也从侍从手里接过鱼杆,坐在不远处陪着曾参垂钓。
可因为心里有事,赵操无法集中注意力,鱼刚咬饵他就提钓杆,总钓不到鱼,顿时有些气不过,又因屁股坐疼了,手脚动了动,有小石子踢落水中,水里的鱼都被赶跑了。
“不钓了!”赵操发现今天的那些事情一直在胸里到处乱撞,自己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遂扔了鱼竿,让侍从走远些别让人过来。
他则坐到曾参旁边,正色对他说道:“子舆,有件事我要问问你,希望你能替我分忧。”
曾参道:“君子请说。”
赵操想了想,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最后终于叹了口气:“我的鲁国大将军之印,被父亲收走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