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臣者必须牢记一点,在君主面前自己永远是个配角。但是当好配角也并不是件简单易行的事,要努力与君主成为一对配合默契的知音。南北朝时,北魏大臣元澄就是一位善与君主巧演双簧的配角高手。
北魏孝文帝自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执政后,他希望通过改革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但面对满朝守旧文武,知音难觅。
元澄任徐州刺史后,政绩卓越,声望日高,入京朝见时,孝文帝在皇信堂召见了他。孝文帝问元澄:“昔时郑国的子产铸刑书,而晋国的叔向颇有非议。这二人都是贤士,究竟谁对谁错?”元澄答道:“郑国弱小,受到强大邻国的威胁,民心的背向,不借助刑罚就无法控制,所以铸刑书以显示威严。虽然背离古制,却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因此就顺时济世而言,子产是对的。叔向对此的讽刺非议,表示他不忘古制,可以与他论道,却不能与他讨论权变之术。”孝文帝说:“你是想当咱们魏国的子产喽。”元澄说:“子产顺应时代潮流,名垂青史。臣目光短浅,庸碌无能,怎敢与子产相提并论。如今陛下以四海为家,广宣道德教化以安抚天下,但长江以南尚被敌国占据,天下还未统一,乱世之民,易被威势慑服,难用礼制治理。臣认为,子产的方法还是应暂时采用,统一天下之后,再从根本上用道德礼乐教化百姓。”孝文帝当时正在考虑改革,对元澄的回答深为赞许,笑着说:“非任城王不识变化发展的大体。朕正要改革国家体制,当与你共创这万世的功业。”
孝文帝觅得元澄这个变革知音,便决心重用他来助自己变革一臂之力。元澄很快被征为中书令,后改授尚书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孝文帝的“变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迁都。当时,北魏的首都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它地处边陲,本来就不是水土丰饶之地,作为都城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物质供应显得更加紧张,又没有方便的水陆交通,从外地运粮很困难。所以,都城人民的生活还不及别的地方富裕、舒适。此外,北边草原上的其他部族日益强大,大有南徙趋势,是边境最大的威胁。然而,对于孝文帝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南方中原大地上发达的经济和高度的文明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再说,如果能迁都洛阳,也多少能改变一下他们“胡虏”的形象,而向中原正统逐渐靠近。同时,迁都也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所以,孝文帝必须慎重而周全地策划迁都大事。然而,孝文帝所面临的阻力是巨大的。考虑再三,孝文帝决定以南伐为名,实现迁都计划。
太和十七年(公元393年)六月,孝文帝以征讨南齐为名.意在商议迁都之事,召集群臣在明堂左室斋戒,命太常卿王谌亲自占卜,卜问南征之事,结果得到“革”卦。孝文帝说:“这是汤武革命,应天命顺人心之卦。”群臣都不敢开口。元澄挺身而出,说道:“《周易》说,革,是变更的意思。预示变革君臣之道的应天命顺人心,所以商汤、周武王得到这个卦象是大吉大利。陛下君临天下,继承弘扬先代的业绩,如今既是占卜征伐,得到的卦象只说明可以讨伐敌人,并不意味着改革可以取得成功。这并非预示统治稳固的卦象,不能算十分吉利。”孝文帝厉声说道:“《象辞》说:‘大人虎变’,怎么能说不吉利!”元澄说:“陛下龙兴已久.怎能仅仅比做虎变!”孝文帝勃然大怒:“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想蛊惑人心吗?”元澄说:“国家确实是陛下的国家,然而我是国家的大臣,参与重... -->>
为臣者必须牢记一点,在君主面前自己永远是个配角。但是当好配角也并不是件简单易行的事,要努力与君主成为一对配合默契的知音。南北朝时,北魏大臣元澄就是一位善与君主巧演双簧的配角高手。
北魏孝文帝自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执政后,他希望通过改革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但面对满朝守旧文武,知音难觅。
元澄任徐州刺史后,政绩卓越,声望日高,入京朝见时,孝文帝在皇信堂召见了他。孝文帝问元澄:“昔时郑国的子产铸刑书,而晋国的叔向颇有非议。这二人都是贤士,究竟谁对谁错?”元澄答道:“郑国弱小,受到强大邻国的威胁,民心的背向,不借助刑罚就无法控制,所以铸刑书以显示威严。虽然背离古制,却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因此就顺时济世而言,子产是对的。叔向对此的讽刺非议,表示他不忘古制,可以与他论道,却不能与他讨论权变之术。”孝文帝说:“你是想当咱们魏国的子产喽。”元澄说:“子产顺应时代潮流,名垂青史。臣目光短浅,庸碌无能,怎敢与子产相提并论。如今陛下以四海为家,广宣道德教化以安抚天下,但长江以南尚被敌国占据,天下还未统一,乱世之民,易被威势慑服,难用礼制治理。臣认为,子产的方法还是应暂时采用,统一天下之后,再从根本上用道德礼乐教化百姓。”孝文帝当时正在考虑改革,对元澄的回答深为赞许,笑着说:“非任城王不识变化发展的大体。朕正要改革国家体制,当与你共创这万世的功业。”
孝文帝觅得元澄这个变革知音,便决心重用他来助自己变革一臂之力。元澄很快被征为中书令,后改授尚书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孝文帝的“变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迁都。当时,北魏的首都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它地处边陲,本来就不是水土丰饶之地,作为都城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物质供应显得更加紧张,又没有方便的水陆交通,从外地运粮很困难。所以,都城人民的生活还不及别的地方富裕、舒适。此外,北边草原上的其他部族日益强大,大有南徙趋势,是边境最大的威胁。然而,对于孝文帝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南方中原大地上发达的经济和高度的文明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再说,如果能迁都洛阳,也多少能改变一下他们“胡虏”的形象,而向中原正统逐渐靠近。同时,迁都也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所以,孝文帝必须慎重而周全地策划迁都大事。然而,孝文帝所面临的阻力是巨大的。考虑再三,孝文帝决定以南伐为名,实现迁都计划。
太和十七年(公元393年)六月,孝文帝以征讨南齐为名.意在商议迁都之事,召集群臣在明堂左室斋戒,命太常卿王谌亲自占卜,卜问南征之事,结果得到“革”卦。孝文帝说:“这是汤武革命,应天命顺人心之卦。”群臣都不敢开口。元澄挺身而出,说道:“《周易》说,革,是变更的意思。预示变革君臣之道的应天命顺人心,所以商汤、周武王得到这个卦象是大吉大利。陛下君临天下,继承弘扬先代的业绩,如今既是占卜征伐,得到的卦象只说明可以讨伐敌人,并不意味着改革可以取得成功。这并非预示统治稳固的卦象,不能算十分吉利。”孝文帝厉声说道:“《象辞》说:‘大人虎变’,怎么能说不吉利!”元澄说:“陛下龙兴已久.怎能仅仅比做虎变!”孝文帝勃然大怒:“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想蛊惑人心吗?”元澄说:“国家确实是陛下的国家,然而我是国家的大臣,参与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