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唐朝吴老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清朝诗人黄百家的名句,用在一个穿越者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历来成功穿越的就学科而言都是理工科生和金融生,按职业就是军人,官员,头目,如果这些穿越者再读过几本历史,写得一笔看得过的字,那么成功得就不能再成功了。究其原理,理工科生知晓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比这个世界先进无数倍的技术兴风作浪,金融生会理财,会用先进的金融理念生钱,要知道在古代许多大户人家包括皇帝往往连自己身家多少都算不清楚,军人拥有先进的军事思想,官员善于政治斗争,至于黑社会小头目,没听说过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吗?小头目正在事业的关键期,光棍作风勇冠三军,用来穿越真是无往而不利。
而文科生,有赖于现代精细的学科分工,打破了原来文史哲各学科之间紧密的联系,现在的文科生越来越不像文科生了。学文学的往往不懂文学,懂的压根就不敢穿越回去,回去会活活被惭愧死,就像李诵如果知道我手机号码一定会告诉我千万不要让他盗版前人的诗作来炫耀,不然以后的宫廷宴会他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去;学历史往往也不太真懂历史,只会背年表抄论文,真懂的往往沟通有问题,很简单,穿越这个时间点以前的你没有别人知道的详细,之后的你不敢说,不敢确定随着自己的发现会发生什么改变;至于学哲学的倒是胆气十足,但是估计穿越回去会被活活烧死,然后若干百年后被后人从故纸堆里发现,尊为伟大的先驱者。学逻辑的?算了吧,回去最好是在战国和唐宋,在战国和公孙龙比个名气,在唐宋嘛,去拜会拜会各地的禅师吧。
万想不到自己会穿越的李诵在穿越后的心态一直就这么复杂。自己才不过中人,又是号称现代社会里的隐士-教师-出身,穿越后又是附身在一个残废身上,幸亏是天生贵胄,不然生存都会有问题。这样的人如何治理一个庞大而危机四伏的帝国呢?能够进入中央或者称霸一方的都不是简单人物,权谋机变,杀伐决断,李诵自问是一个也赶不上。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知道历史的走向,还有后世的眼光。李诵清楚,在实际政务中,自己现在起不到任何作用。
真正要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还是要依靠这个时代的人才。李诵很庆幸自己没有穿越在晚唐,那时即使附身在一个健全的皇帝身上,也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现在唐室人心仍在,政治还没有腐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经过安史之乱后四五十年的休养,人心思治,社会财富的积累也足够李诵打几场战争。更重要的是,这四五十年为唐王朝积累了大量可用的人才,比如老一辈的杜佑、高郢、杜黄裳、陆贽、范希朝、张敬则、高崇文、郑余庆、李巽、卫次公、王叔文、郑因,中生代的武元衡,李吉甫、权德舆、裴垍、裴度、李藩、李绛、柳冕、韦执谊,韦丹、李愿、李庸等,年轻一点的李愬、李绛、崔群、王涯、韩泰、凌淮、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韦贯之、阿迭光进、阿迭光颜等,只要用好这些人才,唐朝的中兴并不是梦想。
导致唐朝趋于灭亡的明显因素,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宦官和党争消耗了唐中央的实力,使得唐中央无法积聚全力对付藩镇,最终导致了藩镇实力越来越强,中央越来越弱,直至唐朝的灭亡。而一些人们一般不太注意的因素,则也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一方面使得一些大家族越来越强,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沦为奴隶或者流民,严重影响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和人力资源,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历来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而苛刻的统治会促使这股力量和作为朝廷统治基础的农民的爆发反抗,最终燃成燎原之火,毁灭整个统治机器。
现在影响中央效率和力量整合的宦官集团已经被拔除,宦官已去,由宦官导致的党争估计也不会出现了,起码在李诵看来,朝廷内部现在是团结的,向上的。目前朝廷主政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主张削平藩镇的强硬派,五个宰相中杜黄裳有经济之才,陆贽善于统筹全局,威望卓著,郑余庆长于人事,武元衡刚直,李吉甫实干,而且个个进取心都很强,这样的宰相班子在整个唐朝都排得进前三。这些人里,李诵对杜黄裳、武元衡有知遇之恩,对陆贽、郑余庆有再造之恩,不用担心他们的忠诚,有这些人做帮手,李诵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明确要干什么事,怎么干。
年前发去的百官上书论政终于在二月得到了结果。解决藩镇问题是朝野上下的共识,在宰相会议上,李诵用右手在地图上逆时针画了一个半圆道:
“先淮西,后山东,最后河北。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这一个半圆牵扯到了七个最强的藩镇,宰相们没有任何异议,七镇中淮西最弱,卡在朝廷生命线上,又四面都是朝廷控制区,理应最先动手,河北各镇西有太行,南有山东为屏障,又互相勾结呼应,朝廷在太行以东只有一个张茂昭的易定镇支持,兵员投放和粮草供给都不容易,所以排在最后。
“七镇不臣已经数十年,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可贸然兴兵。朝廷首先要做的,是肃清政治,巩固地方,加强财政,改革军制,希望各位相公同心协力,致力国事。”
“谨遵圣谕。”
宰相们齐声说道。
至于西川,这个时候谁还会为西川操心呢?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清朝诗人黄百家的名句,用在一个穿越者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历来成功穿越的就学科而言都是理工科生和金融生,按职业就是军人,官员,头目,如果这些穿越者再读过几本历史,写得一笔看得过的字,那么成功得就不能再成功了。究其原理,理工科生知晓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比这个世界先进无数倍的技术兴风作浪,金融生会理财,会用先进的金融理念生钱,要知道在古代许多大户人家包括皇帝往往连自己身家多少都算不清楚,军人拥有先进的军事思想,官员善于政治斗争,至于黑社会小头目,没听说过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吗?小头目正在事业的关键期,光棍作风勇冠三军,用来穿越真是无往而不利。
而文科生,有赖于现代精细的学科分工,打破了原来文史哲各学科之间紧密的联系,现在的文科生越来越不像文科生了。学文学的往往不懂文学,懂的压根就不敢穿越回去,回去会活活被惭愧死,就像李诵如果知道我手机号码一定会告诉我千万不要让他盗版前人的诗作来炫耀,不然以后的宫廷宴会他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去;学历史往往也不太真懂历史,只会背年表抄论文,真懂的往往沟通有问题,很简单,穿越这个时间点以前的你没有别人知道的详细,之后的你不敢说,不敢确定随着自己的发现会发生什么改变;至于学哲学的倒是胆气十足,但是估计穿越回去会被活活烧死,然后若干百年后被后人从故纸堆里发现,尊为伟大的先驱者。学逻辑的?算了吧,回去最好是在战国和唐宋,在战国和公孙龙比个名气,在唐宋嘛,去拜会拜会各地的禅师吧。
万想不到自己会穿越的李诵在穿越后的心态一直就这么复杂。自己才不过中人,又是号称现代社会里的隐士-教师-出身,穿越后又是附身在一个残废身上,幸亏是天生贵胄,不然生存都会有问题。这样的人如何治理一个庞大而危机四伏的帝国呢?能够进入中央或者称霸一方的都不是简单人物,权谋机变,杀伐决断,李诵自问是一个也赶不上。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知道历史的走向,还有后世的眼光。李诵清楚,在实际政务中,自己现在起不到任何作用。
真正要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还是要依靠这个时代的人才。李诵很庆幸自己没有穿越在晚唐,那时即使附身在一个健全的皇帝身上,也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现在唐室人心仍在,政治还没有腐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经过安史之乱后四五十年的休养,人心思治,社会财富的积累也足够李诵打几场战争。更重要的是,这四五十年为唐王朝积累了大量可用的人才,比如老一辈的杜佑、高郢、杜黄裳、陆贽、范希朝、张敬则、高崇文、郑余庆、李巽、卫次公、王叔文、郑因,中生代的武元衡,李吉甫、权德舆、裴垍、裴度、李藩、李绛、柳冕、韦执谊,韦丹、李愿、李庸等,年轻一点的李愬、李绛、崔群、王涯、韩泰、凌淮、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韦贯之、阿迭光进、阿迭光颜等,只要用好这些人才,唐朝的中兴并不是梦想。
导致唐朝趋于灭亡的明显因素,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宦官和党争消耗了唐中央的实力,使得唐中央无法积聚全力对付藩镇,最终导致了藩镇实力越来越强,中央越来越弱,直至唐朝的灭亡。而一些人们一般不太注意的因素,则也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一方面使得一些大家族越来越强,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沦为奴隶或者流民,严重影响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和人力资源,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历来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而苛刻的统治会促使这股力量和作为朝廷统治基础的农民的爆发反抗,最终燃成燎原之火,毁灭整个统治机器。
现在影响中央效率和力量整合的宦官集团已经被拔除,宦官已去,由宦官导致的党争估计也不会出现了,起码在李诵看来,朝廷内部现在是团结的,向上的。目前朝廷主政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主张削平藩镇的强硬派,五个宰相中杜黄裳有经济之才,陆贽善于统筹全局,威望卓著,郑余庆长于人事,武元衡刚直,李吉甫实干,而且个个进取心都很强,这样的宰相班子在整个唐朝都排得进前三。这些人里,李诵对杜黄裳、武元衡有知遇之恩,对陆贽、郑余庆有再造之恩,不用担心他们的忠诚,有这些人做帮手,李诵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明确要干什么事,怎么干。
年前发去的百官上书论政终于在二月得到了结果。解决藩镇问题是朝野上下的共识,在宰相会议上,李诵用右手在地图上逆时针画了一个半圆道:
“先淮西,后山东,最后河北。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这一个半圆牵扯到了七个最强的藩镇,宰相们没有任何异议,七镇中淮西最弱,卡在朝廷生命线上,又四面都是朝廷控制区,理应最先动手,河北各镇西有太行,南有山东为屏障,又互相勾结呼应,朝廷在太行以东只有一个张茂昭的易定镇支持,兵员投放和粮草供给都不容易,所以排在最后。
“七镇不臣已经数十年,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可贸然兴兵。朝廷首先要做的,是肃清政治,巩固地方,加强财政,改革军制,希望各位相公同心协力,致力国事。”
“谨遵圣谕。”
宰相们齐声说道。
至于西川,这个时候谁还会为西川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