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但剧情就是这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没有恋人,那就自己用笔写一个恋人出来。”
毫无恋爱经验的我对《可是,P仍把O和Q当朋友》中男女主角恋情的描写感到力不从心,于是生先生向我提出上述建议。
这一年——3079年的广场奖征文截稿日眼看又快到了。而且在此之前,我也没忘记自己与姐姐在火车站做过“3080年1月1日之前出道”的约定。
留给创作的时间愈来愈紧张。
我希望能得到生先生的专业指点,然而他说的话就像在跟我开玩笑。
“具体操作方法是:你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有一个远在外地无法见面的恋人,然后你每周给他写一封信,同时你也会收到他寄来的回信——当然那些回信也是你自己写的。你一边给脑中想象的虚拟恋人写信,一边又扮演这位恋人给你自己写回信。这会帮你慢慢揣摩出《可是,P仍把O和Q当朋友》中男女相恋所需的感性经验。”
“对于一个立志成为职业作家的人来说,这不是难事,你一定做得到。用笔创造一个人物,然后发展与该人物的书信对话——这与‘由人物发展故事’的小说创作模式并无区别。”
“因为作家的工作正是用文字虚构一切。”
“作家会在一本书中创造众多角色,各角色之间会有冲突、会有对话。角色A给角色B写情书,角色C与角色D在夕阳下互诉衷肠。但实际上无论是角色A角色B、C、D,他们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出自作家之笔。是作者自己在给自己写情书,是作者自己与自己在夕阳下互诉衷肠。作者一个人在书桌前扮演了所有角色。”
又是这种莫名其妙的逻辑。
生先生说他在空闲时也常给自己小说中的某一位角色写信。
我好奇是哪个角色,但当时没有细问。我的注意力全在他抛出的这一套训练方法上。
我在回信里问:
“您的意思是让我自己和自己下棋?”
按我自己的理解。像人类这么感性的生物,就算是自己和自己下棋,也很难做到完全代入对弈的双方,在两方视角上都纯理性地全力取胜。较常见的情况是棋下到一半便会感情趋向领先的一方速推,或者感情趋向落后的一方和局。到头来也没法逼真模拟与活人的对弈。
所以我根本不敢想象靠写信就能模拟一段恋情。做这种事情没有意义。
生先生却回信说:
“但棋类游戏的决策树足够庞大,只要你稍微有点认真地扮演双方棋手,自己也很难预估一盘棋的结局。而且手数变多以后,棋盘上会出现很多盲点——即使自己知道自己每一步的意图,依然可能在百步后突然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人类的求偶行为是高级社交活动,过程同样复杂,同样无法预估。”
生先生居然是认真的……
我又回信说:
“有许多作家喜欢主张诸如‘角色有自己的生命’、‘角色会动’、‘笔会被角色带着走’之类的言论。我现在明白了,其实您想传达给我的也是这个意思吧?您想说……我通过信件虚构出的恋人也具有自我意志?虽然听上去很好玩,但我还是无法认同这种观点。角色就是角色,是虚构物,没有作家的笔,角色什么也做不了。它们没有生命与心灵,只是作家创造出来的相当于philosophibie的东西。给这种东西写信真的能够给我带来信心吗?”
生先生回复道:
“鹦鹉金小姐对旧时代的科学文献是否有过涉猎?了解‘准备电位’吗?一千年前的科学家曾经在实验中发现,略早于人类自主肢体运动发生之前,大脑运动皮层中会出现一个缓慢的负电位变化,这个就叫准备电位(bereitschaftspotential),简称BP。一般在肢体动作之前整整一秒BP就会出现,有时甚至会提前10秒出现。”
“于是当时有过结论:我们人类其实根本无法靠自身意志开始一个动作,潜意识会自发启动行为,而人类唯一能做的仅仅只是在最后关头将动作停止。有些学者开始恐慌,因为当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诸如准备电位之类的脑科学新发现正逐步验证一个古老的猜想,即人类根本没有所谓的‘心灵’,人的自我意志可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错觉。”
人的自我意志是错觉。
philosophibie?
“话又说回来,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萌生的动机、思想和观点,还有我们津津乐道的所谓‘心灵’,这些也全都是由我们本人无法控制的诸多客观条件累积而成,包括基因、性别、童年经历、智力水平、海马体大小等等——无法控制,更谈不上选择,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和父母。所以一个成年人其实根本无法凭所谓的‘心灵’让自己选择成为好人或坏人。即便有人穷凶恶极,他也不能对此承担责任。我们对‘心灵’的无知幻想引发出一种庞大且历史悠久的错觉,那就是道德。”
道德亦是错觉。
“然而,那又如何呢?”
信的结尾,生先生话锋一转。
“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僵尸吗?那些发现准备电位的科学家,他们会承认自己是僵尸吗?翻阅当年的文献,就算有些人言论再悲观,我也没看到谁立刻站出来全盘否定人性——那么人性是什么东西?前面说过,人连自己和自己下棋都很难做到全局理性公平。不论科学家如何解释,长篇累牍的学术论文里没有一个字能够动摇每个人的主观经验。主观经验决定“心灵”。所以我认为‘我’是‘我’,那么我就一定能主宰‘我’的行为与思想。哪怕主观经验越来越趋向于主观错觉。”
“既然... -->>
“没有恋人,那就自己用笔写一个恋人出来。”
毫无恋爱经验的我对《可是,P仍把O和Q当朋友》中男女主角恋情的描写感到力不从心,于是生先生向我提出上述建议。
这一年——3079年的广场奖征文截稿日眼看又快到了。而且在此之前,我也没忘记自己与姐姐在火车站做过“3080年1月1日之前出道”的约定。
留给创作的时间愈来愈紧张。
我希望能得到生先生的专业指点,然而他说的话就像在跟我开玩笑。
“具体操作方法是:你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有一个远在外地无法见面的恋人,然后你每周给他写一封信,同时你也会收到他寄来的回信——当然那些回信也是你自己写的。你一边给脑中想象的虚拟恋人写信,一边又扮演这位恋人给你自己写回信。这会帮你慢慢揣摩出《可是,P仍把O和Q当朋友》中男女相恋所需的感性经验。”
“对于一个立志成为职业作家的人来说,这不是难事,你一定做得到。用笔创造一个人物,然后发展与该人物的书信对话——这与‘由人物发展故事’的小说创作模式并无区别。”
“因为作家的工作正是用文字虚构一切。”
“作家会在一本书中创造众多角色,各角色之间会有冲突、会有对话。角色A给角色B写情书,角色C与角色D在夕阳下互诉衷肠。但实际上无论是角色A角色B、C、D,他们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出自作家之笔。是作者自己在给自己写情书,是作者自己与自己在夕阳下互诉衷肠。作者一个人在书桌前扮演了所有角色。”
又是这种莫名其妙的逻辑。
生先生说他在空闲时也常给自己小说中的某一位角色写信。
我好奇是哪个角色,但当时没有细问。我的注意力全在他抛出的这一套训练方法上。
我在回信里问:
“您的意思是让我自己和自己下棋?”
按我自己的理解。像人类这么感性的生物,就算是自己和自己下棋,也很难做到完全代入对弈的双方,在两方视角上都纯理性地全力取胜。较常见的情况是棋下到一半便会感情趋向领先的一方速推,或者感情趋向落后的一方和局。到头来也没法逼真模拟与活人的对弈。
所以我根本不敢想象靠写信就能模拟一段恋情。做这种事情没有意义。
生先生却回信说:
“但棋类游戏的决策树足够庞大,只要你稍微有点认真地扮演双方棋手,自己也很难预估一盘棋的结局。而且手数变多以后,棋盘上会出现很多盲点——即使自己知道自己每一步的意图,依然可能在百步后突然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人类的求偶行为是高级社交活动,过程同样复杂,同样无法预估。”
生先生居然是认真的……
我又回信说:
“有许多作家喜欢主张诸如‘角色有自己的生命’、‘角色会动’、‘笔会被角色带着走’之类的言论。我现在明白了,其实您想传达给我的也是这个意思吧?您想说……我通过信件虚构出的恋人也具有自我意志?虽然听上去很好玩,但我还是无法认同这种观点。角色就是角色,是虚构物,没有作家的笔,角色什么也做不了。它们没有生命与心灵,只是作家创造出来的相当于philosophibie的东西。给这种东西写信真的能够给我带来信心吗?”
生先生回复道:
“鹦鹉金小姐对旧时代的科学文献是否有过涉猎?了解‘准备电位’吗?一千年前的科学家曾经在实验中发现,略早于人类自主肢体运动发生之前,大脑运动皮层中会出现一个缓慢的负电位变化,这个就叫准备电位(bereitschaftspotential),简称BP。一般在肢体动作之前整整一秒BP就会出现,有时甚至会提前10秒出现。”
“于是当时有过结论:我们人类其实根本无法靠自身意志开始一个动作,潜意识会自发启动行为,而人类唯一能做的仅仅只是在最后关头将动作停止。有些学者开始恐慌,因为当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诸如准备电位之类的脑科学新发现正逐步验证一个古老的猜想,即人类根本没有所谓的‘心灵’,人的自我意志可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错觉。”
人的自我意志是错觉。
philosophibie?
“话又说回来,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萌生的动机、思想和观点,还有我们津津乐道的所谓‘心灵’,这些也全都是由我们本人无法控制的诸多客观条件累积而成,包括基因、性别、童年经历、智力水平、海马体大小等等——无法控制,更谈不上选择,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和父母。所以一个成年人其实根本无法凭所谓的‘心灵’让自己选择成为好人或坏人。即便有人穷凶恶极,他也不能对此承担责任。我们对‘心灵’的无知幻想引发出一种庞大且历史悠久的错觉,那就是道德。”
道德亦是错觉。
“然而,那又如何呢?”
信的结尾,生先生话锋一转。
“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僵尸吗?那些发现准备电位的科学家,他们会承认自己是僵尸吗?翻阅当年的文献,就算有些人言论再悲观,我也没看到谁立刻站出来全盘否定人性——那么人性是什么东西?前面说过,人连自己和自己下棋都很难做到全局理性公平。不论科学家如何解释,长篇累牍的学术论文里没有一个字能够动摇每个人的主观经验。主观经验决定“心灵”。所以我认为‘我’是‘我’,那么我就一定能主宰‘我’的行为与思想。哪怕主观经验越来越趋向于主观错觉。”
“既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