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天龙配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哪个多,哪个少呢?”
岐伯答道:“既然黄帝这样问了,我就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凡是草木都能显现出五种颜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
凡是草木都能产生五种味道,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颜色和气味的嗜好和欲求都不相同,但是各种颜色和五味则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
大天供给人们五气,大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孔吸入,它贮藏于心肺之间,如果其气上升,就会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
五味入于口中,它贮藏于肠胃之间,再经过肠胃的消化吸收,五味的精微就会内注于五脏之中,以蓄养五脏之气。如果脏气和谐并保有生化机能,津之液就会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黄帝又问道:“岐伯,我以前听你说过什么脏象,但我不懂得什么是脏象,你再给我讲一讲脏象是怎么一回事吧?”
岐伯道:“黄帝,刚刚我曾讲过,心,是生命的根本,它是心神的所居之处,它的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之中,它是阳中的太阳,它与夏气相通。
肺,是气的根本,它是灵魂的所居之处,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之上,它是阳中的太阴,它与秋气相通。
肾,主蛰伏,它是封藏经气的根本,它是精气所居之处,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其充养的组织在骨髓中,它是阴中之少阴,它与冬气相通。
肝,是罢极之本,它是精魄的所居之处,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其充养的组织在筋脉,它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另外,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它们都是仓廪之本,它们在营气所居之位。因为它们的功能就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所以它们被称为器。
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再将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并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它们的荣华在口与唇四旁的白肉上,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中,其味甘,其色黄,它们属于至阴之类,它们与土气相通。
我们所说的以上这十一个脏器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上。
如果发现人迎脉大于平时的一倍,就说明病在少阳经;如果大两倍,就说明病在太阳经;如果大三倍,就说明病在阳明经;如果大四倍以上,就说明阳气太过,此时阴气已无法通过,这样的脉象就叫作‘格阳’。
如果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就说明病在厥阴经;如果大两倍,就说明病在少阴经;如果大三倍,就说明病在太阴经;如果大四倍以上,就说明阴气太过,此时阳气已不能相交,这样的脉象就叫作‘关阴’。
如果人迎脉与寸口脉都大与平常时候的四倍以上,就说明阴阳气俱盛,它们不得相荣,这样的脉象就叫作‘关格’。
如果关格之脉盈盛太过的话,就标志着此时的阴阳两气都极其亢奋,他们已不能够达到天地阴阳经气平调的胜利状态,所以,这样的人会很快死去。”
听到这里,黄帝见天色已晚,他便道:“岐伯,天也不早了,你早点休息吧,我们转天再见。但是,你可别忘了著书的事啊,我还万分期待呢。”
岐伯将黄帝送出门外道:“黄帝,著书的事我会考虑的。慢走啊,再见!”
后来,岐伯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初步认识,他又通过多方验证分析,再用日常笔记的方式,终于编撰总结出了草药集锦《本草》,病理问答《灵枢》、《素问》等医学方面的书籍。
此外,岐伯还是位音乐爱好者,他不但通晓音律,而且他什么都好学。那时国家的军队不多,但人员繁杂,指挥起来参差不齐,不好管理。
为了活跃部队的精神氛围,达到官兵步调一致,岐伯愣是制作了铿锵有力的首曲军乐。因为人们都很喜欢这首军乐,便将岐伯称为“军乐之祖”。
岐伯之所以不止做了黄帝的太医,还兼任了黄帝的老师及军师。正说明了他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才多艺,智慧过人的博学家,他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
对于黄帝与岐伯的医论谈话,以至于千年之后,它被后人整理成著名的医书——《黄帝内经》,并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
《黄帝内经》虽然是黄帝与歧伯的医学问答,但它却不只是一部普通的医书。而是岐伯充分运用了哲学与玄学的逻辑思维,他通过多方位,多视角,多广度地诠释、剖析,来研究如何使人类及社会养生益寿的书。
《黄帝内经》除了是一部医世、医人、医国的多重功能的书籍之外,它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弊端的医治。
黄帝认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他认为,人不能只用抽象的学问空谈理想,而是应该将实践经验用于真实地现实生活之中,这便是“天人合一”的基本道理。
黄帝还认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也就是说博古就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懂古今演变的因果关系,必定流于偏见,那样是不可以的。
书中还点明“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无论从政还是从医,在治理或医治他人之前,必须先从自己身心实验做起。自己做好了,才有资格指导或医治他人。这样才能明了是非,无所困惑。
《黄帝内经》是一部精通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各方面的——全能解困奇书。岐伯的医学思想,极大影响了中华民族医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岐伯被人们称之为中华原古的“中医始祖”。
哪个多,哪个少呢?”
岐伯答道:“既然黄帝这样问了,我就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凡是草木都能显现出五种颜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
凡是草木都能产生五种味道,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颜色和气味的嗜好和欲求都不相同,但是各种颜色和五味则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
大天供给人们五气,大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孔吸入,它贮藏于心肺之间,如果其气上升,就会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
五味入于口中,它贮藏于肠胃之间,再经过肠胃的消化吸收,五味的精微就会内注于五脏之中,以蓄养五脏之气。如果脏气和谐并保有生化机能,津之液就会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黄帝又问道:“岐伯,我以前听你说过什么脏象,但我不懂得什么是脏象,你再给我讲一讲脏象是怎么一回事吧?”
岐伯道:“黄帝,刚刚我曾讲过,心,是生命的根本,它是心神的所居之处,它的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之中,它是阳中的太阳,它与夏气相通。
肺,是气的根本,它是灵魂的所居之处,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之上,它是阳中的太阴,它与秋气相通。
肾,主蛰伏,它是封藏经气的根本,它是精气所居之处,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其充养的组织在骨髓中,它是阴中之少阴,它与冬气相通。
肝,是罢极之本,它是精魄的所居之处,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其充养的组织在筋脉,它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另外,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它们都是仓廪之本,它们在营气所居之位。因为它们的功能就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所以它们被称为器。
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再将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并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它们的荣华在口与唇四旁的白肉上,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中,其味甘,其色黄,它们属于至阴之类,它们与土气相通。
我们所说的以上这十一个脏器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上。
如果发现人迎脉大于平时的一倍,就说明病在少阳经;如果大两倍,就说明病在太阳经;如果大三倍,就说明病在阳明经;如果大四倍以上,就说明阳气太过,此时阴气已无法通过,这样的脉象就叫作‘格阳’。
如果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就说明病在厥阴经;如果大两倍,就说明病在少阴经;如果大三倍,就说明病在太阴经;如果大四倍以上,就说明阴气太过,此时阳气已不能相交,这样的脉象就叫作‘关阴’。
如果人迎脉与寸口脉都大与平常时候的四倍以上,就说明阴阳气俱盛,它们不得相荣,这样的脉象就叫作‘关格’。
如果关格之脉盈盛太过的话,就标志着此时的阴阳两气都极其亢奋,他们已不能够达到天地阴阳经气平调的胜利状态,所以,这样的人会很快死去。”
听到这里,黄帝见天色已晚,他便道:“岐伯,天也不早了,你早点休息吧,我们转天再见。但是,你可别忘了著书的事啊,我还万分期待呢。”
岐伯将黄帝送出门外道:“黄帝,著书的事我会考虑的。慢走啊,再见!”
后来,岐伯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初步认识,他又通过多方验证分析,再用日常笔记的方式,终于编撰总结出了草药集锦《本草》,病理问答《灵枢》、《素问》等医学方面的书籍。
此外,岐伯还是位音乐爱好者,他不但通晓音律,而且他什么都好学。那时国家的军队不多,但人员繁杂,指挥起来参差不齐,不好管理。
为了活跃部队的精神氛围,达到官兵步调一致,岐伯愣是制作了铿锵有力的首曲军乐。因为人们都很喜欢这首军乐,便将岐伯称为“军乐之祖”。
岐伯之所以不止做了黄帝的太医,还兼任了黄帝的老师及军师。正说明了他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才多艺,智慧过人的博学家,他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
对于黄帝与岐伯的医论谈话,以至于千年之后,它被后人整理成著名的医书——《黄帝内经》,并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
《黄帝内经》虽然是黄帝与歧伯的医学问答,但它却不只是一部普通的医书。而是岐伯充分运用了哲学与玄学的逻辑思维,他通过多方位,多视角,多广度地诠释、剖析,来研究如何使人类及社会养生益寿的书。
《黄帝内经》除了是一部医世、医人、医国的多重功能的书籍之外,它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弊端的医治。
黄帝认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他认为,人不能只用抽象的学问空谈理想,而是应该将实践经验用于真实地现实生活之中,这便是“天人合一”的基本道理。
黄帝还认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也就是说博古就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懂古今演变的因果关系,必定流于偏见,那样是不可以的。
书中还点明“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无论从政还是从医,在治理或医治他人之前,必须先从自己身心实验做起。自己做好了,才有资格指导或医治他人。这样才能明了是非,无所困惑。
《黄帝内经》是一部精通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各方面的——全能解困奇书。岐伯的医学思想,极大影响了中华民族医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岐伯被人们称之为中华原古的“中医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