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7章 最后的疑虑 (2/2)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召唤之三国霸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立即停止攻击长安。”
………………
二月中,骠骑大将军李翊回到泉州。
李翊远远下马,恭恭敬敬地对蔡邕说道:“天气寒冷,怎敢劳外父大人亲自来迎?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蔡邕客气了一番。
穆桂英站在一旁说道:“夫君请上车,在夫君进城之前,老大人有话对你说。”
李翊笑笑,请蔡邕先上车。他心里有数,太傅刘虞离开泉州后,朝廷的权力需要重新分配,蔡邕要谈的,无非就是这个最棘手的问题。
蔡邕待李翊坐好后,笑着说道:“近两百多年来,我大汉历经劫难,其中尤以王莽之祸,梁翼之祸,奸阉之祸和现在的董卓之祸对大汉社稷的摧残最为严重,翊儿知道发生这些劫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李翊稍加思索,恭敬地回道:“因为外戚、奸阉把持权柄,祸乱纲纪。”
“那外戚和奸阉为什么能攫取到国家权柄?”蔡邕又问。
“因为内廷权重,皇权至上。”李翊立即回道。
蔡邕赞赏地点点头,继续问道:“内廷为什么权重?外廷为什么权轻?皇权为什么会凌驾于相权之上?为什么皇权和相权不能互相制约?”
李翊想了一下,说道:“当然是因为制度导致的,自从大汉立朝以来,它的制度就注定了皇权的高高在山。”
蔡邕惊喜地看着李翊,大声赞道:“翊儿真乃奇才。那翊儿觉得,要如何才能实现权利的相互制约?”
李翊笑道:“难道你们忘记了,当初筹划建朝的时候,太傅刘虞、张温,还有其他诸位,都反复对我解释,为什么要用旧制三公为朝廷构架。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要削弱皇权,把皇权和相权分开,以控制外戚和宦官专权。”
蔡邕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几十年来,士人和奸阉为了争夺权柄,屡遭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武力,而是因为皇权至上,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完全失去了制约。”
“太傅袁隗和一帮大臣们策划并发动了讨董,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争夺国家权柄,但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要利用这个国家权柄,恢复旧制,重建皇权和相叙的平衡,从而铲除沉疴积弊,重振社稷。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要限制皇权,扩大相权。”
“袁隗为什么要给袁绍那份承制诏书?袁绍、韩馥和讨董联盟的大吏们为什么要执意重建皇统?我们几个老家伙想了很久,终于从这个问题上,想到了袁隗突然改变既定讨董之策的原因。因为当今天子已经十岁了,再过十年,天子行了冠礼之后,就要主政。用十年的时间重建旧制,根本不可能。”
“为什么?”李翊问道,“难道恢复一个旧制,十年时间都不够?”
蔡邕叹了一口气,说道:“翊儿,你要知道,孝宣皇帝的改制失败了,否则,怎么会有后来的王莽篡国之祸?”
李翊迟疑了一下,问道:“孝宣皇帝的改制为什么失败了?”
蔡邕摇摇头,捋须说道:“因为石渠阁之议。”
孝宣皇帝时有“石渠阁之议”,孝章皇帝时有“白虎观之议”,这是本朝经学的盛事,李翊对于汉朝的了解不多,但是这段时间以来,这两个事情他可是不止一次听荀彧等人提起。但李翊真的不知道,这经学如何就决定了国策的制定和国家的命运了。
李翊躬身受教,轻声问道:“外父大人到底要对我说什么?”
蔡邕说道:“我想大将军你从中明白三点。“
李翊一愣,他从蔡邕对他的称呼中,已经感觉到了蔡邕对此事的郑重,于是问道:“哪三点?”
蔡邕说道:“一是官学。自孝哀帝建平元年,刘歆作《移让太常博士书》,要求立古文经学为官学之后,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开始争斗,至今已有近两百年。这两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今文经学是祸国之学,应该立即予以废除,官学改为古文经学。”
“二是国策。朝廷要立即以儒法兼融、德主刑辅为制定国策的基础,大量修改既定国策。”
“三是官制。皇权和相权必须分开,皇室和朝廷必须分开,否则,社稷振兴无望。”
蔡邕看看神情凝重的李翊,郑重问道:“大将军能否承担起中兴社稷之重任?”(未完待续。)
,立即停止攻击长安。”
………………
二月中,骠骑大将军李翊回到泉州。
李翊远远下马,恭恭敬敬地对蔡邕说道:“天气寒冷,怎敢劳外父大人亲自来迎?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蔡邕客气了一番。
穆桂英站在一旁说道:“夫君请上车,在夫君进城之前,老大人有话对你说。”
李翊笑笑,请蔡邕先上车。他心里有数,太傅刘虞离开泉州后,朝廷的权力需要重新分配,蔡邕要谈的,无非就是这个最棘手的问题。
蔡邕待李翊坐好后,笑着说道:“近两百多年来,我大汉历经劫难,其中尤以王莽之祸,梁翼之祸,奸阉之祸和现在的董卓之祸对大汉社稷的摧残最为严重,翊儿知道发生这些劫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李翊稍加思索,恭敬地回道:“因为外戚、奸阉把持权柄,祸乱纲纪。”
“那外戚和奸阉为什么能攫取到国家权柄?”蔡邕又问。
“因为内廷权重,皇权至上。”李翊立即回道。
蔡邕赞赏地点点头,继续问道:“内廷为什么权重?外廷为什么权轻?皇权为什么会凌驾于相权之上?为什么皇权和相权不能互相制约?”
李翊想了一下,说道:“当然是因为制度导致的,自从大汉立朝以来,它的制度就注定了皇权的高高在山。”
蔡邕惊喜地看着李翊,大声赞道:“翊儿真乃奇才。那翊儿觉得,要如何才能实现权利的相互制约?”
李翊笑道:“难道你们忘记了,当初筹划建朝的时候,太傅刘虞、张温,还有其他诸位,都反复对我解释,为什么要用旧制三公为朝廷构架。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要削弱皇权,把皇权和相权分开,以控制外戚和宦官专权。”
蔡邕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几十年来,士人和奸阉为了争夺权柄,屡遭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武力,而是因为皇权至上,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完全失去了制约。”
“太傅袁隗和一帮大臣们策划并发动了讨董,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争夺国家权柄,但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要利用这个国家权柄,恢复旧制,重建皇权和相叙的平衡,从而铲除沉疴积弊,重振社稷。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要限制皇权,扩大相权。”
“袁隗为什么要给袁绍那份承制诏书?袁绍、韩馥和讨董联盟的大吏们为什么要执意重建皇统?我们几个老家伙想了很久,终于从这个问题上,想到了袁隗突然改变既定讨董之策的原因。因为当今天子已经十岁了,再过十年,天子行了冠礼之后,就要主政。用十年的时间重建旧制,根本不可能。”
“为什么?”李翊问道,“难道恢复一个旧制,十年时间都不够?”
蔡邕叹了一口气,说道:“翊儿,你要知道,孝宣皇帝的改制失败了,否则,怎么会有后来的王莽篡国之祸?”
李翊迟疑了一下,问道:“孝宣皇帝的改制为什么失败了?”
蔡邕摇摇头,捋须说道:“因为石渠阁之议。”
孝宣皇帝时有“石渠阁之议”,孝章皇帝时有“白虎观之议”,这是本朝经学的盛事,李翊对于汉朝的了解不多,但是这段时间以来,这两个事情他可是不止一次听荀彧等人提起。但李翊真的不知道,这经学如何就决定了国策的制定和国家的命运了。
李翊躬身受教,轻声问道:“外父大人到底要对我说什么?”
蔡邕说道:“我想大将军你从中明白三点。“
李翊一愣,他从蔡邕对他的称呼中,已经感觉到了蔡邕对此事的郑重,于是问道:“哪三点?”
蔡邕说道:“一是官学。自孝哀帝建平元年,刘歆作《移让太常博士书》,要求立古文经学为官学之后,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开始争斗,至今已有近两百年。这两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今文经学是祸国之学,应该立即予以废除,官学改为古文经学。”
“二是国策。朝廷要立即以儒法兼融、德主刑辅为制定国策的基础,大量修改既定国策。”
“三是官制。皇权和相权必须分开,皇室和朝廷必须分开,否则,社稷振兴无望。”
蔡邕看看神情凝重的李翊,郑重问道:“大将军能否承担起中兴社稷之重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