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因此,要做到明察,首先要审时度势。为什么要把审时度势放在首位呢?这是因为,时势造就功业。我们过去常说,时势造英雄,这话不错。顺应时势,自然会成就英雄。但另一方面,逆时势而强行,也同样会成为英雄。楚霸王项羽难道不就是这样吗?尽管项羽以悲剧告终,但悲剧的英雄也是英雄,甚至是更加令人同情的英雄。
因此说,做英雄不难,敢于玩命就行。建功立业就不一样了,必须顺应时势才能实现。谁都想建立功业,谁都知道要顺应时势,但究竟时势是怎样的,却要下一番工夫来察明,不是所有人想认清就认清得了的。
邓禹其人,只是一介文士,虽然领兵打仗立下了不小的战功,但比他勇猛者有之,比他战功显赫者有之,比他富于谋略者也有之,为什么偏偏要把他放在功臣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呢?这是因为,邓禹为刘秀指出了天下大势,并根据这种时势订立了战略目标。根据我们上面所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项羽和刘邦打仗,刘邦屡战屡败,但最终在垓下把项羽团团围住,让他上演了霸王别姬的一幕。这是因为,刘邦的战略是对的,而项羽失败就失败在大的战略方针上。
刘邦会用人,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他采纳了张良等人的谋略,顺应了时势,成就了功业。而刘邦的后人刘秀颇有乃祖的遗风,也接受了邓禹的主张。因此,西汉和东汉的建立,是颇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五、房玄龄投靠李世民
房玄龄(公元579年—公元648年),字乔,齐州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人,自幼聪敏,博览群书,有惊人的洞察力。在隋初,一般人根据当时的太平景象,认为隋朝政权将会长期稳定,而房玄龄从隋帝“无功德”、诳骗百姓且皇族内部互相倾轧等情况得出结论:隋朝灭亡“可翘足而待”。
隋炀帝继位后滥用民力,挥霍无度,驱使千百万农民建东都,修西苑,开运河,掘长堑,筑长城,通驰道。又数游江都和巡边,沿途各地常有几十万人迎送,极其奢华。还多次进攻高丽,人力物力耗损巨大,使“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水旱灾害不断。短短几年,隋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各种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吏也拥兵自重,伺机取隋而代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渊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辅佐下起兵反隋,挥师南下,沿汾水进军关中。
在李世民所部进抵渭水以北时,房玄龄从隰城(今山西汾阳西)赶来投靠李世民,当上了记室参军。随后,在唐军入据关中、建立唐朝及李世民挥军取河陇、北救晋阳、东定中原、攻取河北等统一战争中,房玄龄均“罄竭心力,知无不为”,给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作战中,唐军每歼灭一部敌军,别人都争着寻求珍宝之物,房玄龄则总是先收揽各种人才,安置在幕府之中。发现有谋臣猛将,房玄龄便想方设法与之结交。因此,那些谋臣猛将均愿为李世民“尽其死力”。在用人问题上,房玄龄还常给李世民出主意。例如,杜如晦原是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迁陕州长史。房玄龄认为杜如晦人才当用,便向李世民建议说:“杜如晦,王佐人才。大王欲经营四方,非如晦不可。”李世民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杜如晦又调回秦王府。后来,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跟从李世民东征西讨,参谋帷幄。“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统一中国立下巨大功勋。李世民称赞房玄龄为“汉之萧何”。
六、杜如晦的进身之路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少年时聪悟好学,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认为其“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隋大业中,补滏阳尉,不久即弃官归里。李渊父子进入长安后,杜如晦到秦王府任兵曹参军。
杜如晦刚当上秦王府兵曹参军,就显示出超群的才华。不久朝廷欲调杜如晦任陕州总管府长史。秦王李世民感到秦王府的英才外迁实在可惜,便问计于房玄龄。房玄龄说:“秦王府的僚佐外迁者虽然很多,但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是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端拱(保持现状不求进取),则此人无所用之。若大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闻言大惊,说:“尔不言,几失此人矣!”因而,李世民奏请唐高祖李渊,仍然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中任职。在唐统一战争中,杜如晦跟从李世民,西平陇右的薛举、薛仁杲和河西的李轨;北救晋阳,击破刘武周;东定中原,消灭盘踞洛阳的隋残余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攻取河北,镇压窦建德旧部刘黑闼领导的义军,南灭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称帝的萧梁后裔萧铣;平定在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并统治江淮一带的辅公祜。在历次作战中,杜如晦都“参谋帷幄”,“剖断如流”,深为秦王府诸僚属所折服。秦王府改称天策府时,杜如晦作为重要僚属“从事中郎”受到画像表彰,并名列榜首。画像上的赞语是:“建平文儒,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七、李靖主动示好
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李靖长期追随李世民,为大唐王朝东征西讨,战功卓著,并因此出将入相,成为贞观时期权力中枢的核心人物之一,后人多尊称他为李卫公。
李靖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生于一个官僚士族家庭。其祖父李崇义,为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李诠,为隋朝赵郡太守。李靖姿貌英伟,少年时代即通读书史,以文才武略而闻名。李靖胸怀大志,时常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能遇明主,逢对时势,一定要建功立业,博取富贵。”其舅是隋代名将韩擒虎,文韬武略,饱读兵书,有一次与少年李靖探讨用兵之道,对他赞赏不已,抚其背感叹地说:“可以与我谈论孙武、吴起兵法的,只有你啊!”
隋朝大业末年,身任隋朝小吏的李靖觉察到李渊的图谋,但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对隋王朝还抱有幻想,所以他决定要告发李渊。李靖没有料到,他的这一行动差点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成为隋王朝的殉葬品。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公开起兵,李渊集团乘农民起义军主力瓦岗军在东都洛阳一带与隋将王世充相持不下、关中地区非常空虚之良机,迅速南下渡过黄河,直取长安。于是,李靖就成了李渊的阶下囚。李渊对李靖恨之入骨,决定将他处死。
临刑之际,李靖毫无惧色,大呼道:“你唐公举义兵,本来是要为天下除暴乱,成就一番大事业。值此大业未成之际,为什么要因为一点私怨而杀壮士呢?”李渊见李靖仪表凛然,言语雄壮,且所言极为中肯,竟心中迟疑起来。就在这时,正在一旁注视的李世民知其决非等闲之辈,顿生英雄相惜之情,早已坐不住了,连忙起身,然后长跪向李渊求免。李渊见此,便顺水推舟,赦免了李靖。李世民正在大... -->>
因此,要做到明察,首先要审时度势。为什么要把审时度势放在首位呢?这是因为,时势造就功业。我们过去常说,时势造英雄,这话不错。顺应时势,自然会成就英雄。但另一方面,逆时势而强行,也同样会成为英雄。楚霸王项羽难道不就是这样吗?尽管项羽以悲剧告终,但悲剧的英雄也是英雄,甚至是更加令人同情的英雄。
因此说,做英雄不难,敢于玩命就行。建功立业就不一样了,必须顺应时势才能实现。谁都想建立功业,谁都知道要顺应时势,但究竟时势是怎样的,却要下一番工夫来察明,不是所有人想认清就认清得了的。
邓禹其人,只是一介文士,虽然领兵打仗立下了不小的战功,但比他勇猛者有之,比他战功显赫者有之,比他富于谋略者也有之,为什么偏偏要把他放在功臣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呢?这是因为,邓禹为刘秀指出了天下大势,并根据这种时势订立了战略目标。根据我们上面所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项羽和刘邦打仗,刘邦屡战屡败,但最终在垓下把项羽团团围住,让他上演了霸王别姬的一幕。这是因为,刘邦的战略是对的,而项羽失败就失败在大的战略方针上。
刘邦会用人,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他采纳了张良等人的谋略,顺应了时势,成就了功业。而刘邦的后人刘秀颇有乃祖的遗风,也接受了邓禹的主张。因此,西汉和东汉的建立,是颇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五、房玄龄投靠李世民
房玄龄(公元579年—公元648年),字乔,齐州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人,自幼聪敏,博览群书,有惊人的洞察力。在隋初,一般人根据当时的太平景象,认为隋朝政权将会长期稳定,而房玄龄从隋帝“无功德”、诳骗百姓且皇族内部互相倾轧等情况得出结论:隋朝灭亡“可翘足而待”。
隋炀帝继位后滥用民力,挥霍无度,驱使千百万农民建东都,修西苑,开运河,掘长堑,筑长城,通驰道。又数游江都和巡边,沿途各地常有几十万人迎送,极其奢华。还多次进攻高丽,人力物力耗损巨大,使“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水旱灾害不断。短短几年,隋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各种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吏也拥兵自重,伺机取隋而代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渊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辅佐下起兵反隋,挥师南下,沿汾水进军关中。
在李世民所部进抵渭水以北时,房玄龄从隰城(今山西汾阳西)赶来投靠李世民,当上了记室参军。随后,在唐军入据关中、建立唐朝及李世民挥军取河陇、北救晋阳、东定中原、攻取河北等统一战争中,房玄龄均“罄竭心力,知无不为”,给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作战中,唐军每歼灭一部敌军,别人都争着寻求珍宝之物,房玄龄则总是先收揽各种人才,安置在幕府之中。发现有谋臣猛将,房玄龄便想方设法与之结交。因此,那些谋臣猛将均愿为李世民“尽其死力”。在用人问题上,房玄龄还常给李世民出主意。例如,杜如晦原是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迁陕州长史。房玄龄认为杜如晦人才当用,便向李世民建议说:“杜如晦,王佐人才。大王欲经营四方,非如晦不可。”李世民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杜如晦又调回秦王府。后来,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跟从李世民东征西讨,参谋帷幄。“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统一中国立下巨大功勋。李世民称赞房玄龄为“汉之萧何”。
六、杜如晦的进身之路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少年时聪悟好学,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认为其“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隋大业中,补滏阳尉,不久即弃官归里。李渊父子进入长安后,杜如晦到秦王府任兵曹参军。
杜如晦刚当上秦王府兵曹参军,就显示出超群的才华。不久朝廷欲调杜如晦任陕州总管府长史。秦王李世民感到秦王府的英才外迁实在可惜,便问计于房玄龄。房玄龄说:“秦王府的僚佐外迁者虽然很多,但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是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端拱(保持现状不求进取),则此人无所用之。若大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闻言大惊,说:“尔不言,几失此人矣!”因而,李世民奏请唐高祖李渊,仍然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中任职。在唐统一战争中,杜如晦跟从李世民,西平陇右的薛举、薛仁杲和河西的李轨;北救晋阳,击破刘武周;东定中原,消灭盘踞洛阳的隋残余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攻取河北,镇压窦建德旧部刘黑闼领导的义军,南灭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称帝的萧梁后裔萧铣;平定在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并统治江淮一带的辅公祜。在历次作战中,杜如晦都“参谋帷幄”,“剖断如流”,深为秦王府诸僚属所折服。秦王府改称天策府时,杜如晦作为重要僚属“从事中郎”受到画像表彰,并名列榜首。画像上的赞语是:“建平文儒,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七、李靖主动示好
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李靖长期追随李世民,为大唐王朝东征西讨,战功卓著,并因此出将入相,成为贞观时期权力中枢的核心人物之一,后人多尊称他为李卫公。
李靖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生于一个官僚士族家庭。其祖父李崇义,为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李诠,为隋朝赵郡太守。李靖姿貌英伟,少年时代即通读书史,以文才武略而闻名。李靖胸怀大志,时常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能遇明主,逢对时势,一定要建功立业,博取富贵。”其舅是隋代名将韩擒虎,文韬武略,饱读兵书,有一次与少年李靖探讨用兵之道,对他赞赏不已,抚其背感叹地说:“可以与我谈论孙武、吴起兵法的,只有你啊!”
隋朝大业末年,身任隋朝小吏的李靖觉察到李渊的图谋,但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对隋王朝还抱有幻想,所以他决定要告发李渊。李靖没有料到,他的这一行动差点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成为隋王朝的殉葬品。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公开起兵,李渊集团乘农民起义军主力瓦岗军在东都洛阳一带与隋将王世充相持不下、关中地区非常空虚之良机,迅速南下渡过黄河,直取长安。于是,李靖就成了李渊的阶下囚。李渊对李靖恨之入骨,决定将他处死。
临刑之际,李靖毫无惧色,大呼道:“你唐公举义兵,本来是要为天下除暴乱,成就一番大事业。值此大业未成之际,为什么要因为一点私怨而杀壮士呢?”李渊见李靖仪表凛然,言语雄壮,且所言极为中肯,竟心中迟疑起来。就在这时,正在一旁注视的李世民知其决非等闲之辈,顿生英雄相惜之情,早已坐不住了,连忙起身,然后长跪向李渊求免。李渊见此,便顺水推舟,赦免了李靖。李世民正在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