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千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扬与小武的兵马俑之旅很快就虎头蛇尾地平淡结束了,痛定思痛的二人在接下来即将成行的法门寺之旅上欣然地达成了一致,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前往法门寺之前尽可能地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再也不能重蹈游览兵马俑时的覆辙。在宾馆经历了一天的简单修整与法门寺相关信息恶补后,第三天的大清早,自信已经对法门寺有了足够的基础了解的张扬与小武离开了宾馆,踏上了前往法门寺的长途汽车。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十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据说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其遗体火化结成无数舍利子。公元前三百年左右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了弘扬佛法,将佛祖的舍利子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共有19处,而法门寺为其中的第5处,故而法门寺是因舍利子而置塔,又因塔而建寺,东汉末年所修建之寺遂由此得名为阿育王寺。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法门寺,并首次开塔瞻礼舍利子;隋文帝开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将原来的法门寺更名为“成实道场”;公元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5年敕建并将之前的古寺改名为“法门寺”,唐代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层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之后在贞观年间又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及至时间到了宋代,法门寺完全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复建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足以反衬其建筑之宏大,宋徽宗亦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法门寺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然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五千卷之相关记载。 明清以后,香火鼎盛的法门寺逐渐走向了衰落。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的时候,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时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三十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清顺治十一年时又因地震而导致塔体倾斜、出现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也就是1939年时在爱国志士朱子桥的主持之下,终于完成了自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佛塔维修工程;文化大革命期间,陷入癫狂之中的红卫兵小将们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舍身护法愤然点火**,终于护得塔下珍宝的安全;1987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时隔千多年以后,第一次开启了尘封千年的法门寺塔下舍利地宫,由此将早已衰落不堪、久不闻名于世的法门寺地宫再次曝露于世人面前。 舍利地宫之中,发掘出唐代及唐代之前的文物不计其数,其中具有很高考古价值的金银器多达一百二十多件,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物,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确实是源于中国唐代的沏茶之法;此外还有熏香品九件,据地宫内《物帐碑》记载,唐茹宗奉佛香炉三件,唐禧宗供养“香囊两枚”,足以证明唐代皇帝在宫廷之中已有使用熏香器的习惯,并视之为一种无上的享受。 舍利地宫之中,还出土了一系列登峰造极的丝绸织物,大多源自于历代皇后的供奉,其中尤以武则天所供奉的一件“武后绣裙”最为珍贵;而同时出土的二十多件盘、碟、碗等承托器皿琉璃器亦精美非凡,所谓琉璃即是指现代的玻璃,唐代之时的琉璃加工技术由于长期受到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且由于制作工艺较为繁杂、成品数量稀少,故而在唐代珍稀的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 以上诸多出土文物相较于地宫之中发现的最后文物而言,即使其本身文物价值斐然但在最后那几件文物的映衬之下也都变得黯然失色了——那是四枚佛指舍利。在这四枚佛指舍利中,有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无名高僧的舍利,而最后一枚则是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指骨凝结而成的佛指舍利!前三枚佛... -->>
张扬与小武的兵马俑之旅很快就虎头蛇尾地平淡结束了,痛定思痛的二人在接下来即将成行的法门寺之旅上欣然地达成了一致,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前往法门寺之前尽可能地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再也不能重蹈游览兵马俑时的覆辙。在宾馆经历了一天的简单修整与法门寺相关信息恶补后,第三天的大清早,自信已经对法门寺有了足够的基础了解的张扬与小武离开了宾馆,踏上了前往法门寺的长途汽车。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十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据说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其遗体火化结成无数舍利子。公元前三百年左右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了弘扬佛法,将佛祖的舍利子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共有19处,而法门寺为其中的第5处,故而法门寺是因舍利子而置塔,又因塔而建寺,东汉末年所修建之寺遂由此得名为阿育王寺。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法门寺,并首次开塔瞻礼舍利子;隋文帝开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将原来的法门寺更名为“成实道场”;公元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5年敕建并将之前的古寺改名为“法门寺”,唐代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层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之后在贞观年间又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及至时间到了宋代,法门寺完全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复建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足以反衬其建筑之宏大,宋徽宗亦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法门寺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然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五千卷之相关记载。 明清以后,香火鼎盛的法门寺逐渐走向了衰落。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的时候,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时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三十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清顺治十一年时又因地震而导致塔体倾斜、出现裂缝。 民国二十八年,也就是1939年时在爱国志士朱子桥的主持之下,终于完成了自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佛塔维修工程;文化大革命期间,陷入癫狂之中的红卫兵小将们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舍身护法愤然点火**,终于护得塔下珍宝的安全;1987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时隔千多年以后,第一次开启了尘封千年的法门寺塔下舍利地宫,由此将早已衰落不堪、久不闻名于世的法门寺地宫再次曝露于世人面前。 舍利地宫之中,发掘出唐代及唐代之前的文物不计其数,其中具有很高考古价值的金银器多达一百二十多件,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物,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确实是源于中国唐代的沏茶之法;此外还有熏香品九件,据地宫内《物帐碑》记载,唐茹宗奉佛香炉三件,唐禧宗供养“香囊两枚”,足以证明唐代皇帝在宫廷之中已有使用熏香器的习惯,并视之为一种无上的享受。 舍利地宫之中,还出土了一系列登峰造极的丝绸织物,大多源自于历代皇后的供奉,其中尤以武则天所供奉的一件“武后绣裙”最为珍贵;而同时出土的二十多件盘、碟、碗等承托器皿琉璃器亦精美非凡,所谓琉璃即是指现代的玻璃,唐代之时的琉璃加工技术由于长期受到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且由于制作工艺较为繁杂、成品数量稀少,故而在唐代珍稀的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 以上诸多出土文物相较于地宫之中发现的最后文物而言,即使其本身文物价值斐然但在最后那几件文物的映衬之下也都变得黯然失色了——那是四枚佛指舍利。在这四枚佛指舍利中,有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无名高僧的舍利,而最后一枚则是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指骨凝结而成的佛指舍利!前三枚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