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蒲公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者忽然发现,书都写了这么长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交代清楚,那就是学智名字的由来。省得一会儿一个“学智”一会儿又一个“小圣”地叫着,让人听起来乱糟糟的。
1963年12月17日,即农历的11月初2日晚12点,伴随着“哇”的一声哭叫,一个小男婴在一户农家院落里呱呱落地了,他就是鲍学智。出生之时,他的家里穷得连一把柴禾棒儿都难以找到。冰冷的南屋里,除了徒然的四壁和稀薄的被褥是自家的外,其余包括大床都是借来的。早在孩子出生的半年前,他的父亲就跟随戏班到远处谋生去了,家里只有一对老婆媳伴随着这对可怜的母子。老婆媳虽然由于男婴的降生而使其家庭地位自然往上提升一级,但往日因贫穷而争吵不休的坏毛病却丝毫没有改变。想想两年来,母亲死,父亲病,大故迭起,眼下婆家又穷得连一口热水都不能满足,这位多灾多难的年青母亲面对可怜的小生命,除了整日伴之以眼泪外,还能给予什么呢?
男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极不寻常的命运里程。也许天意如此,他每经历一个关口,都会给他的家庭乃至周围的人带来一场震动。喜的,能让你欣喜若狂;惊的,能让你丧魂失魄。后来他的母亲说过这样的话:“谁能相信,我这个文弱得像女孩子一样的儿子,十几年来不知有多少次让我吓得要死,喜得要疯,将来还不知道要做出哪等不同寻常的举动呢!”
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说说这个小儿命运的不寻常。
在他落草的第三天夜里,母亲正小心翼翼地给他喂奶,突然发现他满脸黢青,翻着白眼珠儿,只一味地抽风。母亲吓得又哭又喊。文氏和任氏闻声赶来,看着这个连气都喘不动小生命,一时慌得不知所措。最终还是任氏因为年老见识多,劝她婆媳二人先不要着急:“我听说北里铺有个会扎针的婆子,很多快要死的小孩都被她扎活了。也许她能救得了孩子的命。”文氏带着一丁点儿希望,黑夜里叫醒前后院子里的两个老头子。他们用盛黄膜的笸篮抬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往七八里之外的北里铺。两位老汉走后,母亲一个人在昏黄的小煤油灯下巴巴地哭到天明。赶到红日欲出,东方发白时,连眉毛和胡子都结了霜花的两位老汉把孩子交给他的母亲。母亲来不及道一声谢,疾忙揭开襁褓。当她看见小冤家眨巴着小眼睛,蠕动着小嘴唇,脸上泛出红晕时,真不知道该是笑一阵好,还是哭一场舒服。
像这样的情景大概经历过七八次。后来,母亲时常用这样的话教育她的儿子:“你将来若是混出息了,谁都可以忘记,惟独不能忘记前后院子里的你的两位爷爷,人家的恩德你一辈子都报不完。”
倏忽到了百日。当地的习俗,亲朋好友应该来祝贺一番。鲍福一家虽然世亲不多,但总也有人走动啊!眼下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拿什么去招待亲友呢?总不能让人家光喝白开水吧!就在一家人焦急万分之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降临了。原来,远在千里之外的鲍福祖父的胞弟寄来一百元钱。一百元呀,这在当时莫说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家庭,即使对于一般人家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啊!一家人喜得合不拢嘴。忙完庆典,还清债务,家里只剩下十几块钱了。这十几块钱一下子又成了摇钱树,不到几年的工夫,这户人家就兴旺起来了。
自打那救命钱进了他们的门,左邻右舍就开始议论了。有的说:“你说这怪不怪?老头子一去五十多年没有音信,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帮了他家的大忙。”有的说:“说一千,道一万,都是这孩子带来的福。”还有的说:“这孩子胸脯上有一颗大痣,相书上说,日后必然有贵人相助,看看,如今就应验了。”
家人看着这个小宝贝一天天长大,模样儿一天比一天好看,院子里一下子比过去多了很多笑声与和睦。不是她说:“叫奶奶抱抱!”就是他说:“让爸爸亲亲!”
转眼就要周岁了,家人忽然发现,这么招人疼爱的小祖宗原来还没有名字呢。给他起个啥名字好呢?一家人想了又想,觉得都不合适。
这天,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不知不觉地又议论起孩子的名字了。
文氏说:“老年人常说,给小孩子起名儿,不能起得太尊贵,太尊贵了怕是咱这穷苦人家的孩子咱压服不了,不如起个‘狗’呀‘猫’的好,这样好养活。”
桂晴说:“娘的话一点儿不错,可这给孩子起名儿也不像穿衣服那样随便啊,旧了就换,破了就扔。这孩子的名字呀,一旦叫起来,就得跟着一辈子。其实做个好人,过了几辈子人们都会提到他。孩子小的时候叫什么都没得说,只是年龄再大些,叫起来就有点儿饶口了。当然了,自家人也好,乡里乡亲的长辈们也好,一辈子都可以叫他的小名儿。问题是将来他上了岁数,街上的娃娃们私下里提到他的小名儿时,就不太雅观了。再说啦,街上的婆娘们也不是个个都好,倘若有那不懂事儿的在当街比鸡骂狗地胡咧咧,冲到咱的名字时,咱又没法不让人家骂,到那时,咱岂不干生气?”
一席话说得婆婆只咽唾沫。
一向有主意的鲍福这时候觉得谁说得都在理,但又不知道该支持谁,该反对谁。
鲍福虽然勉强读了初中,就他那点儿小聪明搁在算数上还说得过去,要是让他提笔写文章,非把他的胆子吓破不可。别人看不出,他自己倒觉得寒碜。别看他平日里给这家写家书,替那家报平安,那不过是在一大堆称谓后面加上个祝福词儿而已,就像一顶随意拉伸的橡皮帽子一样,戴在谁的头上都差不离儿。如今一听说要给儿子起名字,首先犯愁的就是他。
“孩子他爹,”这种极不习惯的称呼使得桂晴刚一出口,就羞得满面通红起来,她“咯咯”地笑了很久,才终于说出一句可有可无的话来:“你觉得给你儿子起个啥名字好?”
“我要是会起,还能站在这里卖傻?”鲍福直言不韪。
“瞧你说的,多轻巧!难道你就叫他一辈子‘小宝贝’不成?”
“要不,咱就叫他‘永传’吧,意思是一代一代地永远传承下去。”鲍福顺口开河道。
桂晴刚要叫好,只见任氏连连摆手:
“你爷爷叫‘思传’,他叫‘永传’,乍听起来,那不成了弟兄俩啦?”
“这我倒忘了。”鲍福脸红得跟猪心肺似的“要不就叫他‘保山’。”
“不行,不行,大山谁能保得住?你没听说前些年邻村里有个叫‘新河’的孩子,本来还好好的,可是自打城北开挖了那条河,那孩子就一直病病怏怏,到后来,河也挖好了,孩子也没气了。”文氏说得骇人听闻。
鲍福和桂晴吓出一身冷汗。
停了很久,鲍福才试探道:“还是按行辈起吧,叫‘学怀’,咋样?不会再犯啥忌讳吧?”
鲍福自认为这个名字起得有学问,谁知话音刚落,桂晴就表示反对:
“‘学怀’,‘学怀’,念不准就成了‘学坏’了,俺才不让俺的孩子叫这种怪名字哩!”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叫什么好啊?我是再想不出来了。”正在犯愁,他突然眼睛一亮:“哦,对啦,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人来,他一定能帮得了咱家的忙。”
“到底是谁呀,还这么神神秘秘的?”桂晴催他快说。
“冯紫寅老先生。你不陌生吧?”
“呵!有你的。快去请啊。”
“你慌什么?没准儿他给人家瞧完了病,就在咱的椿树底下歇脚呢。”
正说着,门外果然传来一位老人的咳嗽声。
“怎么样?说曹操,曹操真的到了吧?”鲍福用手梳理了一下分头,就朝门外走去。
片刻工夫,鲍福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书生让进家门。
一家人纷纷起身让座。
老者笑呵呵地走进来,先是给任氏道个平安,然后瞅着孩子逗笑。
桂晴看着老者一副温和的情态,很得体地逗着孩子:“愿意让爷爷抱抱不?”
谁知孩子竟然咧开小嘴,张开两只小手臂,意欲投向老者。
老者高兴地接过孩子,尽情地逗笑。
文氏看着这一老一小开心的样子,凑趣道:“常听人家说,老年人最待见娃娃冲他笑了。看来大哥您能活到一百岁。”
“一百岁咱不敢想,活那么大也没用,只要一辈子没病没殃就知足了。瞧这孩子多水灵,真是一天一个样啊。”
孩子觉得老者银白的胡子好玩儿,便伸着小手去抓。
老者一边把脸向后躲闪,一边笑道:“这可使不得!娃娃不听话,爷爷给你扎针了。”
桂晴上前过接孩子:“看爷爷累了吧,让爷爷歇歇。”
紫寅先生坐下。
鲍福立即凑到他跟前,笑容可掬地说:“大爷来得正巧,这不,我正要去请您老人家呢。”
“大家都好好的,请我干吗?”
“孩子快满周岁了,还没有名字呢,我们想了一大堆,没有一个合适的,您给起个呗。”
“名字只是一个人的记号,叫什么不都一样?几时生的?”
“经您老人家这么一问,我又有事儿求您了。人家都说,您从小熟读周易,早年还学过算卦。今儿您既然来了,就请您老给这孩子算一卦吧。”
紫寅先生拈须一笑:“虚妄之说不可信呀!”
“信!信!我们全家人都信。”他回过头去一个一个地问道:“是不?”
“大哥,您就给这孩子算一卦吧。俺啥也不图,就图个平安。”文氏情真意切地说。
“可不许对外人讲。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给人家算卦,当真我连一套卦具都没有过。这种事情信则有,不信则无,最好不信。今儿既然大家心情好,权当一笑,过后都不要往心里去。记住了?”
“大爷,您放心,您老也不要想得太多。”鲍福立即附和道。
“要说起卦,原本需要七七四十九根筮签。这筮签是用筮草的茎叶做成,因这筮草生长时间能过百年,因此又叫长命草。在先人看来,它最能与神灵相通,故占卜者选用它作卦具。凡问卜者须斋戒三日,驱除妄念,然后在筮签前焚香礼拜,方可灵验。”紫寅先生双目微闭,正逐渐进入状态。
“原来还这么麻烦?”文氏插言道。
“不过,后来人们把这种程序简化了,如今只用三枚铜钱就可以了。”
“孩子他娘,我屋里的灯台碗里好像有几枚,你去找找看。”文氏说。
桂晴红着脸进屋去了,片刻带着一脸失望走出屋门:“我都找过了,只找了这一枚。现在都不用它了。要不,我到别家找找看。”
“算了。”紫寅先生制止住她“我还是给他排排八字吧。给我找支笔和一张纸。”
一听说要排八字,一家人顿时来了精神。鲍福连忙从兜里掏出纸笔,恭恭敬敬地放在紫寅先生面前。
“是上年生的吧?”不等回答,紫寅先生就竖着写了两个字:癸卯。然后又问:“哪月?”
“十一月。”文氏回答。
紫寅先生半闭着双眼,口里念道: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
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更有戊癸何处觅?甲寅之上好... -->>
作者忽然发现,书都写了这么长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交代清楚,那就是学智名字的由来。省得一会儿一个“学智”一会儿又一个“小圣”地叫着,让人听起来乱糟糟的。
1963年12月17日,即农历的11月初2日晚12点,伴随着“哇”的一声哭叫,一个小男婴在一户农家院落里呱呱落地了,他就是鲍学智。出生之时,他的家里穷得连一把柴禾棒儿都难以找到。冰冷的南屋里,除了徒然的四壁和稀薄的被褥是自家的外,其余包括大床都是借来的。早在孩子出生的半年前,他的父亲就跟随戏班到远处谋生去了,家里只有一对老婆媳伴随着这对可怜的母子。老婆媳虽然由于男婴的降生而使其家庭地位自然往上提升一级,但往日因贫穷而争吵不休的坏毛病却丝毫没有改变。想想两年来,母亲死,父亲病,大故迭起,眼下婆家又穷得连一口热水都不能满足,这位多灾多难的年青母亲面对可怜的小生命,除了整日伴之以眼泪外,还能给予什么呢?
男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极不寻常的命运里程。也许天意如此,他每经历一个关口,都会给他的家庭乃至周围的人带来一场震动。喜的,能让你欣喜若狂;惊的,能让你丧魂失魄。后来他的母亲说过这样的话:“谁能相信,我这个文弱得像女孩子一样的儿子,十几年来不知有多少次让我吓得要死,喜得要疯,将来还不知道要做出哪等不同寻常的举动呢!”
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说说这个小儿命运的不寻常。
在他落草的第三天夜里,母亲正小心翼翼地给他喂奶,突然发现他满脸黢青,翻着白眼珠儿,只一味地抽风。母亲吓得又哭又喊。文氏和任氏闻声赶来,看着这个连气都喘不动小生命,一时慌得不知所措。最终还是任氏因为年老见识多,劝她婆媳二人先不要着急:“我听说北里铺有个会扎针的婆子,很多快要死的小孩都被她扎活了。也许她能救得了孩子的命。”文氏带着一丁点儿希望,黑夜里叫醒前后院子里的两个老头子。他们用盛黄膜的笸篮抬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往七八里之外的北里铺。两位老汉走后,母亲一个人在昏黄的小煤油灯下巴巴地哭到天明。赶到红日欲出,东方发白时,连眉毛和胡子都结了霜花的两位老汉把孩子交给他的母亲。母亲来不及道一声谢,疾忙揭开襁褓。当她看见小冤家眨巴着小眼睛,蠕动着小嘴唇,脸上泛出红晕时,真不知道该是笑一阵好,还是哭一场舒服。
像这样的情景大概经历过七八次。后来,母亲时常用这样的话教育她的儿子:“你将来若是混出息了,谁都可以忘记,惟独不能忘记前后院子里的你的两位爷爷,人家的恩德你一辈子都报不完。”
倏忽到了百日。当地的习俗,亲朋好友应该来祝贺一番。鲍福一家虽然世亲不多,但总也有人走动啊!眼下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拿什么去招待亲友呢?总不能让人家光喝白开水吧!就在一家人焦急万分之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降临了。原来,远在千里之外的鲍福祖父的胞弟寄来一百元钱。一百元呀,这在当时莫说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家庭,即使对于一般人家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啊!一家人喜得合不拢嘴。忙完庆典,还清债务,家里只剩下十几块钱了。这十几块钱一下子又成了摇钱树,不到几年的工夫,这户人家就兴旺起来了。
自打那救命钱进了他们的门,左邻右舍就开始议论了。有的说:“你说这怪不怪?老头子一去五十多年没有音信,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帮了他家的大忙。”有的说:“说一千,道一万,都是这孩子带来的福。”还有的说:“这孩子胸脯上有一颗大痣,相书上说,日后必然有贵人相助,看看,如今就应验了。”
家人看着这个小宝贝一天天长大,模样儿一天比一天好看,院子里一下子比过去多了很多笑声与和睦。不是她说:“叫奶奶抱抱!”就是他说:“让爸爸亲亲!”
转眼就要周岁了,家人忽然发现,这么招人疼爱的小祖宗原来还没有名字呢。给他起个啥名字好呢?一家人想了又想,觉得都不合适。
这天,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不知不觉地又议论起孩子的名字了。
文氏说:“老年人常说,给小孩子起名儿,不能起得太尊贵,太尊贵了怕是咱这穷苦人家的孩子咱压服不了,不如起个‘狗’呀‘猫’的好,这样好养活。”
桂晴说:“娘的话一点儿不错,可这给孩子起名儿也不像穿衣服那样随便啊,旧了就换,破了就扔。这孩子的名字呀,一旦叫起来,就得跟着一辈子。其实做个好人,过了几辈子人们都会提到他。孩子小的时候叫什么都没得说,只是年龄再大些,叫起来就有点儿饶口了。当然了,自家人也好,乡里乡亲的长辈们也好,一辈子都可以叫他的小名儿。问题是将来他上了岁数,街上的娃娃们私下里提到他的小名儿时,就不太雅观了。再说啦,街上的婆娘们也不是个个都好,倘若有那不懂事儿的在当街比鸡骂狗地胡咧咧,冲到咱的名字时,咱又没法不让人家骂,到那时,咱岂不干生气?”
一席话说得婆婆只咽唾沫。
一向有主意的鲍福这时候觉得谁说得都在理,但又不知道该支持谁,该反对谁。
鲍福虽然勉强读了初中,就他那点儿小聪明搁在算数上还说得过去,要是让他提笔写文章,非把他的胆子吓破不可。别人看不出,他自己倒觉得寒碜。别看他平日里给这家写家书,替那家报平安,那不过是在一大堆称谓后面加上个祝福词儿而已,就像一顶随意拉伸的橡皮帽子一样,戴在谁的头上都差不离儿。如今一听说要给儿子起名字,首先犯愁的就是他。
“孩子他爹,”这种极不习惯的称呼使得桂晴刚一出口,就羞得满面通红起来,她“咯咯”地笑了很久,才终于说出一句可有可无的话来:“你觉得给你儿子起个啥名字好?”
“我要是会起,还能站在这里卖傻?”鲍福直言不韪。
“瞧你说的,多轻巧!难道你就叫他一辈子‘小宝贝’不成?”
“要不,咱就叫他‘永传’吧,意思是一代一代地永远传承下去。”鲍福顺口开河道。
桂晴刚要叫好,只见任氏连连摆手:
“你爷爷叫‘思传’,他叫‘永传’,乍听起来,那不成了弟兄俩啦?”
“这我倒忘了。”鲍福脸红得跟猪心肺似的“要不就叫他‘保山’。”
“不行,不行,大山谁能保得住?你没听说前些年邻村里有个叫‘新河’的孩子,本来还好好的,可是自打城北开挖了那条河,那孩子就一直病病怏怏,到后来,河也挖好了,孩子也没气了。”文氏说得骇人听闻。
鲍福和桂晴吓出一身冷汗。
停了很久,鲍福才试探道:“还是按行辈起吧,叫‘学怀’,咋样?不会再犯啥忌讳吧?”
鲍福自认为这个名字起得有学问,谁知话音刚落,桂晴就表示反对:
“‘学怀’,‘学怀’,念不准就成了‘学坏’了,俺才不让俺的孩子叫这种怪名字哩!”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叫什么好啊?我是再想不出来了。”正在犯愁,他突然眼睛一亮:“哦,对啦,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人来,他一定能帮得了咱家的忙。”
“到底是谁呀,还这么神神秘秘的?”桂晴催他快说。
“冯紫寅老先生。你不陌生吧?”
“呵!有你的。快去请啊。”
“你慌什么?没准儿他给人家瞧完了病,就在咱的椿树底下歇脚呢。”
正说着,门外果然传来一位老人的咳嗽声。
“怎么样?说曹操,曹操真的到了吧?”鲍福用手梳理了一下分头,就朝门外走去。
片刻工夫,鲍福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书生让进家门。
一家人纷纷起身让座。
老者笑呵呵地走进来,先是给任氏道个平安,然后瞅着孩子逗笑。
桂晴看着老者一副温和的情态,很得体地逗着孩子:“愿意让爷爷抱抱不?”
谁知孩子竟然咧开小嘴,张开两只小手臂,意欲投向老者。
老者高兴地接过孩子,尽情地逗笑。
文氏看着这一老一小开心的样子,凑趣道:“常听人家说,老年人最待见娃娃冲他笑了。看来大哥您能活到一百岁。”
“一百岁咱不敢想,活那么大也没用,只要一辈子没病没殃就知足了。瞧这孩子多水灵,真是一天一个样啊。”
孩子觉得老者银白的胡子好玩儿,便伸着小手去抓。
老者一边把脸向后躲闪,一边笑道:“这可使不得!娃娃不听话,爷爷给你扎针了。”
桂晴上前过接孩子:“看爷爷累了吧,让爷爷歇歇。”
紫寅先生坐下。
鲍福立即凑到他跟前,笑容可掬地说:“大爷来得正巧,这不,我正要去请您老人家呢。”
“大家都好好的,请我干吗?”
“孩子快满周岁了,还没有名字呢,我们想了一大堆,没有一个合适的,您给起个呗。”
“名字只是一个人的记号,叫什么不都一样?几时生的?”
“经您老人家这么一问,我又有事儿求您了。人家都说,您从小熟读周易,早年还学过算卦。今儿您既然来了,就请您老给这孩子算一卦吧。”
紫寅先生拈须一笑:“虚妄之说不可信呀!”
“信!信!我们全家人都信。”他回过头去一个一个地问道:“是不?”
“大哥,您就给这孩子算一卦吧。俺啥也不图,就图个平安。”文氏情真意切地说。
“可不许对外人讲。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给人家算卦,当真我连一套卦具都没有过。这种事情信则有,不信则无,最好不信。今儿既然大家心情好,权当一笑,过后都不要往心里去。记住了?”
“大爷,您放心,您老也不要想得太多。”鲍福立即附和道。
“要说起卦,原本需要七七四十九根筮签。这筮签是用筮草的茎叶做成,因这筮草生长时间能过百年,因此又叫长命草。在先人看来,它最能与神灵相通,故占卜者选用它作卦具。凡问卜者须斋戒三日,驱除妄念,然后在筮签前焚香礼拜,方可灵验。”紫寅先生双目微闭,正逐渐进入状态。
“原来还这么麻烦?”文氏插言道。
“不过,后来人们把这种程序简化了,如今只用三枚铜钱就可以了。”
“孩子他娘,我屋里的灯台碗里好像有几枚,你去找找看。”文氏说。
桂晴红着脸进屋去了,片刻带着一脸失望走出屋门:“我都找过了,只找了这一枚。现在都不用它了。要不,我到别家找找看。”
“算了。”紫寅先生制止住她“我还是给他排排八字吧。给我找支笔和一张纸。”
一听说要排八字,一家人顿时来了精神。鲍福连忙从兜里掏出纸笔,恭恭敬敬地放在紫寅先生面前。
“是上年生的吧?”不等回答,紫寅先生就竖着写了两个字:癸卯。然后又问:“哪月?”
“十一月。”文氏回答。
紫寅先生半闭着双眼,口里念道: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
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更有戊癸何处觅?甲寅之上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