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
“城内污水直接排入松花江,下水道按照你所说的,往下掘土一丈五尺,水泥铺设,留有八尺高,六尺宽……”
骑马入吉林城中,亦失哈一直在说着当下正在忙碌的事情。
眼下已经是六月初,因此城外三万亩农田的水渠已经开始收尾,而接下来应该忙碌的就是城内的道路铺设和下水道建设了。
两人一边骑马一边交流,身后跟着十二名护卫。
在城内,哪怕是跑闹的孩子见到朱高煦与亦失哈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打招呼,有的作揖,有的挥手,还有的大声喊着“殿下”、“亦大人”。
二人听到这些话皆会心一笑,而后亦失哈也指着一些房屋说道:
“城内民居一千九百二十七处,破落的二百七十三处,其中破洞漏风的房屋已经安排兵卒们闲暇时抢修了,入冬前应该都能修好,并且您所说的壁炉也加上了。”
“此外,城中也扩修了足以容纳五千人的四个民坊,预计十月左右就能完工两个,剩下两个也可以先弄好民坊的水泥墙。”
“等秋收过后,大伙统一把西边的林子砍伐做柴,不仅有了取暖的物件,明年也更好开垦那块地。”
“按照您说的,每家每户能在入冬前囤好五千斤干柴……”
亦失哈说着,却也不免感叹道:“也就是在吉林城这样的地方才不用担心柴火的问题,这些柴要是能运到江南去贩卖,哪怕每担卖三十文,却也是赚钱的。”
江南缺柴,这点他们都知道,不仅是江南,就连后来他们一路北上都基本看不到成片的林子,由此可以看出江南及中原地区的绿化究竟如何。
朱高煦还问过傅友德,傅友德也说从他记事以来,只有在松潘及湘江以西、辽东等地见到过成片的林子。
傅友德好歹也是走遍大明的人物,如他这般说,朱高煦倒是佩服起后世了。
后世关内的绿化,不管放眼哪个省份,恐怕都是千年以来最好的时候。
想到绿化和取暖的问题,朱高煦也望着四周那些石砌土坯,建筑手法层出不穷的房屋院子道:
“来年水泥产量会多些,到时候给城内的百姓都重新修修房屋院子,将火墙和火道都给安排上。”
“殿下英明……”亦失哈闻言笑眯眯的朝朱高煦作揖,身后的护卫们也都喜笑颜开。
由卫所出钱出力修建房屋已经是极善的仁政了,更别提如自家殿下这般准备安排火墙火道的了,那玩意在南边可都是乡绅富户们才能享受的东西。
如此说着,朱高煦也询问起了兵卒和孩童们的学习问题:“如今书院的兵卒童子们学得如何?”
“不错”亦失哈点头道:“都已经识字数百了,不过童学那边快些,已经开始教授算术了。”
“只是殿下,吉林城恐怕用不了那么多读书人吧?”
“那么多人都成了读书人,日后所里的活计怎么办?”
亦失哈的话让身后的护卫们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朱高煦却笑道:
“谁说读书人不能干活计?更何况吉林城的孩子们会读书,却不代表整个天下的人都会读书。”
“等田地开垦的差不多了,咱们能自给自足的时候,到时候也就是可以向爷爷上疏请求移民的时候了。”
“如今的吉林城,底子还是太薄了……”朱高煦一边说,一边和亦失哈来到了一处特殊的地方。
他翻身下马,在他眼前是一处用水泥圈起来的两亩耕地,这些耕地里播种着水稻。
这耕地里的水稻被人用高出地面两尺的空心水泥墙围起来,顶部还搭着高五尺的棚子,这棚子是用干草做成较为稀疏的草棚,阳光可以照射进去。
这两亩地是朱高煦苦心经营的试验田,而那空心的水泥墙便是日后用来放水保温的水渠。
不出意外,等到了冬季,朱高煦还会让人效仿元代的宫廷温室来给田间铺上温热的马粪来保暖。
这块试验田,是朱高煦准备在明年进行“先育苗后插秧”的温室田。
按照朱高煦前世的经验,一亩机插秧田,可栽插四十到五十亩大田,一亩秧田人工移栽可栽十亩大田,抛秧可抛六十亩大田。
因此,如今的这两亩水稻和城外的水稻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实验江南水稻在吉林播种后能熬到什么日子。
只有到了明年三月,朱高煦才会用这两亩试验田来育苗。
一旦育苗成功,这两亩试验田起码能抛秧一百亩稻田。
当然,朱高煦并不在意这一百亩稻田,他在意的是到底能不能育苗成功。
只要能成功,吉林城内还可以建设诸如这样的数百亩育苗田。
反正到了明年之后各家各户都会有火墙和火道,上千户人家供暖流出的水汽想要保障数百亩育苗田并不算特别困难。
数百亩育苗田只要采取抛秧的方式,那可以抛出上万亩稻田。
如今的吉林城粮食产量朱高煦询问过,也就八十斤出头的模样。
加上今年沤肥池的土化肥、新修水渠而带来的增产,恐怕能达到九十斤或一百斤。
只要能达到一百斤,那原本的三千多亩耕地可以收获两千石粮食,比起原先增产将近两成,可以多养活五十口人。
想到这里,朱高煦心情愉快不少,他一直认为自己从后世带来的知识中,最具有价值的不是火绳枪和燧发枪,而是相应对的部分农业知识。
在这个农业社会,但凡能让农业增产一成,他都能让天下多出养活数百万人的口粮。
“秋收前能开垦多少亩荒地?”朱高煦蹲在稻田里近距离打量水稻,同时头也不抬的询问亦失哈。
亦失哈闻言也脸上洋溢笑脸道:“多了这么多畜力,按照下面百姓自己的估计,每家每户在秋收前能开垦最少七亩地。”
农业时代开垦荒地并不容易,但如果有了足够的牲畜就会轻松许多。
按照每家每户开垦七亩荒地来算,再加上原本的三千余亩田,吉林城今年秋收前的耕地数量恐怕能接近两万亩,如果秋收后还没入冬,那努力半个多月或许能达到两万亩。
“两万亩……”朱高煦呢喃着这个数字。
他问过城里的百姓,因为有畜力,所以这次他们开垦的荒地质量与开荒二年的质量是差不多的。
也就是说,这批耕田到了明年后,基本能达到开荒三年地的质量,产出大概也七十斤左右。
如果吉林城能提供足够的农家肥,到时候再加上水渠的旱涝保收,产量恐怕能达到八十斤。
也就是说了,来年秋收最低能产出九千乃至万石粮食,可以从原本三千亩养活三百多口人的情况,提升到两万亩养活一千五百多口人。
耕地翻了接近七倍,养活的人口翻了五倍,到了后年就能达到和老田一样的水平,能养活同样七倍的人。
这一连串推算出的数据让朱高煦脸上的笑容止不住,而他也抬头对亦失哈说道:
“这两亩试验田如果来年育苗能成功,那我们就能在这吉林种植水稻了。”
“我翻看史书,唐代渤海国时,渤海国就在这块地方种植过水稻,每亩产量起码一石,多的能达到一石半。”
“我们不用太贪心,哪怕能产出一石,也能够养活三千口人了。”
“真的?”亦失哈惊喜的蹲下,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场面。
“当然”朱高煦见他那模样,回答过后也忍不住泼冷水道:“不过我们也不能寄希望在水稻上,主要还是得开荒。”
“今年入冬前,许多部落估计养不活太多牲畜,但凡他们要贩卖耕牛挽马,我们尽数都买回来,加上来年开春后再买一批,明年应该能做到每家每户有一头耕牛或挽马了。”
“到时候开起荒来就更容易了,如果来年能开荒两万亩或者三万亩,那即便这水稻育苗失败,我们也能养活四五千人。”
“熬个一两年,吉林城也就能自给自足,向皇爷爷要些移民了。”
朱高煦这般说着,亦失哈与他们身后的护卫们也不由的憧憬了起来。
没有太多言语,朱高煦检查了一遍稻田,在吉林城这几个月的学习,已经让他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农民。
确定水稻没有什么事情后,他便带着亦失哈他们前往了城内的军械坊。
军械坊坐落在吉林城东北角,与渤海王府距离不到二百步,整个坊被两丈高,五尺厚的夯土墙包围起来,东西南北各百步,占地三十六亩。
在这里驻守的兵卒采取轮班制,每班一总旗,一日三班,轮流在上午、正午、下午前往书院学习。
军械坊只有一个门,因此走入坊内便能看到整个坊的情况。
由于各类工匠不足,因此军械坊的三十六亩地只有不到十亩有建筑。
朱高煦他们到来时,林粟正在与工匠坊内的一名吏目沟通。
“聊什么呢?”
“殿下……”
朱高煦带着亦失哈出现在了二人面前,二人作揖之后林粟也道:
“我与苏吏目在聊明甲和暗甲的事情。”
“算上城内的明甲和这次的六百套明甲甲片,大概下个月就能凑足一千五百套明甲,届时兄弟们的明甲就足够了。”
“冬季快来了,所以我和苏吏目商量从八月开始打造暗甲,目前还缺额五百九十四套,末将准备打造八百套,留着二百余套备用。”
自从读了书,林粟说话也开始文绉绉了起来,对此朱高煦倒是已经习惯了... -->>
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
“城内污水直接排入松花江,下水道按照你所说的,往下掘土一丈五尺,水泥铺设,留有八尺高,六尺宽……”
骑马入吉林城中,亦失哈一直在说着当下正在忙碌的事情。
眼下已经是六月初,因此城外三万亩农田的水渠已经开始收尾,而接下来应该忙碌的就是城内的道路铺设和下水道建设了。
两人一边骑马一边交流,身后跟着十二名护卫。
在城内,哪怕是跑闹的孩子见到朱高煦与亦失哈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打招呼,有的作揖,有的挥手,还有的大声喊着“殿下”、“亦大人”。
二人听到这些话皆会心一笑,而后亦失哈也指着一些房屋说道:
“城内民居一千九百二十七处,破落的二百七十三处,其中破洞漏风的房屋已经安排兵卒们闲暇时抢修了,入冬前应该都能修好,并且您所说的壁炉也加上了。”
“此外,城中也扩修了足以容纳五千人的四个民坊,预计十月左右就能完工两个,剩下两个也可以先弄好民坊的水泥墙。”
“等秋收过后,大伙统一把西边的林子砍伐做柴,不仅有了取暖的物件,明年也更好开垦那块地。”
“按照您说的,每家每户能在入冬前囤好五千斤干柴……”
亦失哈说着,却也不免感叹道:“也就是在吉林城这样的地方才不用担心柴火的问题,这些柴要是能运到江南去贩卖,哪怕每担卖三十文,却也是赚钱的。”
江南缺柴,这点他们都知道,不仅是江南,就连后来他们一路北上都基本看不到成片的林子,由此可以看出江南及中原地区的绿化究竟如何。
朱高煦还问过傅友德,傅友德也说从他记事以来,只有在松潘及湘江以西、辽东等地见到过成片的林子。
傅友德好歹也是走遍大明的人物,如他这般说,朱高煦倒是佩服起后世了。
后世关内的绿化,不管放眼哪个省份,恐怕都是千年以来最好的时候。
想到绿化和取暖的问题,朱高煦也望着四周那些石砌土坯,建筑手法层出不穷的房屋院子道:
“来年水泥产量会多些,到时候给城内的百姓都重新修修房屋院子,将火墙和火道都给安排上。”
“殿下英明……”亦失哈闻言笑眯眯的朝朱高煦作揖,身后的护卫们也都喜笑颜开。
由卫所出钱出力修建房屋已经是极善的仁政了,更别提如自家殿下这般准备安排火墙火道的了,那玩意在南边可都是乡绅富户们才能享受的东西。
如此说着,朱高煦也询问起了兵卒和孩童们的学习问题:“如今书院的兵卒童子们学得如何?”
“不错”亦失哈点头道:“都已经识字数百了,不过童学那边快些,已经开始教授算术了。”
“只是殿下,吉林城恐怕用不了那么多读书人吧?”
“那么多人都成了读书人,日后所里的活计怎么办?”
亦失哈的话让身后的护卫们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朱高煦却笑道:
“谁说读书人不能干活计?更何况吉林城的孩子们会读书,却不代表整个天下的人都会读书。”
“等田地开垦的差不多了,咱们能自给自足的时候,到时候也就是可以向爷爷上疏请求移民的时候了。”
“如今的吉林城,底子还是太薄了……”朱高煦一边说,一边和亦失哈来到了一处特殊的地方。
他翻身下马,在他眼前是一处用水泥圈起来的两亩耕地,这些耕地里播种着水稻。
这耕地里的水稻被人用高出地面两尺的空心水泥墙围起来,顶部还搭着高五尺的棚子,这棚子是用干草做成较为稀疏的草棚,阳光可以照射进去。
这两亩地是朱高煦苦心经营的试验田,而那空心的水泥墙便是日后用来放水保温的水渠。
不出意外,等到了冬季,朱高煦还会让人效仿元代的宫廷温室来给田间铺上温热的马粪来保暖。
这块试验田,是朱高煦准备在明年进行“先育苗后插秧”的温室田。
按照朱高煦前世的经验,一亩机插秧田,可栽插四十到五十亩大田,一亩秧田人工移栽可栽十亩大田,抛秧可抛六十亩大田。
因此,如今的这两亩水稻和城外的水稻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实验江南水稻在吉林播种后能熬到什么日子。
只有到了明年三月,朱高煦才会用这两亩试验田来育苗。
一旦育苗成功,这两亩试验田起码能抛秧一百亩稻田。
当然,朱高煦并不在意这一百亩稻田,他在意的是到底能不能育苗成功。
只要能成功,吉林城内还可以建设诸如这样的数百亩育苗田。
反正到了明年之后各家各户都会有火墙和火道,上千户人家供暖流出的水汽想要保障数百亩育苗田并不算特别困难。
数百亩育苗田只要采取抛秧的方式,那可以抛出上万亩稻田。
如今的吉林城粮食产量朱高煦询问过,也就八十斤出头的模样。
加上今年沤肥池的土化肥、新修水渠而带来的增产,恐怕能达到九十斤或一百斤。
只要能达到一百斤,那原本的三千多亩耕地可以收获两千石粮食,比起原先增产将近两成,可以多养活五十口人。
想到这里,朱高煦心情愉快不少,他一直认为自己从后世带来的知识中,最具有价值的不是火绳枪和燧发枪,而是相应对的部分农业知识。
在这个农业社会,但凡能让农业增产一成,他都能让天下多出养活数百万人的口粮。
“秋收前能开垦多少亩荒地?”朱高煦蹲在稻田里近距离打量水稻,同时头也不抬的询问亦失哈。
亦失哈闻言也脸上洋溢笑脸道:“多了这么多畜力,按照下面百姓自己的估计,每家每户在秋收前能开垦最少七亩地。”
农业时代开垦荒地并不容易,但如果有了足够的牲畜就会轻松许多。
按照每家每户开垦七亩荒地来算,再加上原本的三千余亩田,吉林城今年秋收前的耕地数量恐怕能接近两万亩,如果秋收后还没入冬,那努力半个多月或许能达到两万亩。
“两万亩……”朱高煦呢喃着这个数字。
他问过城里的百姓,因为有畜力,所以这次他们开垦的荒地质量与开荒二年的质量是差不多的。
也就是说,这批耕田到了明年后,基本能达到开荒三年地的质量,产出大概也七十斤左右。
如果吉林城能提供足够的农家肥,到时候再加上水渠的旱涝保收,产量恐怕能达到八十斤。
也就是说了,来年秋收最低能产出九千乃至万石粮食,可以从原本三千亩养活三百多口人的情况,提升到两万亩养活一千五百多口人。
耕地翻了接近七倍,养活的人口翻了五倍,到了后年就能达到和老田一样的水平,能养活同样七倍的人。
这一连串推算出的数据让朱高煦脸上的笑容止不住,而他也抬头对亦失哈说道:
“这两亩试验田如果来年育苗能成功,那我们就能在这吉林种植水稻了。”
“我翻看史书,唐代渤海国时,渤海国就在这块地方种植过水稻,每亩产量起码一石,多的能达到一石半。”
“我们不用太贪心,哪怕能产出一石,也能够养活三千口人了。”
“真的?”亦失哈惊喜的蹲下,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场面。
“当然”朱高煦见他那模样,回答过后也忍不住泼冷水道:“不过我们也不能寄希望在水稻上,主要还是得开荒。”
“今年入冬前,许多部落估计养不活太多牲畜,但凡他们要贩卖耕牛挽马,我们尽数都买回来,加上来年开春后再买一批,明年应该能做到每家每户有一头耕牛或挽马了。”
“到时候开起荒来就更容易了,如果来年能开荒两万亩或者三万亩,那即便这水稻育苗失败,我们也能养活四五千人。”
“熬个一两年,吉林城也就能自给自足,向皇爷爷要些移民了。”
朱高煦这般说着,亦失哈与他们身后的护卫们也不由的憧憬了起来。
没有太多言语,朱高煦检查了一遍稻田,在吉林城这几个月的学习,已经让他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农民。
确定水稻没有什么事情后,他便带着亦失哈他们前往了城内的军械坊。
军械坊坐落在吉林城东北角,与渤海王府距离不到二百步,整个坊被两丈高,五尺厚的夯土墙包围起来,东西南北各百步,占地三十六亩。
在这里驻守的兵卒采取轮班制,每班一总旗,一日三班,轮流在上午、正午、下午前往书院学习。
军械坊只有一个门,因此走入坊内便能看到整个坊的情况。
由于各类工匠不足,因此军械坊的三十六亩地只有不到十亩有建筑。
朱高煦他们到来时,林粟正在与工匠坊内的一名吏目沟通。
“聊什么呢?”
“殿下……”
朱高煦带着亦失哈出现在了二人面前,二人作揖之后林粟也道:
“我与苏吏目在聊明甲和暗甲的事情。”
“算上城内的明甲和这次的六百套明甲甲片,大概下个月就能凑足一千五百套明甲,届时兄弟们的明甲就足够了。”
“冬季快来了,所以我和苏吏目商量从八月开始打造暗甲,目前还缺额五百九十四套,末将准备打造八百套,留着二百余套备用。”
自从读了书,林粟说话也开始文绉绉了起来,对此朱高煦倒是已经习惯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