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依照正常人的逻辑,最初养殖灵感来自古籍。
珍珠,佛教七宝之一。古籍中有关于它的祥瑞记载。
比如在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记载,隋炀帝喜欢吃蛤蜊,少说吃了有成千上万个。
某天,他在吃蛤蜊时,没能打开其中一个的坚硬外壳。就把这个蛤蜊放在了桌上,而夜晚蛤蜊壳自动打开,居然放出光芒,其中有佛祖像出现。2
无独有偶,这在唐朝苏鹗写的《杜阳杂编》中也有类似记载。
这次换成了唐文宗李昂吃蛤蜊,发现了其中有两尊迷你菩萨像,是栩栩如生,形貌端秀。
接二连三,宋朝的洪迈编撰了《夷坚志》,其中再次提到了河蚌中有观音像。
对于神佛在蛤蜊与河蚌中显灵的故事,雍郡王不能将其归类到祥瑞上,而是找出了地方志考证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
更早的记录不可寻,但查到了在南宋时期,湖州的叶金扬始创了养殖附壳珍珠。
使用褶纹冠蚌培育,养殖的珍珠珠形状似佛祖与菩萨,在湖州德清的地方志中仍能寻觅到踪迹。3
此类附壳佛像珍珠并未绝迹,目前在大清市面上偶然也见到一二实物,却不知是否还出自最初的产地德清?
胤禛听闻过数量极少的佛像珍珠,但不知道这类珍珠如今由哪一家养殖,以往也没想要追根溯源。
只能通过查阅典籍确定一点。明朝时期,湖州境内的珍珠养殖仍在继续,而且有诗词为证据。
伍载乔写到:“春水龙湖水涨天,家家楼阁柳吹绵。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
而今,世事变迁。
特定形状的珍珠培育是什么情况,需要进一步勘察。
雍郡王却从典籍中汲取灵感,在京郊庄子上试着搞一搞珍珠养殖。幸而得到皇恩庇佑,历时三年给造出了一批光泽极好的淡水圆形珠。
胤禛心里明白,最后那句是假话。
哪有什么皇恩庇佑,康熙之前压根没问过养珍珠的事,但有些奉承之词得用最诚心的语气讲出来。
他就养殖珍珠一事从茫茫书海里找对应资料,到落笔成书洋洋洒洒写了一长篇文章,忙了小半个月。
对比来看,给李氏做每月一次英语口语陪练,远远不及这种工作辛苦。
不免怀疑被送了价值不菲的珍珠猪仔,是武拂衣自知剥削他太过心虚了,所以提前支付了润笔补偿费。
不论如何腹诽,胤禛把这篇文章准时交给了武拂衣,让她在接待康熙参观时参考着说。
感谢皇恩浩荡也得演得真诚些。
往实际点想,康熙一直没有干涉北郊庄子的实验也是提供了一种安稳的养珠环境,算是皇恩的一种了。
武拂衣将此参考文章倒背如流,又将她的实际养珠经验融合了进去,包括且不限于如何控制水温、调节池水的营养成分等等。
准备妥当,二月初三就接待了康熙微服而来。
陪着参观了简陋暖房、拆钟室,一边走一边聊珍珠、钟表的养殖、制作过程。
不只于此,吃了午饭与康熙谈了谈教育孩子的一二三点建议。
总体围绕一个核心思想。
不能死读书,要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情况下,让他们去寻找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而因材施教。
谁叫康熙是皇帝,不能生硬否定他不懂就背一百二十遍的理念。
只能委婉地说这样学习效率太低,不如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多出来的时间能习得其他知识。
至于康熙有没有听进去?
离开时,他对珍珠养殖与安置游民的方案表示了肯定,但这件事无法一蹴而就。
雍郡王搞的养殖更像是实验室培养。虽然出了成果,但耗费的成本高,要转化成民间产业批量养殖还需进一步摸索。
比如第一批养点选址于何处?
这就很有讲究,不只是自然环境允许,也要当地官员、地方势力的配合。
这事胤禟如果真的有兴趣牵头,让他呈折子做几套预案。不能一拍脑袋,要前期实地调研一番。
武拂衣等的就是“实地调研”这句话。
要调研,不就又有理由出京城了。她一定要争取离开,也有合情合理的理由。
如今雍郡王被调到了工部,给派了对各类工程与器械查漏补缺的任务。
更要因地制宜,不能纸上谈兵。修水利也好、搞农业工具也好,各个地方环境不同而使用器物不同,长期在外考察是名正言顺的事。
等到把工部卷宗熟读一番后,应该要出门考察才对。
武拂衣不仅自己想走,也想给孩子们制造出去游历的机会。
康熙没有明确表示行或不行,但在回宫后公布了对小辈们的课程安排。
出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料,皇上竟然给出了额外休假奖励制度。
孩子们的课程,每个月有三天基础休息日,是上九休一。
另外,每个月又多批六天休假,可以达成上七休三。想要获得额外的两天休假,学生必须通过每七天一次的随堂测验。
测验考得好,多出的六天随你的喜好安排;考得不好,这段时间就要用来查漏补缺复习功课。
考考考,康熙的法宝。
孩子们对此喜忧参半。
喜,与父辈们全年无多余假期对比,新课表宽松很多;
忧,每七天一回的小考核难度未知,更不知能不能顺利登上休假名单。
总得来说,喜过多忧,至少有休假玩耍的盼头。
武拂衣与胤禛收到了这份课表安排,推定康熙确实有改变教育方式的倾向,也看到了能让孩子们离京游历的一线希望。
奖励式休假,是凭本事争取的。先争取每个月休满九天,再争取将来有春假、暑假、秋假等等。
是将这一点也告之了弘晖、弘昐,能不能获得更多出宫休息日,就看他们平日的学习自觉性了。
当然,武拂衣也转达了胤禛的另一嘱托,让两个孩子适时藏拙。
在文化课上优异表现,就在骑射上弱一些。十全十美易招妒,反正雍郡王本是不善骑射,子肖其父也是无妨。
两兄弟都是充分领会这些嘱托之意,从二月初十开始了入宫读书生涯。
时间匆匆,转眼四月芳菲尽。
胤禟那一边表示对养殖珍珠感兴趣,但是具体落实要等一等。他还在重新整合手中产业的人手构成,与胤禩脱钩是去年九月开,最快也得今年六月理清完成。
珍珠一事急不得,也必须在大换血完成后在进行。
正因是暴利产业,而且涉及到安置游民,所以事前要做足准备。否则,搞不好就是胤禟一通忙碌,最终变成八阿哥稳定社会有功劳了。
武拂衣没有催促胤禟,而她在定期观察入宫后孩子们的近况,确定弘晖、弘昐对于新生活没有不适。学习上更是如鱼得水般顺利,还结识了好些个能聊天的新伙伴,与胤祺家的弘昇关系不错。
至于她自己,在工部混得也还成,才不会傻傻地起早贪黑工作。总体上熟悉了工部运作后,将感兴趣的卷宗往北郊庄子运,让胤禛去阅览分析。
反正,雍郡王被安排到工部并非插手实际政务,而是做技术性顾问的角色。
两个月,日子平顺地过着。
四月二十,北郊庄子。
午夜时分,马蹄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苏培盛不敢置信地接到了来自顺应天府的消息。
顺天府衙役来传话,一个时辰前在京城西边的郊外发生一场打群架事件。接到报案后,逮捕闹事者,这就来通知雍郡王了。
为什么通知雍郡王?雍郡王已经不管刑部了。
当然是因为参与此事的人,包括了他的两个儿子,以及他的亲弟弟。
苏培盛强行维持平静表情,没有表露出听闻这一消息后宛如被雷劈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去武侧福晋的院子通传。
今夜,四爷留宿在那边,但愿武侧福晋能在四爷闻询后,帮着劝一劝他要消消火气。
夜阑人静。
大吃一惊珍珠猪仔正诙谐地立在床侧置物架上。
今夜,武拂衣又来听了一场睡前故事,终是听到胤禛说了顺治帝剃发的八卦。没想到没在梦里看到光头,反而被苏培盛的敲门声给搞醒了。
“直接说发生了什么。”
武拂衣被打断睡眠,不想听一句废话。“说重点,谁出事了?”
苏培盛不敢废话,而也着实不知该怎么委婉表达,尽量客观地复述了顺天府衙役的话。
“主子爷,是顺天府来人请您尽快走一趟。晖少爷、昐少爷以及十四阿哥,今夜去京郊西侧的乱葬岗,被人当做偷盗尸体的,与一群人发生了冲突。这会都被带到了顺天府问话。”
武拂衣:?
一时间,她也蒙了。
弘晖与弘昐不该是在宫里吗?后天才是休息日,他们怎么今夜就出宫了?
而且不顾宵禁,深夜出现在西边的乱葬岗?是想换一换人物身份了,皇子不做了,搞盗墓了?
另外,十四是怎么回事,他怎么也在一起。
“爷知道了。”
武拂衣虽然一头雾水,却也没有太多气恼。“你先招呼着顺天府衙役,爷一会就去。”
苏培盛先退下了。
当门一关上,就听床头传来“砰”的一声。
胤禛当然也听到了这则离谱的消息。
等苏培盛离开,他立刻黑了脸,重重拍了一记枕头。“简直不像话!十四又搞什么事,定是他把两个孩子带去了乱七八糟的地方。”
武拂衣却没表示认同,“这可不好说。你没听过一句话吗?没逃过学的读书生涯,不说它是不完整,至少是不刺激的。??”
胤禛瞪大了眼睛,“难道你给孩子们灌输过奇奇怪怪的认知?!”
武拂衣立刻坚定摇头,“怎么可能,这点分寸我是有的。但,你说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子肖其父,弘晖与弘昐随你,所以是他们自己悟了。”
胤禛:!
悟了什么?他什么时候逃过宫?!
作者有话要说:1清朝游民,参考自《清代社会日常生活》,冯尔康·著。
其中提到了康雍乾对游民的不同态度,雍正比较务实,虽然没给游民的职业正名,但还是允许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乾隆继位后,并未进一步给手工业者提供更良好的生存环境。
~~
2三则故事的原文如下:
1、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逾数千万矣。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安置几上。乙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
(出《酉阳杂俎》)
2、唐文宗皇帝嗜好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盘而进,中有劈之不(原无不字,据陈校补)裂者。文宗疑其异,即焚香祝之。俄顷之间,其蛤自开,中有二人,形貌端秀,体质悉备,螺髻璎珞,足履菡萏,谓之菩萨。文宗遂置金粟檀香合,以玉屑覆之,赐兴善寺,令致敬礼。至会昌中,毁佛像,遂不知所在。
(出《杜阳杂编》)
3、溧水人俞集,宣和中,赴泰州兴化尉,挈家舟行。淮上多蚌蛤,舟人日买以食,集见必辍买,放诸江。他日,得一篮,甚重,众欲烹食,倍价偿之,坚不可,遂置诸釜中。忽大声从釜起,光焰相属,舟人大恐,熟视之,一大蚌裂开,现观世音像于壳间,傍有竹两竿,挺挺如生,菩萨相好端严,冠衣璎珞,及竹叶枝干,皆细真珠缀成者。集令舟中人皆诵佛悔罪,而取其壳以归。《传灯录》载唐文宗嗜蛤蜊,亦睹佛像之异,但此又有双竹为奇耳。
(??出《夷坚志》)
~~
3有关珍珠养殖历史参考自《北京晚报》,周吉敏写的《德清珍珠记》。
其中提到南宋的湖州府人士叶金扬成功培育出附壳佛像珍珠,并在德清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文章里说,叶金扬的消息最初来自海外。“1853年,美国麦嘉湖博士在艺术协会杂志上发表论文《中国的珍珠及珍珠制造》;1856年,英国领事海格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中国自然及人工珍珠生产》。”
依照正常人的逻辑,最初养殖灵感来自古籍。
珍珠,佛教七宝之一。古籍中有关于它的祥瑞记载。
比如在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记载,隋炀帝喜欢吃蛤蜊,少说吃了有成千上万个。
某天,他在吃蛤蜊时,没能打开其中一个的坚硬外壳。就把这个蛤蜊放在了桌上,而夜晚蛤蜊壳自动打开,居然放出光芒,其中有佛祖像出现。2
无独有偶,这在唐朝苏鹗写的《杜阳杂编》中也有类似记载。
这次换成了唐文宗李昂吃蛤蜊,发现了其中有两尊迷你菩萨像,是栩栩如生,形貌端秀。
接二连三,宋朝的洪迈编撰了《夷坚志》,其中再次提到了河蚌中有观音像。
对于神佛在蛤蜊与河蚌中显灵的故事,雍郡王不能将其归类到祥瑞上,而是找出了地方志考证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
更早的记录不可寻,但查到了在南宋时期,湖州的叶金扬始创了养殖附壳珍珠。
使用褶纹冠蚌培育,养殖的珍珠珠形状似佛祖与菩萨,在湖州德清的地方志中仍能寻觅到踪迹。3
此类附壳佛像珍珠并未绝迹,目前在大清市面上偶然也见到一二实物,却不知是否还出自最初的产地德清?
胤禛听闻过数量极少的佛像珍珠,但不知道这类珍珠如今由哪一家养殖,以往也没想要追根溯源。
只能通过查阅典籍确定一点。明朝时期,湖州境内的珍珠养殖仍在继续,而且有诗词为证据。
伍载乔写到:“春水龙湖水涨天,家家楼阁柳吹绵。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
而今,世事变迁。
特定形状的珍珠培育是什么情况,需要进一步勘察。
雍郡王却从典籍中汲取灵感,在京郊庄子上试着搞一搞珍珠养殖。幸而得到皇恩庇佑,历时三年给造出了一批光泽极好的淡水圆形珠。
胤禛心里明白,最后那句是假话。
哪有什么皇恩庇佑,康熙之前压根没问过养珍珠的事,但有些奉承之词得用最诚心的语气讲出来。
他就养殖珍珠一事从茫茫书海里找对应资料,到落笔成书洋洋洒洒写了一长篇文章,忙了小半个月。
对比来看,给李氏做每月一次英语口语陪练,远远不及这种工作辛苦。
不免怀疑被送了价值不菲的珍珠猪仔,是武拂衣自知剥削他太过心虚了,所以提前支付了润笔补偿费。
不论如何腹诽,胤禛把这篇文章准时交给了武拂衣,让她在接待康熙参观时参考着说。
感谢皇恩浩荡也得演得真诚些。
往实际点想,康熙一直没有干涉北郊庄子的实验也是提供了一种安稳的养珠环境,算是皇恩的一种了。
武拂衣将此参考文章倒背如流,又将她的实际养珠经验融合了进去,包括且不限于如何控制水温、调节池水的营养成分等等。
准备妥当,二月初三就接待了康熙微服而来。
陪着参观了简陋暖房、拆钟室,一边走一边聊珍珠、钟表的养殖、制作过程。
不只于此,吃了午饭与康熙谈了谈教育孩子的一二三点建议。
总体围绕一个核心思想。
不能死读书,要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情况下,让他们去寻找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而因材施教。
谁叫康熙是皇帝,不能生硬否定他不懂就背一百二十遍的理念。
只能委婉地说这样学习效率太低,不如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多出来的时间能习得其他知识。
至于康熙有没有听进去?
离开时,他对珍珠养殖与安置游民的方案表示了肯定,但这件事无法一蹴而就。
雍郡王搞的养殖更像是实验室培养。虽然出了成果,但耗费的成本高,要转化成民间产业批量养殖还需进一步摸索。
比如第一批养点选址于何处?
这就很有讲究,不只是自然环境允许,也要当地官员、地方势力的配合。
这事胤禟如果真的有兴趣牵头,让他呈折子做几套预案。不能一拍脑袋,要前期实地调研一番。
武拂衣等的就是“实地调研”这句话。
要调研,不就又有理由出京城了。她一定要争取离开,也有合情合理的理由。
如今雍郡王被调到了工部,给派了对各类工程与器械查漏补缺的任务。
更要因地制宜,不能纸上谈兵。修水利也好、搞农业工具也好,各个地方环境不同而使用器物不同,长期在外考察是名正言顺的事。
等到把工部卷宗熟读一番后,应该要出门考察才对。
武拂衣不仅自己想走,也想给孩子们制造出去游历的机会。
康熙没有明确表示行或不行,但在回宫后公布了对小辈们的课程安排。
出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料,皇上竟然给出了额外休假奖励制度。
孩子们的课程,每个月有三天基础休息日,是上九休一。
另外,每个月又多批六天休假,可以达成上七休三。想要获得额外的两天休假,学生必须通过每七天一次的随堂测验。
测验考得好,多出的六天随你的喜好安排;考得不好,这段时间就要用来查漏补缺复习功课。
考考考,康熙的法宝。
孩子们对此喜忧参半。
喜,与父辈们全年无多余假期对比,新课表宽松很多;
忧,每七天一回的小考核难度未知,更不知能不能顺利登上休假名单。
总得来说,喜过多忧,至少有休假玩耍的盼头。
武拂衣与胤禛收到了这份课表安排,推定康熙确实有改变教育方式的倾向,也看到了能让孩子们离京游历的一线希望。
奖励式休假,是凭本事争取的。先争取每个月休满九天,再争取将来有春假、暑假、秋假等等。
是将这一点也告之了弘晖、弘昐,能不能获得更多出宫休息日,就看他们平日的学习自觉性了。
当然,武拂衣也转达了胤禛的另一嘱托,让两个孩子适时藏拙。
在文化课上优异表现,就在骑射上弱一些。十全十美易招妒,反正雍郡王本是不善骑射,子肖其父也是无妨。
两兄弟都是充分领会这些嘱托之意,从二月初十开始了入宫读书生涯。
时间匆匆,转眼四月芳菲尽。
胤禟那一边表示对养殖珍珠感兴趣,但是具体落实要等一等。他还在重新整合手中产业的人手构成,与胤禩脱钩是去年九月开,最快也得今年六月理清完成。
珍珠一事急不得,也必须在大换血完成后在进行。
正因是暴利产业,而且涉及到安置游民,所以事前要做足准备。否则,搞不好就是胤禟一通忙碌,最终变成八阿哥稳定社会有功劳了。
武拂衣没有催促胤禟,而她在定期观察入宫后孩子们的近况,确定弘晖、弘昐对于新生活没有不适。学习上更是如鱼得水般顺利,还结识了好些个能聊天的新伙伴,与胤祺家的弘昇关系不错。
至于她自己,在工部混得也还成,才不会傻傻地起早贪黑工作。总体上熟悉了工部运作后,将感兴趣的卷宗往北郊庄子运,让胤禛去阅览分析。
反正,雍郡王被安排到工部并非插手实际政务,而是做技术性顾问的角色。
两个月,日子平顺地过着。
四月二十,北郊庄子。
午夜时分,马蹄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苏培盛不敢置信地接到了来自顺应天府的消息。
顺天府衙役来传话,一个时辰前在京城西边的郊外发生一场打群架事件。接到报案后,逮捕闹事者,这就来通知雍郡王了。
为什么通知雍郡王?雍郡王已经不管刑部了。
当然是因为参与此事的人,包括了他的两个儿子,以及他的亲弟弟。
苏培盛强行维持平静表情,没有表露出听闻这一消息后宛如被雷劈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去武侧福晋的院子通传。
今夜,四爷留宿在那边,但愿武侧福晋能在四爷闻询后,帮着劝一劝他要消消火气。
夜阑人静。
大吃一惊珍珠猪仔正诙谐地立在床侧置物架上。
今夜,武拂衣又来听了一场睡前故事,终是听到胤禛说了顺治帝剃发的八卦。没想到没在梦里看到光头,反而被苏培盛的敲门声给搞醒了。
“直接说发生了什么。”
武拂衣被打断睡眠,不想听一句废话。“说重点,谁出事了?”
苏培盛不敢废话,而也着实不知该怎么委婉表达,尽量客观地复述了顺天府衙役的话。
“主子爷,是顺天府来人请您尽快走一趟。晖少爷、昐少爷以及十四阿哥,今夜去京郊西侧的乱葬岗,被人当做偷盗尸体的,与一群人发生了冲突。这会都被带到了顺天府问话。”
武拂衣:?
一时间,她也蒙了。
弘晖与弘昐不该是在宫里吗?后天才是休息日,他们怎么今夜就出宫了?
而且不顾宵禁,深夜出现在西边的乱葬岗?是想换一换人物身份了,皇子不做了,搞盗墓了?
另外,十四是怎么回事,他怎么也在一起。
“爷知道了。”
武拂衣虽然一头雾水,却也没有太多气恼。“你先招呼着顺天府衙役,爷一会就去。”
苏培盛先退下了。
当门一关上,就听床头传来“砰”的一声。
胤禛当然也听到了这则离谱的消息。
等苏培盛离开,他立刻黑了脸,重重拍了一记枕头。“简直不像话!十四又搞什么事,定是他把两个孩子带去了乱七八糟的地方。”
武拂衣却没表示认同,“这可不好说。你没听过一句话吗?没逃过学的读书生涯,不说它是不完整,至少是不刺激的。??”
胤禛瞪大了眼睛,“难道你给孩子们灌输过奇奇怪怪的认知?!”
武拂衣立刻坚定摇头,“怎么可能,这点分寸我是有的。但,你说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子肖其父,弘晖与弘昐随你,所以是他们自己悟了。”
胤禛:!
悟了什么?他什么时候逃过宫?!
作者有话要说:1清朝游民,参考自《清代社会日常生活》,冯尔康·著。
其中提到了康雍乾对游民的不同态度,雍正比较务实,虽然没给游民的职业正名,但还是允许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乾隆继位后,并未进一步给手工业者提供更良好的生存环境。
~~
2三则故事的原文如下:
1、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逾数千万矣。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安置几上。乙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
(出《酉阳杂俎》)
2、唐文宗皇帝嗜好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盘而进,中有劈之不(原无不字,据陈校补)裂者。文宗疑其异,即焚香祝之。俄顷之间,其蛤自开,中有二人,形貌端秀,体质悉备,螺髻璎珞,足履菡萏,谓之菩萨。文宗遂置金粟檀香合,以玉屑覆之,赐兴善寺,令致敬礼。至会昌中,毁佛像,遂不知所在。
(出《杜阳杂编》)
3、溧水人俞集,宣和中,赴泰州兴化尉,挈家舟行。淮上多蚌蛤,舟人日买以食,集见必辍买,放诸江。他日,得一篮,甚重,众欲烹食,倍价偿之,坚不可,遂置诸釜中。忽大声从釜起,光焰相属,舟人大恐,熟视之,一大蚌裂开,现观世音像于壳间,傍有竹两竿,挺挺如生,菩萨相好端严,冠衣璎珞,及竹叶枝干,皆细真珠缀成者。集令舟中人皆诵佛悔罪,而取其壳以归。《传灯录》载唐文宗嗜蛤蜊,亦睹佛像之异,但此又有双竹为奇耳。
(??出《夷坚志》)
~~
3有关珍珠养殖历史参考自《北京晚报》,周吉敏写的《德清珍珠记》。
其中提到南宋的湖州府人士叶金扬成功培育出附壳佛像珍珠,并在德清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文章里说,叶金扬的消息最初来自海外。“1853年,美国麦嘉湖博士在艺术协会杂志上发表论文《中国的珍珠及珍珠制造》;1856年,英国领事海格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中国自然及人工珍珠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