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南货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父亲很多年前就离家出走了,随着时光的流驰,留下的痕迹越来越淡,留在记忆里的面容也越来越模糊,陈四平已经想不起他是怎样一个人了。一个念头忽然闯入脑海,令他怦然心动,把父亲留下的书通读一遍,或许是个好办法。
读书是他喜欢的消遣,了解父亲是他的渴望,陈四平对即将到来的暑假充满了期待,他觉得生活抹上了一层绚烂的色彩,就像夕阳下的高楼大厦,明亮而不刺眼。
陈四平把纸箱推到床底,打开台灯坐到书桌前,在空调外机的嗡嗡声里,从头翻开《我们为什么生病》的第一页。
这是一本介绍“达尔文医学”的科普书,陈四平读得很吃力,他了解植物,了解昆虫,那是他花了很大力气才积累起来的阅读资本,但这些资本无助于理解达尔文和医学。他觉得自己需要补课的东西很多,他也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对这些感兴趣。
书不厚,一字一句慢慢啃,陈四平花了两个多礼拜才读完《我们为什么生病》,记了一肚子晦涩的专用术语,脑子被搅成了浆糊。
在书的最后,他读到了父亲留下的第二篇笔记。
“发落齿摇,暮气沉沉,唯独对读书还保有兴致和热情。读书不为求知,只求消遣,舍此之外,无以遣有涯之生。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一步步走向坟墓,虽然我们时常意识不到,或者有意忽视,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人固有一死,旅途长短不一,风景各异,每条路都通往同一个地方。在自然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是本能,舍此之外,别无他想。于我们这些不安分的灵魂,在本能之外,总是孜孜不倦寻找一些慰藉,否则的话,活着未免太过乏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以己度人的背后,隐含着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然而总有一些书,塑造了我们的想法,改变了我们的生命,令人激赏,念念不忘,渴望与人分享,遇到它们是人生的幸事。
“在适合的时间,遇到适合的人,投入地谈一次恋爱,无论有没有结果,都是一种幸运。读书也是如此。有两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一本是r.m.尼斯和g.c.威廉斯的《我们为什么生病》,一本是郑也夫的《阅读生物学札记》,我很喜欢这两本书,反复读过多遍。不夸张地讲,这两本书塑造了我,让我看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于身边的许多人。我感谢这些作者,r.m.尼斯,g.c.威廉斯,还有郑也夫。”
陈四平觉得自己触摸到了父亲的脉搏,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个人的悲喜微不足道,生活仍在继续,泗水城很快迎来了万众瞩目的高考。泗水中学不是考点,校园里空了一小半,食堂不像往日那么拥挤,陈四平定定心心打好饭菜,选了个靠窗的位置,细嚼慢咽,想着心事。
有人故意咳嗽一声,在他对面放下餐盘,陈四平下意识抬起头,看到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叫不出名字。他的疑惑写在脸上,令对方不得不自我介绍,姓李,生物组的李老师,最近嗓子不舒服,向他借一套小蜜蜂扩音器,上课用。咽喉炎是教师的职业病,每每撑到期末,撑不下去,陈四平爽快地答应一声,说吃完饭就去储藏室拿。
李老师谢过他。说完事掉头就走,似乎有些不礼貌,于是坐下来一边吃饭,随便聊几句。陈四平记起《我们为什么生病》,正好对方是专业人士,虚心请教,如果要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读什么书比较好?李老师有点意外,斟酌片刻,推荐了《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并说,对于普通读者,这本书比《物种起源》易懂。
“普通读者”的提法并没有让陈四平感到尴尬,他觉得李老师是个严谨认真的人,当他的学生,或许没什么乐趣,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当天下班后,陈四平迫不及待赶回家,把父亲留下的书兜底翻了一遍,居然找到了《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作者是杰里?a.科因。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被一种意料之外的兴奋击中,激动得几乎跳起来。
书稍嫌厚重,300多页,正如李老师所说,深入浅出,对他这个“普通读者”来说,并不艰深。陈四平读得如痴如醉,仿佛推开了一扇紧闭的窗,看到截然不同的风景。
在书的最后,天头地脚空白处,他再次看到了父亲的笔迹。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是一本介绍演化论的科普书,作者杰里?a.科因,美国演化生物学家,过去二十年中一直任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学系教授,从事演化遗传学的研究。原着‘针对美国受神创论影响较深的读者而写’,涵盖了演化论的各个方面,内容并不晦涩难懂,一方面受限于受众面,普通读者毕竟不具备相关学识背景,另一方面得益于流畅的翻译,符合中文表述的习惯,译者‘甚至准确地判别出科因的笔误和少数超出其专业范围知识的不准确之处’,这是比较少见的。
“书稍嫌厚重,装帧不佳,纸张也蹩脚,花了几个晚上通读一遍,似曾相识,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新事物,包括‘基因漂变’的概念,之前在《差异的颂歌》一书中读到。很多年前我就‘相信达尔文’了,虽然谈不上浪费时间,但这本书缺少某种直达心灵的‘触动’,不像《我们为什么生病》。也许放在十年前,感受就不一样了。在适合的时间,遇到适合的人,投入地谈一次恋爱,无论有没有结果,都是一种幸运。读书也是如此。
“作者在书后列出了扩展阅读和参考文献,很遗憾,这一部分书目没有翻译。”
陈四平合上最后一页,长长舒了口气,他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错觉,时隔多年,他与父亲之间,通过一本本书连在了一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通,很少有父子做到。与此同时,他也感到深深遗憾,他成熟得太晚,时光无法倒流,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
父亲很多年前就离家出走了,随着时光的流驰,留下的痕迹越来越淡,留在记忆里的面容也越来越模糊,陈四平已经想不起他是怎样一个人了。一个念头忽然闯入脑海,令他怦然心动,把父亲留下的书通读一遍,或许是个好办法。
读书是他喜欢的消遣,了解父亲是他的渴望,陈四平对即将到来的暑假充满了期待,他觉得生活抹上了一层绚烂的色彩,就像夕阳下的高楼大厦,明亮而不刺眼。
陈四平把纸箱推到床底,打开台灯坐到书桌前,在空调外机的嗡嗡声里,从头翻开《我们为什么生病》的第一页。
这是一本介绍“达尔文医学”的科普书,陈四平读得很吃力,他了解植物,了解昆虫,那是他花了很大力气才积累起来的阅读资本,但这些资本无助于理解达尔文和医学。他觉得自己需要补课的东西很多,他也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对这些感兴趣。
书不厚,一字一句慢慢啃,陈四平花了两个多礼拜才读完《我们为什么生病》,记了一肚子晦涩的专用术语,脑子被搅成了浆糊。
在书的最后,他读到了父亲留下的第二篇笔记。
“发落齿摇,暮气沉沉,唯独对读书还保有兴致和热情。读书不为求知,只求消遣,舍此之外,无以遣有涯之生。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一步步走向坟墓,虽然我们时常意识不到,或者有意忽视,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人固有一死,旅途长短不一,风景各异,每条路都通往同一个地方。在自然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是本能,舍此之外,别无他想。于我们这些不安分的灵魂,在本能之外,总是孜孜不倦寻找一些慰藉,否则的话,活着未免太过乏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以己度人的背后,隐含着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然而总有一些书,塑造了我们的想法,改变了我们的生命,令人激赏,念念不忘,渴望与人分享,遇到它们是人生的幸事。
“在适合的时间,遇到适合的人,投入地谈一次恋爱,无论有没有结果,都是一种幸运。读书也是如此。有两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一本是r.m.尼斯和g.c.威廉斯的《我们为什么生病》,一本是郑也夫的《阅读生物学札记》,我很喜欢这两本书,反复读过多遍。不夸张地讲,这两本书塑造了我,让我看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于身边的许多人。我感谢这些作者,r.m.尼斯,g.c.威廉斯,还有郑也夫。”
陈四平觉得自己触摸到了父亲的脉搏,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个人的悲喜微不足道,生活仍在继续,泗水城很快迎来了万众瞩目的高考。泗水中学不是考点,校园里空了一小半,食堂不像往日那么拥挤,陈四平定定心心打好饭菜,选了个靠窗的位置,细嚼慢咽,想着心事。
有人故意咳嗽一声,在他对面放下餐盘,陈四平下意识抬起头,看到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叫不出名字。他的疑惑写在脸上,令对方不得不自我介绍,姓李,生物组的李老师,最近嗓子不舒服,向他借一套小蜜蜂扩音器,上课用。咽喉炎是教师的职业病,每每撑到期末,撑不下去,陈四平爽快地答应一声,说吃完饭就去储藏室拿。
李老师谢过他。说完事掉头就走,似乎有些不礼貌,于是坐下来一边吃饭,随便聊几句。陈四平记起《我们为什么生病》,正好对方是专业人士,虚心请教,如果要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读什么书比较好?李老师有点意外,斟酌片刻,推荐了《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并说,对于普通读者,这本书比《物种起源》易懂。
“普通读者”的提法并没有让陈四平感到尴尬,他觉得李老师是个严谨认真的人,当他的学生,或许没什么乐趣,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当天下班后,陈四平迫不及待赶回家,把父亲留下的书兜底翻了一遍,居然找到了《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作者是杰里?a.科因。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被一种意料之外的兴奋击中,激动得几乎跳起来。
书稍嫌厚重,300多页,正如李老师所说,深入浅出,对他这个“普通读者”来说,并不艰深。陈四平读得如痴如醉,仿佛推开了一扇紧闭的窗,看到截然不同的风景。
在书的最后,天头地脚空白处,他再次看到了父亲的笔迹。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是一本介绍演化论的科普书,作者杰里?a.科因,美国演化生物学家,过去二十年中一直任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学系教授,从事演化遗传学的研究。原着‘针对美国受神创论影响较深的读者而写’,涵盖了演化论的各个方面,内容并不晦涩难懂,一方面受限于受众面,普通读者毕竟不具备相关学识背景,另一方面得益于流畅的翻译,符合中文表述的习惯,译者‘甚至准确地判别出科因的笔误和少数超出其专业范围知识的不准确之处’,这是比较少见的。
“书稍嫌厚重,装帧不佳,纸张也蹩脚,花了几个晚上通读一遍,似曾相识,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新事物,包括‘基因漂变’的概念,之前在《差异的颂歌》一书中读到。很多年前我就‘相信达尔文’了,虽然谈不上浪费时间,但这本书缺少某种直达心灵的‘触动’,不像《我们为什么生病》。也许放在十年前,感受就不一样了。在适合的时间,遇到适合的人,投入地谈一次恋爱,无论有没有结果,都是一种幸运。读书也是如此。
“作者在书后列出了扩展阅读和参考文献,很遗憾,这一部分书目没有翻译。”
陈四平合上最后一页,长长舒了口气,他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错觉,时隔多年,他与父亲之间,通过一本本书连在了一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通,很少有父子做到。与此同时,他也感到深深遗憾,他成熟得太晚,时光无法倒流,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