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崔挺重法制,当时的刑律苛重,有的不尽公正合理。如当时因犯罪被发配到边地服役的人逃跑较多,为此做出严酷规定:一人逃跑,全家受罚,都被充作劳役。对此款,崔挺上书直陈己见,他认为:古代《周书》中就有关于父子犯罪各负其咎,不得相互牵连的规定。今日天下善人少、恶人多,原因何在?一人犯罪,祸及全家,有此规定,岂不是坏人越罚越多,其实许多人是被牵累在内,本非恶徒。崔挺同时引用史实为佐证: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宋人司马牛为其兄司马桓所牵连而受罚,鲁国大夫柳下惠因其弟盗跖而受株连,本人清白有德,却无端受辱,岂不令人悲哀!崔挺援古证今,晓以利害,言辞恳切又纯正文雅,高祖欣然应允。
崔挺心系国计民生,多有利国利民的举措。如当时州内少铁,铁器需用量很大,都得从外地购进,一路搜求转运,价格自然上扬,且难及时满足百姓各种需求,官府用铁也极不便当。崔挺又上书表奏,请求复设铁官,发展铁业,百姓官府都能有所依赖。
掖县(今山东省东部)有位九旬老者,自称年轻时曾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得到一块美玉,四寸见方,极有光彩,珍藏在海岛已有六十余年,因喜见崔挺治政清明,自愿奉送。崔挺谦虚地推辞说:“我的品德难比古人,不能将美玉视为一己珍宝。”便派船随老人专程取宝,那块美玉果然光润无比,是稀世珍宝,崔挺即奏表将之送到京城。
世宗即位后,崔挺多次上书,乞求告老还乡。景明初年,终于离任。全州百姓闻讯,扶老携幼,都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行,他们在崔挺后面追随不舍,人人落泪,不愿他离去。许多人拿来了贵重的绢帛,非要送给刺史大人。崔挺也深受感动,一边劝慰,一边说服众人,所赠礼品一概不受。
崔挺于59岁时亡故,当年冬天,被赠封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号“景”。那些过去在崔挺手下做事的大小官员,听到噩耗后都悲不自胜。为了纪念崔挺,大家在城东广因寺铸起了八尺高的崔挺铜像,又起八关斋,追思崔挺,为他祈祷冥福。
一位地方官,为政如何,私德怎样,人心自有公论。百姓挥泪送刺史,其景感人。崔挺为百姓爱戴,是因他为官廉洁公正,善待百姓,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有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地方的办法。崔挺关于修改苛刑的建议无疑是一大善举。魏时律令过于严酷,其连坐制度更是高压政策的产物,仅仅因为服役时潜逃就要殃及全家甚至族人,这不知坑害了多少无辜善良的百姓,制造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悲剧,给社会也带来了灾难。难怪崔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刑律之下,善人越来越少,“恶”人越来越多,其结果也危及了魏王朝的稳定。崔挺之举,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于百姓有益,无疑是明智之举。
四、李行言尽心为民得升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对好官员的评价,也是为官者应该做到的目标。为官到底如何?老百姓的态度、观点是最好的衡量标准。只有踏踏实实地为官者,心中装着人民的官才能有不菲的业绩。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积极进取、蓬勃向上,是每个为官者共同的心理要求。要用心做官,尽心为民,你的政绩是你能力的最有力证据,也是仕途顺畅的根本。
在唐朝衰世来临的时候,唐宣宗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且很有心计。在唐宣宗继位之前,看到君主懦弱,朝政紊乱,害怕危及到自身的安全,便大搞韬晦之术。唐宣宗常常装做傻里傻气的样子,致使许多人认为他是个呆子。大和、会昌年间,文宗和武宗经常去唐宣宗的住处举行家宴,每到这时,人们总是想尽办法逗他说话,甚至皇帝本人也和他开玩笑。有的大臣还用此来打赌,看谁能让皇子说话。但是,任凭别人怎么开口,唐宣宗就是一句话不说。直到唐宣宗继承皇位,裁决细小军政事务时,都能合情合理,人们这才知道他很有主张,他的“呆傻”状原来是装出来的。
以前,唐宣宗并不了解李行言。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游猎,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皇帝着一身猎装,别人看不出他就是当朝天子,二人随便拉起家常。
宣宗问樵夫是哪个县的人,樵夫回答说:“泾阳县人。”
又问:“县令是谁?”
回答说:“李行言。”
宣宗再问:“李行言在县为政情况怎么样?”
樵夫回答说:“李行言性格固执。前些日子有几个强盗被捉,关押在县监狱,宦官领掌的北司禁军来县府要人。李行言不顾各方面的压力,就是不放人,硬是将这几个强盗全部处死了。”
唐宣宗听完这番话,默默地点了点头,自言自语地说:“此人可用。”
樵夫莫名其妙。
宣宗狩猎回宫以后,将李行言的名字、事迹写在一个帖子上,挂在自己寝殿中的柱子上。
这年冬季,海州刺使位置出现空缺,大臣们纷纷举荐,宣宗力排众议,任命李行言为海州刺使。
李行言入朝谢恩时,唐宣宗赐给他金紫衣裳,并问李行言说:“你知道为什么赐给你紫衣吗?你知道为什么任命你为海州刺使吗?”
李行言自始至终被蒙在鼓里,于是回答说:“不知道。”
唐宣宗即令左右取下挂在寝殿... -->>
崔挺重法制,当时的刑律苛重,有的不尽公正合理。如当时因犯罪被发配到边地服役的人逃跑较多,为此做出严酷规定:一人逃跑,全家受罚,都被充作劳役。对此款,崔挺上书直陈己见,他认为:古代《周书》中就有关于父子犯罪各负其咎,不得相互牵连的规定。今日天下善人少、恶人多,原因何在?一人犯罪,祸及全家,有此规定,岂不是坏人越罚越多,其实许多人是被牵累在内,本非恶徒。崔挺同时引用史实为佐证: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宋人司马牛为其兄司马桓所牵连而受罚,鲁国大夫柳下惠因其弟盗跖而受株连,本人清白有德,却无端受辱,岂不令人悲哀!崔挺援古证今,晓以利害,言辞恳切又纯正文雅,高祖欣然应允。
崔挺心系国计民生,多有利国利民的举措。如当时州内少铁,铁器需用量很大,都得从外地购进,一路搜求转运,价格自然上扬,且难及时满足百姓各种需求,官府用铁也极不便当。崔挺又上书表奏,请求复设铁官,发展铁业,百姓官府都能有所依赖。
掖县(今山东省东部)有位九旬老者,自称年轻时曾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得到一块美玉,四寸见方,极有光彩,珍藏在海岛已有六十余年,因喜见崔挺治政清明,自愿奉送。崔挺谦虚地推辞说:“我的品德难比古人,不能将美玉视为一己珍宝。”便派船随老人专程取宝,那块美玉果然光润无比,是稀世珍宝,崔挺即奏表将之送到京城。
世宗即位后,崔挺多次上书,乞求告老还乡。景明初年,终于离任。全州百姓闻讯,扶老携幼,都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行,他们在崔挺后面追随不舍,人人落泪,不愿他离去。许多人拿来了贵重的绢帛,非要送给刺史大人。崔挺也深受感动,一边劝慰,一边说服众人,所赠礼品一概不受。
崔挺于59岁时亡故,当年冬天,被赠封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号“景”。那些过去在崔挺手下做事的大小官员,听到噩耗后都悲不自胜。为了纪念崔挺,大家在城东广因寺铸起了八尺高的崔挺铜像,又起八关斋,追思崔挺,为他祈祷冥福。
一位地方官,为政如何,私德怎样,人心自有公论。百姓挥泪送刺史,其景感人。崔挺为百姓爱戴,是因他为官廉洁公正,善待百姓,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有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地方的办法。崔挺关于修改苛刑的建议无疑是一大善举。魏时律令过于严酷,其连坐制度更是高压政策的产物,仅仅因为服役时潜逃就要殃及全家甚至族人,这不知坑害了多少无辜善良的百姓,制造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悲剧,给社会也带来了灾难。难怪崔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刑律之下,善人越来越少,“恶”人越来越多,其结果也危及了魏王朝的稳定。崔挺之举,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于百姓有益,无疑是明智之举。
四、李行言尽心为民得升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对好官员的评价,也是为官者应该做到的目标。为官到底如何?老百姓的态度、观点是最好的衡量标准。只有踏踏实实地为官者,心中装着人民的官才能有不菲的业绩。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积极进取、蓬勃向上,是每个为官者共同的心理要求。要用心做官,尽心为民,你的政绩是你能力的最有力证据,也是仕途顺畅的根本。
在唐朝衰世来临的时候,唐宣宗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且很有心计。在唐宣宗继位之前,看到君主懦弱,朝政紊乱,害怕危及到自身的安全,便大搞韬晦之术。唐宣宗常常装做傻里傻气的样子,致使许多人认为他是个呆子。大和、会昌年间,文宗和武宗经常去唐宣宗的住处举行家宴,每到这时,人们总是想尽办法逗他说话,甚至皇帝本人也和他开玩笑。有的大臣还用此来打赌,看谁能让皇子说话。但是,任凭别人怎么开口,唐宣宗就是一句话不说。直到唐宣宗继承皇位,裁决细小军政事务时,都能合情合理,人们这才知道他很有主张,他的“呆傻”状原来是装出来的。
以前,唐宣宗并不了解李行言。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游猎,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皇帝着一身猎装,别人看不出他就是当朝天子,二人随便拉起家常。
宣宗问樵夫是哪个县的人,樵夫回答说:“泾阳县人。”
又问:“县令是谁?”
回答说:“李行言。”
宣宗再问:“李行言在县为政情况怎么样?”
樵夫回答说:“李行言性格固执。前些日子有几个强盗被捉,关押在县监狱,宦官领掌的北司禁军来县府要人。李行言不顾各方面的压力,就是不放人,硬是将这几个强盗全部处死了。”
唐宣宗听完这番话,默默地点了点头,自言自语地说:“此人可用。”
樵夫莫名其妙。
宣宗狩猎回宫以后,将李行言的名字、事迹写在一个帖子上,挂在自己寝殿中的柱子上。
这年冬季,海州刺使位置出现空缺,大臣们纷纷举荐,宣宗力排众议,任命李行言为海州刺使。
李行言入朝谢恩时,唐宣宗赐给他金紫衣裳,并问李行言说:“你知道为什么赐给你紫衣吗?你知道为什么任命你为海州刺使吗?”
李行言自始至终被蒙在鼓里,于是回答说:“不知道。”
唐宣宗即令左右取下挂在寝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