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北方之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塞,关键部位都有三四米厚的水泥装甲板构筑的,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可不比其他一般的掩体那么好对付的。
相比西线的日军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东线的日军就倒了大霉,临时挖出的战壕和散兵壕只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头缩进去躲避枪弹而已,不说炮弹,就连扔个手榴弹过来都毫无抵抗力。那些炮弹更是像长了眼睛一样总是往人多的地方飞去,仅有的几门火炮刚刚反击就被他们发现,在对射中被摧毁,其余的只好隐藏起来用于接下来的攻防战斗中。
射击几轮过后,炮手干脆脱掉了外套,赤胳膊抱起数百斤的炮弹不停的填装,长年累月的严格训练,训练出了一副结实的身体。他们刻苦训练中发挥出来火炮远超过常识的射击速度,火炮刚刚射击进过几秒振动稳定下来,马上就退膛装上了第二发炮弹,虽然在晚上,如此快的频率也让他们浑身出满了汗水。当年到炮兵部队仔细观察过他们训练的德国国防军炮兵军官走的时候只说了句:“谁也不能比他们干得更棒了,他们在操作火炮上的素质已经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当然在指挥运用方面还是略逊于一战熏陶过的德国陆军,但我们相信不久你们也会迅速的赶上来的。”
那个时候的炮兵指挥人员,大部分是经历过战争提拔上来的,少量是从百废待兴的军官学校毕业的,军队没有系统的培训,可是对士兵的要求从来都没有放松过。正是有经验有技术军官的严重缺乏,导致上级对基层的训练更加严格,以期以现有情况最大可能发挥火力优势,各级军官带头把士兵往死里练,也成了军队内部不成文的习惯。随着时间推移,经历战争熏陶的军官都经过了严格正规化的培训,大批军校毕业的指挥人才不断充斥到各个部队,炮兵部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战术被运用,大量的懂技术的专业军士和军官被培养了起来,整个部队作战力有了质的飞跃。
炮兵不仅仅只是学会射击就可以了,还要懂得维护,在各个炮兵部队都建立了战场紧急的维修站和在各个部队都有维护分队,在战场稍后更是有战场大修厂。各个部队的指挥军官必须掌握各种情况的不同战术,懂得发挥出炮兵部队的威力。建立完整的观察体系,及时校正射击精度并作出战场评估。炮兵分队配备的无线电设备还负责了直接接受相应陆军呼叫担负火力支援的重任。会使用一门大炮并不是很困难,但是要懂得如何使用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日本人用大炮教会了中国人如何灵活的使用火炮,哈尔滨战役中那发射偏的炮弹挽救了整个战局,战后在胜利纪录碑前还特意竖起了一门大炮正在发射的雕像,炮兵对步兵的支援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第一军,炮兵士兵在陆军中也是很受欢迎的。黑岩中佐在观察哨下已经观察了十分钟,建立在满山都是花岗岩上的这个观察哨是经过特别加固了,驻扎了相当数量的步兵和火炮。重炮射击引起掩体中发电机发出的微弱灯光一闪一闪的,早在开始炮击的时候除了下层还开着电灯指路其余的已经完全熄灭了。
黑岩毫不在意掩体下不断落下的灰尘,做为这个阵地的炮兵指挥军官,他内心甚至是十分敬佩眼前中国炮兵部队的素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陆军的人还在惊叹火力的凶猛的时候,像他这样一个训练有素的炮兵军官,仅仅看远处的火光和听闻这些炮弹的声音就判断出了很多东西。中国炮兵的射速和精度让他吃惊,得出这些中国炮兵的素质甚至比自己麾下的帝国炮兵还高这个结论让他心里十分的沮丧。
看着周围忙着反击的士兵们,他甚至在心里想过了这次战斗很有必要加强炮兵的训练了,怎么说也不能让这些中国人超过优良的帝国皇军!好在这个阵地部署了两们二百四十口径的大炮和八门一百五十口径的大口径火炮,在坚固的掩体的掩护下从战斗打响后就发动对中国炮兵阵地的还击。身旁的炮兵有条不紊的对中**队还击让他暗暗点了头,自己的军队也不差,有坚固掩体保护可以最大限度的抵消中国炮兵数量上的优势,最后结果还是很难预料的。
在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中,出于炮兵的本能黑岩还是不停的判断出这些炮弹的口径和落点,他突然发现,中**队对其他地方的火力打击密度和强度远高于自己阵地。按常理来说,自己驻守的阵地的重要性要比其他的地方强得多,中国人不可能不知道的?难道中国人知道这里普通的火力不起作用,所以集中力量攻克附近防御稍弱的阵地,再开始强攻的?
事实上他猜对了一半,中国炮兵是知道这里坚固不易摧毁,但是也不准备留到最后强攻的,而是特地为它们准备了一份大礼!做为资深的炮兵军官,黑岩根据炮弹飞行的声音可以大概确定炮弹的口径,就在他继续观察的时候,突然整个人都定住了,脑子有些空白。不可能,光听声音就知道飞来的炮弹比原计划准备安装在这里的要塞炮口径还要大,这里防御工事能抵御四百毫米口径炮弹的袭击,但是遇到比这个口径还要大的炮弹就不是它们可以抵御的了。
就在他发呆的瞬间,来袭的炮弹穿透顶部近四米厚的水泥装甲板在要塞内部爆炸开来,巨弹爆发令人吃惊的威力,在附近的两门大炮和所有的士兵都被炸得粉碎,落点附近的工事都开始坍塌。周围的士兵看着这一切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既是为他们一直吹捧的“没有大炮可以打穿”的要塞就这么轻易的击穿而震惊,也为炮弹巨大的杀伤力而吃惊不已。
要塞,关键部位都有三四米厚的水泥装甲板构筑的,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可不比其他一般的掩体那么好对付的。
相比西线的日军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东线的日军就倒了大霉,临时挖出的战壕和散兵壕只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头缩进去躲避枪弹而已,不说炮弹,就连扔个手榴弹过来都毫无抵抗力。那些炮弹更是像长了眼睛一样总是往人多的地方飞去,仅有的几门火炮刚刚反击就被他们发现,在对射中被摧毁,其余的只好隐藏起来用于接下来的攻防战斗中。
射击几轮过后,炮手干脆脱掉了外套,赤胳膊抱起数百斤的炮弹不停的填装,长年累月的严格训练,训练出了一副结实的身体。他们刻苦训练中发挥出来火炮远超过常识的射击速度,火炮刚刚射击进过几秒振动稳定下来,马上就退膛装上了第二发炮弹,虽然在晚上,如此快的频率也让他们浑身出满了汗水。当年到炮兵部队仔细观察过他们训练的德国国防军炮兵军官走的时候只说了句:“谁也不能比他们干得更棒了,他们在操作火炮上的素质已经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当然在指挥运用方面还是略逊于一战熏陶过的德国陆军,但我们相信不久你们也会迅速的赶上来的。”
那个时候的炮兵指挥人员,大部分是经历过战争提拔上来的,少量是从百废待兴的军官学校毕业的,军队没有系统的培训,可是对士兵的要求从来都没有放松过。正是有经验有技术军官的严重缺乏,导致上级对基层的训练更加严格,以期以现有情况最大可能发挥火力优势,各级军官带头把士兵往死里练,也成了军队内部不成文的习惯。随着时间推移,经历战争熏陶的军官都经过了严格正规化的培训,大批军校毕业的指挥人才不断充斥到各个部队,炮兵部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战术被运用,大量的懂技术的专业军士和军官被培养了起来,整个部队作战力有了质的飞跃。
炮兵不仅仅只是学会射击就可以了,还要懂得维护,在各个炮兵部队都建立了战场紧急的维修站和在各个部队都有维护分队,在战场稍后更是有战场大修厂。各个部队的指挥军官必须掌握各种情况的不同战术,懂得发挥出炮兵部队的威力。建立完整的观察体系,及时校正射击精度并作出战场评估。炮兵分队配备的无线电设备还负责了直接接受相应陆军呼叫担负火力支援的重任。会使用一门大炮并不是很困难,但是要懂得如何使用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日本人用大炮教会了中国人如何灵活的使用火炮,哈尔滨战役中那发射偏的炮弹挽救了整个战局,战后在胜利纪录碑前还特意竖起了一门大炮正在发射的雕像,炮兵对步兵的支援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第一军,炮兵士兵在陆军中也是很受欢迎的。黑岩中佐在观察哨下已经观察了十分钟,建立在满山都是花岗岩上的这个观察哨是经过特别加固了,驻扎了相当数量的步兵和火炮。重炮射击引起掩体中发电机发出的微弱灯光一闪一闪的,早在开始炮击的时候除了下层还开着电灯指路其余的已经完全熄灭了。
黑岩毫不在意掩体下不断落下的灰尘,做为这个阵地的炮兵指挥军官,他内心甚至是十分敬佩眼前中国炮兵部队的素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陆军的人还在惊叹火力的凶猛的时候,像他这样一个训练有素的炮兵军官,仅仅看远处的火光和听闻这些炮弹的声音就判断出了很多东西。中国炮兵的射速和精度让他吃惊,得出这些中国炮兵的素质甚至比自己麾下的帝国炮兵还高这个结论让他心里十分的沮丧。
看着周围忙着反击的士兵们,他甚至在心里想过了这次战斗很有必要加强炮兵的训练了,怎么说也不能让这些中国人超过优良的帝国皇军!好在这个阵地部署了两们二百四十口径的大炮和八门一百五十口径的大口径火炮,在坚固的掩体的掩护下从战斗打响后就发动对中国炮兵阵地的还击。身旁的炮兵有条不紊的对中**队还击让他暗暗点了头,自己的军队也不差,有坚固掩体保护可以最大限度的抵消中国炮兵数量上的优势,最后结果还是很难预料的。
在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中,出于炮兵的本能黑岩还是不停的判断出这些炮弹的口径和落点,他突然发现,中**队对其他地方的火力打击密度和强度远高于自己阵地。按常理来说,自己驻守的阵地的重要性要比其他的地方强得多,中国人不可能不知道的?难道中国人知道这里普通的火力不起作用,所以集中力量攻克附近防御稍弱的阵地,再开始强攻的?
事实上他猜对了一半,中国炮兵是知道这里坚固不易摧毁,但是也不准备留到最后强攻的,而是特地为它们准备了一份大礼!做为资深的炮兵军官,黑岩根据炮弹飞行的声音可以大概确定炮弹的口径,就在他继续观察的时候,突然整个人都定住了,脑子有些空白。不可能,光听声音就知道飞来的炮弹比原计划准备安装在这里的要塞炮口径还要大,这里防御工事能抵御四百毫米口径炮弹的袭击,但是遇到比这个口径还要大的炮弹就不是它们可以抵御的了。
就在他发呆的瞬间,来袭的炮弹穿透顶部近四米厚的水泥装甲板在要塞内部爆炸开来,巨弹爆发令人吃惊的威力,在附近的两门大炮和所有的士兵都被炸得粉碎,落点附近的工事都开始坍塌。周围的士兵看着这一切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既是为他们一直吹捧的“没有大炮可以打穿”的要塞就这么轻易的击穿而震惊,也为炮弹巨大的杀伤力而吃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