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大隋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⑨太和中,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4、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魏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动摇了统治者的基础,内部发生变乱。公元5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弟)又杀死北魏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后来尔朱氏又为其部将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灭,高欢杀元恭,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此后,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执政,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都邺。
西魏在汉化很深的鲜卑人宇文泰执政下,国势日盛,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
5。北周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
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公元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继又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邺城,北齐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南北朝期间,由于历代统治者都以佛教为国教,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造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外,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南朝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
资料:北周统一北方的主要战役。
南北朝末期北朝的周武帝宇文邕趁齐后主高纬政治腐败之机攻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的战争。
公元550和556年,高氏和宇文氏分别篡夺东魏和西魏政权称帝,史称北齐和北周。北齐拥有今河北、山东、安徽及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军事、经济实力较强,但实行纵容各级官史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至后主高纬时,更是腐败透顶,不胜其弊。北周zhan有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及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区,虽军事、经济实力不如北齐,政治却比北齐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力日渐强盛,于是宇文邕决定北连突厥,南和陈朝,并乘陈攻占北齐淮南地之机,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此次战争历时年,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邺之战。
河阴之战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北齐武平六年,575)七月,宇文邕采纳韦孝宽的建议,出动18万大军进攻北齐,沿黄河两岸,数道并进;以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崇、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以宇文宪率兵万趋黎阳(今河南浚县),于翼率兵万向陈(今河南陈留)、汝(今河南汝南);派侯莫陈芮率兵万守太行道(在河阳北),李穆率兵万守河阳道(今河南孟县附近);命杨坚率舟师万自渭河入黄河,顺流而下;宇文邕自率主力大军6万直指河阴(今河南孟津东)、洛阳。八月,北周军进入北齐境,武帝所率主力军攻下河阴大城(外城);宇文宪攻占武济(今河南孟津),进围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攻下东、西二城,烧毁浮桥。北齐永桥(今河南武陟西)大都督傅伏夜入中城(河阳三城之一,今河南孟县西南)坚守,北周军围攻0余日不能下。宇文邕于攻下河阴后继攻金墉城(洛阳故城),未能攻克。这时,宇文宪、于翼、李穆等先后攻占北齐0余城。九月,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大军援救洛阳,到达河阳,北周军因北齐援军到达和周武帝患病,放弃攻占之城,退兵西还,水军也焚船从陆路撤走。
平阳之战建德五年(576)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进攻北齐,其作战企图是:攻击晋州,扼北齐咽喉,引北齐主力大军救援,再集中力量消灭援军,乘势东进,攻灭北齐。按这一企图采取如下部署:以宇文盛、宇文亮、杨坚为右三军,宇文俭、窦泰、丘崇为左三军,宇文宪、宇文纯为前军,宇文邕亲自率领诸军进至汾曲(今山西临汾南),分派诸将各自据守要地,阻击北齐援军,派辛韶率步骑5000守蒲津关(令山西永济西),**后方安全;命内史王谊督诸军攻平阳城(晋州治所,今山西临汾)。二十五日,北齐后主高纬亲率10万大军自晋阳南下救援平阳。宇文邕亲自平阳城下督战,北齐将侯子钦、刺史崔景嵩投降;二十七日,北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人城,俘北齐守将尉相贵及甲士8000人,北周军占领平阳。同时,宇文宪攻占洪洞(今山西洪洞北)、永安(今山西霍县)二城。十一月,北齐援军已近平阳,宇文邕为避其锋锐,以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率精兵万人守平阳;自率大军撤退到玉璧(今山西稷山西南)一带,使宇文宪领兵6万屯驻,自还长安。北齐援军至平阳,昼夜围攻,梁士彦顽强守御。十二月,宇文邕知平阳紧急,先使宇文宪率所部趋平阳,随后亲至,集诸军8万人,东西列阵0余里,与北齐军对峙。北齐军围平阳时,恐北周援军突至,于城南挖掘沟堑,经乔山(今山西襄汾北)至汾水。北周军至即与北齐军对峙于沟堑南、北两侧,周军渡堑进攻,齐军抵御,战斗一天未决胜负。齐后主听从幸臣意见,命齐军填堑而进,此举正合周武帝之意,遂率军迎战,战斗十分激烈。时齐后主携冯淑妃和幸臣穆提婆观战,见齐军东翼稍退,便认为齐军巳败,不听劝阻,赶紧后进,北齐军因而大败,死者万余人,军资甲仗丢弃如山。
邺之战平阳战后,齐后主高纬逃至晋阳,留安德王高延宗、广宁王高孝珩守晋阳,自己欲奔突厥,因从官多散,改奔邺城。北周军继克高壁、介休(今属山西)后,兵围晋阳;高廷宗被拥为北齐帝,率兵拒战,虽曾小胜,终不免城破被俘,降于北周。时北齐文武官员降周者众多,宇文邕实行大赦,以安齐人之心,随后挥师攻邺。高纬至邺,知大势已去,传位于8岁的幼子高恒,自称太上皇。建德六年(577)正月,北周军围邺,烧城西门,齐军出战大败;高纬派慕容三藏守邺宫,自己率百余骑东走,幼主高恒已先行。北周军攻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慕容三藏拒战被擒,北齐王公大臣皆降。高纬东奔至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下旬,留胡太后于济州,使高阿那肱守济州关(津关,在今山东东阿),自与后、妃、幼主奔青州(今山东益都)。高阿那肱暗与北周军约擒高纬,北周军至即降。二十五日,北周将尉迟勤追至青州南邓村,俘获高纬父子等送邺,北齐灭亡。之后,周武帝宇文邕又陆续攻灭北齐的残余势力。二月,派宇文宪、杨坚攻克信都(今河北冀县),俘北齐任城王高和广宁王高孝珩。同月,北齐范阳王高绍义起兵欲复北齐,肆州(今山西忻县西)以北80余城皆响应,绍义遂与灵州(治所今宁夏灵武西南)刺史袁洪猛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引兵南下,欲取并州(治所今山西太原南),至新兴(今山西忻县),肆州已被北周军占领,绍义前军降周,只得退保马邑。北周宇文神举攻占显州(今山西孝义)后逼近马邑,绍义战败,率000人奔突厥。于是北齐州、郡、县、户皆为北周所有。
=======(未完待续)
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⑨太和中,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4、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魏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动摇了统治者的基础,内部发生变乱。公元5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弟)又杀死北魏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后来尔朱氏又为其部将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灭,高欢杀元恭,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此后,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执政,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都邺。
西魏在汉化很深的鲜卑人宇文泰执政下,国势日盛,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
5。北周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
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公元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继又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邺城,北齐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南北朝期间,由于历代统治者都以佛教为国教,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造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外,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南朝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
资料:北周统一北方的主要战役。
南北朝末期北朝的周武帝宇文邕趁齐后主高纬政治腐败之机攻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的战争。
公元550和556年,高氏和宇文氏分别篡夺东魏和西魏政权称帝,史称北齐和北周。北齐拥有今河北、山东、安徽及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军事、经济实力较强,但实行纵容各级官史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至后主高纬时,更是腐败透顶,不胜其弊。北周zhan有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及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区,虽军事、经济实力不如北齐,政治却比北齐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力日渐强盛,于是宇文邕决定北连突厥,南和陈朝,并乘陈攻占北齐淮南地之机,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此次战争历时年,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邺之战。
河阴之战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北齐武平六年,575)七月,宇文邕采纳韦孝宽的建议,出动18万大军进攻北齐,沿黄河两岸,数道并进;以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崇、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以宇文宪率兵万趋黎阳(今河南浚县),于翼率兵万向陈(今河南陈留)、汝(今河南汝南);派侯莫陈芮率兵万守太行道(在河阳北),李穆率兵万守河阳道(今河南孟县附近);命杨坚率舟师万自渭河入黄河,顺流而下;宇文邕自率主力大军6万直指河阴(今河南孟津东)、洛阳。八月,北周军进入北齐境,武帝所率主力军攻下河阴大城(外城);宇文宪攻占武济(今河南孟津),进围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攻下东、西二城,烧毁浮桥。北齐永桥(今河南武陟西)大都督傅伏夜入中城(河阳三城之一,今河南孟县西南)坚守,北周军围攻0余日不能下。宇文邕于攻下河阴后继攻金墉城(洛阳故城),未能攻克。这时,宇文宪、于翼、李穆等先后攻占北齐0余城。九月,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大军援救洛阳,到达河阳,北周军因北齐援军到达和周武帝患病,放弃攻占之城,退兵西还,水军也焚船从陆路撤走。
平阳之战建德五年(576)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进攻北齐,其作战企图是:攻击晋州,扼北齐咽喉,引北齐主力大军救援,再集中力量消灭援军,乘势东进,攻灭北齐。按这一企图采取如下部署:以宇文盛、宇文亮、杨坚为右三军,宇文俭、窦泰、丘崇为左三军,宇文宪、宇文纯为前军,宇文邕亲自率领诸军进至汾曲(今山西临汾南),分派诸将各自据守要地,阻击北齐援军,派辛韶率步骑5000守蒲津关(令山西永济西),**后方安全;命内史王谊督诸军攻平阳城(晋州治所,今山西临汾)。二十五日,北齐后主高纬亲率10万大军自晋阳南下救援平阳。宇文邕亲自平阳城下督战,北齐将侯子钦、刺史崔景嵩投降;二十七日,北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人城,俘北齐守将尉相贵及甲士8000人,北周军占领平阳。同时,宇文宪攻占洪洞(今山西洪洞北)、永安(今山西霍县)二城。十一月,北齐援军已近平阳,宇文邕为避其锋锐,以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率精兵万人守平阳;自率大军撤退到玉璧(今山西稷山西南)一带,使宇文宪领兵6万屯驻,自还长安。北齐援军至平阳,昼夜围攻,梁士彦顽强守御。十二月,宇文邕知平阳紧急,先使宇文宪率所部趋平阳,随后亲至,集诸军8万人,东西列阵0余里,与北齐军对峙。北齐军围平阳时,恐北周援军突至,于城南挖掘沟堑,经乔山(今山西襄汾北)至汾水。北周军至即与北齐军对峙于沟堑南、北两侧,周军渡堑进攻,齐军抵御,战斗一天未决胜负。齐后主听从幸臣意见,命齐军填堑而进,此举正合周武帝之意,遂率军迎战,战斗十分激烈。时齐后主携冯淑妃和幸臣穆提婆观战,见齐军东翼稍退,便认为齐军巳败,不听劝阻,赶紧后进,北齐军因而大败,死者万余人,军资甲仗丢弃如山。
邺之战平阳战后,齐后主高纬逃至晋阳,留安德王高延宗、广宁王高孝珩守晋阳,自己欲奔突厥,因从官多散,改奔邺城。北周军继克高壁、介休(今属山西)后,兵围晋阳;高廷宗被拥为北齐帝,率兵拒战,虽曾小胜,终不免城破被俘,降于北周。时北齐文武官员降周者众多,宇文邕实行大赦,以安齐人之心,随后挥师攻邺。高纬至邺,知大势已去,传位于8岁的幼子高恒,自称太上皇。建德六年(577)正月,北周军围邺,烧城西门,齐军出战大败;高纬派慕容三藏守邺宫,自己率百余骑东走,幼主高恒已先行。北周军攻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慕容三藏拒战被擒,北齐王公大臣皆降。高纬东奔至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下旬,留胡太后于济州,使高阿那肱守济州关(津关,在今山东东阿),自与后、妃、幼主奔青州(今山东益都)。高阿那肱暗与北周军约擒高纬,北周军至即降。二十五日,北周将尉迟勤追至青州南邓村,俘获高纬父子等送邺,北齐灭亡。之后,周武帝宇文邕又陆续攻灭北齐的残余势力。二月,派宇文宪、杨坚攻克信都(今河北冀县),俘北齐任城王高和广宁王高孝珩。同月,北齐范阳王高绍义起兵欲复北齐,肆州(今山西忻县西)以北80余城皆响应,绍义遂与灵州(治所今宁夏灵武西南)刺史袁洪猛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引兵南下,欲取并州(治所今山西太原南),至新兴(今山西忻县),肆州已被北周军占领,绍义前军降周,只得退保马邑。北周宇文神举攻占显州(今山西孝义)后逼近马邑,绍义战败,率000人奔突厥。于是北齐州、郡、县、户皆为北周所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