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句话说的好,性格决定命运。而这句话用在皇太孙朱允文的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明代初期的这出大戏当中,男主角朱棣、男配角是被他篡位的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幕后的编剧和导演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章。朱元章的几个决策都挖了坑,为这出谋逆大戏打下了伏笔。
主要两个坑,一是分封藩王,把这些儿子、孙子分去当藩王,同时给他们兵权。当然上期咱们讲了在明朝建立初期,这是有他现实考量的,是没问题的。但是这样的分封藩王你注意了,一定要有一个能够镇得住他们的皇帝,朱元章自己当然没问题了——他是开国皇帝,而且这些藩王是他的儿子甚至孙子,你们还能造老朱的反吗?
但是这事换成别的皇帝就不一定了,更别说换成主少国疑、年轻的朱允纹。这就是老朱朱元章挖的第二个坑——那就是接班人选择这个问题。当太子朱标36岁英年早逝的时候,朱元章选择了朱标的儿子,就是皇太孙朱允炆来接班。
这两个决定就是:一,分封藩王、二,让朱允炆来接班,其实单拿出来看都没有问题,都说得通,老朱也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把这两件事组合在一块,你注意了,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两者叠加综合作用,就给朱棣篡位谋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到这儿咱们就得详细介绍几句男配角朱允炆了,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性格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叫“仁柔”——仁爱但是柔弱。对于统治者对于皇帝来说,仁爱当然是一件好事,你爱自己的子民;但是柔弱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讲,往往恰恰是最大的性格短板。而这个“仁柔”就是朱允炆的性格,他这个“仁柔”的性格从何而来?我觉得一个人的性格无外乎两方面的来源——一个就是内因,就是家庭的遗传;一个是外因,环境对你的塑造。朱允炆恰恰这两点可能对他都有影响。
内因上来说,他的父亲太子朱标给他了仁爱之心。“仁爱”是朱标非常鲜明的一个标签,同时也是朱元章非常喜欢朱标的一点。朱元章对于太子朱标是爱得非常偏执,偏执到甚至有些历史学家有这样的一种论断,他们认为最终朱元章选择皇太孙朱允炆来做接班人,也是因为他太爱朱标,而朱标早逝之后,迫使他把对朱标的这种爱转嫁到了朱允炆的身上。这样的一种观点当然是综合各种史料的一种猜测揣度,你不可能找朱元章本人来求证了。
但是朱元章对于“仁爱”这两个字有偏执的爱,我倒是可以理解。因为人往往是你越缺什么,越想要什么。你想想朱元章作为一个到晚年杀伐果决、展开清洗,杀掉了很多开国功臣的统治者,他又希望自己老朱家的基业能够千秋万代,希望后人把他描述成一个贤明皇帝,希望朱家的统治能够稳固——他自然想要自己的后代有皇帝的这种仁爱之心,所以他对于仁爱的朱标非常喜欢,这事倒也说得通。
这种仁爱之心也从朱标传给了朱允炆。在他登基成为皇帝之后,朱允炆曾经推行过短暂的叫“建文改制”,搞的就是宽政减刑这一套——减税负、减刑罚,这其实都是他仁爱之心的表现。这当然是朱允炆好的一面了,但是不巧的是作为统治者,他性格当中还有“柔”字,你可以解释成“柔弱”,也可以理解成“优柔寡断”。
朱允炆性格里头“柔弱”、“优柔寡断”从何而来?我觉得就和他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了,因为你想他作为朱元章的第三代、孙辈,从小就是出生成长在皇宫的宫墙之内,就是皇族子弟,所以他自然没有见过社会的阴暗面、人心的险恶、战争的残酷,而这些恰恰是他成长当中缺的重要的一课。
这事儿咱们就要对照起来看了,马上想到男主角朱棣——朱允炆的四叔,最后篡位成功的永乐大帝,他成长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在他出生成长的时候是战火连天,他小时候颠沛流离,大明王朝在哪儿还没影呢!因为他成长的时候,朱元章还没有打下江山,他也不是什么皇族子弟,所以他见过了战争的残酷、见过了社会的险恶。这一部分是朱棣经历过,而朱允炆却没有的。咱们已经自然的过渡到男主角朱棣这儿了。
朱棣从小出生的环境,非常的草莽、颠沛流离。同时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签和特质——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一个优秀的将领。因为他是在10岁的时候就被封“燕王”,“燕”就是封地——是北京这个地方以及周边河北这一块儿。当然那个时候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为明朝初期的京城是南京,也就是应天府。在他20岁的时候,朱棣就到北平来就藩了,来当燕王。
由于他是戍边的燕王,所以朱棣最不缺的就是一个东西——就是战争经历,他是不断的和北边的蒙古人交锋的。而且在明朝建立之后,太祖朱元章自己有几次御驾北伐亲征去打蒙古人,其中有两次朱棣都跟着他老爹去北伐蒙古了,而且这两次朱棣都建下奇功。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军事奇才,这样的杰出的军事能力也为他之后起兵造反能够成功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
这就是朱棣——出生环境草莽、成长条件艰苦、军事能力出众。还有一点就是他性格上跟他老爹朱元章挺像的,叫做“心狠手辣”。所以你看这个男主角朱棣和男配角朱允炆两个人性格、成长环境是完全不同,很脸谱化的两个人,这要是戏剧冲突就非常的鲜明了,性格可以说天壤之别。
男主角、男配角咱们都介绍完了,很清晰了。但是这出篡逆大戏要发生的话,对于男主角朱棣来说还缺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口实”,就是你起兵造反谋逆的合理性在哪里?因为你的侄子建文帝是你老爹开国皇帝朱元章定下来的接班人,你有什么理由作为一个藩王去造反,去推翻他的统治?
这个理由、口实,朱允炆给朱棣准备好了——这就是男配角,这出大戏当中这男配角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因为在朱允炆二十岁继位登基之后,他发现强敌环伺,这些藩王都是手握兵权的他的叔叔,而且社会经验、政治经验都比他要丰富得多,所以朱允炆就感受到非常大的统治的威胁。
所以他登基之后想的几乎第一件事要削藩——削藩就直接去拿藩王的利益开刀了,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容易引起地方和中央矛盾的一个点。但削藩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你必须要缓和的来进行,必须要有充分的政治手腕,必须要给这些藩王充足的时间和好处,“温水煮青蛙”去慢慢的卸掉他们的权力和防备。但是朱允炆他又不具备这样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所以就引起了非常激烈的冲突。
当然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有些明粉在讨论的时候也会说,建文帝上来之后其实没有必要削藩。历史是没法假设的,但是的确当你知道一个历史人物做的某个决定引起了灾难性的后果的时候,你不可避免的会去想,在他那样的一种环境当中设... -->>
有句话说的好,性格决定命运。而这句话用在皇太孙朱允文的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明代初期的这出大戏当中,男主角朱棣、男配角是被他篡位的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幕后的编剧和导演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章。朱元章的几个决策都挖了坑,为这出谋逆大戏打下了伏笔。
主要两个坑,一是分封藩王,把这些儿子、孙子分去当藩王,同时给他们兵权。当然上期咱们讲了在明朝建立初期,这是有他现实考量的,是没问题的。但是这样的分封藩王你注意了,一定要有一个能够镇得住他们的皇帝,朱元章自己当然没问题了——他是开国皇帝,而且这些藩王是他的儿子甚至孙子,你们还能造老朱的反吗?
但是这事换成别的皇帝就不一定了,更别说换成主少国疑、年轻的朱允纹。这就是老朱朱元章挖的第二个坑——那就是接班人选择这个问题。当太子朱标36岁英年早逝的时候,朱元章选择了朱标的儿子,就是皇太孙朱允炆来接班。
这两个决定就是:一,分封藩王、二,让朱允炆来接班,其实单拿出来看都没有问题,都说得通,老朱也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把这两件事组合在一块,你注意了,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两者叠加综合作用,就给朱棣篡位谋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到这儿咱们就得详细介绍几句男配角朱允炆了,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性格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叫“仁柔”——仁爱但是柔弱。对于统治者对于皇帝来说,仁爱当然是一件好事,你爱自己的子民;但是柔弱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讲,往往恰恰是最大的性格短板。而这个“仁柔”就是朱允炆的性格,他这个“仁柔”的性格从何而来?我觉得一个人的性格无外乎两方面的来源——一个就是内因,就是家庭的遗传;一个是外因,环境对你的塑造。朱允炆恰恰这两点可能对他都有影响。
内因上来说,他的父亲太子朱标给他了仁爱之心。“仁爱”是朱标非常鲜明的一个标签,同时也是朱元章非常喜欢朱标的一点。朱元章对于太子朱标是爱得非常偏执,偏执到甚至有些历史学家有这样的一种论断,他们认为最终朱元章选择皇太孙朱允炆来做接班人,也是因为他太爱朱标,而朱标早逝之后,迫使他把对朱标的这种爱转嫁到了朱允炆的身上。这样的一种观点当然是综合各种史料的一种猜测揣度,你不可能找朱元章本人来求证了。
但是朱元章对于“仁爱”这两个字有偏执的爱,我倒是可以理解。因为人往往是你越缺什么,越想要什么。你想想朱元章作为一个到晚年杀伐果决、展开清洗,杀掉了很多开国功臣的统治者,他又希望自己老朱家的基业能够千秋万代,希望后人把他描述成一个贤明皇帝,希望朱家的统治能够稳固——他自然想要自己的后代有皇帝的这种仁爱之心,所以他对于仁爱的朱标非常喜欢,这事倒也说得通。
这种仁爱之心也从朱标传给了朱允炆。在他登基成为皇帝之后,朱允炆曾经推行过短暂的叫“建文改制”,搞的就是宽政减刑这一套——减税负、减刑罚,这其实都是他仁爱之心的表现。这当然是朱允炆好的一面了,但是不巧的是作为统治者,他性格当中还有“柔”字,你可以解释成“柔弱”,也可以理解成“优柔寡断”。
朱允炆性格里头“柔弱”、“优柔寡断”从何而来?我觉得就和他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了,因为你想他作为朱元章的第三代、孙辈,从小就是出生成长在皇宫的宫墙之内,就是皇族子弟,所以他自然没有见过社会的阴暗面、人心的险恶、战争的残酷,而这些恰恰是他成长当中缺的重要的一课。
这事儿咱们就要对照起来看了,马上想到男主角朱棣——朱允炆的四叔,最后篡位成功的永乐大帝,他成长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在他出生成长的时候是战火连天,他小时候颠沛流离,大明王朝在哪儿还没影呢!因为他成长的时候,朱元章还没有打下江山,他也不是什么皇族子弟,所以他见过了战争的残酷、见过了社会的险恶。这一部分是朱棣经历过,而朱允炆却没有的。咱们已经自然的过渡到男主角朱棣这儿了。
朱棣从小出生的环境,非常的草莽、颠沛流离。同时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签和特质——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一个优秀的将领。因为他是在10岁的时候就被封“燕王”,“燕”就是封地——是北京这个地方以及周边河北这一块儿。当然那个时候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为明朝初期的京城是南京,也就是应天府。在他20岁的时候,朱棣就到北平来就藩了,来当燕王。
由于他是戍边的燕王,所以朱棣最不缺的就是一个东西——就是战争经历,他是不断的和北边的蒙古人交锋的。而且在明朝建立之后,太祖朱元章自己有几次御驾北伐亲征去打蒙古人,其中有两次朱棣都跟着他老爹去北伐蒙古了,而且这两次朱棣都建下奇功。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军事奇才,这样的杰出的军事能力也为他之后起兵造反能够成功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
这就是朱棣——出生环境草莽、成长条件艰苦、军事能力出众。还有一点就是他性格上跟他老爹朱元章挺像的,叫做“心狠手辣”。所以你看这个男主角朱棣和男配角朱允炆两个人性格、成长环境是完全不同,很脸谱化的两个人,这要是戏剧冲突就非常的鲜明了,性格可以说天壤之别。
男主角、男配角咱们都介绍完了,很清晰了。但是这出篡逆大戏要发生的话,对于男主角朱棣来说还缺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口实”,就是你起兵造反谋逆的合理性在哪里?因为你的侄子建文帝是你老爹开国皇帝朱元章定下来的接班人,你有什么理由作为一个藩王去造反,去推翻他的统治?
这个理由、口实,朱允炆给朱棣准备好了——这就是男配角,这出大戏当中这男配角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因为在朱允炆二十岁继位登基之后,他发现强敌环伺,这些藩王都是手握兵权的他的叔叔,而且社会经验、政治经验都比他要丰富得多,所以朱允炆就感受到非常大的统治的威胁。
所以他登基之后想的几乎第一件事要削藩——削藩就直接去拿藩王的利益开刀了,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容易引起地方和中央矛盾的一个点。但削藩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你必须要缓和的来进行,必须要有充分的政治手腕,必须要给这些藩王充足的时间和好处,“温水煮青蛙”去慢慢的卸掉他们的权力和防备。但是朱允炆他又不具备这样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所以就引起了非常激烈的冲突。
当然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有些明粉在讨论的时候也会说,建文帝上来之后其实没有必要削藩。历史是没法假设的,但是的确当你知道一个历史人物做的某个决定引起了灾难性的后果的时候,你不可避免的会去想,在他那样的一种环境当中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