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汪舜华本来想让皇帝在主敬殿读书,这样方便照看。
但是群臣不同意,因为文华殿是太子使用的,皇帝本来就是屈就了,何况后殿!
汪舜华没有办法,只得同意使用武英殿,这里是传统的皇帝经筵的地方。
隔着中轴线,要过去倒也近便。从文华门出来,穿过左、右顺门,就到武英门,权当是散步锻炼身体。
左右顺门地位特殊,自然也会物尽其用。此前,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就设在左顺门南北两侧庑房;如今汪舜华把右顺门的庑房全部给了正在编修实录的翰林院。
太子亲王开始读书叫出阁,皇帝开始读书则是开经筵。这是相当重要的事,有实际意义,也有象征意义。万历宠爱郑贵妃和她的儿子福王,迟迟不让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宗出阁读书,被群臣骂的狗血淋头。
皇帝都要读书了,也就算是小大人了,那么先帝的后妃就不适宜在居住在东西六宫里。
因此,三月初,正式奉太皇太后移居仁寿宫,皇太后汪舜华移居清宁宫,这里距离文华殿最近;原先住在这里的荣王搬到仁寿宫跟随太皇太后;沐琮等忠烈之后则搬出宫,暂时到东苑居住,允许他们骑马入东华门;此外,杭贵妃等先帝嫔妃则移居英华殿和咸安宫,这里本来是礼佛的场所,倒是很适合太妃居住。考虑到武则天的典故,汪舜华下旨,以后太妃太嫔们不到六十,不得与嗣君见面。
太妃们很高兴的拜谢,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倒是不敢有别的想法。明朝不是唐朝,皇帝要是敢胡来,大臣就能掀桌子。
只是皇帝毕竟年少,舍不得母亲;汪舜华自然也舍不得儿子,因此,皇帝也跟着到了清宁宫。
清宁宫的规模很不小,最外为徽音门,里面是麟趾门,主殿是清宁宫,前后左右还有四个小宫:奉宸宫、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
现在汪舜华带着儿子住在清宁宫,齐王和三位公主则居住在几座小宫里。
只是这样一来,诺大的紫禁城,倒是只有这一片热闹了。
当天一早,汪舜华亲自给儿子总角,吩咐他:“要好生跟着老师们学习,将来才能治理好国家,继承你父亲和历代祖宗未竟的事业。”
皇帝磕头。
当下母子俩摆驾武英殿。
按照惯例,皇帝经筵,会有一大群的勋贵重臣陪着;汪舜华觉得很没有必要,因为皇帝现在还小,学的东西都是基础的、全面的、系统的,自然也是长期的;不是为了彰显重视儒家隔三差五的来一趟,也不同于一般的日讲,因为皇帝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呆在这里。
勋贵们现在都领着差事,重臣们更是很忙,没有必要耽误大家的时间。
当然,头一天上课,架势还是摆齐了。
此前,汪舜华已经和群臣商量,经筵安排在春秋两季。命于谦知经筵事,高谷等五位学士同知经筵事,六部尚书、詹事府、翰林院主官侍班;日讲则由詹事府几位官员讲读,不用侍班、侍仪等官。一般的书籍,伴读十遍,讲说大义;但是圣贤经典,要前后诵读百遍。当然不可能一次读完,每天也不可能只读一样书,要交叉进行,提高皇帝读书的兴趣。
每天早上卯时中到武英殿早读,辰时开始上课,午时中下学;吃完饭,休息一阵,下午未时上一个时辰,讲官的事情就算完了;皇帝跟着勋卫再练一个小时的武。每月休息三天,也就是官员们的休浴日;此外,冬天上课的时间推辞半个时辰。
汪舜华计算着时间,皇帝早上六点就要准时早读,真是辛苦;群臣有点遗憾,大家本来觉得还可以更早一点,让皇帝寅时也就是凌晨三点到武英殿读书,汪太后始终不肯,那就只有算了。
考虑到老师一站就是几个时辰,非常辛苦,于是下旨:“老师讲课的时候,要站着,让皇帝听清楚;但是皇帝诵读的时候,可以坐着。”
都是人,相互理解。
同时交代戴荃:“要提醒皇帝,及时赐茶、赐饭。”
日讲是每天都进行,又是詹事府的专职,就不需要特别的赏赐了;只是经筵讲课的都是元老重臣,所以需要特别的赏赐。
&... -->>
汪舜华本来想让皇帝在主敬殿读书,这样方便照看。
但是群臣不同意,因为文华殿是太子使用的,皇帝本来就是屈就了,何况后殿!
汪舜华没有办法,只得同意使用武英殿,这里是传统的皇帝经筵的地方。
隔着中轴线,要过去倒也近便。从文华门出来,穿过左、右顺门,就到武英门,权当是散步锻炼身体。
左右顺门地位特殊,自然也会物尽其用。此前,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就设在左顺门南北两侧庑房;如今汪舜华把右顺门的庑房全部给了正在编修实录的翰林院。
太子亲王开始读书叫出阁,皇帝开始读书则是开经筵。这是相当重要的事,有实际意义,也有象征意义。万历宠爱郑贵妃和她的儿子福王,迟迟不让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宗出阁读书,被群臣骂的狗血淋头。
皇帝都要读书了,也就算是小大人了,那么先帝的后妃就不适宜在居住在东西六宫里。
因此,三月初,正式奉太皇太后移居仁寿宫,皇太后汪舜华移居清宁宫,这里距离文华殿最近;原先住在这里的荣王搬到仁寿宫跟随太皇太后;沐琮等忠烈之后则搬出宫,暂时到东苑居住,允许他们骑马入东华门;此外,杭贵妃等先帝嫔妃则移居英华殿和咸安宫,这里本来是礼佛的场所,倒是很适合太妃居住。考虑到武则天的典故,汪舜华下旨,以后太妃太嫔们不到六十,不得与嗣君见面。
太妃们很高兴的拜谢,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倒是不敢有别的想法。明朝不是唐朝,皇帝要是敢胡来,大臣就能掀桌子。
只是皇帝毕竟年少,舍不得母亲;汪舜华自然也舍不得儿子,因此,皇帝也跟着到了清宁宫。
清宁宫的规模很不小,最外为徽音门,里面是麟趾门,主殿是清宁宫,前后左右还有四个小宫:奉宸宫、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
现在汪舜华带着儿子住在清宁宫,齐王和三位公主则居住在几座小宫里。
只是这样一来,诺大的紫禁城,倒是只有这一片热闹了。
当天一早,汪舜华亲自给儿子总角,吩咐他:“要好生跟着老师们学习,将来才能治理好国家,继承你父亲和历代祖宗未竟的事业。”
皇帝磕头。
当下母子俩摆驾武英殿。
按照惯例,皇帝经筵,会有一大群的勋贵重臣陪着;汪舜华觉得很没有必要,因为皇帝现在还小,学的东西都是基础的、全面的、系统的,自然也是长期的;不是为了彰显重视儒家隔三差五的来一趟,也不同于一般的日讲,因为皇帝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呆在这里。
勋贵们现在都领着差事,重臣们更是很忙,没有必要耽误大家的时间。
当然,头一天上课,架势还是摆齐了。
此前,汪舜华已经和群臣商量,经筵安排在春秋两季。命于谦知经筵事,高谷等五位学士同知经筵事,六部尚书、詹事府、翰林院主官侍班;日讲则由詹事府几位官员讲读,不用侍班、侍仪等官。一般的书籍,伴读十遍,讲说大义;但是圣贤经典,要前后诵读百遍。当然不可能一次读完,每天也不可能只读一样书,要交叉进行,提高皇帝读书的兴趣。
每天早上卯时中到武英殿早读,辰时开始上课,午时中下学;吃完饭,休息一阵,下午未时上一个时辰,讲官的事情就算完了;皇帝跟着勋卫再练一个小时的武。每月休息三天,也就是官员们的休浴日;此外,冬天上课的时间推辞半个时辰。
汪舜华计算着时间,皇帝早上六点就要准时早读,真是辛苦;群臣有点遗憾,大家本来觉得还可以更早一点,让皇帝寅时也就是凌晨三点到武英殿读书,汪太后始终不肯,那就只有算了。
考虑到老师一站就是几个时辰,非常辛苦,于是下旨:“老师讲课的时候,要站着,让皇帝听清楚;但是皇帝诵读的时候,可以坐着。”
都是人,相互理解。
同时交代戴荃:“要提醒皇帝,及时赐茶、赐饭。”
日讲是每天都进行,又是詹事府的专职,就不需要特别的赏赐了;只是经筵讲课的都是元老重臣,所以需要特别的赏赐。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