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宋朝的哈佛大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棉铃。锦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棉花很重要,它产量多、成本低,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从轻盈透明的巴里纱到厚实的帆布和厚平绒,适于制作各类衣服、家具布和工业用布。棉织物坚牢耐磨,能够洗涤和在高温下熨烫。棉布由于吸湿和脱湿快速而使穿着舒服。如果要求保暖好,可通过拉绒整理使织物表面起绒。通过其他整理工序,还能使棉织物防污、防水、防霉;提高织物抗皱性能,使棉织物少烫甚至不需要熨烫;降低织物洗涤时的缩水,使缩水率不超过1%……”

    王木木继续:“地府阴冷,幸亏棉花;其实高处不胜寒,天**也寒冷;故天上地狱,大小神鬼,皆爱能保暖的神器棉花,他们有专咏棉花的佳句,我还记得一些,如:《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又如:《咏棉花》:‘花开不为人赞美,花放不求谁闻香。只是献花送温暖,只是用花作衣裳。’……”

    王木木继续:“常言道:‘衣食无忧’,‘丰衣足食’,‘衣食住行’,‘但求温饱’,等等,这些都是以‘衣’为要,而现在的大宋,富穿绸缎穷穿葛,作为衣被的原材料就是蚕桑和麻葛,当然也有学胡人的用皮毛御寒,凡此种种,要让大宋能‘丰衣’,差远着呐。所以,本人以二世人的名誉,向朝廷建议,大力、全面推广栽种棉花,开发棉花。至于其中的相关技术要素,本人可以以文字形式无偿呈献皇上。估计,三五年后,大宋再也不会害怕冬天,再也没有‘路有冻死骨’了。”

    王木木继续:“常言道:‘丰衣足食’,刚才的开发棉花大计解决了‘衣’的事,现在我再谈谈‘食’的事。我们大宋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大宋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大宋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先皇宋真宗时期从占婆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这个措施很好,但是,这个能使天下足的良方,推行了69年了,发展不迅速。为什么?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缺乏样板,卑职愿为大宋效劳,拟将扈家庄建成新型农庄的样板,身教加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籍此拉动大案的衣食,给天下人温饱。”

    王木木继续:“本人依稀记得,汉代稻米亩产约1石,唐代稻米亩产约1.5石,我有信心让大宋稻米亩产大于等于2石。本人依稀记得,汉代人口约在6000万左右,唐代人口约在5000万左右,而大宋人口约在7000万到8000万之间,当然,现在是没有人口普查的,这数字是个大约数。但若以此推算,大宋人口增长仅唐时的20%多,而我们的粮食亩产可增长30%多,而且,我们又开垦了不少新田,所以,皇上,大宋在衣食温饱方面一定能不输于盛唐,并高于盛唐,好于盛唐。本人有信心,只要措施到位,方法对头,仅苏锡常湖地区一年所得,足以饱全宋百姓之腹了。至于这个‘措施’和‘方法’,我会让哈佛大学农学院形成文字,而这些文字我会在扈家庄变成现实,把成果展示出来。以数据说话,事实胜过雄辩,一年后,扈家庄将免费接待参观学习者,哈佛大学将为大宋免费培训大宋的‘丰衣足食’的基层骨干……”

    一桌人听王木木从棉花谈到稻米,从设想谈到变现,有想法,有措施,有目标,有计划,能解决大宋的温饱,都是欢欣鼓舞、满心喜欢。做皇帝的就是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现在衣食无忧了,心事去了大半了,剩下来,就是北方的狼的事了。

    宋神宗对着冯国顺、陆惜禹说:“两位爱卿,靖海王的话都听明白了?靖海王一年后要将扈家庄变成个聚宝盆、大粮仓。这个扈家庄在扬州,属淮南路,你回去时跟淮南路的人说一声,要善待扈家庄这样板,要扶植扈家庄这样板,这是朕的旨意,好好办事。那个,普陀山属两浙路,你们两浙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沾靖海王的光了,这粮和棉的事你们多上上心,希望你们能好风凭借力,希望你们淮南路、两浙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明年朕也去扈家庄转转,扈家庄要是真好,那朕就号召农业学扈家庄、渔业学普陀山、全国人民学靖海王,多为大宋作贡献,多、快、好、省地建设大宋的小康社会。喂,喂,两位爱卿,这是茶话会,不是庙堂,不必多礼,大家随便点,坐着好唠话。”

    冯国顺、陆惜禹两人起立了又坐下了,知道自己顶在杠头上了。不过,现在,皇上已经发话了;王木木自己也是二品大员,并封王了,比我们还牛;再说,做好了真是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大好事,何乐不为啊,那就拼搏一下吧,所以两人异口同声地回道:“禀皇上,靖海王大才,我等狗尾续貂,必当竭尽全力,为靖海王的样板庄排忧解难,为全宋百姓的福祉保驾护航,为皇上的大业增砖添瓦,也为我俩小小的政绩抹上绚丽的一笔。”

    “哈哈,两位爱卿,朕就喜欢你们这种大实话,事情要干,功劳也要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应该的,两浙路若能和扈家庄一样成全国样板的话,朕一定给两爱卿封官加爵,福荫三代。”

    这时曾巩站了起来,向宋神宗和王木木拱了拱手道:“皇上,靖海王真是大才,卑职只知节俭,而靖海王的开源实在厉害,效果远非我等陋见可比,卑职鼠目寸光,羞愧啊羞愧,受教了。”

    王木木赶紧接口,说:“曾大人谦虚,太谦虚了。曾大人大才,曾大人一篇论国用的美文,既阐述了节俭的必要,又树立了节俭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曾大人从倡导节俭入手,为大宋夯建了一代良好的经理家国的经济理念,也为百姓创建了百世受用的生活品德。人,由俭扑至奢侈易,由奢侈再至俭扑难,奢侈的行为会把钱财用光,而俭扑的行为会培养出廉洁的好品德。左传中御孙说:节俭是德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恶行中的大恶。所谓的共,就是相通的地方,是说有道德的人都是从节俭开始的。一个人如果节俭就会贪欲少,君子如果贪欲少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就能够按正道做事;没有地位的人如果贪欲少,就能够约束自己,节俭用度,远离祸害,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德行中的大德。’一个人如果奢侈就会贪欲强烈,君子如果贪欲强,就会羡慕富贵,为了富贵就会违法招致灾祸;没有地位的人如果贪欲强,就会不加节制的滥用,这样就会使家庭衰败使自己丧失名誉。因此贪欲强烈的做官一定会贪污,一般的平民一定会偷盗,所以说:‘奢侈,是恶行中的大恶。’所以,节俭不是省几个钱的事,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项优秀品质、一款高新理念。曾大人大才,从国用入手论节俭,从节俭入手护经济,从经济入手培养人,从培养人才入手打造民族的千秋大业,曾大人大才,大才啊!”

    曾巩被王木木的一通马屁拍得晕头转向,想想,自己哪有想这么多,这么远,都是你靖海王帮我撬边,把一说成了十了,看看皇上,满脸笑容,看看众人,一脸敬佩,自己也不能煞这风景吧,所以,表情复杂地说道:“哪里,哪里,靖海王说好了,靖海王美言了,多谢靖海王注说了。”

    赵頵一看,现在多好,皇上笑容满面,曾巩虚心谦恭,众人顺口和调,多和谐啊,人确实是不能太贪的,那我也说几句吧:“皇上,各位大人,本人愚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繁荣,生活如何富裕,作为人应倡导和保持的一种良好生活习惯,应当首推节俭了。节俭是一种美德。三国时期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里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如今,节俭这种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被人淡漠了。看到节俭一点的人,甚至被人背地里笑话为‘抠门’、‘小气’。而当看到一些铺张浪费的比阔气、讲排场的场面和现象时,反而见怪不怪地麻木了。这真是人们应当引起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这时王珪说话了:“过去评价一个人,特别指女人:‘会过日子。’主要是指勤俭持家的思想,一不懒惰,二不浪费,做到这两点,当然会把日子过好。会过日子的人常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种算计,除用心筹划家庭生活外,也包含了节俭的内容。我又想起了一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是以往缺衣少食而力行节俭的年代。如今,生活大多富裕了,衣服也不穿破的了,破了也不用缝补,直接买新的。我所提倡的节俭,不是要大家穿破衣服,吃糠咽菜,回到五胡乱华那年代过苦日子。而是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需要弘扬。怎么弘扬?可以这样理解,衣服样式不时行了,能否先别扔了,送给需要的人,或者放上几年再拿出来穿,说不准还会领导服饰新潮流呢。鞋子旧了,只要没破,能否别扔了,洗涮干净后再穿上一段?饭菜吃剩下了,能否别随手倒掉了,好好保存,留着下顿加热后再吃?等等。从另一方面想,我们的日常食品、用品,都是百姓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你随手一扔,等于是否定了别人的劳动,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很不应该的。”

    赵頵继续:“当然,讲节俭也不能走入误区。我认为,节俭更多的是自己践行,以自己在生活中节俭为主。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上和孩子教育上,不能节俭。比如,为了图便宜,给父母买了变质伪劣的东西,穿的衣服不保暖,吃的东西坏了肠胃,伤害了父母,这不叫节俭,叫吝啬小气,也是一种不孝敬。在孩子身上,不舍得花钱买学习用品、购书上学、参加各种培训班,这不叫节俭,这叫因小失大,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这时,章惇也发表意见了:“我们要提倡节俭这种美德,从对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来说,是很重要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生活在这块大地上,大地的可供人类消耗的资源有限。比如,水,粮食,木材,衣物,等等。因此,我们对于能源,不节约、不节制、不节俭,未来人的生活将难以想象。为了后代,我们也应该传承节俭的好传统。本人觉得:一饭一粥,当思来自不易;一丝一缕,当念物力维艰。勤俭,治家之本也;忠孝,齐家之本也;谨慎,保家之本也;读书,起家之本也;积善,传家之本也。勤俭是治家的首位。所以,靖海王和曾大人说得都对,皇上也英明,以此为材,一论再论,在议论中,人们的思想统一了,大家的观念进步了,百姓的举止升华了。以耕读为本了,以勤俭为德了。众人意识到节俭的品德,已经不仅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小时候,记得父皇曾教育我们珍惜粮食说:一颗米饭,从种子到成为碗里的一粒米饭,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不容易呀,可不能糟蹋粮食。母后也常说:浪费粮食是一种罪过,雷是要打头的。这些话,都不应该忘记。‘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作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当保持节俭这个优良传统,它与‘小气’、‘抠门’无关,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它是人的一种优秀的品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节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节俭成就我们一种美好的品德。”

    ……

    元宵灯会茶话会,愉快地结束了。

    宋神宗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阴影中走出来了。变法本就为了解决“积贫积弱”,以富国强兵,自己与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穷凶极恶的干了七年,最终以失败告终。现在王木木不但年贡600万贯,又指出了大宋富民强国之法,并且不象以前变法是硬推的,而是树立样板,软性拉动经济,一是推,一是拉,受者感受大不同,实在周全。所以,满心喜欢。

    王珪、章惇、冯国顺、陆惜禹四人则从官本位角度出发,觉得王木木的“丰衣足食”之法可行,也在摆正自己在这项“丰衣足食”运动中的位置。

    赵頵和曾巩则再次对王木木心悦神服,更高看了一眼。

    郭逵在想,王木木这人,做农民好呐?还是当工人好?或者是带兵比较好?再就是当老师比较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