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翱仍为吏部尚书;左侍郎还是俞山,右侍郎原来是项文曜,这货特别会来事,看到于谦得宠,每次候朝时,都要趴在于谦的肩头耳语,连为于谦报仇的李贤都看不下去,说他是“于谦妾”。汪舜华觉得这货不懂避嫌,于是借口他年老多病,一脚把他踢回家去;换成了老熟人俞纲,原来的郕王府审理。
户部尚书张凤不动,左侍郎孟鉴也没挪位子,右侍郎杨鼎,为官清廉,不过固执呆板。
礼部尚书薛瑄,名满天下的大儒。南京礼部员外郎章纶为破格提拔为左侍郎;南京礼部右侍郎姚夔进京,仍为右侍郎。
兵部尚书孙瑀,字原贞,以字行,江西德兴人。永乐十三年进士。左侍郎罗琦;南京兵部右侍郎杜宁调回北京。
刑部尚书还是俞士悦,左侍郎刘广衡,右侍郎周瑄。都以擅长处理案情闻名。
工部尚书还是江渊。左侍郎赵荣,右侍郎蒯祥。
左都御史萧维祯、右都御史李实;左副都御史耿九畴,老成清介;右副都御史林聪;左佥都御史李秉,右佥都御史叶盛。
通政使王复、左通政张文质、右通政尹旻、左参议吕原、右参议赵昂。
太常寺卿蒋守约,国子监祭酒刘铉。
大理寺卿廖庄,少卿程信、钟同。
翰林院侍讲学士倪谦、岳正,侍读孙贤,缺编相当严重,准备等翰林们拿出业绩再提拔,何况詹事府的编制都还空着。
章纶、廖庄、钟同等人这回没有因为反对换太子被拍屁股甚至下狱,但是性格刚直,景帝实在受不了,因此把他们踢到南京;尤其章纶,李惜儿都堵不住他的嘴。不过汪舜华倒觉得这人不错,就破格用了,只是免不了要想起李惜儿。章纶是个正人君子,和妻子张氏举案齐眉,对被皇帝强行塞过来的李惜儿说不上喜欢,但李惜儿这等如花似玉的容貌,又兼性格机灵,章纶也讨厌不起来;加上又是皇帝御赐的,在章家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这么多人升职,自然大家都很高兴,尤其这次的升职非常慎重,尤其阁臣的选任,汪太后提出了几个要求:年龄在45岁以上60岁以下,入仕20年以上,最好有地方工作经验,身体健康,信念坚定、勤政务实、克己奉公、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让吏部上下推荐,然后征询督察院、锦衣卫和东厂的意见。
其他拟提拔的官员,也令吏部开出了履历,详细询问了相关情况。汪舜华还亲自召见了这些人,听取了他们的述职报告,询问了他们的为官经历和感悟,这才和群臣商量,拍板决定。
当然反对声是有的,但是有于谦的事情在前面,大家都是就事论事,没有进行人生攻击,更没有造谣诽谤。
这样慎重其事。既是为了转移朝廷对太后临朝的注意力,也是加强官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此时起,满朝文武也就真正明白,自己的前途命运是被谁掌控、被什么样的人掌控。
按照这个要求,彭时是不符合的。他是正统十三年状元,入仕才十年多一点,其间还跑回去守孝,不顾汪舜华考虑到他此前已经入过阁,经历过北京保卫战的考验,夺门前徐有贞还拉扯过他,被他拒绝,并向朝廷报告,因此降低了标准——当... -->>
王翱仍为吏部尚书;左侍郎还是俞山,右侍郎原来是项文曜,这货特别会来事,看到于谦得宠,每次候朝时,都要趴在于谦的肩头耳语,连为于谦报仇的李贤都看不下去,说他是“于谦妾”。汪舜华觉得这货不懂避嫌,于是借口他年老多病,一脚把他踢回家去;换成了老熟人俞纲,原来的郕王府审理。
户部尚书张凤不动,左侍郎孟鉴也没挪位子,右侍郎杨鼎,为官清廉,不过固执呆板。
礼部尚书薛瑄,名满天下的大儒。南京礼部员外郎章纶为破格提拔为左侍郎;南京礼部右侍郎姚夔进京,仍为右侍郎。
兵部尚书孙瑀,字原贞,以字行,江西德兴人。永乐十三年进士。左侍郎罗琦;南京兵部右侍郎杜宁调回北京。
刑部尚书还是俞士悦,左侍郎刘广衡,右侍郎周瑄。都以擅长处理案情闻名。
工部尚书还是江渊。左侍郎赵荣,右侍郎蒯祥。
左都御史萧维祯、右都御史李实;左副都御史耿九畴,老成清介;右副都御史林聪;左佥都御史李秉,右佥都御史叶盛。
通政使王复、左通政张文质、右通政尹旻、左参议吕原、右参议赵昂。
太常寺卿蒋守约,国子监祭酒刘铉。
大理寺卿廖庄,少卿程信、钟同。
翰林院侍讲学士倪谦、岳正,侍读孙贤,缺编相当严重,准备等翰林们拿出业绩再提拔,何况詹事府的编制都还空着。
章纶、廖庄、钟同等人这回没有因为反对换太子被拍屁股甚至下狱,但是性格刚直,景帝实在受不了,因此把他们踢到南京;尤其章纶,李惜儿都堵不住他的嘴。不过汪舜华倒觉得这人不错,就破格用了,只是免不了要想起李惜儿。章纶是个正人君子,和妻子张氏举案齐眉,对被皇帝强行塞过来的李惜儿说不上喜欢,但李惜儿这等如花似玉的容貌,又兼性格机灵,章纶也讨厌不起来;加上又是皇帝御赐的,在章家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这么多人升职,自然大家都很高兴,尤其这次的升职非常慎重,尤其阁臣的选任,汪太后提出了几个要求:年龄在45岁以上60岁以下,入仕20年以上,最好有地方工作经验,身体健康,信念坚定、勤政务实、克己奉公、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让吏部上下推荐,然后征询督察院、锦衣卫和东厂的意见。
其他拟提拔的官员,也令吏部开出了履历,详细询问了相关情况。汪舜华还亲自召见了这些人,听取了他们的述职报告,询问了他们的为官经历和感悟,这才和群臣商量,拍板决定。
当然反对声是有的,但是有于谦的事情在前面,大家都是就事论事,没有进行人生攻击,更没有造谣诽谤。
这样慎重其事。既是为了转移朝廷对太后临朝的注意力,也是加强官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此时起,满朝文武也就真正明白,自己的前途命运是被谁掌控、被什么样的人掌控。
按照这个要求,彭时是不符合的。他是正统十三年状元,入仕才十年多一点,其间还跑回去守孝,不顾汪舜华考虑到他此前已经入过阁,经历过北京保卫战的考验,夺门前徐有贞还拉扯过他,被他拒绝,并向朝廷报告,因此降低了标准——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