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大唐第一巨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咚——咚——咚——”
说话间,天色微明,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内钟楼上报时的晨钟响起。
钟声悠远绵长,不绝于耳。
很多现代人都以为唐代没有钟楼,都以为唐代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是靠鼓声报时。
其实这是不对的,据很多文献记载,唐代长安城中不但各大寺庙内建有钟楼,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内也都建有钟楼和鼓楼。
《长安志》:太极殿“殿东隅有鼓楼,西隅有钟楼,贞观四年置”。
唐代各街道上的街鼓只是宵禁开始和结束时才使用,日中开市时也会鸣响街鼓,其他时间还是靠钟楼和鼓楼上发出的钟鼓声联合报时。少了满城街鼓,悠远绵长的钟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毕竟鼓楼上的鼓声不可能像钟声传得那么远。
随着三大宫城卯时钟声响起,大明宫丹凤门两侧的建福门和望仙门徐徐打开。
此时,亲王、郡王、宰相、国公等二品以上高官已经骑着马从光宅里出来,前有监察御史导引,百官恭恭敬敬地站于道路两侧让高官们通过,直至建福门和望仙门前。
李嗣恭是从一品郡王,也加入了高官的队伍。
高官们通过后,三品以下官员这才纷纷上马尾随在了高官队伍之后。
宫门内左右各有监门校尉高声道:“唱籍!”
所谓唱籍,就是点卯。
监门校尉呼罢,随即开始照着籍册点名,点到名的官员就在马上回应一声“在”,然后将符信递给监门校尉们勘验,勘验已毕便逐次放行。
不算东、西、北三面的夹城,大明宫是个五进五出的庞大宫城,前后一共分为五个大型院落。
进入宫城的外门丹凤门,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开阔的大型院落,院落前部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内河,内河上有三座分别和望仙门、丹凤门、建福门相对的石拱桥,名曰下马桥。
百官在最中间的一座下马桥前下马,将马匹交予宫内千牛侍卫牵去拴好。
过了下马桥就不能骑马了,剩下的路就只能靠步行了。
监察御史们引领百官从下马桥上步行通过内河,步入斜坡状的御道——龙尾道。
秦钺看到,御道东面是左金吾卫仗院,右面是右金吾卫仗院,仗院就是武库。
穿过第一个大院,眼前又是一道横亘东西的宫墙,宫墙正中是开放性的午门,只有过了午门,才算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朝会区域。
朝会区域又分为三个院落。
第一个院落是外朝,外朝主殿是大明宫正殿含元殿,含元殿是大明宫内最大的宫殿。
含元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只有赶上元旦和冬至日大朝会、皇帝上尊号、改元年号、大赦天下等重大国事时才会启用,平时很少启用。
含元殿位于龙首山之巅,站在殿前台阶上向南俯瞰,整个长安城尽收眼底。
过了含元殿,大约再向北行二三百米,又是一道横亘的宫墙,宫墙正中大门叫宣政门。
进入宣政门,就是大明宫的第三个院落,也是朝会区的第二个院落——中朝。
中朝主殿是宣政殿,宣政殿是大明宫内的第二大宫殿。
秦钺看到,宣政殿两侧省、台、院林立,殿东有黄门省——就是门下省、京兆尹院、弘文馆、待制院东院、少阳院,殿西有紫微省——就是中书省、中书舍人院、殿中监、内侍省、御史台北台、枢密院、待制院西院、国史馆、集贤院、命妇院等台院。
大明宫内的京兆尹院并非京兆府正衙,京兆府正衙位于西市东面的兴德坊,大明宫内的京兆尹院只是京兆尹临时办公地点。
自唐玄宗后,为了防止像李成乾逼宫、李重俊兵变等类似的太子造反事件再度发生,李隆基废除了太子长期居住太极宫东宫的制度,在大明宫中朝院落东部兴建了一处名为少阳院的宫殿供太子居住。因太子古称少阳,所以太子寝宫也叫少阳院。
大明宫内的御史台也不是御史台的正衙,御史台正衙位于太极宫南面的皇城——俗称南衙,故此大明宫内的御史台又称御史台北台。
宣政殿才是自唐高宗以后唐朝历代皇帝日常主政的大殿。
但李隆基是个特例,李隆基一直在位于中朝院落后面的内朝主政。
内朝是大明宫的第四个院落,也是朝会区的第三个院落,再后面就是大明宫的第五个院落——皇帝庞大的后宫了。皇帝的后宫里住着数千名妃子和宫女,这些女人都是为皇帝一个人服务的,平时除了宦官,大臣们不经宣召是绝对不允许擅自进入皇帝后宫的。
内朝的主殿是大明宫内的第三大殿紫宸殿。
紫宸殿也称天子便殿,李隆基平时和宰相等大臣商谈国事都是在紫宸殿进行。
内朝虽然也是朝会区,但因为内朝是从皇帝后宫分割出的一块区域,也处在后宫的范畴以内,普通官员不... -->>
“咚——咚——咚——”
说话间,天色微明,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内钟楼上报时的晨钟响起。
钟声悠远绵长,不绝于耳。
很多现代人都以为唐代没有钟楼,都以为唐代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是靠鼓声报时。
其实这是不对的,据很多文献记载,唐代长安城中不但各大寺庙内建有钟楼,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内也都建有钟楼和鼓楼。
《长安志》:太极殿“殿东隅有鼓楼,西隅有钟楼,贞观四年置”。
唐代各街道上的街鼓只是宵禁开始和结束时才使用,日中开市时也会鸣响街鼓,其他时间还是靠钟楼和鼓楼上发出的钟鼓声联合报时。少了满城街鼓,悠远绵长的钟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毕竟鼓楼上的鼓声不可能像钟声传得那么远。
随着三大宫城卯时钟声响起,大明宫丹凤门两侧的建福门和望仙门徐徐打开。
此时,亲王、郡王、宰相、国公等二品以上高官已经骑着马从光宅里出来,前有监察御史导引,百官恭恭敬敬地站于道路两侧让高官们通过,直至建福门和望仙门前。
李嗣恭是从一品郡王,也加入了高官的队伍。
高官们通过后,三品以下官员这才纷纷上马尾随在了高官队伍之后。
宫门内左右各有监门校尉高声道:“唱籍!”
所谓唱籍,就是点卯。
监门校尉呼罢,随即开始照着籍册点名,点到名的官员就在马上回应一声“在”,然后将符信递给监门校尉们勘验,勘验已毕便逐次放行。
不算东、西、北三面的夹城,大明宫是个五进五出的庞大宫城,前后一共分为五个大型院落。
进入宫城的外门丹凤门,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开阔的大型院落,院落前部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内河,内河上有三座分别和望仙门、丹凤门、建福门相对的石拱桥,名曰下马桥。
百官在最中间的一座下马桥前下马,将马匹交予宫内千牛侍卫牵去拴好。
过了下马桥就不能骑马了,剩下的路就只能靠步行了。
监察御史们引领百官从下马桥上步行通过内河,步入斜坡状的御道——龙尾道。
秦钺看到,御道东面是左金吾卫仗院,右面是右金吾卫仗院,仗院就是武库。
穿过第一个大院,眼前又是一道横亘东西的宫墙,宫墙正中是开放性的午门,只有过了午门,才算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朝会区域。
朝会区域又分为三个院落。
第一个院落是外朝,外朝主殿是大明宫正殿含元殿,含元殿是大明宫内最大的宫殿。
含元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只有赶上元旦和冬至日大朝会、皇帝上尊号、改元年号、大赦天下等重大国事时才会启用,平时很少启用。
含元殿位于龙首山之巅,站在殿前台阶上向南俯瞰,整个长安城尽收眼底。
过了含元殿,大约再向北行二三百米,又是一道横亘的宫墙,宫墙正中大门叫宣政门。
进入宣政门,就是大明宫的第三个院落,也是朝会区的第二个院落——中朝。
中朝主殿是宣政殿,宣政殿是大明宫内的第二大宫殿。
秦钺看到,宣政殿两侧省、台、院林立,殿东有黄门省——就是门下省、京兆尹院、弘文馆、待制院东院、少阳院,殿西有紫微省——就是中书省、中书舍人院、殿中监、内侍省、御史台北台、枢密院、待制院西院、国史馆、集贤院、命妇院等台院。
大明宫内的京兆尹院并非京兆府正衙,京兆府正衙位于西市东面的兴德坊,大明宫内的京兆尹院只是京兆尹临时办公地点。
自唐玄宗后,为了防止像李成乾逼宫、李重俊兵变等类似的太子造反事件再度发生,李隆基废除了太子长期居住太极宫东宫的制度,在大明宫中朝院落东部兴建了一处名为少阳院的宫殿供太子居住。因太子古称少阳,所以太子寝宫也叫少阳院。
大明宫内的御史台也不是御史台的正衙,御史台正衙位于太极宫南面的皇城——俗称南衙,故此大明宫内的御史台又称御史台北台。
宣政殿才是自唐高宗以后唐朝历代皇帝日常主政的大殿。
但李隆基是个特例,李隆基一直在位于中朝院落后面的内朝主政。
内朝是大明宫的第四个院落,也是朝会区的第三个院落,再后面就是大明宫的第五个院落——皇帝庞大的后宫了。皇帝的后宫里住着数千名妃子和宫女,这些女人都是为皇帝一个人服务的,平时除了宦官,大臣们不经宣召是绝对不允许擅自进入皇帝后宫的。
内朝的主殿是大明宫内的第三大殿紫宸殿。
紫宸殿也称天子便殿,李隆基平时和宰相等大臣商谈国事都是在紫宸殿进行。
内朝虽然也是朝会区,但因为内朝是从皇帝后宫分割出的一块区域,也处在后宫的范畴以内,普通官员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