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高中解元 (1/2)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李兆刘大夏凉面饼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南京贡院外来自南直隶各地的考生汇聚一堂,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若是能中举,便能参加明年的会试。对于穷尽一生的读书人,科举就等于一切,人生的转折起伏皆在于此。
后世对于科举的评价诸多,有好有坏,在李兆看来,就算八股文坑害了千年来的读书人,但若是没有科举取士,那寒门庶子更是难有出头之日。【1】 【6】 【6】 【小】 【说】
李公子乘着马车来到考场外。
“这规模倒是超出想象。”:李兆感叹道,眼前这得有上千人啊。
林婉儿从食盒里取出准备好的鸡汤,盛好一碗一口一口的给李兆喂。
“公子一定能榜上有名的。”:林婉儿说道。
周围的学子都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林婉儿可是南京城所有男人的梦想啊,眼睁睁看着她给别人喂汤,简直是考试前的杀人诛心啊!
奈何却没有一人敢说什么菲薄之言。
原因很简单,贡院外还有不少女子,这些都是早早便来到这儿给李公子加油助威的粉丝团。
人群中李兆看到一个熟面孔:“枝山兄。”
正是之前与李兆在花满楼斗词的江南四大才子,祝允明。这家伙的长相太特别了,即便是在人群中也能一眼找到。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祝允明凑上来:“李公子也来参加乡试?”
李兆回道:“我不过是来试试,不像你们准备得都很充分。”
“哈哈哈,李公子谬赞了。”:祝允明尴尬道。
这已经是祝允明第五次参加乡试,想他十八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接着十二年以来却是一次次的落榜,时至今日,祝允明心里也没有多少底了。
李兆安慰道:“没事,现在不算艰难,以后会更艰难。”
“啊?”:祝允明一脸懵逼的看着李兆,李公子有你这么安慰人的吗?
李兆是知道的,这家伙这次是能中举的,但后面会试更艰难,甚至祝允明考了七次都没有考中进士,连他儿子都考中了,他还是个举人,后来年纪大了便是以举人选官被丢到广东一个地方去当知县,只能说这家伙确实没有考试的天赋。
几个南京监生走过来,看着祝允明便开始打趣:“老祝啊,还来考啊?”
“你这份学识,怕是今年也得名落孙山吧。”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劝你还是早点回老家去种地吧。”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面对众人的调笑,祝允明有气也说不出来,他已经是三十三岁的人了,自己是什么情况他心里清楚,他本就身有残疾,若不是靠着一首书法还算登堂入室,早就负担不起一家人的开销。
李兆拍拍祝允明的肩膀,对一众监生道:“诸位,以我看来,枝山兄今年必定高中,而且诸位望尘莫及。”
“哈哈哈哈!”
回应李兆的是监生们的嘲笑,这让一旁的祝允明更加难堪。
李兆让林婉儿给祝允明也盛了一碗汤,小声说道:“枝山兄,记住我的话,流民之乱,括户之法。”
原本垂头丧气的祝允明瞬间瞪大眼睛,李兆这八个字听起来简单,但他明白,这很有可能就是今朝乡试的考题。
“李公子....这...这是?”:祝允明激动道。
李兆点点头:“好好考,我看好你。”
对于祝允明这个人李兆是挺有好感的,历史上祝枝山的书法在明朝那是名列前茅的大家,李兆后世在博物馆里也看到过祝允明的作品。
能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人,虽不能说其天资很高,但至少祝允明是一个愿意努力的学习型人才。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再加上祝允明为人也不错,在唐寅人生的至暗时刻,全靠有祝允明的帮扶。对于这种人,李公子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历史不让祝允明走上朝堂,那他李某人倒是想试试,能把祝允明拉到什么样的高度。
“李公子,若是枝山能中举,愿拜你为师。”
祝允明一口干了碗中的鸡汤,自信的抬起头朝着贡院走去。
林婉儿打趣道:“恭喜公子,收了个老徒弟。”
“哈哈哈,那你就成了她师娘了。”:李兆也揶揄道。
之前祝允明还抢着要做林婉儿的入幕之宾,李兆这个回怼顿时让林婉儿有苦说不出。
看着小妮子生气的模样,李兆亲昵的摸了摸林婉儿的脑袋:“我去啦。”
随手将车里的饭盒拿上,嘴里哼着小曲步入贡院。
“李公子马到成功!”
“李公子金榜题名!”
身后传来女粉丝们的祝福,李兆望着贡院的牌坊,回忆起自己当年高考的时候,没想到重生之后还有机会走上考场,一时间感慨良多。
乡试一共考三日,分别是初八、十一、和十四。这三天每一场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因此考生们都会准备自己的吃食,毕竟要在里面吃住一日。
前世就听说科举的考试环境不太好,李兆这下才算是亲眼见证了,一人一个小隔间,想要上厕所都很艰难,尽量都是在隔间里解决吃喝拉撒,李兆叹了口气,既来之则安之,挺过这三轮便好。
乡试一般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而这一次所考的正是策问,其考试内容正是流民治理。
第二日,考试开始。
各个隔间的考生,有的愁得发慌,一看就是准备的方向不对。有的完全不知如何下手,便是提笔开始随意发挥,破罐子破摔。
祝允明翻开试卷,还未湿润笔墨,嘴巴已经长得老大:“真如李公子所说,流民治理。”
至于解题的方法,祝允明随即回忆起另外四个字:括户之法。
顿时有了方向,朝着天空默默的道了一声谢,便开始做题。
乡试的时间转瞬即逝,自古以来南方的学子参加科考就十分艰难,原因很简单,高手太多了,尤其是苏浙二地,遍地都是大神,就连这个两个地方的考题都比其他地方的要难一些。
民间学子有句话,苏浙的卷子拿到其他地方去,怕是都没有人敢参加科考了。
南京翰林院内,两位考官正在翻阅试卷,这两都是从京城翰林院以及内阁派来的学士。
内阁的老学究将一张试卷丢到一旁,这个考生不... -->>
南京贡院外来自南直隶各地的考生汇聚一堂,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若是能中举,便能参加明年的会试。对于穷尽一生的读书人,科举就等于一切,人生的转折起伏皆在于此。
后世对于科举的评价诸多,有好有坏,在李兆看来,就算八股文坑害了千年来的读书人,但若是没有科举取士,那寒门庶子更是难有出头之日。【1】 【6】 【6】 【小】 【说】
李公子乘着马车来到考场外。
“这规模倒是超出想象。”:李兆感叹道,眼前这得有上千人啊。
林婉儿从食盒里取出准备好的鸡汤,盛好一碗一口一口的给李兆喂。
“公子一定能榜上有名的。”:林婉儿说道。
周围的学子都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林婉儿可是南京城所有男人的梦想啊,眼睁睁看着她给别人喂汤,简直是考试前的杀人诛心啊!
奈何却没有一人敢说什么菲薄之言。
原因很简单,贡院外还有不少女子,这些都是早早便来到这儿给李公子加油助威的粉丝团。
人群中李兆看到一个熟面孔:“枝山兄。”
正是之前与李兆在花满楼斗词的江南四大才子,祝允明。这家伙的长相太特别了,即便是在人群中也能一眼找到。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祝允明凑上来:“李公子也来参加乡试?”
李兆回道:“我不过是来试试,不像你们准备得都很充分。”
“哈哈哈,李公子谬赞了。”:祝允明尴尬道。
这已经是祝允明第五次参加乡试,想他十八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接着十二年以来却是一次次的落榜,时至今日,祝允明心里也没有多少底了。
李兆安慰道:“没事,现在不算艰难,以后会更艰难。”
“啊?”:祝允明一脸懵逼的看着李兆,李公子有你这么安慰人的吗?
李兆是知道的,这家伙这次是能中举的,但后面会试更艰难,甚至祝允明考了七次都没有考中进士,连他儿子都考中了,他还是个举人,后来年纪大了便是以举人选官被丢到广东一个地方去当知县,只能说这家伙确实没有考试的天赋。
几个南京监生走过来,看着祝允明便开始打趣:“老祝啊,还来考啊?”
“你这份学识,怕是今年也得名落孙山吧。”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劝你还是早点回老家去种地吧。”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面对众人的调笑,祝允明有气也说不出来,他已经是三十三岁的人了,自己是什么情况他心里清楚,他本就身有残疾,若不是靠着一首书法还算登堂入室,早就负担不起一家人的开销。
李兆拍拍祝允明的肩膀,对一众监生道:“诸位,以我看来,枝山兄今年必定高中,而且诸位望尘莫及。”
“哈哈哈哈!”
回应李兆的是监生们的嘲笑,这让一旁的祝允明更加难堪。
李兆让林婉儿给祝允明也盛了一碗汤,小声说道:“枝山兄,记住我的话,流民之乱,括户之法。”
原本垂头丧气的祝允明瞬间瞪大眼睛,李兆这八个字听起来简单,但他明白,这很有可能就是今朝乡试的考题。
“李公子....这...这是?”:祝允明激动道。
李兆点点头:“好好考,我看好你。”
对于祝允明这个人李兆是挺有好感的,历史上祝枝山的书法在明朝那是名列前茅的大家,李兆后世在博物馆里也看到过祝允明的作品。
能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人,虽不能说其天资很高,但至少祝允明是一个愿意努力的学习型人才。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再加上祝允明为人也不错,在唐寅人生的至暗时刻,全靠有祝允明的帮扶。对于这种人,李公子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历史不让祝允明走上朝堂,那他李某人倒是想试试,能把祝允明拉到什么样的高度。
“李公子,若是枝山能中举,愿拜你为师。”
祝允明一口干了碗中的鸡汤,自信的抬起头朝着贡院走去。
林婉儿打趣道:“恭喜公子,收了个老徒弟。”
“哈哈哈,那你就成了她师娘了。”:李兆也揶揄道。
之前祝允明还抢着要做林婉儿的入幕之宾,李兆这个回怼顿时让林婉儿有苦说不出。
看着小妮子生气的模样,李兆亲昵的摸了摸林婉儿的脑袋:“我去啦。”
随手将车里的饭盒拿上,嘴里哼着小曲步入贡院。
“李公子马到成功!”
“李公子金榜题名!”
身后传来女粉丝们的祝福,李兆望着贡院的牌坊,回忆起自己当年高考的时候,没想到重生之后还有机会走上考场,一时间感慨良多。
乡试一共考三日,分别是初八、十一、和十四。这三天每一场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因此考生们都会准备自己的吃食,毕竟要在里面吃住一日。
前世就听说科举的考试环境不太好,李兆这下才算是亲眼见证了,一人一个小隔间,想要上厕所都很艰难,尽量都是在隔间里解决吃喝拉撒,李兆叹了口气,既来之则安之,挺过这三轮便好。
乡试一般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而这一次所考的正是策问,其考试内容正是流民治理。
第二日,考试开始。
各个隔间的考生,有的愁得发慌,一看就是准备的方向不对。有的完全不知如何下手,便是提笔开始随意发挥,破罐子破摔。
祝允明翻开试卷,还未湿润笔墨,嘴巴已经长得老大:“真如李公子所说,流民治理。”
至于解题的方法,祝允明随即回忆起另外四个字:括户之法。
顿时有了方向,朝着天空默默的道了一声谢,便开始做题。
乡试的时间转瞬即逝,自古以来南方的学子参加科考就十分艰难,原因很简单,高手太多了,尤其是苏浙二地,遍地都是大神,就连这个两个地方的考题都比其他地方的要难一些。
民间学子有句话,苏浙的卷子拿到其他地方去,怕是都没有人敢参加科考了。
南京翰林院内,两位考官正在翻阅试卷,这两都是从京城翰林院以及内阁派来的学士。
内阁的老学究将一张试卷丢到一旁,这个考生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