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辽东铁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劳累的一夜的自家父子回到家中,稍作休息,给李如松包扎好伤口,吃了点东西便再度忙碌起来——顾货郎的尸体需要今天下葬。
明代汉族丧葬习俗,南北基本一致:
1)初终、招魂。(2)点随身灯。随身灯又叫长命灯,引魂灯,点在死者脚旁,直到下葬为止。迷信以为可助赴阴间照明,这是各地极普遍的旧俗。(3)请阴阳看批书。此俗南北皆同。(4)写殃榜。(5)搭彩棚。(6)念倒头经。(7)三日做斋诵经。(8)挑钱。《宛署杂记》云:初丧三日,出丧牌挂钱门外,计死者之寿,岁一张,曰‘挑钱‘.(9)放七星板。入殓时,垫尸于七星板上,此俗由来已久,各地略同。(10)题铭旌。铭旌是竖在柩以表死者姓名的旗幡,有的地方叫魂幡。(11)伴宿。南方也称此俗为伴夜、陪夜.(12)柩前摔盒。(13)仵作人敲响板,指拨抬材人上肩。(14)燎火而入。《宛署杂记》云:送葬归,以盂盛水,置刀其旁,积薪燃火于宅门之外,丧主执刀砺盂者三,即跃火而入,余从者如之,不知何义。(15)谢孝。丧家举办丧事毕,登门答谢亲友曰:谢孝.(16)暖墓。《万历顺天府志》云:京师丧礼,殡不逾时,殡三日具祭墓所,曰‘暖墓‘,亦《礼》虞祭之遗意
可惜不论是自家还是顾家,都是贫穷之辈,哪里有钱按照古礼置办丧事,所以一切从简,除了顾秀儿需要为父守孝三年之外,别的都没张罗。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简陋的灵堂,顾秀儿、李如松披麻戴孝
昨晚李成梁出钱从棺材铺买了一口中等的薄皮棺材,盛放着顾货郎的尸体停在自家院子里,冯氏带着顾秀儿守夜上香。一大早街坊邻居都自发的赶来送葬,李成梁带着徐丁、王小二以及猎户覃辉,四人负责扛棺材。
李如松带着自己的弟弟,年方六岁的弟弟李如柏,帮助母亲冯氏在后厨帮忙,但是他一直心不在焉,总是朝前面看,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哥,你去前面帮忙吧,这里有我和娘就行”六岁的李如柏扬起小脸,脆生生的说道。
“嗯如柏,哥先去前面看看,你乖乖的在这里帮母亲”充满歉意的摸了摸弟弟的小脑袋,李如松跟母亲说了一声就朝前院走去。
“李小哥”在前院转悠了一圈,没有找到何心隐,正在烦恼之际,李如松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自己,一扭头发现何心隐正站在在自家院门的门口上对着自己招手。
“李小哥恕罪,何某不请自来”何心隐今天身穿一身白色素服,头戴素色头巾,身后那个壮汉手里拿着火纸等丧葬之物。
“何先生言重了,昨日若不是先生仗义疏财,如松恐怕早已成为黄泉之鬼已。先生请”李如松说着一伸手将何心隐请进来,后者满脸悲色走到灵堂前,一丝不苟的对着顾货郎的灵位跪拜上香。
这一幕顿时把赶来为顾货郎出殡的人惊呆了,这年头文人可是很有社会地位的,而且一个个非富即贵。平时在他们眼里,老百姓不过是他们博取利益的工具,根本不放在眼里。昨天还有不少人见到这位先生仗义疏财,救了李如松一命,顿时所有看何心隐的目光充满的崇敬。
百姓其实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他们所求的不过是一种尊敬与平等。
“何先生请屋内宽坐”礼毕之后,李如松一伸手将何心隐带进屋子里喝茶,他可是有求于何心隐的,所以绝不能放过这次机会。
“李小哥到底所谓何事?”何心隐倒也不矫情,进屋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微笑着问道。
“何先生不愧是王艮先生的首徒,如松记得王艮先生曾经说过‘使仆父子安乐于治下,仍与二三子讲明此学,所谓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今日管先生所作所为,深的王艮先生真传。所以如松有一事请求,希望先生祝我一臂之力”李如松深深的对何心隐做了个揖,恭敬的说道。
“嘶!你居然知道吾师当年遗训?敢问小兄弟师从哪位大贤?”表面上还是一副安如泰山的样子,但是李如松很清楚:何心隐此时心里已经泛起了惊涛骇浪,因为刚才李如松所说的几句话正是他的师傅王艮推辞朝廷招揽时,所说的话。
王艮当年师从心学先哲王守仁,可以说是王守仁众多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并且创建了泰州学派,桃李满天下不少朝廷高官和著名学者敬佩其学问和高尚的风格。
当年朝廷两度邀请王艮入朝为官,王艮推辞不就,留下了这几句话言简意赅的表达了泰州心学的核心:做百姓需要的学术思想!被泰州心学学派所有弟子奉为遗训,坚定不移的执行。
李如松不过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居然能随口说出王艮的遗训,何心隐惊讶之下以为李如松身后有泰州学派高人,甚至心学的前辈。
对于何心隐的问话,李如松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转身从屋子角落里一个破烂的书箱子里拿出一个精巧的木盒子,打开盒子,恭敬的取出两样东西,一本书籍、一卷画卷,双手喷着放在桌子上。
“居然是祖师门人!”小心的打开放在桌子上的画卷,何心隐只看了一眼,便目瞪口呆的说道。
那副画卷正是心学的开创者,一代先哲王守仁的画像,而书籍则是王守仁倾尽一生心学《大学问... -->>
劳累的一夜的自家父子回到家中,稍作休息,给李如松包扎好伤口,吃了点东西便再度忙碌起来——顾货郎的尸体需要今天下葬。
明代汉族丧葬习俗,南北基本一致:
1)初终、招魂。(2)点随身灯。随身灯又叫长命灯,引魂灯,点在死者脚旁,直到下葬为止。迷信以为可助赴阴间照明,这是各地极普遍的旧俗。(3)请阴阳看批书。此俗南北皆同。(4)写殃榜。(5)搭彩棚。(6)念倒头经。(7)三日做斋诵经。(8)挑钱。《宛署杂记》云:初丧三日,出丧牌挂钱门外,计死者之寿,岁一张,曰‘挑钱‘.(9)放七星板。入殓时,垫尸于七星板上,此俗由来已久,各地略同。(10)题铭旌。铭旌是竖在柩以表死者姓名的旗幡,有的地方叫魂幡。(11)伴宿。南方也称此俗为伴夜、陪夜.(12)柩前摔盒。(13)仵作人敲响板,指拨抬材人上肩。(14)燎火而入。《宛署杂记》云:送葬归,以盂盛水,置刀其旁,积薪燃火于宅门之外,丧主执刀砺盂者三,即跃火而入,余从者如之,不知何义。(15)谢孝。丧家举办丧事毕,登门答谢亲友曰:谢孝.(16)暖墓。《万历顺天府志》云:京师丧礼,殡不逾时,殡三日具祭墓所,曰‘暖墓‘,亦《礼》虞祭之遗意
可惜不论是自家还是顾家,都是贫穷之辈,哪里有钱按照古礼置办丧事,所以一切从简,除了顾秀儿需要为父守孝三年之外,别的都没张罗。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简陋的灵堂,顾秀儿、李如松披麻戴孝
昨晚李成梁出钱从棺材铺买了一口中等的薄皮棺材,盛放着顾货郎的尸体停在自家院子里,冯氏带着顾秀儿守夜上香。一大早街坊邻居都自发的赶来送葬,李成梁带着徐丁、王小二以及猎户覃辉,四人负责扛棺材。
李如松带着自己的弟弟,年方六岁的弟弟李如柏,帮助母亲冯氏在后厨帮忙,但是他一直心不在焉,总是朝前面看,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哥,你去前面帮忙吧,这里有我和娘就行”六岁的李如柏扬起小脸,脆生生的说道。
“嗯如柏,哥先去前面看看,你乖乖的在这里帮母亲”充满歉意的摸了摸弟弟的小脑袋,李如松跟母亲说了一声就朝前院走去。
“李小哥”在前院转悠了一圈,没有找到何心隐,正在烦恼之际,李如松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自己,一扭头发现何心隐正站在在自家院门的门口上对着自己招手。
“李小哥恕罪,何某不请自来”何心隐今天身穿一身白色素服,头戴素色头巾,身后那个壮汉手里拿着火纸等丧葬之物。
“何先生言重了,昨日若不是先生仗义疏财,如松恐怕早已成为黄泉之鬼已。先生请”李如松说着一伸手将何心隐请进来,后者满脸悲色走到灵堂前,一丝不苟的对着顾货郎的灵位跪拜上香。
这一幕顿时把赶来为顾货郎出殡的人惊呆了,这年头文人可是很有社会地位的,而且一个个非富即贵。平时在他们眼里,老百姓不过是他们博取利益的工具,根本不放在眼里。昨天还有不少人见到这位先生仗义疏财,救了李如松一命,顿时所有看何心隐的目光充满的崇敬。
百姓其实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他们所求的不过是一种尊敬与平等。
“何先生请屋内宽坐”礼毕之后,李如松一伸手将何心隐带进屋子里喝茶,他可是有求于何心隐的,所以绝不能放过这次机会。
“李小哥到底所谓何事?”何心隐倒也不矫情,进屋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微笑着问道。
“何先生不愧是王艮先生的首徒,如松记得王艮先生曾经说过‘使仆父子安乐于治下,仍与二三子讲明此学,所谓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今日管先生所作所为,深的王艮先生真传。所以如松有一事请求,希望先生祝我一臂之力”李如松深深的对何心隐做了个揖,恭敬的说道。
“嘶!你居然知道吾师当年遗训?敢问小兄弟师从哪位大贤?”表面上还是一副安如泰山的样子,但是李如松很清楚:何心隐此时心里已经泛起了惊涛骇浪,因为刚才李如松所说的几句话正是他的师傅王艮推辞朝廷招揽时,所说的话。
王艮当年师从心学先哲王守仁,可以说是王守仁众多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并且创建了泰州学派,桃李满天下不少朝廷高官和著名学者敬佩其学问和高尚的风格。
当年朝廷两度邀请王艮入朝为官,王艮推辞不就,留下了这几句话言简意赅的表达了泰州心学的核心:做百姓需要的学术思想!被泰州心学学派所有弟子奉为遗训,坚定不移的执行。
李如松不过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居然能随口说出王艮的遗训,何心隐惊讶之下以为李如松身后有泰州学派高人,甚至心学的前辈。
对于何心隐的问话,李如松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转身从屋子角落里一个破烂的书箱子里拿出一个精巧的木盒子,打开盒子,恭敬的取出两样东西,一本书籍、一卷画卷,双手喷着放在桌子上。
“居然是祖师门人!”小心的打开放在桌子上的画卷,何心隐只看了一眼,便目瞪口呆的说道。
那副画卷正是心学的开创者,一代先哲王守仁的画像,而书籍则是王守仁倾尽一生心学《大学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