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鲁肃和诸葛亮一样,终其一生都在坚持联吴(蜀)抗曹的主张。并不是他们二人对吴或蜀有什么特殊的感情,而是形势的需要。曹魏占据中原,又人才辈出。因此,为了保全自己,就得联手对抗。他们都十分清楚这一点,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鲁肃死后,孙权才和关羽翻了脸,这里面有孙权的责任,更有关羽的问题。但正如很多史家指出的那样,如果鲁肃不死,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也不会出现刘备伐吴,火烧连营,吴蜀两败俱伤的局面。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设想,如果鲁肃不死,没有孙、刘两家的火并,那么后来的局面也许就会有所不同,鹿死谁手,还真的不好说。
吕蒙是位将才,他原本没有学问,后来在孙权的建议下,才读了一些书,有了一些进步。他打败了关羽,威风得很。但在见识和大局上,吕蒙却铸成了大错。因此,吕蒙只是战术家,而非战略家。和鲁肃相比,吕蒙要差得多,差得远,真的不值得一提。
十三、陶渊明被荐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陶渊明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陶渊明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陶渊明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十四、恒温推荐谢安东山再起
谢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出身名门,喜爱读书,不愿做官。朝廷多次征召,均被谢安拒绝。公元360年,谢安终于担任司马一职,并在公元373年以自己的沉着冷静阻止了桓温篡权的阴谋。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意图吞灭东晋。谢安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最终击败了苻坚。
谢安出身名门大族,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年轻时就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着镇定,风度儒雅,还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都很器重他。
东晋朝廷先是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但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乐妓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谢安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时人本都对谢安寄予三公和相辅的期望,士大夫们在一起议论说:“谢安不出山,叫百姓怎么办!”这也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禁锢终身的决定。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谢安的妻子看到谢家门庭显盛,而谢安却自甘寂寞不思进取,劝他说:“大丈夫不应该如此。”谢安则用手掩着鼻子回答说:“我是怕难以逃脱兄弟们的命运。”
谢安的弟弟谢万,虽然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只是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后,谢万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谢安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的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命清高,不知抚绥部众。
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他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倒是很听劝,马上就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此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 -->>
鲁肃和诸葛亮一样,终其一生都在坚持联吴(蜀)抗曹的主张。并不是他们二人对吴或蜀有什么特殊的感情,而是形势的需要。曹魏占据中原,又人才辈出。因此,为了保全自己,就得联手对抗。他们都十分清楚这一点,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鲁肃死后,孙权才和关羽翻了脸,这里面有孙权的责任,更有关羽的问题。但正如很多史家指出的那样,如果鲁肃不死,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也不会出现刘备伐吴,火烧连营,吴蜀两败俱伤的局面。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设想,如果鲁肃不死,没有孙、刘两家的火并,那么后来的局面也许就会有所不同,鹿死谁手,还真的不好说。
吕蒙是位将才,他原本没有学问,后来在孙权的建议下,才读了一些书,有了一些进步。他打败了关羽,威风得很。但在见识和大局上,吕蒙却铸成了大错。因此,吕蒙只是战术家,而非战略家。和鲁肃相比,吕蒙要差得多,差得远,真的不值得一提。
十三、陶渊明被荐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陶渊明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陶渊明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陶渊明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十四、恒温推荐谢安东山再起
谢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出身名门,喜爱读书,不愿做官。朝廷多次征召,均被谢安拒绝。公元360年,谢安终于担任司马一职,并在公元373年以自己的沉着冷静阻止了桓温篡权的阴谋。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意图吞灭东晋。谢安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最终击败了苻坚。
谢安出身名门大族,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年轻时就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着镇定,风度儒雅,还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都很器重他。
东晋朝廷先是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但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乐妓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谢安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时人本都对谢安寄予三公和相辅的期望,士大夫们在一起议论说:“谢安不出山,叫百姓怎么办!”这也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禁锢终身的决定。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谢安的妻子看到谢家门庭显盛,而谢安却自甘寂寞不思进取,劝他说:“大丈夫不应该如此。”谢安则用手掩着鼻子回答说:“我是怕难以逃脱兄弟们的命运。”
谢安的弟弟谢万,虽然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只是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后,谢万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谢安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的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命清高,不知抚绥部众。
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他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倒是很听劝,马上就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此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