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八月初一,正式颁布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废奴令。所有的卖身为奴的人员从此开豁为民,编入正户,本人允许应征入伍,子孙允许科举应试,总人口在八百万人左右。
当然,考虑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出台了不少配套政策。一是鼓励原主继续留用,工钱给不给给多少你们自己定;二是如果不愿意再继续使用的,那么就按照每月五钱的标准,用半年工资作为遣散费,也就是每人三两银子,当然光棍还好说,如果拖儿带口的就需要好好算算账,当然已经死了的祖辈就算了,普通中产阶层不像宗室财大气粗可以劫富济贫;三是六十岁以上和十五岁以下的,如果有直系亲属依靠还好,如果没人可以依靠,那你们就只能养着,前者要养老送终;后者养到十五岁就行。
——为了达成这个共识,全国上下已经争了好几年,但是大局已定,文件到底是出台了。天南地北的,要想全部招进国营企业不现实,让朝廷来兜底更是空谈,只有挑动奴隶去和奴隶主较劲,朝廷来做裁判,才有可能消停。
当然这是政策上的,难保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走样。你们摆平了什么都好说,摆不平闹到官府,就要严格执行。
一句话,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
过了中秋节,黔国公沐琮带着永宁长公主起身前往云南,汪舜华和皇帝送出宫门外,并让荣王和齐王送出北京;一同参加送行的还有亲王宗室以及英国公张懋和魏国公徐俌,以及永安长公主、永康长公主,此外还有在京的朝臣,包括勋贵阁臣以及各衙门的官员。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沐琮夫妇的行囊很多,车马数千,但没有人非议,因为除了赐给他们的嫁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书籍。
云南地处西南,文化相对中原地区来说,比较滞后。因此早在建极八年,沐琮奏请汪太后,准备加强文化教育事业,除了办好官方书院,还要支持民间讲学;其次,就是仿照中央图书馆,在昆明建立一座大型图书馆。
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汪舜华当然是全力支持。除了从内库里取出一部分藏书,还取出二十万银子,命礼部采集书籍,赐给黔国公和永宁长公主。
当时云南方面得了旨意,就开工兴建,上半年已经完工。
七月里,任命各省的乡试官,其中程敏政和李东阳为应天府乡试考试官;周洪谟和徐溥在顺天府主持考试。
汪舜华有点担心程敏政管不住自己,惹出点新闻,没想到乡试一切顺利,想来这些年的话还是没有白说,何况过早锋芒毕露,自然会有所收敛。
只是没想到敏政和东阳入宫述职,不仅带来了最新的南京四十八景图诗,还呈上了调研报告,主要有两则。
首先是关于快递的。当然现在没有这个说法。国家有驿站,但这是官办官用,覆盖面广,但使用率不高;民间有民信局,但是资本的尿性大家都知道,杀头的生意争着上,赔钱的买卖不会干,因此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还是主要靠人肉快递。捧着金饭碗要饭,这绝对不是聪明人的做法;再加上刚颁布了废奴令,理论上八百多万人没了工作,虽然国家建立了不少纺织工厂,但大家都担心再次加重流民问题,因此想了不少办法。程敏政建议对驿站进行改革。
明朝在主干道上设有驿站,另外还有递运所,是从事货物运输的部门,主要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当时基本上是采取定点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除担负驻地指定运输路线的任务外,还要做好海、河运输的集散工作,这无疑是最科学合理的设置。
首先,驿站和递运所原有的官方传递功能要保留。考虑到官方文书的保密和时间要求,尤其军需的繁重性和紧迫性,建议专人专办,也就是现有的从业人员不必裁撤,当然有老弱病残不堪使用的,可以发给遣散费。驿丞虽然不入流,但也是吏部任命的,一般从屡试不第的举人或者秀才里面挑。
其次,要努力发展业务。西部地区还好,东中部地区对传递需求很大,那么就要适当扩充规模。根据需求,设定编制,从民间选择丁壮加入到驿站和递运所,承担为民间运输的任务;当然,寄件要检查,危险品什么的免谈;寄件取件出示黄册,毕竟现在没有身份证;收费就按照重量和长度按距离来算,肯定比民信局要便宜一些。
汪舜华很感兴趣,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主要是书信传递不便,去年的信今年才收到,不是什么新闻;只是争论很大,朝廷的驿站该不该给百姓使用,会不会贻误正事?
敏政显然准备充分:“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往来大为增加,朝廷改驿为馆驿。由于耗费巨大,为保证正常运转,一般由政府指定当地富户主持,并任命其为驿将或捉驿,负责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报的报送,并出资弥补驿站的亏损;有些头脑灵活的驿将则利用馆驿社会交往之便从事商业活动,达到以商补亏的目的,甚至不少人成为工商巨贾。”
“唐朝的驿丁80%以上为被征召轮番服役的农民,加重百姓负担,不好;咱们直接招募,虽然增加了支出,但肯定不如收入多,而且解决了就业,一举两得,多好!”
汪舜华点头,询问大家的意见。其实这是兵部的事,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驿传等事。程信避嫌没有说话,两位侍郎觉得不错,虽然有加担子的嫌疑,但能为朝廷分忧,不会有二话,只是觉得工程量有点大,建议一步步来。
汪舜华点头,就让程信拿个初步方案。
程信看了儿子一眼,就接了旨。
敏政没想到会给父亲找麻烦,摸摸鼻子有点不好意思。
但是事情还要接着说。
第二件是有关金融的。以前大家都很不屑谈这些,认为是商人做的事;但是经过财政改革,敏政和东阳都发现空谈义理没有作用,还得谈实际的国计民生。
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需求自然也很突出;带着几千几万银子还好,扛着一堆铜钱那就真让人头疼了。宋朝产生了纸币交子,可让明朝玩坏了,虽然已经废除了十多年,但大家都心有余悸,可以想见短时间内不会再发行纸币;但就算有了纸币,长距离大批量运输也很麻烦,现在没有电,没有互联网,刷卡不现实,但办法总是有的——通兑。
正统以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虽然建极通宝发行后,终结了混乱不堪的货币史,国家经济更加规范、有效;但作为铜钱,确实存在着运输不方便等问题。
现在程李两人联名建议,朝廷在全国各省府县建立银号,一是进行货币兑换,确保市场流通的货币质量;二是办理存放款,用来监视金融流通,同时贷款利率肯定比民间信贷低一些,算是减轻百姓负担,当然要严格资格审核,减少呆账坏账;三是办理汇通业务。按存户寄存钱,填发存款收据,不记名,认票不认人,可市面流通,全国通兑,当然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此处交款,彼处用钱,手续简单,使用方便;朝廷也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社会资金。
这个建议实在很好。事实上,现在钱庄、银号已经产生,只是都是小打小闹,上升不到国家层面;汪舜华也曾经想过,只是动静太大,实在顾不上来。
银行不仅赚钱,更重要的是关乎政策的执行;尤其是工商业日渐兴起,国家资本要发展,民间资本也要利用,但资本这... -->>
八月初一,正式颁布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废奴令。所有的卖身为奴的人员从此开豁为民,编入正户,本人允许应征入伍,子孙允许科举应试,总人口在八百万人左右。
当然,考虑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出台了不少配套政策。一是鼓励原主继续留用,工钱给不给给多少你们自己定;二是如果不愿意再继续使用的,那么就按照每月五钱的标准,用半年工资作为遣散费,也就是每人三两银子,当然光棍还好说,如果拖儿带口的就需要好好算算账,当然已经死了的祖辈就算了,普通中产阶层不像宗室财大气粗可以劫富济贫;三是六十岁以上和十五岁以下的,如果有直系亲属依靠还好,如果没人可以依靠,那你们就只能养着,前者要养老送终;后者养到十五岁就行。
——为了达成这个共识,全国上下已经争了好几年,但是大局已定,文件到底是出台了。天南地北的,要想全部招进国营企业不现实,让朝廷来兜底更是空谈,只有挑动奴隶去和奴隶主较劲,朝廷来做裁判,才有可能消停。
当然这是政策上的,难保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走样。你们摆平了什么都好说,摆不平闹到官府,就要严格执行。
一句话,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
过了中秋节,黔国公沐琮带着永宁长公主起身前往云南,汪舜华和皇帝送出宫门外,并让荣王和齐王送出北京;一同参加送行的还有亲王宗室以及英国公张懋和魏国公徐俌,以及永安长公主、永康长公主,此外还有在京的朝臣,包括勋贵阁臣以及各衙门的官员。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沐琮夫妇的行囊很多,车马数千,但没有人非议,因为除了赐给他们的嫁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书籍。
云南地处西南,文化相对中原地区来说,比较滞后。因此早在建极八年,沐琮奏请汪太后,准备加强文化教育事业,除了办好官方书院,还要支持民间讲学;其次,就是仿照中央图书馆,在昆明建立一座大型图书馆。
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汪舜华当然是全力支持。除了从内库里取出一部分藏书,还取出二十万银子,命礼部采集书籍,赐给黔国公和永宁长公主。
当时云南方面得了旨意,就开工兴建,上半年已经完工。
七月里,任命各省的乡试官,其中程敏政和李东阳为应天府乡试考试官;周洪谟和徐溥在顺天府主持考试。
汪舜华有点担心程敏政管不住自己,惹出点新闻,没想到乡试一切顺利,想来这些年的话还是没有白说,何况过早锋芒毕露,自然会有所收敛。
只是没想到敏政和东阳入宫述职,不仅带来了最新的南京四十八景图诗,还呈上了调研报告,主要有两则。
首先是关于快递的。当然现在没有这个说法。国家有驿站,但这是官办官用,覆盖面广,但使用率不高;民间有民信局,但是资本的尿性大家都知道,杀头的生意争着上,赔钱的买卖不会干,因此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还是主要靠人肉快递。捧着金饭碗要饭,这绝对不是聪明人的做法;再加上刚颁布了废奴令,理论上八百多万人没了工作,虽然国家建立了不少纺织工厂,但大家都担心再次加重流民问题,因此想了不少办法。程敏政建议对驿站进行改革。
明朝在主干道上设有驿站,另外还有递运所,是从事货物运输的部门,主要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当时基本上是采取定点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除担负驻地指定运输路线的任务外,还要做好海、河运输的集散工作,这无疑是最科学合理的设置。
首先,驿站和递运所原有的官方传递功能要保留。考虑到官方文书的保密和时间要求,尤其军需的繁重性和紧迫性,建议专人专办,也就是现有的从业人员不必裁撤,当然有老弱病残不堪使用的,可以发给遣散费。驿丞虽然不入流,但也是吏部任命的,一般从屡试不第的举人或者秀才里面挑。
其次,要努力发展业务。西部地区还好,东中部地区对传递需求很大,那么就要适当扩充规模。根据需求,设定编制,从民间选择丁壮加入到驿站和递运所,承担为民间运输的任务;当然,寄件要检查,危险品什么的免谈;寄件取件出示黄册,毕竟现在没有身份证;收费就按照重量和长度按距离来算,肯定比民信局要便宜一些。
汪舜华很感兴趣,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主要是书信传递不便,去年的信今年才收到,不是什么新闻;只是争论很大,朝廷的驿站该不该给百姓使用,会不会贻误正事?
敏政显然准备充分:“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往来大为增加,朝廷改驿为馆驿。由于耗费巨大,为保证正常运转,一般由政府指定当地富户主持,并任命其为驿将或捉驿,负责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报的报送,并出资弥补驿站的亏损;有些头脑灵活的驿将则利用馆驿社会交往之便从事商业活动,达到以商补亏的目的,甚至不少人成为工商巨贾。”
“唐朝的驿丁80%以上为被征召轮番服役的农民,加重百姓负担,不好;咱们直接招募,虽然增加了支出,但肯定不如收入多,而且解决了就业,一举两得,多好!”
汪舜华点头,询问大家的意见。其实这是兵部的事,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驿传等事。程信避嫌没有说话,两位侍郎觉得不错,虽然有加担子的嫌疑,但能为朝廷分忧,不会有二话,只是觉得工程量有点大,建议一步步来。
汪舜华点头,就让程信拿个初步方案。
程信看了儿子一眼,就接了旨。
敏政没想到会给父亲找麻烦,摸摸鼻子有点不好意思。
但是事情还要接着说。
第二件是有关金融的。以前大家都很不屑谈这些,认为是商人做的事;但是经过财政改革,敏政和东阳都发现空谈义理没有作用,还得谈实际的国计民生。
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需求自然也很突出;带着几千几万银子还好,扛着一堆铜钱那就真让人头疼了。宋朝产生了纸币交子,可让明朝玩坏了,虽然已经废除了十多年,但大家都心有余悸,可以想见短时间内不会再发行纸币;但就算有了纸币,长距离大批量运输也很麻烦,现在没有电,没有互联网,刷卡不现实,但办法总是有的——通兑。
正统以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虽然建极通宝发行后,终结了混乱不堪的货币史,国家经济更加规范、有效;但作为铜钱,确实存在着运输不方便等问题。
现在程李两人联名建议,朝廷在全国各省府县建立银号,一是进行货币兑换,确保市场流通的货币质量;二是办理存放款,用来监视金融流通,同时贷款利率肯定比民间信贷低一些,算是减轻百姓负担,当然要严格资格审核,减少呆账坏账;三是办理汇通业务。按存户寄存钱,填发存款收据,不记名,认票不认人,可市面流通,全国通兑,当然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此处交款,彼处用钱,手续简单,使用方便;朝廷也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社会资金。
这个建议实在很好。事实上,现在钱庄、银号已经产生,只是都是小打小闹,上升不到国家层面;汪舜华也曾经想过,只是动静太大,实在顾不上来。
银行不仅赚钱,更重要的是关乎政策的执行;尤其是工商业日渐兴起,国家资本要发展,民间资本也要利用,但资本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