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汪舜华从善如流,在文华殿再次召开了集体会议。
会上自然是吵成一团。
刘健等人搬出“片板不许下海”的古训,认为发展工商业会威胁农业基础地位、败坏社会风气,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汪舜华看的很淡定,于谦也很淡定。
还得开会研究,不过规模就小多了。
大会吵囔囔,小会定基调,古来如此。
这回只有内阁和六部尚书侍郎以及五寺领导,外加宗人府,当然几位表现突出的新进士也叫上了,包括程敏政;此外,上书论事的民间士绅和太学生代表,包括倪岳、商良臣等人——都是汪舜华亲自审定的人选,还表扬了几句。
众人跪地谢恩,感激涕零。
新进士周经,字伯常,号松露,刑部左侍郎周瑄的儿子,今年刚二十出头。
倪岳,字舜咨,年十七,翰林院学士倪谦的长子。文章敏捷,博综经世之务;状貌魁岸,风采严峻,善断大事。
商良臣原名商恪,商辂次子,字懋衡,年二十四。
但即便如此,反对声音也是不小的。薛瑄就出班极力劝谏:“祖宗之法不可坏!”
他眼中带泪,字字泣血:“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太祖明并日月,我等何许人也,怎敢变乱祖宗之法?难道今日所立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
他稍稍抬头:“太后可记得,当年北宋之时,君庄臣贤,国安民乐;只因错用王安石当国,专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引用奸邪,排摈忠直,遂成大乱。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薛瑄是天下名儒,他一说话,后面章纶、钟同等人纷纷站出来,从王莽、王安石到建文帝逐个列举,核心只有一个:必须恪守祖宗之法,否则就是要亡国灭种!
果然,这是所有改革都绕不过去的。
汪舜华看向薛瑄:“久闻薛卿乃天下大儒,今日方知,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风雪,不可以任栋梁。”
薛瑄脸色一僵。
汪舜华这才开口:“祖宗之法不可变,此乃懦夫懒汉之论也。——《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文王尚且没有拘泥古法,怎么今天,反而有一帮人食古不化?时代变了,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变了,解决的方法自然要变,否则,只想从书本里找办法,在祖宗制度里找办法,岂不成了蠹虫了?——当年孟夫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会儿怎么又不提了?”
薛瑄等人的脸色很难看。
汪舜华接着说:“你等倡言尊崇祖制,原是没有错的,但是却没有体会祖宗的深意,所以本末倒置。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土的。如果不能保全祖宗之土,那么恪守祖宗之法,又有什么用?如果能保全祖宗之土、光大祖宗之业,即便稍微改动祖宗之法,又有什么不可以?”
“刚才说到了北宋,可知道在王安石之前,已经有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可知宋朝的祖宗之法,也不是十全十美;而王安石当政期间,拓地两千余里,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是否也有这样的业绩?再说,北宋灭亡怎么灭亡的,这几年说的还不够多不够清楚吗?赵官家但凡有一星半点责任和担当,就不会闹出靖康之变的羞耻事!”
“当年太祖以布衣开国,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可谓‘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可是如今开国百年,当年太祖留下的疆域都还在吗?洪武之治的遗风,是否仍有留存?——如果不能开疆拓土,甚至祖宗打下的江山开始沦丧;如果不能庇佑天下的百姓,反而是流民啸聚,视朝廷如同贼寇。那么,到底是祖宗的制度出了问题,还是执行祖宗制度的人出了问题?”
这话说得诛心,薛瑄一时不敢说话。
气氛一时很尴尬,汪舜华看着石璟:“你据实奏报。”
石璟虽然有点兔死狐悲的味道,但公主待遇本身就不能和藩王比,何况公主又已经去世,两个儿子都是庶出,要想继承很高的地位是不可能的,除非自己攒点功劳荫及儿孙。
识时务者为俊杰,内官传话时已经明确要多说问题了,硬抗也不是事;何况姓朱的(媳妇)要杀姓朱的,横竖都是他家的事;这一个多月朝廷的风声他也没少听,提前又和重臣们通了气,刚才太后一番刺刀见红的话,汇报情况思路实在很清晰了。
太祖二十六子,懿文太子外,皇子楠早夭未封,太宗初封燕王,后尊为帝系,还封了二十三位藩王,另外侄子被封了靖江王,其中老七齐王朱榑、老八潭王朱杞、老九赵王朱杞、十二湘献王朱柏、十九谷王朱橞、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楹、二十三子郢王朱栋七人因获罪、无子除国;前年,十五子辽王的后代也让你给削了;建文帝封了四个弟弟为藩王,后来全挂了,不提;太宗四子,长子仁宗,幼子早死未封,汉王高煦造反除国,还有一个赵王;仁宗十子,宣宗外,早夭的瞻垠未封,其余八子封王,其中五人无子除国;隐帝还有四个儿子活蹦乱跳;先帝的四个儿子,一个早夭追封太子,一个继位当了皇帝,还有两个封了王待在宫里。
所以总结起来,现在藩王一级25个,不算多;但麻烦的是藩王也是有宗室的,长子即位就不说了,其他儿子降一级为郡王,以此往下推,将军、中尉都是三个等级;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孙女封郡君,曾孙女封县君,玄孙女封乡君。洪武年间,宗室人口才58人;永乐年间,也就127人;按照此前的统计数据,总人口已经近千。今年正好开国还不到一百年,多的也就传了四五代人;这要是再往后,每年该衍生多少人口?支出又该是多少?户部的数学好,他们才能算。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主人,娶老婆生孩子不用说,左右长史典簿什么的不说,还有审理、典膳、奉祠、典乐、典宝、纪善、良医、典仪、工正这些部门,都要正副职领导,下面还有跟班;然后是四个伴读、不知道多少个教授,还有引导行礼的、管仓库的,都是官,都有编制!其他郡王府什么的就少了点;这还不算,还需要保护他们的护卫——藩王一般是三千到九千人,下面用不了那么多,但加起来也不小;服侍他们的太监宫女,也是朝廷买单。
按照洪武九年诸王公主岁供之数:
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靖江王,米二万石,钞万贯,馀物半亲王,马料草二十匹。
公主未受封者,紵丝、纱、罗各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绵二百两;已受封,赐庄田一所,岁收粮千五百石,钞二千贯。
亲王子未受封,视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紵丝五十匹,纱、罗减紵丝之半,绢、冬夏布各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钞千四百贯,其缎匹於所在亲王国造给。
当然,洪武二十八年,因为官吏军士俸给弥广,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更定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
归纳起来就是人多、能生、能花钱!再这样下去,雪球越滚越大,整个财政收入都不够他们吃的!
——当然,太祖皇帝本人都改过制度,该怎么办,您看着办。
汪舜华的手指敲在椅子上:“你的意思是,宗室人口每二十年就要增长一倍?”
张凤和石璟愣了一下,一起说是。
汪舜华敲着椅子:“再过20年达到2000,过40年达到4000,过60年就该是8000,建国200年达到3.2万,建国300年得多少万?”
下面倒不敢吐槽大明能不能到三百年,只是默默扳指头。
到底是专业的,张凤马上回道:“这样算,已过百万。”
汪舜华叹息:“天潢日繁,而民赋有限。奈何?”
奈何?削藩呗,太后话都说到这个地步,谁还听不出来?
但是有些话,汪舜华不能自己提,而需要朝臣先提出来,再顺水推船。
张凤硬着头皮打头阵:“天下的事,弊端极大值得忧虑的,莫过于宗藩。天下每年供应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将近三百万石。所以郡王以上,还能得到丰厚的待遇;但将军以下,很多难以为继。他们饥寒交困,常号呼于道路,聚集于有司衙门。地方官每每担心生变。当年太祖规定,不能增税,而宗室日益蕃衍,所需的粮米日益增多,实在难以为继。”
于谦咳了一声:“诸藩日盛,禄粮不继,如果现在不解决,将来更难以处理。昔日高皇帝封藩建王,皆拥重兵,占据要地,以此拱卫王室,此一时也。靖难以后,防范日严,兵权尽解,朝堂没有宗室外戚的足迹,属官没有升职转任的途径,此又一时也。现在,人多禄寡,入不敷出,甚至有几代人同居,数口人分饼而食,年过二十没有名字,四十岁还不结婚,死了几年不能得到安葬;有权的大肆劫掠百姓,远枝的连普通百姓也不如,此又一时也。洪武年间,亲王、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女才九位;如今不足百年,玉牒所能见到的宗室,已经达千人。即便朝廷把全部供应京师的收入全部用来供应宗室,也差不多刚好能够保证而已;那么十年之后,又将如何保障供给?这会儿说:‘祖制不可擅更’。却不知国初亲王,年俸五万,还有其他缎匹、茶盐各项。没过几年,就止给米,又过了几年,年俸减为万石;就这也不能满足,于是代王、肃王、辽王、庆... -->>
汪舜华从善如流,在文华殿再次召开了集体会议。
会上自然是吵成一团。
刘健等人搬出“片板不许下海”的古训,认为发展工商业会威胁农业基础地位、败坏社会风气,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汪舜华看的很淡定,于谦也很淡定。
还得开会研究,不过规模就小多了。
大会吵囔囔,小会定基调,古来如此。
这回只有内阁和六部尚书侍郎以及五寺领导,外加宗人府,当然几位表现突出的新进士也叫上了,包括程敏政;此外,上书论事的民间士绅和太学生代表,包括倪岳、商良臣等人——都是汪舜华亲自审定的人选,还表扬了几句。
众人跪地谢恩,感激涕零。
新进士周经,字伯常,号松露,刑部左侍郎周瑄的儿子,今年刚二十出头。
倪岳,字舜咨,年十七,翰林院学士倪谦的长子。文章敏捷,博综经世之务;状貌魁岸,风采严峻,善断大事。
商良臣原名商恪,商辂次子,字懋衡,年二十四。
但即便如此,反对声音也是不小的。薛瑄就出班极力劝谏:“祖宗之法不可坏!”
他眼中带泪,字字泣血:“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太祖明并日月,我等何许人也,怎敢变乱祖宗之法?难道今日所立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
他稍稍抬头:“太后可记得,当年北宋之时,君庄臣贤,国安民乐;只因错用王安石当国,专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引用奸邪,排摈忠直,遂成大乱。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薛瑄是天下名儒,他一说话,后面章纶、钟同等人纷纷站出来,从王莽、王安石到建文帝逐个列举,核心只有一个:必须恪守祖宗之法,否则就是要亡国灭种!
果然,这是所有改革都绕不过去的。
汪舜华看向薛瑄:“久闻薛卿乃天下大儒,今日方知,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风雪,不可以任栋梁。”
薛瑄脸色一僵。
汪舜华这才开口:“祖宗之法不可变,此乃懦夫懒汉之论也。——《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文王尚且没有拘泥古法,怎么今天,反而有一帮人食古不化?时代变了,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变了,解决的方法自然要变,否则,只想从书本里找办法,在祖宗制度里找办法,岂不成了蠹虫了?——当年孟夫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会儿怎么又不提了?”
薛瑄等人的脸色很难看。
汪舜华接着说:“你等倡言尊崇祖制,原是没有错的,但是却没有体会祖宗的深意,所以本末倒置。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土的。如果不能保全祖宗之土,那么恪守祖宗之法,又有什么用?如果能保全祖宗之土、光大祖宗之业,即便稍微改动祖宗之法,又有什么不可以?”
“刚才说到了北宋,可知道在王安石之前,已经有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可知宋朝的祖宗之法,也不是十全十美;而王安石当政期间,拓地两千余里,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是否也有这样的业绩?再说,北宋灭亡怎么灭亡的,这几年说的还不够多不够清楚吗?赵官家但凡有一星半点责任和担当,就不会闹出靖康之变的羞耻事!”
“当年太祖以布衣开国,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可谓‘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可是如今开国百年,当年太祖留下的疆域都还在吗?洪武之治的遗风,是否仍有留存?——如果不能开疆拓土,甚至祖宗打下的江山开始沦丧;如果不能庇佑天下的百姓,反而是流民啸聚,视朝廷如同贼寇。那么,到底是祖宗的制度出了问题,还是执行祖宗制度的人出了问题?”
这话说得诛心,薛瑄一时不敢说话。
气氛一时很尴尬,汪舜华看着石璟:“你据实奏报。”
石璟虽然有点兔死狐悲的味道,但公主待遇本身就不能和藩王比,何况公主又已经去世,两个儿子都是庶出,要想继承很高的地位是不可能的,除非自己攒点功劳荫及儿孙。
识时务者为俊杰,内官传话时已经明确要多说问题了,硬抗也不是事;何况姓朱的(媳妇)要杀姓朱的,横竖都是他家的事;这一个多月朝廷的风声他也没少听,提前又和重臣们通了气,刚才太后一番刺刀见红的话,汇报情况思路实在很清晰了。
太祖二十六子,懿文太子外,皇子楠早夭未封,太宗初封燕王,后尊为帝系,还封了二十三位藩王,另外侄子被封了靖江王,其中老七齐王朱榑、老八潭王朱杞、老九赵王朱杞、十二湘献王朱柏、十九谷王朱橞、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楹、二十三子郢王朱栋七人因获罪、无子除国;前年,十五子辽王的后代也让你给削了;建文帝封了四个弟弟为藩王,后来全挂了,不提;太宗四子,长子仁宗,幼子早死未封,汉王高煦造反除国,还有一个赵王;仁宗十子,宣宗外,早夭的瞻垠未封,其余八子封王,其中五人无子除国;隐帝还有四个儿子活蹦乱跳;先帝的四个儿子,一个早夭追封太子,一个继位当了皇帝,还有两个封了王待在宫里。
所以总结起来,现在藩王一级25个,不算多;但麻烦的是藩王也是有宗室的,长子即位就不说了,其他儿子降一级为郡王,以此往下推,将军、中尉都是三个等级;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孙女封郡君,曾孙女封县君,玄孙女封乡君。洪武年间,宗室人口才58人;永乐年间,也就127人;按照此前的统计数据,总人口已经近千。今年正好开国还不到一百年,多的也就传了四五代人;这要是再往后,每年该衍生多少人口?支出又该是多少?户部的数学好,他们才能算。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主人,娶老婆生孩子不用说,左右长史典簿什么的不说,还有审理、典膳、奉祠、典乐、典宝、纪善、良医、典仪、工正这些部门,都要正副职领导,下面还有跟班;然后是四个伴读、不知道多少个教授,还有引导行礼的、管仓库的,都是官,都有编制!其他郡王府什么的就少了点;这还不算,还需要保护他们的护卫——藩王一般是三千到九千人,下面用不了那么多,但加起来也不小;服侍他们的太监宫女,也是朝廷买单。
按照洪武九年诸王公主岁供之数:
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靖江王,米二万石,钞万贯,馀物半亲王,马料草二十匹。
公主未受封者,紵丝、纱、罗各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绵二百两;已受封,赐庄田一所,岁收粮千五百石,钞二千贯。
亲王子未受封,视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紵丝五十匹,纱、罗减紵丝之半,绢、冬夏布各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钞千四百贯,其缎匹於所在亲王国造给。
当然,洪武二十八年,因为官吏军士俸给弥广,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更定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
归纳起来就是人多、能生、能花钱!再这样下去,雪球越滚越大,整个财政收入都不够他们吃的!
——当然,太祖皇帝本人都改过制度,该怎么办,您看着办。
汪舜华的手指敲在椅子上:“你的意思是,宗室人口每二十年就要增长一倍?”
张凤和石璟愣了一下,一起说是。
汪舜华敲着椅子:“再过20年达到2000,过40年达到4000,过60年就该是8000,建国200年达到3.2万,建国300年得多少万?”
下面倒不敢吐槽大明能不能到三百年,只是默默扳指头。
到底是专业的,张凤马上回道:“这样算,已过百万。”
汪舜华叹息:“天潢日繁,而民赋有限。奈何?”
奈何?削藩呗,太后话都说到这个地步,谁还听不出来?
但是有些话,汪舜华不能自己提,而需要朝臣先提出来,再顺水推船。
张凤硬着头皮打头阵:“天下的事,弊端极大值得忧虑的,莫过于宗藩。天下每年供应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将近三百万石。所以郡王以上,还能得到丰厚的待遇;但将军以下,很多难以为继。他们饥寒交困,常号呼于道路,聚集于有司衙门。地方官每每担心生变。当年太祖规定,不能增税,而宗室日益蕃衍,所需的粮米日益增多,实在难以为继。”
于谦咳了一声:“诸藩日盛,禄粮不继,如果现在不解决,将来更难以处理。昔日高皇帝封藩建王,皆拥重兵,占据要地,以此拱卫王室,此一时也。靖难以后,防范日严,兵权尽解,朝堂没有宗室外戚的足迹,属官没有升职转任的途径,此又一时也。现在,人多禄寡,入不敷出,甚至有几代人同居,数口人分饼而食,年过二十没有名字,四十岁还不结婚,死了几年不能得到安葬;有权的大肆劫掠百姓,远枝的连普通百姓也不如,此又一时也。洪武年间,亲王、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女才九位;如今不足百年,玉牒所能见到的宗室,已经达千人。即便朝廷把全部供应京师的收入全部用来供应宗室,也差不多刚好能够保证而已;那么十年之后,又将如何保障供给?这会儿说:‘祖制不可擅更’。却不知国初亲王,年俸五万,还有其他缎匹、茶盐各项。没过几年,就止给米,又过了几年,年俸减为万石;就这也不能满足,于是代王、肃王、辽王、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