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六章 撞枪口的苏轼 (2/2)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我成了仁宗之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苏轼还在含香楼说了醉话,扬言那事主妄想了,必定遭祸。
事实上,苏轼并不是阻碍留香转籍,从苏轼往日的作为,他倒是相助歌妓转籍的故事要多一些。
只是这次买断留香契约的是一商贾,留香不情不愿,难免跟自己的恩客牢骚几句。
天性怜香惜玉的苏轼苏子瞻,就以很不怎么样的借口,想让那商贾知难而退……
搁以前,这肯定会被士林传为美谈,而不是弹章。
毕竟,一个名满汴梁的娇娘,让一个商贾买去做妾,确实不算是好事,那怕在履行完合同就彻底转民籍了,也让人觉得不爽快……真心不愿意这好白菜都让猪拱了。
可这是监察衙门开衙办公的档口……
所以汴梁的监察官介入了,展开了调查。
从含香楼的老鸨,到事主商贾,从开封府的书吏,到留香本人,没有升堂,就是监察官挨个的找人调查……这法子的确是新鲜。
“二哥,恐怕这一次你的议政席位没希望了,很有可能会出外任职。”
苏辙真的对自家这个二哥没办法。或许这事件的背后是有人撺掇,可也确实是因为二哥太率性了,用讲武堂流传的一句话……纯粹是往枪口上撞。
“子由,想多了。为兄并无过错,无非是搁置转籍的文书,没什么大不了的。”
“二哥,你还是没明白监察衙办案流程。只要展开调查,就说明立案了,既然立案,就是你的行为符合立案条件,有对应的监察条款。”
“监察衙门一旦立案,就一定要出结果。而你的所为可以说是事实确凿,必定会有相应的处罚。”
苏辙是接触过监察官的,也去凑过监察官的培训课程。
这几乎算是监察第一案,他二哥又有偌大的名声,在他二哥头上开刀,对于监察衙门立威效应是最显著的。
这一次,即便是官家有意放过,范尧夫也会把此案办定了。
“没想到他王介甫是如此心胸,愧为执宰!出外就出外吧,为兄寄情山水,倒也能活的写意。”
“二哥,这与王相何干?你真的需要通读监察条例了,真以为出外能如以前吗般游宴放浪?”
“子由,为兄入京之时,曾拜访王介甫,见其诗文中有秋菊落黄之言,为兄便指点了两句……”
再想到内参监察版吴安持的文章,一切就明白了。
那又能怎样?苏辙想明白了,可对于二哥的案情没有任何意义。
“曾闻在市易法之初,王介甫就有意贬为兄出外,因官家不允方作罢。只是时过境迁,为兄以为不了了之了,没想到……”
他王安石作诗是否有常识,管他苏轼何干?自己又何必多手?也罢!不就是出外嘛。只要监察衙门定论了,出外就出外!
其实,苏轼打心底不相信这事会对他有什么处罚。商贾没告,歌妓不愿,自己也只是拖延,顶多提点了商贾几句,还谈不上触犯什么。
这跟朝堂的弹劾没两样,无非是吵嘴的事。朝堂还不是他王介甫执掌的,是富相。
>
苏轼还在含香楼说了醉话,扬言那事主妄想了,必定遭祸。
事实上,苏轼并不是阻碍留香转籍,从苏轼往日的作为,他倒是相助歌妓转籍的故事要多一些。
只是这次买断留香契约的是一商贾,留香不情不愿,难免跟自己的恩客牢骚几句。
天性怜香惜玉的苏轼苏子瞻,就以很不怎么样的借口,想让那商贾知难而退……
搁以前,这肯定会被士林传为美谈,而不是弹章。
毕竟,一个名满汴梁的娇娘,让一个商贾买去做妾,确实不算是好事,那怕在履行完合同就彻底转民籍了,也让人觉得不爽快……真心不愿意这好白菜都让猪拱了。
可这是监察衙门开衙办公的档口……
所以汴梁的监察官介入了,展开了调查。
从含香楼的老鸨,到事主商贾,从开封府的书吏,到留香本人,没有升堂,就是监察官挨个的找人调查……这法子的确是新鲜。
“二哥,恐怕这一次你的议政席位没希望了,很有可能会出外任职。”
苏辙真的对自家这个二哥没办法。或许这事件的背后是有人撺掇,可也确实是因为二哥太率性了,用讲武堂流传的一句话……纯粹是往枪口上撞。
“子由,想多了。为兄并无过错,无非是搁置转籍的文书,没什么大不了的。”
“二哥,你还是没明白监察衙办案流程。只要展开调查,就说明立案了,既然立案,就是你的行为符合立案条件,有对应的监察条款。”
“监察衙门一旦立案,就一定要出结果。而你的所为可以说是事实确凿,必定会有相应的处罚。”
苏辙是接触过监察官的,也去凑过监察官的培训课程。
这几乎算是监察第一案,他二哥又有偌大的名声,在他二哥头上开刀,对于监察衙门立威效应是最显著的。
这一次,即便是官家有意放过,范尧夫也会把此案办定了。
“没想到他王介甫是如此心胸,愧为执宰!出外就出外吧,为兄寄情山水,倒也能活的写意。”
“二哥,这与王相何干?你真的需要通读监察条例了,真以为出外能如以前吗般游宴放浪?”
“子由,为兄入京之时,曾拜访王介甫,见其诗文中有秋菊落黄之言,为兄便指点了两句……”
再想到内参监察版吴安持的文章,一切就明白了。
那又能怎样?苏辙想明白了,可对于二哥的案情没有任何意义。
“曾闻在市易法之初,王介甫就有意贬为兄出外,因官家不允方作罢。只是时过境迁,为兄以为不了了之了,没想到……”
他王安石作诗是否有常识,管他苏轼何干?自己又何必多手?也罢!不就是出外嘛。只要监察衙门定论了,出外就出外!
其实,苏轼打心底不相信这事会对他有什么处罚。商贾没告,歌妓不愿,自己也只是拖延,顶多提点了商贾几句,还谈不上触犯什么。
这跟朝堂的弹劾没两样,无非是吵嘴的事。朝堂还不是他王介甫执掌的,是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