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明朝那些事儿(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入内阁。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内阁成员。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就此形成。
但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内阁是皇帝最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最大,但由于这些内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头确实是很难的。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内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一智慧的集中体现。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一套兼职体系。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一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之一。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了他的朋友。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为人低调,却也一直在他身边。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绝不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维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为什么不细说呢,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内容千篇一律,什么恢复生产,勤于政务,等等。这些套话废话我实在不愿写,估计大家也不喜欢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参考相关教科书。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是这样的一件事:
我们已经说过,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据规定,如无特殊情况,皇太子在父亲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但是,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必须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体凉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
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炽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从七月到十二月,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但这段时间还是只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
在这段时间内,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一般在这段时间内,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当家做主,改天换地的,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
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内,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
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在我看来,朱高炽的这一改实在干得好,干得大快人心!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靖难之时,朱棣杀人无数,罚奴无数,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钉钉,断无更改之理。
然而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
朱高炽接着问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
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道:“齐泰有一个儿子,当年只有六岁,所以免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没有后代(后得知,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脱,后被赦免)。”
朱高炽沉吟许久,说道:“赦免齐泰的儿子,把他接回来吧。”
他接着问:“方孝孺可有后代?”
大臣们目瞪口呆。
方孝孺?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十族都灭了,还去哪里找后代?您不会是拿死人开心吧!
可皇帝已经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这一查还查出来了,虽然没有后代,但确实有个亲戚。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这位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方孝孺的堂兄),当时也被罚充军戍边,至此终于回家了。
比起这些宽仁行为,更让人吃惊的是朱高炽所说的一句话。
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都是忠臣啊!... -->>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入内阁。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内阁成员。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就此形成。
但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内阁是皇帝最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最大,但由于这些内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头确实是很难的。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内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一智慧的集中体现。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一套兼职体系。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一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之一。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了他的朋友。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为人低调,却也一直在他身边。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绝不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维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为什么不细说呢,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内容千篇一律,什么恢复生产,勤于政务,等等。这些套话废话我实在不愿写,估计大家也不喜欢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参考相关教科书。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是这样的一件事:
我们已经说过,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据规定,如无特殊情况,皇太子在父亲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但是,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必须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体凉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
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炽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从七月到十二月,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但这段时间还是只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
在这段时间内,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一般在这段时间内,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当家做主,改天换地的,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
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内,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
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在我看来,朱高炽的这一改实在干得好,干得大快人心!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靖难之时,朱棣杀人无数,罚奴无数,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钉钉,断无更改之理。
然而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
朱高炽接着问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
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道:“齐泰有一个儿子,当年只有六岁,所以免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没有后代(后得知,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脱,后被赦免)。”
朱高炽沉吟许久,说道:“赦免齐泰的儿子,把他接回来吧。”
他接着问:“方孝孺可有后代?”
大臣们目瞪口呆。
方孝孺?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十族都灭了,还去哪里找后代?您不会是拿死人开心吧!
可皇帝已经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这一查还查出来了,虽然没有后代,但确实有个亲戚。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这位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方孝孺的堂兄),当时也被罚充军戍边,至此终于回家了。
比起这些宽仁行为,更让人吃惊的是朱高炽所说的一句话。
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都是忠臣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