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八月初二是世宗三周年忌日,于是遣礼部官员前往德陵祭拜;她自己带着孩子在宫里祭祀一回,也就过去了,毕竟现在的事情实在很多;甚至可以说,半个国家都处于一片火热状态——水深火热的当然有,高高兴兴的也不少,甚至人数更多,毕竟成为良民、减少赋税、买到土地值得高兴。
忙忙碌碌的君臣也很高兴:新设立的海关还在紧锣密鼓的开工建设,尤其刚改名为大连的金州卫和还是莱州府下属村落的青岛,勘测都要些日子,只能延后几年再说;但是原有的三个港口配齐了人,再把港口清理一下,马上就能用。
本来以为商人们要准备出海的船只和货物,怎么也得明年才能等到生意,哪知道消息一出来,马上就有人申请过关——货物随时都有,海船嘛,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拉出来溜溜了,虽然关税高的让人肉疼;不过办法总是有的——只要粮食足够,不就行了吗?
提举们都是从各部抽过来的青年官员,出发前除了被汪太后那个复读机念叨了一个时辰,还被户部上下耳提面命:“你们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要被那些奸商迷惑了,看看咱们过得什么日子!足额收取关税,我们的工资才有保障;当然北方鞑子还猖狂呢,总得准备军费;还有长江黄河年年兴风作浪,还要准备河工开支——反正都是有钱人和外国人买单,不要有心理负担;否则加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税,你们于心何忍?”
“还有,官商勾结搞腐败的后果很严重,七笔账一定要算清楚!屁股后面的布政司都想把海关划拉过去,等着找你们的茬,要当心!”
——这是督察院的警告。
此外,还收获了集贤院的集体关爱。
都是车轱辘的话,但对于这些新人还是很有震慑力的,尤其这两多来见识到了汪太后反腐的决心,人家连亲爹都要较真,自己这种小虾米,就不要拿脑袋去考验人家的耐心了。
海关忙起来,工部也忙起来——以前走私的毕竟是少数,现在能正大光明的出海了,大家都要一起上,但是船不够,内河的船不能开到外海去,被风吹了倒不太可能,就是装载能力有限,摊下来物流成本太高。现在大家都想着造大船,最好能运送五千石以上,能把关税全免的那种——就算要作弊,你也得把大船拉出来啊!
何况朝廷自己也要准备打海盗的船。这些大船,民间不是不能造,但朝廷出品,质量可靠好吗?
太宗时期在太仓小北门建立苏州造船场,建造大型海运漕船;后来平江伯陈碹又在淮安建立清江船厂,规模很大,设有京卫、中都、直隶三个总厂,共管辖64个造船分厂,造船匠师共3206名,年造船约550艘;同时,还在山东临清建立卫河船厂,共18个分厂。
由于海禁,这些船厂已经没有往日的风光,但由于首都和经济重心分离,漕运需求很大,实力还是在的。
现在工部尚书江渊一声令下,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海船——商人们已经找上门来,即使全力生产再扩大生产,按照每年生产500艘海船计算,七月底到手的订单也要到明年底才能完成。这会儿,几个造船厂的定金已经收到手软。
特别是千料大船尤其是载重量超过五千石以上的超大型船只,那真是超级抢手货!
江渊得意地拨弄着小算盘,户部尚书张凤更是高兴。按照现在报上来的数据——主要是缴纳的工商税,还有减免的宗室用度,加上回收的土地,前五个月的入账已经抵得上去年大半年进账了——主要是以前好多白条,现在不是真金白银,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加上还在统计的关税和清理的盐税,明年初按期兑现工资,没有问题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张凤念叨着汪太后的口头禅。
大家都在忙,刚被扎了小人的汪舜华也没闲着,去武英殿关心了儿子的功课,回头翻户部报上来的关税,在文华殿里大骂了半个时辰——明着遵从祖制,其实就是暗地里搞走私偷逃税款!
和于谦等人商讨了刚刚呈上来的建极制钱,提出了修改意见;接着批阅有关宗室的处理文件,回头还要料理那些不长眼睛的人——宗室们被逼急了,自然要想办法。勋贵和书呆子门就别说了,等着找茬回去表功呢;汪太后和大臣那里也别想了,肯定走不通,但还是有办法。
一是上疏痛骂提建议的阁老翰林们,都是祸国殃民的妖孽,离间我们骨肉的关系,这是要坑死我们,太后皇帝你们要醒醒,别被他们骗了!看看才两个月,他们逼死多少条人命了!
——这种简直就是打汪太后的脸,立马下诏书骂,你说我是老糊涂了吗?还是说那些证据都是别人编的,我这么好哄?正在干活的勋贵言官怎么可能放过,可是要这么除国也是不可能的。没办法,找证据吧,侵虐百姓(这个表现比较多)、僭越逾制(房屋车马服装什么都好好查查)、心生怨望(敢骂太后皇帝?我们可以,你不行!)等等,洋洋洒洒罗列了几十条,送上去,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啊!当然宗室是不能杀的,反正侍卫都消停了,除了国送凤阳吧。藩王是不会这么干的,先锋官总是小将,于是好几个郡王被夺爵送凤阳了,有多少人受牵连去海南,可以想象。最近从广州出发的海船,除了去外海的,去那儿的也特别多。
考虑到都是宗室,为了防止串联生事,汪舜华下旨,把琼州府升级成海南省,澎湖巡检司安心巡海,某岛从泉州剥离出来,设台湾府,还是归福建管,以后宗室也要发往那里,不能只往海南扔——这个动作有点大,需要的官员有点多。王翱已经焦头烂额,好在人员配备不用马上到位——反正那边有卫所监视,料想出不了大问题,等别的地方事情忙完,再把人派过去也成。
硬扛不是事,那就走温柔路线。皇帝年纪小,大权在汪太后手里,但她也不是孤家寡人,荣王不是亲生的不说,除了还有个小儿子齐王,还有娘家,当然现在很明显说不上话,这回削藩都没把她爹放出来;但是头顶上还有个太皇太后。如果太皇太后说了话,汪太后也不好意思忤逆吧。
果然,太皇太后收了重礼,就到汪舜华面前去哭了;其实倒不全是因为收礼的原因,毕竟天下都是她家的,娘家也得到了安抚。只是听说汪舜华这次力行削藩,削了很多人,大家都不满意,怕再出个靖难,于是跑去哭了。
汪舜华当然不会动摇——开玩笑,怎么可能动摇。别说这是她计划已久的事,就是现在这个架势,要把人喊回来,还不如先自挂东南枝,免得被人骂。
当时认认真真的跟太皇太后分析了一把:“现在国家非常困难,而宗室繁衍无度,如果不及时规范,以后会更加难以收拾——至于荣王齐王,都是我的儿子,我会亏待他们吗?”
太皇太后还是不放心:“只是怕藩王们不依,闹腾起来。”
汪舜华心里其实也有点不安,但还是要给太皇太后打气:“这件事我和群臣商量了很久,现在藩王不比开国的时候,不会有问题。”
太皇太后见这样,知道... -->>
八月初二是世宗三周年忌日,于是遣礼部官员前往德陵祭拜;她自己带着孩子在宫里祭祀一回,也就过去了,毕竟现在的事情实在很多;甚至可以说,半个国家都处于一片火热状态——水深火热的当然有,高高兴兴的也不少,甚至人数更多,毕竟成为良民、减少赋税、买到土地值得高兴。
忙忙碌碌的君臣也很高兴:新设立的海关还在紧锣密鼓的开工建设,尤其刚改名为大连的金州卫和还是莱州府下属村落的青岛,勘测都要些日子,只能延后几年再说;但是原有的三个港口配齐了人,再把港口清理一下,马上就能用。
本来以为商人们要准备出海的船只和货物,怎么也得明年才能等到生意,哪知道消息一出来,马上就有人申请过关——货物随时都有,海船嘛,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拉出来溜溜了,虽然关税高的让人肉疼;不过办法总是有的——只要粮食足够,不就行了吗?
提举们都是从各部抽过来的青年官员,出发前除了被汪太后那个复读机念叨了一个时辰,还被户部上下耳提面命:“你们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要被那些奸商迷惑了,看看咱们过得什么日子!足额收取关税,我们的工资才有保障;当然北方鞑子还猖狂呢,总得准备军费;还有长江黄河年年兴风作浪,还要准备河工开支——反正都是有钱人和外国人买单,不要有心理负担;否则加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税,你们于心何忍?”
“还有,官商勾结搞腐败的后果很严重,七笔账一定要算清楚!屁股后面的布政司都想把海关划拉过去,等着找你们的茬,要当心!”
——这是督察院的警告。
此外,还收获了集贤院的集体关爱。
都是车轱辘的话,但对于这些新人还是很有震慑力的,尤其这两多来见识到了汪太后反腐的决心,人家连亲爹都要较真,自己这种小虾米,就不要拿脑袋去考验人家的耐心了。
海关忙起来,工部也忙起来——以前走私的毕竟是少数,现在能正大光明的出海了,大家都要一起上,但是船不够,内河的船不能开到外海去,被风吹了倒不太可能,就是装载能力有限,摊下来物流成本太高。现在大家都想着造大船,最好能运送五千石以上,能把关税全免的那种——就算要作弊,你也得把大船拉出来啊!
何况朝廷自己也要准备打海盗的船。这些大船,民间不是不能造,但朝廷出品,质量可靠好吗?
太宗时期在太仓小北门建立苏州造船场,建造大型海运漕船;后来平江伯陈碹又在淮安建立清江船厂,规模很大,设有京卫、中都、直隶三个总厂,共管辖64个造船分厂,造船匠师共3206名,年造船约550艘;同时,还在山东临清建立卫河船厂,共18个分厂。
由于海禁,这些船厂已经没有往日的风光,但由于首都和经济重心分离,漕运需求很大,实力还是在的。
现在工部尚书江渊一声令下,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海船——商人们已经找上门来,即使全力生产再扩大生产,按照每年生产500艘海船计算,七月底到手的订单也要到明年底才能完成。这会儿,几个造船厂的定金已经收到手软。
特别是千料大船尤其是载重量超过五千石以上的超大型船只,那真是超级抢手货!
江渊得意地拨弄着小算盘,户部尚书张凤更是高兴。按照现在报上来的数据——主要是缴纳的工商税,还有减免的宗室用度,加上回收的土地,前五个月的入账已经抵得上去年大半年进账了——主要是以前好多白条,现在不是真金白银,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加上还在统计的关税和清理的盐税,明年初按期兑现工资,没有问题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张凤念叨着汪太后的口头禅。
大家都在忙,刚被扎了小人的汪舜华也没闲着,去武英殿关心了儿子的功课,回头翻户部报上来的关税,在文华殿里大骂了半个时辰——明着遵从祖制,其实就是暗地里搞走私偷逃税款!
和于谦等人商讨了刚刚呈上来的建极制钱,提出了修改意见;接着批阅有关宗室的处理文件,回头还要料理那些不长眼睛的人——宗室们被逼急了,自然要想办法。勋贵和书呆子门就别说了,等着找茬回去表功呢;汪太后和大臣那里也别想了,肯定走不通,但还是有办法。
一是上疏痛骂提建议的阁老翰林们,都是祸国殃民的妖孽,离间我们骨肉的关系,这是要坑死我们,太后皇帝你们要醒醒,别被他们骗了!看看才两个月,他们逼死多少条人命了!
——这种简直就是打汪太后的脸,立马下诏书骂,你说我是老糊涂了吗?还是说那些证据都是别人编的,我这么好哄?正在干活的勋贵言官怎么可能放过,可是要这么除国也是不可能的。没办法,找证据吧,侵虐百姓(这个表现比较多)、僭越逾制(房屋车马服装什么都好好查查)、心生怨望(敢骂太后皇帝?我们可以,你不行!)等等,洋洋洒洒罗列了几十条,送上去,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啊!当然宗室是不能杀的,反正侍卫都消停了,除了国送凤阳吧。藩王是不会这么干的,先锋官总是小将,于是好几个郡王被夺爵送凤阳了,有多少人受牵连去海南,可以想象。最近从广州出发的海船,除了去外海的,去那儿的也特别多。
考虑到都是宗室,为了防止串联生事,汪舜华下旨,把琼州府升级成海南省,澎湖巡检司安心巡海,某岛从泉州剥离出来,设台湾府,还是归福建管,以后宗室也要发往那里,不能只往海南扔——这个动作有点大,需要的官员有点多。王翱已经焦头烂额,好在人员配备不用马上到位——反正那边有卫所监视,料想出不了大问题,等别的地方事情忙完,再把人派过去也成。
硬扛不是事,那就走温柔路线。皇帝年纪小,大权在汪太后手里,但她也不是孤家寡人,荣王不是亲生的不说,除了还有个小儿子齐王,还有娘家,当然现在很明显说不上话,这回削藩都没把她爹放出来;但是头顶上还有个太皇太后。如果太皇太后说了话,汪太后也不好意思忤逆吧。
果然,太皇太后收了重礼,就到汪舜华面前去哭了;其实倒不全是因为收礼的原因,毕竟天下都是她家的,娘家也得到了安抚。只是听说汪舜华这次力行削藩,削了很多人,大家都不满意,怕再出个靖难,于是跑去哭了。
汪舜华当然不会动摇——开玩笑,怎么可能动摇。别说这是她计划已久的事,就是现在这个架势,要把人喊回来,还不如先自挂东南枝,免得被人骂。
当时认认真真的跟太皇太后分析了一把:“现在国家非常困难,而宗室繁衍无度,如果不及时规范,以后会更加难以收拾——至于荣王齐王,都是我的儿子,我会亏待他们吗?”
太皇太后还是不放心:“只是怕藩王们不依,闹腾起来。”
汪舜华心里其实也有点不安,但还是要给太皇太后打气:“这件事我和群臣商量了很久,现在藩王不比开国的时候,不会有问题。”
太皇太后见这样,知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