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碧檀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一年的冬天很冷,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一九三四年春节一过,谭央就要离开上海回德国上学了,走之前,她和毕庆堂回了趟同里。从民国十三年到民国二十三年,谭央深爱着的父亲离开她,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
烟雾蒙蒙的水乡安守着自己的本分,脉脉如流水,日积月累将静默铸成了永恒。清晨,毕庆堂和谭央带着两个随从,拎着祭品去了谭央父母的墓地。去的路上毕庆堂就同她商量,“不要触景生情,不要太伤心,到时候我把咱们的情况说给两位长辈听,免得你一说,又要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像那年一样再病一场就不应该了。”
到了地方,他们倒是愣住了,碑前摆着几个碗,碗里放着风干了的点红馒头和皱了皮的水果,旁边还有一坛酒,那是谭央父亲生前最钟爱的——济宁金波酒。“前两天刚有人来祭过父亲,是谁呢?”谭央蹲□,抚着墓碑自言自语的说。“会不会是在同里的什么亲戚朋友?”毕庆堂提醒她。谭央摇头,“父亲在同里一向深居简出,没什么朋友,几个亲戚也是母亲娘家的远亲,来往很少,马叔叔还在天津,我实在是想不出会是什么人。”
毕庆堂也没吭声,将那坛酒挪了挪,摆上他们带来的祭品。之后,他的目光又落到了酒坛上的那五个字上——“济宁金波酒”,他眉头下意识的跳了跳,不知想的什么。接着谭央开始与父母说自己这两年来的事,说着说着就有些伤心了,毕竟自己的小家庭、自己的上进、自己的幸福,亲人都无法亲历目睹与分享,的确是人生的一大憾事。谭央说得差不多了,毕庆堂才猛然想起来,他刚才一力担当下来要替谭央说的话,他竟然都忘了。
从墓地回来,走在同里的街上,谭央看着一家很大的铺面,轻声说,“那儿原来是家不大的药铺,父亲病着的时候,我总去那里抓药,没想到,现在开得这么大了。”毕庆堂的眼皮不易察觉的抽动着,很敷衍的嗯了一声。
那天晚上回到毕公馆,谭央因为累了,很早就和女儿上楼休息了。毕庆堂将书房的门关紧,拎起电话听筒拨了号码,继而用不高的声音寒暄着,“张局长吗?这么晚叨扰,真是不好意思啊!哈哈,你们警察局是什么地方呀?我怎么会常去?我毕某人可是守法的良好公民……”
谭央回海德堡后,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中,暑假由于学业紧张,谭央没有回国,倒是毕庆堂带着五岁的言覃来到德国看妻子,在海德堡盘桓数日方离去。1935年8月,作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兼任了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德国国内的局势由此发生了变化。
一九三五年的年底,谭央从德国发来电报,说是要推迟三个月回上海,毕庆堂看见第一句,又气又恼,待到看见第二句,又眉开眼笑起来,她说她打算抓紧完成学业,回来就再不走了。
转年刚过了春节,午夜时分,上海的码头上,一盏盏煤油灯吊在高高的木杆上,随着海风摇摆着。灯下的岸上站着三五成群的人,有的人抄着袖口掂着脚,望向漆黑的海面,他们时不时的交谈,从口鼻呼出的白气烘托出上海冬夜的寒冷。毕庆堂披着一件大衣站在汽车旁,手中捏着一支烟,带吸不吸的,随从、司机和他站在一起,说着可有可无的闲话。
这时,一阵汽笛声由远及近,海面上渐渐的勾勒出了轮船的轮廓,毕庆堂撇下手中的烟,紧走了几步,嘈杂拥挤的人群集中目光看着船舷。这趟船上的人很多,由于欧洲局势不稳,不少留学生都提前完成了学业归国。即便满世界都是乱世动荡,归国回乡也总是人的本性。
毕庆堂蹙着眉看向出口,直到一个身影晃动在他的视线里,他一笑,整个面部的曲线也都柔和了起来。毕庆堂喊了一声,“小妹,我在这儿!”说着,他摘下头上的礼帽挥了挥,推开人群向谭央的方向挤过去。谭央看见毕庆堂,眼睛一亮,脆脆的喊了声大哥,便往这边跑,到了近前,毕庆堂将手上的礼帽狠狠的扣到谭央的头上,“臭丫头,终于给我野回来了!”
谭央笑呵呵的望着他,毕庆堂本是顺势去揽她的肩的,却看见了她手上拎的箱子,于是就接了过来。“这么沉?”“书嘛,全是书!”“还有东西吧?我叫人去船上取。”说到这儿,谭央像忽然间想起了什么似的,回身道,“噢,大哥,我给你介绍个人,多亏了他帮我把箱子拎下来!”
顺着谭央的目光,毕庆堂看见了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白净斯文,他站在几丈远的地方冲着毕庆堂点头,礼节性的一笑。谭央走了几步过去,“胡先生,真是失礼了,忘了给您介绍,这是我的先生,毕庆堂。”然后谭央挽着毕庆堂的胳膊说,“大哥,这位是胡连城,柏林大学的法学博士,一路上多蒙他照顾了。”
毕庆堂将手伸过去,两个人握了握手,“胡先生,内人给您添麻烦了!”胡连成摇头笑,“哪... -->>
这一年的冬天很冷,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一九三四年春节一过,谭央就要离开上海回德国上学了,走之前,她和毕庆堂回了趟同里。从民国十三年到民国二十三年,谭央深爱着的父亲离开她,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
烟雾蒙蒙的水乡安守着自己的本分,脉脉如流水,日积月累将静默铸成了永恒。清晨,毕庆堂和谭央带着两个随从,拎着祭品去了谭央父母的墓地。去的路上毕庆堂就同她商量,“不要触景生情,不要太伤心,到时候我把咱们的情况说给两位长辈听,免得你一说,又要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像那年一样再病一场就不应该了。”
到了地方,他们倒是愣住了,碑前摆着几个碗,碗里放着风干了的点红馒头和皱了皮的水果,旁边还有一坛酒,那是谭央父亲生前最钟爱的——济宁金波酒。“前两天刚有人来祭过父亲,是谁呢?”谭央蹲□,抚着墓碑自言自语的说。“会不会是在同里的什么亲戚朋友?”毕庆堂提醒她。谭央摇头,“父亲在同里一向深居简出,没什么朋友,几个亲戚也是母亲娘家的远亲,来往很少,马叔叔还在天津,我实在是想不出会是什么人。”
毕庆堂也没吭声,将那坛酒挪了挪,摆上他们带来的祭品。之后,他的目光又落到了酒坛上的那五个字上——“济宁金波酒”,他眉头下意识的跳了跳,不知想的什么。接着谭央开始与父母说自己这两年来的事,说着说着就有些伤心了,毕竟自己的小家庭、自己的上进、自己的幸福,亲人都无法亲历目睹与分享,的确是人生的一大憾事。谭央说得差不多了,毕庆堂才猛然想起来,他刚才一力担当下来要替谭央说的话,他竟然都忘了。
从墓地回来,走在同里的街上,谭央看着一家很大的铺面,轻声说,“那儿原来是家不大的药铺,父亲病着的时候,我总去那里抓药,没想到,现在开得这么大了。”毕庆堂的眼皮不易察觉的抽动着,很敷衍的嗯了一声。
那天晚上回到毕公馆,谭央因为累了,很早就和女儿上楼休息了。毕庆堂将书房的门关紧,拎起电话听筒拨了号码,继而用不高的声音寒暄着,“张局长吗?这么晚叨扰,真是不好意思啊!哈哈,你们警察局是什么地方呀?我怎么会常去?我毕某人可是守法的良好公民……”
谭央回海德堡后,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中,暑假由于学业紧张,谭央没有回国,倒是毕庆堂带着五岁的言覃来到德国看妻子,在海德堡盘桓数日方离去。1935年8月,作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兼任了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德国国内的局势由此发生了变化。
一九三五年的年底,谭央从德国发来电报,说是要推迟三个月回上海,毕庆堂看见第一句,又气又恼,待到看见第二句,又眉开眼笑起来,她说她打算抓紧完成学业,回来就再不走了。
转年刚过了春节,午夜时分,上海的码头上,一盏盏煤油灯吊在高高的木杆上,随着海风摇摆着。灯下的岸上站着三五成群的人,有的人抄着袖口掂着脚,望向漆黑的海面,他们时不时的交谈,从口鼻呼出的白气烘托出上海冬夜的寒冷。毕庆堂披着一件大衣站在汽车旁,手中捏着一支烟,带吸不吸的,随从、司机和他站在一起,说着可有可无的闲话。
这时,一阵汽笛声由远及近,海面上渐渐的勾勒出了轮船的轮廓,毕庆堂撇下手中的烟,紧走了几步,嘈杂拥挤的人群集中目光看着船舷。这趟船上的人很多,由于欧洲局势不稳,不少留学生都提前完成了学业归国。即便满世界都是乱世动荡,归国回乡也总是人的本性。
毕庆堂蹙着眉看向出口,直到一个身影晃动在他的视线里,他一笑,整个面部的曲线也都柔和了起来。毕庆堂喊了一声,“小妹,我在这儿!”说着,他摘下头上的礼帽挥了挥,推开人群向谭央的方向挤过去。谭央看见毕庆堂,眼睛一亮,脆脆的喊了声大哥,便往这边跑,到了近前,毕庆堂将手上的礼帽狠狠的扣到谭央的头上,“臭丫头,终于给我野回来了!”
谭央笑呵呵的望着他,毕庆堂本是顺势去揽她的肩的,却看见了她手上拎的箱子,于是就接了过来。“这么沉?”“书嘛,全是书!”“还有东西吧?我叫人去船上取。”说到这儿,谭央像忽然间想起了什么似的,回身道,“噢,大哥,我给你介绍个人,多亏了他帮我把箱子拎下来!”
顺着谭央的目光,毕庆堂看见了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白净斯文,他站在几丈远的地方冲着毕庆堂点头,礼节性的一笑。谭央走了几步过去,“胡先生,真是失礼了,忘了给您介绍,这是我的先生,毕庆堂。”然后谭央挽着毕庆堂的胳膊说,“大哥,这位是胡连城,柏林大学的法学博士,一路上多蒙他照顾了。”
毕庆堂将手伸过去,两个人握了握手,“胡先生,内人给您添麻烦了!”胡连成摇头笑,“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